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人工智能创业最痛苦的状态:算法优秀 规模化却艰难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人工智能创业最痛苦的状态:算法优秀 规模化却艰难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谈论“人工智能”,但这并未使“出门问问”CEO李志飞感到兴奋。在李志飞眼中,外界对于人工智能的过高期待并不利于人们真正了解这项技术。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谈论“人工智能”,但这并未使“出门问问”CEO李志飞感到兴奋。在李志飞眼中,外界对于人工智能的过高期待并不利于人们真正了解这项技术。

这位前谷歌总部科学家所掌舵的是一家不折不扣的人工智能企业。从产品线来看,出门问问现在拥有手表、车载后视镜、辅助驾驶系统,以及App。这些产品所拥有的共同的语音搜索引擎,被视为产品的核心。

工程师文化、扁平化管理、将LOGO刷成和谷歌一样的颜色,以及,直接拿到来自谷歌公司的投资——离开谷歌的这位工程师,想在中国“再造”一个谷歌。

出门问问最初的标签是移动搜索和语音识别,所谓“出门问问”,涵盖的是用户的衣食住行,初期覆盖四个方向,目前针对的垂直领域已经达到了70个。

李志飞认为出门问问花了两年时间来修建软硬结合这一“护城河”,如今希望将其推广和应用到更多地方。而无论作为人工智能企业抑或是硬件公司,规模仍是这家公司的命门。

人工智能落地

对李志飞而言,人工智能领域创业中最痛苦的状态是,一直谈论算法的优秀,但缺乏具体产品落地。

在创立出门问问之初,李志飞就特别注重具体产品。出门问问在2015年落地了第一款硬件设备,那是一块纯圆的智能手表,名叫“Ticwatch”。但在这之前,你已经可以通过App甚至是出门问问的公众号,来使用其提供的智能语音服务。

目前,出门问问推出了两代智能手表产品,最新一代搭载NFC技术的Ticwatch发布于今年6月,同步推出的新产品线还有智能车载后视镜和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

车载和智能手表属于两个市场,前者的机会在于提供原先市场玩家所无法提供的解决方案,后者则是一个纯粹的增量市场。李志飞认为,独立性、ID和支付是智能手表未来的机会。

2015年9月,Google Android Wear与出门问问达成战略合作,在中国购买的Android Wear设备都将体验到出门问问中文语音搜索服务。去年10月,出门问问完成了由Google投资的C轮融资。这也是Google在国内投资的首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

在谷歌的职业生涯里,李志飞主要参与的是谷歌翻译,这是一个可纳入人工智能发展史的产品。在李志飞看来,尽管大公司在用户数据和资金上具备优势,但大企业的数据优势并不足以击溃创业公司。

“当数据增长,准确率很明显地会向上提升。但当达到一定数据量时,在数据带来信息同时也带来噪音,当你的算法没有能力甄别时,准确率可能就会越来越差。”他说道。

规模瓶颈

李志飞将人工智能(简称AI)产业化的路径分为大致三类,第一类,是将AI能力应用到已有的产品中,代表包括谷歌地图;第二类,创业公司向拥有海量用户的产品开放API,目前这成为了大部分创业团队所选择的方式,但这一部分企业遇到的问题是,获得的营收相对较少,也缺乏更具规模的商业前景。

第三类,也被李志飞视为出门问问在主要探索的一条路径,是创业公司同时主导软硬件。

智能手表是出门问问目前主要的产品线之一,但李志飞坦承,其想得最多的就是用户到底需要不要这样一款产品。结论是,一定会有一定比例的用户需要这样的产品,对他们而言智能手表并非刚需。因此,规模显得尤为重要。

“我其实只要50万、100万(规模用户),就能支撑更长线的去发展,而不是原地踏步。”李志飞告诉记者。

先达到50万用户,成为出门问问和李志飞下一个希望实现的“小目标”。李志飞认为,出门问问好不容易花了两年的时间,成为国内为数不多可以横跨算法、硬件、软件、2C的企业,接下来需要放大这一优势。正如外界所见到的,出门问问正在进入更多的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出门问问在创业初期即和大量企业达成了合作。目前包括华为和摩托罗拉在内的手机厂商,也仍在使用出门问问的语音搜索引擎。不过,部分和大公司合作的产品最终并未上线,李志飞谈到,初期和大公司合作的困境是,国内的大公司对于核心技术一般都是倾向于亲自掌控,并不完全信赖第三方。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出门问问加速产品落地 智能硬件规模成挑战

