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正式实施后,互联网企业如何发挥“看门人”价值?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正式实施后,互联网企业如何发挥“看门人”价值?

该法案加强了对电信、金融、互联网行业的规范,明确规定了电信业务经营者和互联网提供者应当落实主体责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佘晓晨

从短信、电话再到互联网,电信网络诈骗案屡禁不止,现在终于有法可依。

今年12月1日起,我国首部专门聚焦打击电信网络诈骗领域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以下简称《反电诈法》)正式施行,不同机构在技术、法律等多个层面的责任得以明确。

在了解新规如何“对症下药”之前,首先需要搞清楚的是,为何电信诈骗案件层出不穷?

在近日的一场分享中,浙江大学数字法治研究院副院长、浙江数字化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高艳东对媒体解释称,如今电信诈骗泛滥的原因之一是公民个人信息泄露严重。其次,电信诈骗的违反成本低,但收益十分大。此外,案件侦查难度高也是难以破局的重要因素——电话诈骗案件80%都在境外的“犯罪洼地”发生。 

事实上,情况并非没有改善。随着《反电诈法》的出台和各级政府的重视,2021年,第一次出现了电信网络诈骗案判决率下降的数据。不过,电信诈骗案件的类型却越来越细化,从投资诈骗“杀猪盘”、虚假刷单骗大学生购物消费到虚假色情+刷单、虚假购物服务+杀猪盘,犯罪手法愈发多样。

这些案件之所以难以治理,和法律、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高艳东强调,立法的滞后是最大的阻碍之一。在《反电诈法》施行之前,打击电诈主要依靠刑法,而刑法的特点是只能打击已经发生的犯罪,如今《反电诈法》则开始进行统筹规划,改变这种现象。此外,司法执法存在困难、普法层面存在空白、技术层面存在障碍,都是阻碍电信诈骗治理的几个重要原因。 

正式实施的《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共分为总则、电信治理、金融治理、互联网治理、综合措施、法律责任和附则等七章,法律条文共计五十条。对于大众来说,该项法律无疑加强了个人安全的保障,从行业角度而言,《反电诈法》 则同样提出了约束和要求。 

高艳东表示,《反电诈法》加强了对电信、金融、互联网行业的规范,明确规定了电信业务经营者和互联网提供者应当落实主体责任,包括落实互联网实名登记制度,明确行业监管职责、发展反制技术打击电诈等。他认为,技术应当在前端,法律的打击、《刑法》的事后惩治是最后的手段。 

聚焦在互联网企业方面,包括微信、支付宝、抖音在内的很多平台,已经开始使用反诈技术进行有效风控。从这一角度而言,《反电诈法》恰恰明确了互联网企业对涉诈风险的监测、识别、处置等义务。根据该项法律,互联网平台等市场主体作为网络空间中连接国家和用户的关键节点,应当在承担反诈主体责任、积极参与生态联防等方面承担法律义务。

以蚂蚁集团为例,在新规实施后,公司的研究也有了用武之地。近日,蚂蚁集团正式上线“科技反诈开放平台”,提供核心技术能力及产品,首批开放18件反诈关键专利和专利申请、5套反诈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

首批开放的专利和技术,包含“叫醒热线”、“延时到账”、“电诈风险识别”、“受害人预警和保护”等科技反诈核心能力,个人和企业可以快速学习复制,在更多APP和平台上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全社会背景下电信诈骗案件频发,科技企业内部对抗诈骗的技术也在不断进化,从单一商业领域的对抗走向更多地方,成为真正的反诈“看门人”。

蚂蚁集团安全风控智能部总监金宏向媒体介绍称,早期互联网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广义诈骗的风险,主要聚焦在账户被盗、银行卡盗刷的风险。2016年,蚂蚁集团成立了反电信网络诈骗专项技术小组,之后在2017年成立了蚂蚁反诈中心,重点攻破电信诈骗风险。

上述不少产品在蚂蚁内部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基于交互式风控技术的AI叫醒热线,主动致电预警劝阻潜在被骗用户,止付率提升80%;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反诈联盟链”,协同公安、人行、运营商等解决风险信息共享难题,已共享2000多万条黑灰产信息,协同处置风险账户2万余个。

金宏称,如今的风控已经进入可信智能风控时代,包括可解释的技术、隐私保护的技术、安全鲁棒(形容稳定、抗干扰等)的技术,可以帮助整个风控引擎走得更远,更精准识别欺诈交易。目前,主要场景欺诈风险识别率已达到90%以上。他认为,电信网络诈骗治理是一场持久复杂的技术战,技术的开放及共享尤其重要,跨主体、跨平台的技术联防变得非常关键。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正式实施后,互联网企业如何发挥“看门人”价值?

