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史上少见大手笔,正在让大青岛“支棱”起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史上少见大手笔,正在让大青岛“支棱”起来

2022年,将成为青岛历史上弥补交通短板力度最大的年份之一。

2022年,将成为青岛历史上弥补交通短板力度最大的年份之一。

12月26日,备受关注的青岛地铁4号线正式开通;

同一天,青岛市举行市政道路工程集中通车仪式:辽阳路快速路、唐河路-安顺路“一横一纵”通车,劲松五路、枣山东路、铜川路、株洲路等4个工程打通。

如此多的道路贯通,青岛主城区交通通行效率有望大幅改善。

青岛最近一次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是2018年上合峰会召开之前,主要是围绕青岛核心区域的海岸线做文章。

与2018年不同,本次青岛城市更新中的交通设施建设,更加站在青岛全域角度统筹规划。项目之多、投资之大,均为史上少有。

青岛的基础设施短板,存在多年,喊话破解多年,已经成为制约青岛更上一层楼的明显短板。

青岛这一波强力操作,正在为提升城市品质与经济要素流动的便捷性,以及大青岛格局的真正形成奠定基础。

1

根据青岛城市更新规划,共发起八大攻坚行动——

历史城区保护更新、重点低效片区(园区)开发建设、旧城旧村改造建设、市政设施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地铁建设及地铁沿线开发建设、停车设施建设、公园城市建设。这八大攻坚行动,可看作是青岛存在的八个短板。其中,3个涉及交通领域,可谓重中之重。

交通领域的短板,也是关乎人数最多、市民体验最直接的领域之一。

7月2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监测与治理实验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百度地图联合发布《2022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

数据显示,青岛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连续两年下降,占比69%;青岛极端通勤占比同比增长2个百分点,比重上升到16%(单程时间60分钟以上的通勤被称为“极端通勤”)。

也就是说,在青岛出行的成本还在上升。这背后,青岛的“路”不够长、不够多是重要因素。

据202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道路网密度与运行状态监测报告》显示,青岛以每平方公里5.4公里的城区道路密度位列全国第28名,较去年下降一个位次。而且,2020年和2021年,青岛的城区道路密度都是5.4公里/平方公里。相比之下,同期的深圳从2020年的9.5增加到了2022年的9.7。

这说明,青岛在经济扩张、区域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带来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跃进”。

青岛的道路规划建设不仅与城市经济地位并不匹配,而且落后于人了。

所以,《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方案》中提出“城市功能完善、交通安全畅通”的目标。

2

青岛的交通设施短板怎么补?这是有学问的。

根据青岛的规划,三年推进24个重点项目建设。2022年的攻坚任务包括7个续建项目、8个新启动项目和30条以上的未贯通道路打通。

7个续建项目包括:胶州湾第二隧道、杭鞍高架二期、唐河路-安顺路打通、海尔路-银川路立交、枣山东路拓宽、铜川路打通和威海路平战结合地下道路。

8个新启动项目包括辽阳路快速路、跨海大桥高架路二期、劲松五路打通、南京路拓宽改造、四流路打通、浮山隧道、重庆路快速路、山东路-鞍山路立交。

从上述项目中,能看出青岛的思路。一是消除城区的堵点,2022年的15个重点项目基本都在城区之内,都是市民关注的热点路段。

比如26日全线通车的辽阳路快速路,将与杭鞍高架路组成完整的东西向贯穿性快速路,串联胶州湾第二隧道至青银高速沿线南北向主干道,显著缓解东岸城区中南部,尤其是浮山后周边交通压力。

早在2016年媒体便报道,浮山后人口超过40万。40万是什么概念?2020年的七普数据显示,市南区48万人、崂山区50万人。从2016年至今,浮山后又新开发入住了不少新楼盘,因此浮山后的居住人口应该远远超过40万。估算下来,应该与市南、崂山两个区的人口相当。

如此庞大的人口,出行是一大难题。

银川西路由此成为青岛最拥堵的道路之一。2020年发布的《中国主要城市季度交通分析报告——青岛市 》曾排出了青岛早高峰最堵的10条路,作为浮山后出行主要通道的银川西路,高居第一。

而随着地铁4号线以及辽阳路快速路的通车,浮山后的交通压力有望缓解。

3

青岛规划建设道路的另一个意图是,畅通大青岛的区域链接,特别是跨区域的连通。

代表项目包括胶州湾第二隧道、跨海大桥高架路二期、重庆路快速路、唐河路-安顺路打通等。

近10年,青岛的人口与产业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

对比2010年六普与2020年七普人口数据会发现,近10年来,青岛人口逐步从传统城区往外走。

西海岸人口增加约50万,城阳增加约37万,李沧增加22万多,胶州增加约14万,即墨增加16万左右,而市南人口则减少近6万人。

人口外溢,是产业扩张的结果。这在各区市GDP总量上体现得很明显,前三季度GDP排名,西海岸第一,胶州第二,市南第三,即墨紧随市南。青岛的经济重心,正逐步向胶州湾四周转移。

