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林轮胎和米其林星级餐厅,这是一个米其林吗?是因为重名的原因吗?轮胎,餐厅,傻傻分不清楚。但是吃货的心很坚定,吃到嘴里的东西,那肯定是要弄得明明白白和清清楚楚。不查不知道,一看才明了,原来他们俩看似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业务还真是出自一个造物者之手,而且,米其林星级餐厅的存在最初期其实是米其林轮胎的营销方案。
话还得从头说起:
硬生生推销效果终究是比不上把消费者洗脑,潜移默化地让消费者甘心情愿地买,这才是营销的最高境界。100多年前,米其林兄弟就精明地看到了这一点。米其林兄弟为了大卖轮胎,提高收益,在1900年巴黎世博会期间,便大力推广一种新型生活模式“汽车旅行”,还将地图、餐馆、加油站、旅馆、修车厂等各种与汽车旅行相关的信息收集成册,免费提供给顾客,以鼓励出行——照着《米其林指南》出门逛吃逛吃。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米其林也不是致力发展公益事业的,而且米其林的逻辑很简单,就是通过《米其林指南》提高轮胎的需求量,但是提高轮胎销量的前提是要提高汽车的需求量,所以第一步就是大力宣传汽车旅游。这样曲线救国的方式,工作量虽然大,但是一旦成功,这种稳定和深入日常的生活方式,也将为米其林轮胎的销售带来极大的利润。
事情一开始并不是那么顺利,更是有甚者用《米其林指南》来垫桌子角,但米其林兄弟也发现,消费者对米其林指南中美食的篇章很关注。顺势而为,见缝插针,米其林兄弟雇佣了一批匿名调查者,去各大餐厅体验,而后给出评价,出版成书,以此来带动轮胎的销量,这是最初期米其林的的营销策划。
日积月累,米其林的餐厅评价体系日益完善,如今米其林的“美食密探”个个背景傲人,烹饪、饮食营养、餐饮管理专业的学位至少占一样,有相关从业经验者优先。这还只是基本,待通过各种专业测试之后,他们还会被送到法国米其林总部接受长达3-6个月的特殊培训,最终合格者,才算具备能力和资质,去评鉴一家餐馆的菜品质量和服务水准。正是这些精到的点评才使得米其林对餐厅的评价客观权威,业界良心。
到现在,或许有人还不太熟悉米其林轮胎,但是说起米其林餐厅,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说起来倒是有点本末倒置的意思了。其实两者是相辅相成,同进同退的,连锁效应,使得这两项业务,哪一项业务也不差。
现在的米其林被奉为是跨界的经典,但是平心而论,如今米其林餐厅在业界的权威局面确实是地地道道的无意插柳柳成荫。虽说初心不是搞跨界,但米其林现在确确实实看成是跨界的高手了。
另一个米其林为人津津乐道的营销手段-—品牌人格化。品牌人格化,米其林的大白人,这个可爱呆萌的形象深入人心,不仅仅是塑造个形象就完了,米其林立志于把轮胎人形象刻画到消费者内心,1901年,米其林在《汽车》杂志上开了个专栏:米其林的星期一。拉风琴的场景,静坐的场景,人格化的设置,让这个销售轮胎的企业瞬间生动形象地具象生动化。为了更拉近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这段时间里,为了显出青年人的样子,必比登一双圆圆的眼睛取代了夹鼻眼镜,真是把人格化的手段用到了极致。
所以,站在更高层面上看,我们最应该关注的不是米其林的跨界,最应该铭记在心里的是米其林的高瞻远瞩和思路开阔。
此文为《发现者说》原创内容,特此声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