青岛高新区正在回归高新功能,成为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培育的温床。
近日,伴随威高集团与青岛高新区的签约,医疗器械领域的又一中国500强企业落户青岛高新区。据了解,威高集团拟在青岛高新区投资建设青岛威高国际医疗健康产业总部项目和威高集团数字低碳总部项目,青岛高新区管委、青岛大学与威高集团拟共建青岛大学威高研究院。
一直以来,高新区都是青岛市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市场主体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吸引了阿斯利康、海尔生物、国药器械等多家世界500强、行业领军企业的进驻。
2022年,是青岛高新区成立30周年,也是高新区体制机制理顺之后迎来大突破的一年。
梳理青岛高新区这一年的发展新思路,核心就是两个字:聚焦。
一是产业聚焦,高新区主园区聚焦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目标更明确。
二是功能聚焦,高新区真正成为科技的集聚地和创新的孵化器,通过续集聚创新创业要素,优化和完善创新创业环境,真正发挥全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火炬”和“引擎”作用。
据统计,青岛高新区前三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两位数增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8.7%;产业发展集聚成势,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集聚了全市1/2的链主企业、1/3的市场主体,伴随阿斯利康、海尔大健康等一批头部企业纷纷落地,依托康复大学,“中国康湾”正在高新区聚势腾飞。

1
11月24日,威高集团与青岛高新区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合作建设总投资约50亿元的威高国际医疗器械产业园项目,包括青岛威高国际医疗健康产业总部、数字低碳全国总部、医疗健康产业基金在内的多个项目,涵盖了“产、研、基金”等多个方面,打造覆盖医疗工业、医疗商业和医疗服务业的完善的医疗生态链。
威高是全球品种最齐全的医疗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制造商之一,在今年的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423位。前两年,威高相继在上海落地了上海总部和威高上海医疗产业园,后者主要包括研发基地与生产基地两大板块。
上海之后,威高之所以选择重金在青岛再建产业园,本身也是对青岛打造包括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在内十大新兴产业的信心。
而位于高新区的青岛市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千亩产业园区是青岛市级首批15个新兴产业专业园区之一。
今年以来,新引进阿斯利康、海尔大健康、算能科技和天顺药业等优质项目24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5个、增长20%。
据悉,在今年的在第三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上,青岛高新区分别与阿斯利康签署阿斯利康区域总部项目合作备忘录、阿斯利康吸入气雾剂生产供应基地项目战略合作协议,与埃地沃兹签署埃地沃兹真空泵制造三期项目协议。
其中,阿斯利康是一家以创新为驱动的全球性生物制药企业,重点关注肿瘤,心血管、肾脏及代谢,呼吸与免疫,罕见病等疾病领域。此次签约的阿斯利康区域总部项目将与青岛高新区在区域业务总部、药品经营、创新生态、相关领域的生命科学创新园区、健康产业基金、产业领域的论坛和展会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而阿斯利康吸入气雾剂生产供应基地项目的落地也将联动阿斯利康突出的研发能力、丰富的平台资源和强大的带动作用,助力青岛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高地。
埃地沃兹真空泵制造三期项目则是埃地沃兹在青岛高新区的又一次追加投资,拟建设生产车间、研发车间等,主要从事真空泵设备及尾气处理设备的设计和制造,预计5年后项目达产。
优质项目纷至沓来,为青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
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表示,近年来,青岛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新兴产业进行重点布局。独特的区位优势、强大的科技实力以及开放的投资环境也为大健康产业的高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也正是他们将区域总部设立在青岛高新区的重要原因。