产业和人口在哪扎根,交通就修到哪。所以,东西方向,胶州湾二隧以及跨海大桥高架桥二期稳步推进;南北方向,唐河路-安顺路打通势在必行,重庆路快速路时隔10年后又重新启动。

南北方向的交通,已困扰青岛多年。目前,青岛市主城区南北贯通的主干道路仅环湾路、重庆路、黑龙江路及青银高速公路等四条道路,每条都已饱和。

西边的环湾路,2018年时媒体曾报道,日均通行车辆为13万辆。如今,随着城市人口增加、车辆增多,这个数据只多不少。因此,堵车几乎成了常态。

东边的青银,同样压力不小。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日均通行车辆达9万辆次。

作为东西中间的重庆路、黑龙江路两条,重庆路是路网的中轴线,地理位置最优越,服务范围最广。自青岛建制之始便是重要的交通干道。根据历版城市规划,重庆路始终作为东岸主城区南北向交通的“脊梁”,按照城市快速路进行规划控制,承担东岸城区进出通道、城区内快速通道功能。

因此,修建重庆路快速路是众望所归。这条道路的修建,可以整体缓解南北的交通拥堵。最新消息显示,重庆路快速路已开始环评。项目南起山东路,北至仙山路,全长约17.7公里(含跨海大桥高架路立交范围内已建成2公里),规划高架主线双向6车道,地面辅路双向8车道。

更多的区域大通道,在快马加鞭推进。

比如,今年9月,沈海高速公路(南村至青岛日照界段)改扩建工程和蓝谷至胶东国际机场快速通道(即墨城阳段)用地预审获得自然资源部批复,推动项目开工建设迈出坚实的一步。

两个项目总投资约427亿元,均为青岛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重点交通项目。

“十三五”时期,青岛已经拉开了城市架构的框架,西海岸新区强势崛起,蓝谷、高新区等功能区地位凸显。

框架建起来,各种基础设施都要跟上。如此,方能给区域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要素资源。大青岛,也才能真正立得住。

 

来源:青小岛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史上少见大手笔,正在让大青岛“支棱”起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史上少见大手笔,正在让大青岛“支棱”起来

2022年,将成为青岛历史上弥补交通短板力度最大的年份之一。

2022年,将成为青岛历史上弥补交通短板力度最大的年份之一。

12月26日,备受关注的青岛地铁4号线正式开通;

同一天,青岛市举行市政道路工程集中通车仪式:辽阳路快速路、唐河路-安顺路“一横一纵”通车,劲松五路、枣山东路、铜川路、株洲路等4个工程打通。

如此多的道路贯通,青岛主城区交通通行效率有望大幅改善。

青岛最近一次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是2018年上合峰会召开之前,主要是围绕青岛核心区域的海岸线做文章。

与2018年不同,本次青岛城市更新中的交通设施建设,更加站在青岛全域角度统筹规划。项目之多、投资之大,均为史上少有。

青岛的基础设施短板,存在多年,喊话破解多年,已经成为制约青岛更上一层楼的明显短板。

青岛这一波强力操作,正在为提升城市品质与经济要素流动的便捷性,以及大青岛格局的真正形成奠定基础。

1

根据青岛城市更新规划,共发起八大攻坚行动——

历史城区保护更新、重点低效片区(园区)开发建设、旧城旧村改造建设、市政设施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地铁建设及地铁沿线开发建设、停车设施建设、公园城市建设。这八大攻坚行动,可看作是青岛存在的八个短板。其中,3个涉及交通领域,可谓重中之重。

交通领域的短板,也是关乎人数最多、市民体验最直接的领域之一。

7月2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监测与治理实验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百度地图联合发布《2022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

数据显示,青岛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连续两年下降,占比69%;青岛极端通勤占比同比增长2个百分点,比重上升到16%(单程时间60分钟以上的通勤被称为“极端通勤”)。

也就是说,在青岛出行的成本还在上升。这背后,青岛的“路”不够长、不够多是重要因素。

据202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道路网密度与运行状态监测报告》显示,青岛以每平方公里5.4公里的城区道路密度位列全国第28名,较去年下降一个位次。而且,2020年和2021年,青岛的城区道路密度都是5.4公里/平方公里。相比之下,同期的深圳从2020年的9.5增加到了2022年的9.7。

这说明,青岛在经济扩张、区域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带来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跃进”。

