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观察】疫情防控新局面:管控降级、开放国境,农村或迎重症高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观察】疫情防控新局面:管控降级、开放国境,农村或迎重症高峰

从“动态清零”到“保健康、防重症”,防疫目标的变化,难题也在变化。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程大发 张倩楠 赵孟 彭惠

界面新闻编辑 | 翟瑞民

中国防疫“新十条”实施满1个月后,从2023年1月8日起,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正式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与此同时,中国对疫情的管控手段将从“乙类甲管”变更为“乙类乙管”,也不再对入境人员和货物等采取检疫传染病管理措施。

从法律意义上“降级”管理,意味着防控层面做出了实质性调整。一些地方的防疫设施正在拆除,各大机场的国际航班正在增加,人们的生产生活正在恢复正常。

然而,疫情传播并没有结束,虽然一个月来,各大城市的感染高峰正在过去,但开放入出入境、取消国内人员流动限制措施后,未来一段时期的防疫压力仍然不可轻视。

从“动态清零”到“保健康、防重症”,防疫目标的变化,难题也在变化。

“打开国门”

“今天对瑞丽人是大日子,全瑞丽的人应该都会来看看。”

2023年1月8日早上,在云南瑞丽姐告口岸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出租车司机钏幸民告诉界面新闻,今天他特意接了一单从瑞丽到姐告口岸的车,“主要是想来看看开门的情况。”

8时整,姐告国门广场上一面崭新的五星红旗伴随着国歌冉冉升起,“开关!”在接收到瑞丽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站长下达的开关指令后,瑞丽口岸各出入境通道同时打开。自此,瑞丽口岸宣布全面恢复通关。

瑞丽口岸是国家一级口岸,是中国对缅甸贸易最大的陆地口岸,由国门通道、中缅街通道和货场通道三条不同功能的通道组成,分别承担着人员(含公务和持护照人员)、摩托车和小型车辆、货车及大型车辆的出入境检查任务,当地居民称之为“大国门”“小国门”和“货车国门”。

1月8日,为了目睹口岸重新开放的时刻,姐告国门前围拢了许多瑞丽市民,一些家庭专门赶来拍照留念,还有一些人做起了直播。姐告广场上贩卖特产的小商贩也悄然出现,三三两两的人们聚集在一起聊天,站在国门处最近的人还时不时挥舞双手,向对面的缅甸居民打招呼。

钏幸民介绍,自己以前是做边贸的,几乎每周都会往来缅甸,“口岸每天有五六万人进出。”瑞丽与缅甸长期来往密切,“以前瑞丽有很多缅甸人,这几年因为疫情基本都被送回去了。”四十多岁的琴也站在人群中,她是缅甸人,但中文说得很好。她称自己嫁来中国已经十多年,四五年没有回家,今天听说国门会开,特意赶过来见证一下。

在首都北京,1月8日凌晨开始,首都机场人流量明显增多,T3航站楼国内到达的两个出口有很多人接机,但国际到达出口处则稍显萧索。据航班数据服务软件“飞常准”消息,1月8日,首都机场T3航站楼国际航班计划执飞数量为22架,其中计划到达8个国际航班。

开放国境首日,首都机场到达的国际旅客正在接受媒体采访。摄影:程大发

10时36分,从中国香港飞来的国泰航空CX334号航班落地首都机场,成为首都机场迎来的首架实行“乙类乙管”后落地的国际及地区航班。11点40分左右,从德国法兰克福和波兰华沙飞来的航班也陆续到达首都机场。此时,T3航站楼国际到达的出口处早已挤满了接机的人群,包括有备而来的各国媒体。

对于许多出入境人员而言,这一天他们等了近3年。按照《关于印发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总体方案的通知》要求,来华人员在行前48小时需要进行核酸检测,结果阴性者可来华,如呈阳性,相关人员应在转阴后再来华。尽管如此,现在的管理措施相比以前,已经是极大简化,也方便了人们出入国境。

