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英研究创新合作获2亿英磅支持 科技合作率先进入“白金时代”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英研究创新合作获2亿英磅支持 科技合作率先进入“白金时代”

独立引用数据显示,中英两国的科学家携手合作的科研成果相较各自单独开展科研工作而言,能取得更广泛的阅读量和更大的影响力。

图片来源:陆家嘴金融网

自2014年以来,中英联合科学创新基金,也称牛顿基金,已为中英37个联合项目与220多项合作投入2亿2千万英镑。

英国大学与科学国务大臣Jo Johnson9月23日在上海举办的“非凡中英创新论坛”上发布了上述信息,他表示,这极大地促进了中英研究与创新合作伙伴关系。

牛顿基金在中国旨在支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同时支持中英两国长期持续增长的研发创新能力。基金支持的合作领域包括卫生健康、城市化、气候变化、食品、能源和水。比如投资2100万英磅的“研究与创新桥计划”,是中英史上规模最大的双边项目,目前已进入严格和联合审查过程。

Jo Johnson此次访华将出席9月23日至26日进行的浦江创新论坛,该论坛由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主办,今年,英国担任这一论坛的主宾国。

在此期间,Jo Johnson将出席一系列强调中英在教育、科学与创新方面合作的双边活动和会议,并见证多项合作协议的成立,如在上海启动中英合作的植物与微生物科学研究中心、与江苏共同打造世界一流大学等。

与他一起出访的,还有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Mark Walport,以及150名来自英国的顶尖科学家,其中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单原子层材料石墨烯的发明者Kostya Novoselov教授。

Jo Johnson表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宣布,研究合作是中英全球化合作项目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中英两国成为科学领域战略合作伙伴的原因显而易见,又自然而然。

“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科研经费出资国,中国对科研和创新的投入,使中国科研质量快速上升。”Jo Johnson说,“而英国也有非常强大的投资用于世界级的研究基础,英国以世界1%的人口,占全球研究经费3%的资金,产出了全球8%的已发表论文,16%的最常引用论文。”

他表示,从合作发表论文的数量来看,英国已取代日本,成为中国的第二大科研合作伙伴。而这些合作项目也正在结出累累硕果。独立引用数据显示,中英两国的科学家携手合作的科研成果相较各自单独开展科研工作而言,能取得更广泛的阅读量和更大的影响力。

“我们这两国的合作其实超越于牛顿基金,还有很多生机勃勃的组织之间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Jo Johnson说,比如伯明翰大学、国家电网之间的合作等,有关全球电网互通互联的计划,中英两国企业已经建立起了一个联合能源存储实验室。

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在“非凡中英创新论坛”上致辞时指出,中英关系进入“黄金时代”,中英科学技术领域可以先走一步,使这一“黄金时代”能够更加升温、升级,向着“白金时代”发展。

万钢提到,当前,中国已经制定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纲要,着手建设创新型国家,并面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其中,上海就是中国要建立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

上海在8月发布了《上海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提出聚焦世界科学发展前沿,鼓励原创性研究;打造世界级大科学设施集群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研发机构与大学;力争产出标志性的原创成果等一系列目标。

上海市政府科委主任寿子琪表示,上海将力争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国际性重大发现和原创技术的重要产地,希望进一步加强与英国的合作交流,更好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在此次浦江论坛期间,中英合作的植物与微生物科学联合研究中心(CEPAMS)将在上海正式启动,也将成为中英研究创新合作的又一个标志性项目。

CEPAMS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遗传发育所)、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上海植生所)与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John Innes Centre, JIC)联合组建成立。中心跨国研究团队将重点研究增加农作物产量、生产植物和微生物高附加值有益产品等方面,以共同应对食品安全和可持续医疗保健全球性挑战。

该机构研究人员最近取得了一项重大突破,即发现中国黄岑中含有抗癌成分。

CEPAMS的英方资助者英国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研究理事会(BBSRC)的国际部副总监Tim Willis向界面新闻表示,CEPAMS不仅专注于产生国际一流的科研成果,也将不遗余力地培养国际一流科技人才,CEPAMS已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建立了联系,加强人才合作交流。

