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听到冯小刚新作《我不是潘金莲》二审再次被毙的消息,还在疑惑真伪。接着就看到电影延期到11月18日上映的消息,感到震惊。后来看到诸多揣测,有说是躲避《爵迹》的,有说对中秋档期冰冷的票房市场失去信心的,还有人爆出冯小刚朋友圈,说在多伦多获得“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后,“我们的野心就来了,哪个档期冷我们就去哪个档,国庆档和贺岁档热,我们就不去了”。那么,延期原因真是如此“任性”么?
网上流传的冯小刚朋友圈截图
电影改档期的事情在中国电影圈屡见不鲜,改档原因五花八门。大多是为避免和同档期其他大片撞车所致。如《麦兜饭宝奇兵》为躲开《哆啦A梦:新·大雄的日本诞生》而从暑期档调整到中秋档,结果票房惨败,甚至连两年前上映的《麦兜我和我妈妈》一半的票房都未达到。有的电影,则因审查原因,临时调整档期,如《东北偏北》。也有个别电影,上映后票房低迷,索性任性地临时“撤档”,数月后再上映,一般也无甚起色。
电影《东北偏北》原定档2015年9月2日,后延期至12月11日上映
但冯小刚的这部《我不是潘金莲》,显然不是因此原因。首先,“冯小刚电影”具有得天独厚的观众号召力,应该是其他电影躲冯小刚,而不是冯小刚躲别人。再者,尽管原同档期的《爵迹》来势汹汹,但与《我不是潘金莲》完全不是一个类型的影片,并不构成直接票房竞争。
《我不是潘金莲》定档发布会
最关键的是,此时距离原定的上映日期9月30日已经仅剩11天了。一般要改档的电影都会悄然低调一阵,暂停宣传动作。而《我不是潘金莲》的定档发布会早早就已召开,推广歌曲也已发布,宣传已铺开,电影物料开始分发,公交站牌广告已经上线。此时突然延期上映,打乱原来的宣发节奏,即使任性如冯导,也不会贸然如此。再加上始终未有该片过审的消息,所以,这次延期,很有可能就是审查方面出了问题。
那么,该片到底在审查方面有何事端?众说纷纭。微博@公元1874 称,广电总局对《我不是潘金莲》提出了62处修改意见,一开始片名就没有审查通过(电影开机及宣传初期,是以《我叫李雪莲》为片名的)。现在从片名到内容都在重审。
那么,《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电影,尺度究竟有多大?真的会造成难以过审吗?我已在影片宣传时的点映活动上,提前看了这部影片(据说,这个活动本来也会取消)。我的感受和不少观众、影评人一样:这部电影的尺度之大,在近年电影中实属罕见,过审应该十分不易。
因为,这是部“官场电影”。
官场电影主要展现的是某级别的官员面对事件时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国产电影中,这类影片本就不多见。而大多又以主旋律电影为主,树立刚正不阿,清正廉洁,临危不惧的正面形象。如《生死抉择》《超强台风》等。
电影《黑炮事件》影片截图
而非主旋律官场电影,较有名的是黄建新执导的《黑炮事件》《背靠背,脸对脸》。前者以荒诞而黑色幽默的手法,深入讽刺了“大事化小,小事化大,无中生有”的迂腐可笑的官僚作风。后者以一波多折的剧情,把官场中那些勾心斗角的小算盘演绎得入木三分。
而这部《我不是潘金莲》,玩得更大。跨度从地方县长,到中央“首长”。
注:下文包含电影剧透内容,请谨慎阅读。
小说原著封面
《我不是潘金莲》由刘震云同名小说改编。故事讲述女主角,一个小城妇女李雪莲,为了与前夫离婚的案子东奔西走上访,又因为前夫的一句话“我咋觉得你是潘金莲呢?”而困扰十年的故事。
李雪莲在县政府门口上访
首先,“上访”这个题材就十分敏感。自《秋菊打官司》以来,除独立纪录片《上访》《京生》外,鲜有电影敢拍摄这个题材。而且,《我不是潘金莲》中的主角李雪莲,更是从县法院院长、县长,市长,一直“上访”到了全国人大代表团讨论会场。一个小小的离婚案,弄得中央“首长”都严肃过问。李雪莲一个小小的县城普通妇女,竟然一下子把县法院院长、县长、市长统统拉下马。让人啧啧称奇。
“人代会”分省讨论团会场
更让人惊讶的是,在电影中居然罕见地出现了由演员扮演的,虚构的当代国家领导人,并对媒体就政府工作报告的评论发表指示:“有人说我太保守,但我认为宁可保守,也不能激进!否则就要回头补课!”