中国此前已宣布取消“五个一”及客座率限制等国际客运航班数量管控措施,进一步优化复工复产、商务、留学、探亲、团聚等外籍人士来华安排。同时,根据国际疫情形势和各方面服务保障能力,有序恢复中国公民出境旅游。

我国优化中外人员往来管理政策,对疫情形势会有何影响?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魏晟对界面新闻介绍,开放国境后,随着人员之间交流往来增多,新冠病毒变异株会在世界范围进一步扩散,不同地区的变异株也会互相传播。

病毒学家常荣山介绍,国境重开以后,境外输入疫情将难以避免。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海外最新一代的流行毒株会不断输入我国,特别是那些传播力强,免疫逃逸强的变异株,比如,CH.1.1、BQ.1.1、BQ.1.1.10(BQ.1.18)和XBB都有可能在一个月内渗入。这些变异株比现在在华的主流变异株BA 5.2,BF.7有着更强的人体适应性,将会很快取代它们。

魏晟表示,疫情爆发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病毒变异株的传染力如何,免疫逃逸能力如何;另一个取决于现有人群免疫屏障水平的高低,我国人群的免疫水平和国外的免疫水平具有较大差别,国外人群不仅有疫苗加强免疫,还经历了多轮新冠病毒的自然感染,人工免疫和自然免疫双管齐下,整个人群免疫屏障水平较高。

常荣山介绍,由于在过去3周左右的时间内我国有大量感染个体,这些个体已经产生了中和抗体,因此推断,不会形成新一轮的感染高峰。“需要警觉的是,那些在2022年11月25日至2022年12月30日未被感染的个体,在2023年1月8日之后,将可能被新的目前未占主流的变异株感染。尽管如此,这些未来的被感染者的症状并不必然比第一波高峰中被感染的个体更为严重。”常荣山表示。

各地快速过峰

2022年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新十条),针对疫情防控提出了一系列调整措施,包括不得采取各种形式的临时封控,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等要求。同时,国家决定无症状和轻症患者采取居家隔离方式治疗,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

由此,我国疫情防控进入全新局面,防控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

一个月来,全国各地迎来感染高峰,尤其是在人群更集中的大城市,病毒快速扩散,多数家庭都发现阳性感染者。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1月6日在中联部“中国防疫政策专题吹风会”上介绍,目前中国各地的疫情总体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受前期疫情水平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各地迎来疫情流行高峰的时间会有所差别。

近期,为监测当地新冠疫情和分析研判,多地陆续发起了新冠感染情况调查。2022年12月26日,四川省疾控中心发布的问卷调查(第二次)结果则显示,全省阳性检出的高峰期集中在2022年12月12日至23日,目前日新增感染已处于回落阶段。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书记、研究员唐雪峰随后表示,根据调查结果综合研判,四川省居民的整体感染发病已超过八成,全省感染发病的高峰应该已经过去。

四川内江市新冠病毒感染时间分布。内江疾控 图

12月30日,海南省新冠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通报,海南省每日新增新冠感染人数处于高位波动期,全省预计感染率已达50%,三亚市、海口市整体上已过感染高峰。1月6日下午,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北京疫情态势已经趋缓,用药紧缺已经缓解,但门急诊、重症患者救治等方面工作任务依然艰巨,容不得丝毫松劲懈怠。

2022年12月31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赛娟团队在《初步分析我国2022年秋冬新冠疫情中奥密克戎亚型多样性与流行病学特征》一文中,对近期我国疫情传播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该论文初步判断,此轮奥密克戎疫情感染人数于2023年元旦前后在北京、广州、上海、重庆等城市接近尾声。