Tim Willis认为,上海有优秀的科技创新传统,目前又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会有越来越多的英国科学家到上海从事科研创新工作。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英研究创新合作获2亿英磅支持 科技合作率先进入“白金时代”

独立引用数据显示,中英两国的科学家携手合作的科研成果相较各自单独开展科研工作而言,能取得更广泛的阅读量和更大的影响力。

图片来源:陆家嘴金融网

自2014年以来,中英联合科学创新基金,也称牛顿基金,已为中英37个联合项目与220多项合作投入2亿2千万英镑。

英国大学与科学国务大臣Jo Johnson9月23日在上海举办的“非凡中英创新论坛”上发布了上述信息,他表示,这极大地促进了中英研究与创新合作伙伴关系。

牛顿基金在中国旨在支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同时支持中英两国长期持续增长的研发创新能力。基金支持的合作领域包括卫生健康、城市化、气候变化、食品、能源和水。比如投资2100万英磅的“研究与创新桥计划”,是中英史上规模最大的双边项目,目前已进入严格和联合审查过程。

Jo Johnson此次访华将出席9月23日至26日进行的浦江创新论坛,该论坛由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主办,今年,英国担任这一论坛的主宾国。

在此期间,Jo Johnson将出席一系列强调中英在教育、科学与创新方面合作的双边活动和会议,并见证多项合作协议的成立,如在上海启动中英合作的植物与微生物科学研究中心、与江苏共同打造世界一流大学等。

与他一起出访的,还有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Mark Walport,以及150名来自英国的顶尖科学家,其中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单原子层材料石墨烯的发明者Kostya Novoselov教授。

Jo Johnson表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宣布,研究合作是中英全球化合作项目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中英两国成为科学领域战略合作伙伴的原因显而易见,又自然而然。

“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科研经费出资国,中国对科研和创新的投入,使中国科研质量快速上升。”Jo Johnson说,“而英国也有非常强大的投资用于世界级的研究基础,英国以世界1%的人口,占全球研究经费3%的资金,产出了全球8%的已发表论文,16%的最常引用论文。”

他表示,从合作发表论文的数量来看,英国已取代日本,成为中国的第二大科研合作伙伴。而这些合作项目也正在结出累累硕果。独立引用数据显示,中英两国的科学家携手合作的科研成果相较各自单独开展科研工作而言,能取得更广泛的阅读量和更大的影响力。

“我们这两国的合作其实超越于牛顿基金,还有很多生机勃勃的组织之间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Jo Johnson说,比如伯明翰大学、国家电网之间的合作等,有关全球电网互通互联的计划,中英两国企业已经建立起了一个联合能源存储实验室。

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在“非凡中英创新论坛”上致辞时指出,中英关系进入“黄金时代”,中英科学技术领域可以先走一步,使这一“黄金时代”能够更加升温、升级,向着“白金时代”发展。

万钢提到,当前,中国已经制定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纲要,着手建设创新型国家,并面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其中,上海就是中国要建立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

上海在8月发布了《上海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提出聚焦世界科学发展前沿,鼓励原创性研究;打造世界级大科学设施集群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研发机构与大学;力争产出标志性的原创成果等一系列目标。

上海市政府科委主任寿子琪表示,上海将力争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国际性重大发现和原创技术的重要产地,希望进一步加强与英国的合作交流,更好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在此次浦江论坛期间,中英合作的植物与微生物科学联合研究中心(CEPAMS)将在上海正式启动,也将成为中英研究创新合作的又一个标志性项目。

CEPAMS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遗传发育所)、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上海植生所)与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John Innes Centre, JIC)联合组建成立。中心跨国研究团队将重点研究增加农作物产量、生产植物和微生物高附加值有益产品等方面,以共同应对食品安全和可持续医疗保健全球性挑战。

该机构研究人员最近取得了一项重大突破,即发现中国黄岑中含有抗癌成分。

CEPAMS的英方资助者英国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研究理事会(BBSRC)的国际部副总监Tim Willis向界面新闻表示,CEPAMS不仅专注于产生国际一流的科研成果,也将不遗余力地培养国际一流科技人才,CEPAMS已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建立了联系,加强人才合作交流。

Tim Willis认为,上海有优秀的科技创新传统,目前又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会有越来越多的英国科学家到上海从事科研创新工作。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