最新更新时间:09/22 16:11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人工智能创业最痛苦的状态:算法优秀 规模化却艰难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谈论“人工智能”,但这并未使“出门问问”CEO李志飞感到兴奋。在李志飞眼中,外界对于人工智能的过高期待并不利于人们真正了解这项技术。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谈论“人工智能”,但这并未使“出门问问”CEO李志飞感到兴奋。在李志飞眼中,外界对于人工智能的过高期待并不利于人们真正了解这项技术。

这位前谷歌总部科学家所掌舵的是一家不折不扣的人工智能企业。从产品线来看,出门问问现在拥有手表、车载后视镜、辅助驾驶系统,以及App。这些产品所拥有的共同的语音搜索引擎,被视为产品的核心。

工程师文化、扁平化管理、将LOGO刷成和谷歌一样的颜色,以及,直接拿到来自谷歌公司的投资——离开谷歌的这位工程师,想在中国“再造”一个谷歌。

出门问问最初的标签是移动搜索和语音识别,所谓“出门问问”,涵盖的是用户的衣食住行,初期覆盖四个方向,目前针对的垂直领域已经达到了70个。

李志飞认为出门问问花了两年时间来修建软硬结合这一“护城河”,如今希望将其推广和应用到更多地方。而无论作为人工智能企业抑或是硬件公司,规模仍是这家公司的命门。

人工智能落地

对李志飞而言,人工智能领域创业中最痛苦的状态是,一直谈论算法的优秀,但缺乏具体产品落地。

在创立出门问问之初,李志飞就特别注重具体产品。出门问问在2015年落地了第一款硬件设备,那是一块纯圆的智能手表,名叫“Ticwatch”。但在这之前,你已经可以通过App甚至是出门问问的公众号,来使用其提供的智能语音服务。

目前,出门问问推出了两代智能手表产品,最新一代搭载NFC技术的Ticwatch发布于今年6月,同步推出的新产品线还有智能车载后视镜和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

车载和智能手表属于两个市场,前者的机会在于提供原先市场玩家所无法提供的解决方案,后者则是一个纯粹的增量市场。李志飞认为,独立性、ID和支付是智能手表未来的机会。

2015年9月,Google Android Wear与出门问问达成战略合作,在中国购买的Android Wear设备都将体验到出门问问中文语音搜索服务。去年10月,出门问问完成了由Google投资的C轮融资。这也是Google在国内投资的首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

在谷歌的职业生涯里,李志飞主要参与的是谷歌翻译,这是一个可纳入人工智能发展史的产品。在李志飞看来,尽管大公司在用户数据和资金上具备优势,但大企业的数据优势并不足以击溃创业公司。

“当数据增长,准确率很明显地会向上提升。但当达到一定数据量时,在数据带来信息同时也带来噪音,当你的算法没有能力甄别时,准确率可能就会越来越差。”他说道。

规模瓶颈

李志飞将人工智能(简称AI)产业化的路径分为大致三类,第一类,是将AI能力应用到已有的产品中,代表包括谷歌地图;第二类,创业公司向拥有海量用户的产品开放API,目前这成为了大部分创业团队所选择的方式,但这一部分企业遇到的问题是,获得的营收相对较少,也缺乏更具规模的商业前景。

第三类,也被李志飞视为出门问问在主要探索的一条路径,是创业公司同时主导软硬件。

智能手表是出门问问目前主要的产品线之一,但李志飞坦承,其想得最多的就是用户到底需要不要这样一款产品。结论是,一定会有一定比例的用户需要这样的产品,对他们而言智能手表并非刚需。因此,规模显得尤为重要。

“我其实只要50万、100万(规模用户),就能支撑更长线的去发展,而不是原地踏步。”李志飞告诉记者。

先达到50万用户,成为出门问问和李志飞下一个希望实现的“小目标”。李志飞认为,出门问问好不容易花了两年的时间,成为国内为数不多可以横跨算法、硬件、软件、2C的企业,接下来需要放大这一优势。正如外界所见到的,出门问问正在进入更多的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出门问问在创业初期即和大量企业达成了合作。目前包括华为和摩托罗拉在内的手机厂商,也仍在使用出门问问的语音搜索引擎。不过,部分和大公司合作的产品最终并未上线,李志飞谈到,初期和大公司合作的困境是,国内的大公司对于核心技术一般都是倾向于亲自掌控,并不完全信赖第三方。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出门问问加速产品落地 智能硬件规模成挑战

最新更新时间:09/22 16:11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