青岛的道路规划建设不仅与城市经济地位并不匹配,而且落后于人了。

所以,《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方案》中提出“城市功能完善、交通安全畅通”的目标。

2

青岛的交通设施短板怎么补?这是有学问的。

根据青岛的规划,三年推进24个重点项目建设。2022年的攻坚任务包括7个续建项目、8个新启动项目和30条以上的未贯通道路打通。

7个续建项目包括:胶州湾第二隧道、杭鞍高架二期、唐河路-安顺路打通、海尔路-银川路立交、枣山东路拓宽、铜川路打通和威海路平战结合地下道路。

8个新启动项目包括辽阳路快速路、跨海大桥高架路二期、劲松五路打通、南京路拓宽改造、四流路打通、浮山隧道、重庆路快速路、山东路-鞍山路立交。

从上述项目中,能看出青岛的思路。一是消除城区的堵点,2022年的15个重点项目基本都在城区之内,都是市民关注的热点路段。

比如26日全线通车的辽阳路快速路,将与杭鞍高架路组成完整的东西向贯穿性快速路,串联胶州湾第二隧道至青银高速沿线南北向主干道,显著缓解东岸城区中南部,尤其是浮山后周边交通压力。

早在2016年媒体便报道,浮山后人口超过40万。40万是什么概念?2020年的七普数据显示,市南区48万人、崂山区50万人。从2016年至今,浮山后又新开发入住了不少新楼盘,因此浮山后的居住人口应该远远超过40万。估算下来,应该与市南、崂山两个区的人口相当。

如此庞大的人口,出行是一大难题。

银川西路由此成为青岛最拥堵的道路之一。2020年发布的《中国主要城市季度交通分析报告——青岛市 》曾排出了青岛早高峰最堵的10条路,作为浮山后出行主要通道的银川西路,高居第一。

而随着地铁4号线以及辽阳路快速路的通车,浮山后的交通压力有望缓解。

3

青岛规划建设道路的另一个意图是,畅通大青岛的区域链接,特别是跨区域的连通。

代表项目包括胶州湾第二隧道、跨海大桥高架路二期、重庆路快速路、唐河路-安顺路打通等。

近10年,青岛的人口与产业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

对比2010年六普与2020年七普人口数据会发现,近10年来,青岛人口逐步从传统城区往外走。

西海岸人口增加约50万,城阳增加约37万,李沧增加22万多,胶州增加约14万,即墨增加16万左右,而市南人口则减少近6万人。

人口外溢,是产业扩张的结果。这在各区市GDP总量上体现得很明显,前三季度GDP排名,西海岸第一,胶州第二,市南第三,即墨紧随市南。青岛的经济重心,正逐步向胶州湾四周转移。

产业和人口在哪扎根,交通就修到哪。所以,东西方向,胶州湾二隧以及跨海大桥高架桥二期稳步推进;南北方向,唐河路-安顺路打通势在必行,重庆路快速路时隔10年后又重新启动。

南北方向的交通,已困扰青岛多年。目前,青岛市主城区南北贯通的主干道路仅环湾路、重庆路、黑龙江路及青银高速公路等四条道路,每条都已饱和。

西边的环湾路,2018年时媒体曾报道,日均通行车辆为13万辆。如今,随着城市人口增加、车辆增多,这个数据只多不少。因此,堵车几乎成了常态。

东边的青银,同样压力不小。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日均通行车辆达9万辆次。

作为东西中间的重庆路、黑龙江路两条,重庆路是路网的中轴线,地理位置最优越,服务范围最广。自青岛建制之始便是重要的交通干道。根据历版城市规划,重庆路始终作为东岸主城区南北向交通的“脊梁”,按照城市快速路进行规划控制,承担东岸城区进出通道、城区内快速通道功能。

因此,修建重庆路快速路是众望所归。这条道路的修建,可以整体缓解南北的交通拥堵。最新消息显示,重庆路快速路已开始环评。项目南起山东路,北至仙山路,全长约17.7公里(含跨海大桥高架路立交范围内已建成2公里),规划高架主线双向6车道,地面辅路双向8车道。

更多的区域大通道,在快马加鞭推进。

比如,今年9月,沈海高速公路(南村至青岛日照界段)改扩建工程和蓝谷至胶东国际机场快速通道(即墨城阳段)用地预审获得自然资源部批复,推动项目开工建设迈出坚实的一步。

两个项目总投资约427亿元,均为青岛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重点交通项目。

“十三五”时期,青岛已经拉开了城市架构的框架,西海岸新区强势崛起,蓝谷、高新区等功能区地位凸显。

框架建起来,各种基础设施都要跟上。如此,方能给区域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要素资源。大青岛,也才能真正立得住。

 

来源:青小岛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史上少见大手笔,正在让大青岛“支棱”起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