1月8日,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焦雅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2022年12月起,全国发热门诊就诊量进入快速上升阶段。到12月下旬和2023年元旦时,急诊量进入高峰期,急诊高峰意味着重症救治的高峰也同步到来。”不过,从现在全国的情况来看,全国主要城市,也就是说直辖市、省会城市,包括一些计划单列市,正在渡过或已经渡过感染高峰。目前,从这些大城市的情况来看,急诊和重症高峰,尤其是急诊也出现了回落迹象,但重症救治仍处在高位平台期。

据介绍,截至2022年12月25日,全国二级以上医院重症床位使用率约为54%,而目前,全国二级以上医院重症床位的使用率达到了约80%。城市和农村同时出现感染率增长的局面,我国的新冠病毒感染医疗救治任务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常荣山对界面新闻介绍,我国新冠防控措施调整后,各地出现高感染率的原因是因为人群免疫屏障过低。所谓免疫屏障就是抗体阳性保护率,一方面与接种疫苗有关,另一方面与是否感染过有关。而自然免疫加上疫苗的人工免疫就形成了混合免疫,混合免疫的免疫屏障要高于单纯感染病毒或接种疫苗所产生的免疫力。

魏晟表示,奥密克戎变异株之间的致病性目前看来并没有明显变化。但个体免疫水平随着时间延长会逐渐降低。目前的研究发现,自然免疫和人工免疫所产生的新冠病毒抗体,在六个月就会衰退到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这时候如果有新的变异株,就会带来感染高峰。从国外的趋势看来,奥密克戎带来的感染高峰一波比一波低,因为自然感染后,对其后的变异株会有一定的交叉免疫保护作用。如果两种变异株在进化树上相对较近,交叉免疫保护作用就较强,反之就较弱。比如感染BA.5.2后,对于BF.7的抵抗作用就较强,但对于变异更多的XBB的交叉保护作用就较弱。

2023年1月8日,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陈操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其实,我国人群对奥密克戎无论是BA.5.2还是BF.7,还是XBB系列的变异株,普遍都是易感的。但是,近期大部分人感染了BA.5.2和BF.7以后,在短期内会产生抗体,对XBB系列变异株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个别人可能保护作用会持续6个月左右。所以,现阶段XBB不会造成我国本土大规模流行。

在此背景下,接种新冠疫苗是保护重点人群,预防感染、重症、死亡的重要措施。常荣山介绍,美国疾控中心研究发现,被新冠感染过的患者,如果不接种疫苗,他们被再次感染的几率比感染后接种疫苗的人明显增高。

农村成重中之重

随着国内许多城市已逐渐渡过感染高峰,有近5亿人口规模的中国农村,疫情形势仍时刻牵动人心。陈赛娟团队预测,春运会将感染浪潮加速15-30天;预计中西部省份的感染浪潮刚刚开始;预计四川、陕西、甘肃、青海等省的农村和中小城镇地区,感染峰值将于2023年1月中下旬出现。

焦雅辉日前判断,随着全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加上春运和春节假期人员流动等因素的影响,会有部分地方迎来疫情快速上升、城市和农村同时出现感染率增长的局面,医疗救治任务仍然面临挑战。“春运之前,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也已经迎来感染高峰。从这个趋势来看,春运期间,这些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有可能会迎来急诊和重症发病高峰。”焦雅辉在央视报道中表示。

界面新闻近日实地探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的达州市罐子镇,发现这里已经度过到了感染高峰,暂时并没有迎来预期的第二波感染,但这个冬天去世的老人比过去要多一成左右。

有乡镇卫生院医生分析,一方面是由于外出务工的多数是年轻人,这些人在回乡之前可能已经“阳过了”,回家后二次感染的概率较低;此外,经过上一轮的普遍感染,许多人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常识,感染后知道自行买药和居家治疗,主动减少来医院就诊。鉴于此,该院医生预计可能不会出现此前预判的“第二波”,但农村地区的老人应该被重点关照。

近一个月以来,在广大农村地区,过去构建的县、乡(镇)、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正在经受考验。而作为距离农村居民最近的医疗机构,村级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在“防重症”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对重症患者往往难以展开及时救治。