正如终极海报中呈现的那样,《我不是潘金莲》中所有的男性角色,从法院、公安系统到县长、市长,都在围绕女主角李雪莲转。他们没有想给李雪莲解决问题,却绞尽脑汁地阻挠李雪莲在敏感的“人代会”时期去北京上访,影响自己的乌纱帽。电影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些地方官员在两会等敏感时期求稳定、求和谐的自保心态和官僚作风。
这些在刘震云的原著小说中都有所展现。但中国的小说审查尺度和电影审查完全不能比拟。小说写出来出版是一回事,电影拍出来上映又是另一回事了。张艺谋的《活着》就是前车之鉴。余华作为《活着》的原著作者和电影编剧,在张艺谋的指点下,对电影《活着》剧本做了修改以求通过审查。余华表示:“那个时候我对张艺谋很佩服,我心想,他怎么对共产党这么了解。然后,按照他的意图改完了,审查还是没有通过,所以从此以后,我就不再佩服张艺谋,而我佩服的是共产党。”
此外,片中台词等细节亦很大胆。比如李雪莲对刘桦饰演的肉摊老胡说:“我要你杀五个人,这是名单。”而“名单”上,除了李雪莲的前夫秦玉河外,还包括县法院庭长、院长,县长、市长。而冯小刚电影中特有的“冯氏喜剧”特色,也通过刘桦,范伟等老戏骨幽默的台词展现出来。
在电影中,冯小刚受到加拿大导演泽维尔·多兰的电影《妈咪》启发,匠心独运地使用了三种画幅:圆形画幅,1:1方形画幅和宽银幕画幅。在李雪莲所在的县城里及省市范围,电影使用的是圆形画幅;在北京的部分,使用1:1方形画幅;而在片尾部分,变为宽银幕画幅。成为近年继《山河故人》《刺客聂隐娘》后又一部多画幅国产电影。尤其突出的圆形画幅占据约80%的电影篇幅,导演冯小刚和摄影罗攀在构图,景深等摄影方面做了很用心的设计和尝试,使得电影为观众呈现出一种新的视觉感受。在此也建议大家今后观看这部影片的时候,买靠中间的,靠前一些的座位,达到最好的观影效果。
张嘉译在电影《背靠背,脸对脸》中
更巧妙的是,《黑炮事件》、《背靠背,脸对脸》的导演黄建新,在本片中饰演在人代会讨论会议上被“首长”指责的清廉省长。在《背靠背,脸对脸》中饰演商人的张嘉译,在本片中饰演为拦截李雪莲去北京上访而费尽精力的市长马文彬。从某种意义来说,《我不是潘金莲》是前两部电影的精神上的继承者。
宁浩,大鹏和冯小刚在《我不是潘金莲》传媒大学点映活动现场
在中国传媒大学点映的《我不是潘金莲》,片头并无龙标。现场,有人问起冯小刚,对审查是否有担忧。冯小刚说,他觉得很悲哀。“我们的大学生脑子里塞满了(审查)。都说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希望,如果我们的大学生在上大学时都有这么多‘自审’意识,我们今后真的是没有前途的。”
就片中激情戏并无正面镜头展示,冯小刚说:“我觉得在中国(拍电影)就别弄什么床戏,因为你拍了他也不让你播。网上呢什么都有,电影里什么都没有。”当有人问起放映版本是否为过审版,冯小刚表示:“给你们看的就是最终上映的版本。”
这不是冯小刚第一次面对审查。事实上,冯小刚与审查的博弈,已持续多年。20年前,他主演的电影《我是你爸爸》因以父子关系隐喻国家和人民的关系,“所以没瞒过咱们英明的电影局,直接就给禁了。”(冯小刚语)。4年前的《一九四二》过审之路同样坎坷。而即使口碑不佳的《私人定制》,也因范伟的几句台词而遭遇了审查的问题。
今天,我们同样希望冯导的新片能够顺利过审,准时上映,给我们带来原汁原味的《我不是潘金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