2
高新区之所以在大项目招引落地上大动作不断,很大程度是因为产业更加聚焦,由之前的“3+1”主导产业变为以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为核心产业的“1+2+1”现代产业体系。
其中,第一个“1”为高新区的核心产业,即加快培育以康养为特色的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集群。
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可以让高新区将优势资源集中投入到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中聚焦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康复医疗等细分产业领域,同时通过发展中药、第三方医学检验、医疗服务、药械流通等领域,进行产业链补链、强链。
康复大学主体建成、阿斯利康签约落户、海尔生物等企业获评链主企业,再加上威高集团项目的落地……今年以来,青岛高新区生物医药及康养产业利好消息不断,为高新区迈向产业发展新高度树立了强大的信心。
聚焦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康复医疗等细分产业领域,青岛高新区已累计引进国药集团华东基地等研发产业化项目150多个,已建、在建主导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共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研发中心)10个。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集聚了青岛市1/3的医疗医药产业主体,贡献了全市医疗医药产业1/4的产值。海尔生物、易邦生物两家企业获评青岛市首批先进制造业产业链链主企业,占全市医疗医药产业链的1/2。
聚焦构建大健康产业生态,青岛高新区出台了《关于振兴实体经济促进医疗医药产业集聚发展的若干政策》,拿出“真金白银”助推医疗医药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并建设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4000亩产业园,推动医疗医药产业领域基金建设,助推医疗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接下来,我们将依托康复大学,突出康养特色,坚持招大育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内竞争力的‘中国康湾’。”青岛高新区工委副书记、管委常务副主任,城阳区委副书记李天传表示。
3
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成长的特性,但在成长过程中对金融和资本有着非常迫切的需求。
今年以来,青岛高新区充分利用金融手段,强化金融赋能,实施科技金融三年行动,设立3亿元的天使母基金和10亿元的产业母基金,通过创新信贷产品、设立创投基金等方式,为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源头活水,激发区域经济发展活力。
比如,为解决科技型企业“无抵押、融资难”问题,青岛高新区今年创新推出了“高新贷”,已为40余家企业发放贷款突破1.5亿元。
“‘高新贷’确实帮了我们的大忙。”青岛高新区一家科技型企业负责人说,“公司此前接到一笔订单,但因资金短缺,企业生产受到影响,正一筹莫展之际,高新区财政金融部门得知我们的情况后,帮我们协调区内金融机构,给我们提供了200万元‘高新贷’,帮助我们渡过了难关。提交申报材料后,三四天时间资金就到账了,一拿到资金,我们立即用于产品生产。这一订单的完成,直接为我们带来了1000万元的销售收入。”
“高新贷”是一款纯信用、低门槛、低利率专属信贷产品,实际上是利用国家信誉背书为企业提供贷款的服务,其贷款对象为高新区内被认证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市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隐形冠军”企业中的小微企业。区内银行结合企业状况和需求,提供最高500万元的纯信用贷款额度,可有效解决企业因缺少抵押物导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除了“高新贷”,今年以来,青岛高新区还在全市率先开展“科技创新再贷款”“科技订单贷”;探索设立3亿元天使母基金和10亿元产业发展母基金,打造科技创新基金矩阵等方式,帮助科技型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源头活水。与此同时,依托建设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搭建科技金融联盟等措施,不断优化金融服务环境,完善科技金融创新生态,让“金融活水”更好地赋能科技企业发展,激发区域经济发展活力。

4
今年是青岛高新区成立30周年,也是北部主园区启动建设的第14个年头。
“当前青岛高新区正处于全面起势的关键期、蓄势腾飞的黄金期,经济运行稳中有进。”李天传表示,2022年前三季度,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两位数增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8.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5%;产业发展集聚成势,全市15个新兴产业专业园区2个布局在高新区,“1+2+1”现代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这里既是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的沃土,也容得下诗和远方。
遵循生态、生活、生产各1/3的理念进行规划建设,青岛高新区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区内河海相连,生态静美,拥有祥茂河、澜湾艺术公园等水系景观600万平方米,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功能配套加速提升,拥有青岛中学、青岛五十八中高新学校等顶尖教育资源,2022年招生数量同比增长60%;拥有全市规模最大的产权型人才住房;首创奥特莱斯开门纳客,东方伊甸园主体封顶,金茂览秀城预计年内启用;户籍人口数量连续三年增速超过50%,2021年增长了67%。
自1992年建区,作为全市重点打造的创新创业高地和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而立之年的历史节点上,青岛高新区将继续肩负起为全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赋能的重要使命,在聚力抓好经济发展、“双招双引”、科技创新等主责主业的同时,下大气力优化企业群众关心关注的教育、交通、配套等问题,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加快打造宜创、宜业、宜居的高品质城区,以一往无前的奔跑之势蓄力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书写高质量发展聚势腾飞新篇章。
来源:青记微信公众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