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财经无忌
轮到搞视频的人扬眉吐气了——自从竖起了内容创业的大旗之后,这个赛道中的明星一直是文字创作者。
事实上,他们的风头确实很劲。去年,新榜开了一场“内容创业者之春”的大会,来的基本上也都是搞文字的。
不过,变化来得也很快。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人们突然都改口称,内容创业的最新出口在视频。
一些传统媒体大佬们也开始把创业的方向对准了视频行业。而被称为去年“最火的自媒体人Papi酱拿着视频节目“横空出世”后,更是让投资者毫不犹豫地坚信,下一个“独角兽”将从这里崛起。
今日头条的张一鸣甚至称,在未来12个月,要投入至少10亿元补贴给头条号上的短视频创作者,同时给予每一条优质原创短视频至少10万次加权推荐。
有人惊呼,短视频创业进入了下半场?那么,这个风口是怎么吹起来的?这个行业里的领跑者,现在在怎么玩?
一
相对此前文字创业者的图文表现形式,短视频类的内容创业,阅读成本更低,也更适合碎片化消费场景,而且不怕被打断。同时,效果也更直观,更容易实现搞笑、感人、煽情等诸多效果,这些都是视频本身就有的优势。
另一方面,移动宽带网络的普及和资费的下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用手机来看视频,这其中最受用户推崇的自然是短视频。
而对于视频创业者来说,视频制作的门槛降低,视频拍摄和后期制作,不再只局限于专业人士。一家知名创投机构的负责人称,最近几个月,几乎每周都要见一些视频拍摄团队,干的都是短视频。
这场景像极了当年拍照手机普及的时候,人人都成为了摄影师,很多城市的都市报甚至专门开出版面,用来刊登读者的手机拍照投稿。
不过即使是这样,专业的摄影记者并没有在这场来势汹汹的“人民战争”中败下阵来——当然不排除一部分具有摄影天赋的人,因为工具的普及而崭露头角。但,缓过神来的专业摄影师们最后还是重新得到了图片编辑的信任。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短视频行业最终还是会成为一个专业运动员的赛场。草根逆袭的机会正在变得微乎其微,虽然这是一个残酷的结论。
道理很简单。
在新媒体刚兴起的时候,草根业余作品因为市场的大量需求而获得了爆发的机会,但等到新媒体逐渐走向成熟的时候,用户的需求也变得日益刁钻。
他们更想看到的是“精品”,而为了满足需求,创作也呈现出团队化、职业化以及专业化特征。
二
当然,短视频红利的窗口期正在越来越短。
大量专业人士进入这个赛场后,草根创业者被资本看上的机会在变小。同时,外部的生存环境也和前几年相比,发生了很多改变。
最明显的是,之前作为内容创业者的重要阵地——微信公众号——正在失去流量优势。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微信公众号的打开率就开始直线下降,一些自媒体大号,目前打开率也很难达到平均10%,有些文章的阅读数甚至掉到了可怜的4位数。这在以前,对于这些拥有百万粉丝的大号来说,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一方面这是微信整个生态稳定后,出现的自然降温现象,另一方面,对于短视频这一产品来说,和微信公众号的匹配度,大家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二更COO皮行早对「财经无忌」说。
二更从微信公众号起家,迅速成为了原创短视频大号,全网累计粉丝超过了1300万。现在二更转型成为了一家原创视频平台公司,它的身影除了公众号外,在微博、头条号、优酷、美拍、微拍等平台上也成为了“活跃分子”。
微信公众号打开率降低的同时,新兴的自媒体渠道开始崛起,他们在某种程度来说,已经开始挑战微信公众号的霸主地位。
事实上,这些新兴的渠道,也渴望借助像短视频之类的产品,实现对微信公众号的“弯道超车”。这也是为什么微博不止一次地向外界表示,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来扶持短视频的原因。