该法案加强了对电信、金融、互联网行业的规范,明确规定了电信业务经营者和互联网提供者应当落实主体责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佘晓晨

从短信、电话再到互联网,电信网络诈骗案屡禁不止,现在终于有法可依。

今年12月1日起,我国首部专门聚焦打击电信网络诈骗领域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以下简称《反电诈法》)正式施行,不同机构在技术、法律等多个层面的责任得以明确。

在了解新规如何“对症下药”之前,首先需要搞清楚的是,为何电信诈骗案件层出不穷?

在近日的一场分享中,浙江大学数字法治研究院副院长、浙江数字化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高艳东对媒体解释称,如今电信诈骗泛滥的原因之一是公民个人信息泄露严重。其次,电信诈骗的违反成本低,但收益十分大。此外,案件侦查难度高也是难以破局的重要因素——电话诈骗案件80%都在境外的“犯罪洼地”发生。 

事实上,情况并非没有改善。随着《反电诈法》的出台和各级政府的重视,2021年,第一次出现了电信网络诈骗案判决率下降的数据。不过,电信诈骗案件的类型却越来越细化,从投资诈骗“杀猪盘”、虚假刷单骗大学生购物消费到虚假色情+刷单、虚假购物服务+杀猪盘,犯罪手法愈发多样。

这些案件之所以难以治理,和法律、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高艳东强调,立法的滞后是最大的阻碍之一。在《反电诈法》施行之前,打击电诈主要依靠刑法,而刑法的特点是只能打击已经发生的犯罪,如今《反电诈法》则开始进行统筹规划,改变这种现象。此外,司法执法存在困难、普法层面存在空白、技术层面存在障碍,都是阻碍电信诈骗治理的几个重要原因。 

正式实施的《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共分为总则、电信治理、金融治理、互联网治理、综合措施、法律责任和附则等七章,法律条文共计五十条。对于大众来说,该项法律无疑加强了个人安全的保障,从行业角度而言,《反电诈法》 则同样提出了约束和要求。 

高艳东表示,《反电诈法》加强了对电信、金融、互联网行业的规范,明确规定了电信业务经营者和互联网提供者应当落实主体责任,包括落实互联网实名登记制度,明确行业监管职责、发展反制技术打击电诈等。他认为,技术应当在前端,法律的打击、《刑法》的事后惩治是最后的手段。 

聚焦在互联网企业方面,包括微信、支付宝、抖音在内的很多平台,已经开始使用反诈技术进行有效风控。从这一角度而言,《反电诈法》恰恰明确了互联网企业对涉诈风险的监测、识别、处置等义务。根据该项法律,互联网平台等市场主体作为网络空间中连接国家和用户的关键节点,应当在承担反诈主体责任、积极参与生态联防等方面承担法律义务。

以蚂蚁集团为例,在新规实施后,公司的研究也有了用武之地。近日,蚂蚁集团正式上线“科技反诈开放平台”,提供核心技术能力及产品,首批开放18件反诈关键专利和专利申请、5套反诈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

首批开放的专利和技术,包含“叫醒热线”、“延时到账”、“电诈风险识别”、“受害人预警和保护”等科技反诈核心能力,个人和企业可以快速学习复制,在更多APP和平台上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全社会背景下电信诈骗案件频发,科技企业内部对抗诈骗的技术也在不断进化,从单一商业领域的对抗走向更多地方,成为真正的反诈“看门人”。

蚂蚁集团安全风控智能部总监金宏向媒体介绍称,早期互联网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广义诈骗的风险,主要聚焦在账户被盗、银行卡盗刷的风险。2016年,蚂蚁集团成立了反电信网络诈骗专项技术小组,之后在2017年成立了蚂蚁反诈中心,重点攻破电信诈骗风险。

上述不少产品在蚂蚁内部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基于交互式风控技术的AI叫醒热线,主动致电预警劝阻潜在被骗用户,止付率提升80%;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反诈联盟链”,协同公安、人行、运营商等解决风险信息共享难题,已共享2000多万条黑灰产信息,协同处置风险账户2万余个。

金宏称,如今的风控已经进入可信智能风控时代,包括可解释的技术、隐私保护的技术、安全鲁棒(形容稳定、抗干扰等)的技术,可以帮助整个风控引擎走得更远,更精准识别欺诈交易。目前,主要场景欺诈风险识别率已达到90%以上。他认为,电信网络诈骗治理是一场持久复杂的技术战,技术的开放及共享尤其重要,跨主体、跨平台的技术联防变得非常关键。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