而像二更这样的公司,也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变化,目前二更已经实行“1+T+N+S”的运营体系。
这里面的“1”指的就是微信公众号,而T指的是微博、头条号这样的“头部流量平台”,N指的是其余所有线上渠道,包括:新闻资讯类APP、视频APP、社交APP、PC端,再加上S里的线下优势屏幕,包括航空公司、地铁公交、户外楼宇和OTT电视屏等。
“从运营角度来说,二更目前做的是全渠道的覆盖,这也是符合目前短视频发展的一个趋势。”二更COO皮行早说。
现在二更每天的全网播放量达到了2000万+,单期节目的最高播放数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000万+。二更还一直蝉联秒拍原创排行榜冠军,其中8月的榜单,二更播放量高于第二名和第三名的播放量总和。
三
全渠道运营,看上去好像仅仅是从1到N的复制。但实际上,这一改变的背后,是短视频内容生产方式的改变和商业逻辑的创新。
各个自媒体渠道因为平台特色各异,因此各自的受众也有着不一样的特性,这就要求视频不能“一个面孔打天下”。
“每一个视频,从标题到选题到包装,我们都会根据不同的平台去制作。”二更COO皮行早说。在二更内部,运营中心负责各个渠道的内容运营,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调整和选择视频内容。
《天梯上的孩子》是二更在今年儿童节推出的一个公益视频。“当时我们就判断在微博上会火。”事实上,这段不足6分钟的讲诉山区孩子故事的视频瞬间在微博上火了,最后全网的观看量超过了3000万次。“这是我们针对不同平台,选择内容的一个成功案例。”皮行早说。
现在,根据不同渠道平台的特点,创作不同的内容,并进行差异化运营已经成为了二更的一个核心竞争力。
为了适应不同的自媒体渠道,从主打生活品质、从“文艺腔”起家的“二更”也开始慢慢主张内容的多元化,甚至开始布局二更的“视频帝国版图”。今年,二更还开创了美食、商业、微电影、MV等多条内容产品线,开始尝试原创网剧,比如近期推出的“小人生”系列。同时二更还开出了城市站,并有了更细分的“更财经”。
事实上,二更的这些变化,也是基于商业变现的考虑——这几乎是任何一个短视频内容创业者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只是作为行业先行者,二更比别人有更早的机会进行探索。
“二更现在已经定位是一家内容驱动的新媒体公司。”年轻但老练的二更CEO李明对「财经无忌」说。显然,二更现在更愿意扮演一个资源整合者的角色。
二更本身就是从一个视频制作的小团队发展而来,了解那些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视频团队的难处和需求,“我们愿意帮助他们一起来发展。”
从目前来说,短视频内容创业者尝试的变现方式,主要是原生商业广告和卖流量,同时电商也是现在比较热门的一个方式。
“这些方式二更也都在做,并且在行业内的优势也很明显。不过现阶段的二更,更看重的是去导演生态的构建,让那些视频制作团队在二更上面得到成长的机会。”今年二更平台上的全职导演超过百人,合作的PGC导演团队达到300人。
二更今年要推出2000部视频,其中有一半将出自合作伙伴之手。去年,二更还宣布启动全国“二更伙伴”计划,推进与合作视频团队的紧密合作。不久前,二更还联合上下游资源,成立亚太商业视频研究院,并且还将举办一个亚太商业影像节。
显然,相对成熟的广告主资源、发布渠道和新媒体运营模式,已经帮助二更,在这个行业里获得了更多的整合资源的能力。同时二更现在的全渠道流量布局,也让二更整合的这些不同类型的导演和视频内容,都能在相应的渠道得到充分展示。
整合了导演资源之后的二更,便成为了一台源源不断地制造专业优质视频内容的机器,也将不断地将孵化出名导演和优秀IP。同时,这一切又将帮助二更吸引更多的商业资源——这是一个相互推进的良性循环关系。
在一拥而上的视频创业热潮中,二更——这家领先的视频内容生产公司,悄然地进行着全渠道的流量布局,并整合资源,俯首愿意为成为了一个为这些淘金者服务的角色——而这或许正是未来二更最大的商业价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