为有效做好农村地区防疫工作,2022年12月3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加强当前农村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方案》,要求围绕“保健康、防重症”,重点抓好农村地区防疫体系运转、药品供应、重症治疗、老人儿童防护等方面工作,最大程度保护农村居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毛德智指出,该工作方案明确要求,“五级书记”要像抓脱贫攻坚一样抓农村地区的疫情防控。要建立包保制度,省统筹、市调度、县乡村抓落实,层层压实责任。此外,上述工作方案对建立相应工作机制也提出了要求,由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等10个部门,成立了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专班。工作专班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下开展工作,重点是发挥责任落实、政策协同、基层动员等方面的作用。目前,各级也在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

2023年1月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了《关于做好新冠重点人群动态服务和“关口前移”工作的通知》,要求对重点人群要“早发现、早识别、早干预、早转诊”,预防和减少新冠重症发生,并提出了12条工作内容,特别强调要进一步筑牢织密基层的“保健网”,加强重点人群动态管理和基层发热门诊的建设,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药品、设备配备到位,必要的药品器械要直达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针对“四早”如何落实,1月7日,国家卫健委基层卫生健康司司长聂春雷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早发现”主要是对65岁以上的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重点人群进行一对一包保联系,每周联系服务不少于2次,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置。“早识别”就是要加强对这些重点人群的健康监测,对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比如有些基础病的并发症、新冠重症风险的苗头和倾向性症状出现以后,要及时识别,及时给予指导和转诊。“早干预”,就是在基层要配备必要的氧疗设备,如氧气袋、氧气瓶、制氧机,还要配备便携式的指夹、脉搏式血氧仪监测血氧,发现异常情况,迅速给予吸氧和相应的药物治疗,同时结合实际及时转诊。“早转诊”就是发现了需要转诊的,要及时转到上级医院接受治疗。

聂春雷介绍,近期,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向全国各地派出了15个指导组,督促指导做好准备工作。在此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农村疫情防控比较好的经验做法,有的强化分级诊疗,有的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有的加强重点人群摸底和服务保障。对于这些好经验、好做法,国家卫健委将进一步推广。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观察】疫情防控新局面:管控降级、开放国境,农村或迎重症高峰

从“动态清零”到“保健康、防重症”,防疫目标的变化,难题也在变化。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程大发 张倩楠 赵孟 彭惠

界面新闻编辑 | 翟瑞民

中国防疫“新十条”实施满1个月后,从2023年1月8日起,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正式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与此同时,中国对疫情的管控手段将从“乙类甲管”变更为“乙类乙管”,也不再对入境人员和货物等采取检疫传染病管理措施。

从法律意义上“降级”管理,意味着防控层面做出了实质性调整。一些地方的防疫设施正在拆除,各大机场的国际航班正在增加,人们的生产生活正在恢复正常。

然而,疫情传播并没有结束,虽然一个月来,各大城市的感染高峰正在过去,但开放入出入境、取消国内人员流动限制措施后,未来一段时期的防疫压力仍然不可轻视。

从“动态清零”到“保健康、防重症”,防疫目标的变化,难题也在变化。

“打开国门”

“今天对瑞丽人是大日子,全瑞丽的人应该都会来看看。”

2023年1月8日早上,在云南瑞丽姐告口岸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出租车司机钏幸民告诉界面新闻,今天他特意接了一单从瑞丽到姐告口岸的车,“主要是想来看看开门的情况。”

8时整,姐告国门广场上一面崭新的五星红旗伴随着国歌冉冉升起,“开关!”在接收到瑞丽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站长下达的开关指令后,瑞丽口岸各出入境通道同时打开。自此,瑞丽口岸宣布全面恢复通关。

瑞丽口岸是国家一级口岸,是中国对缅甸贸易最大的陆地口岸,由国门通道、中缅街通道和货场通道三条不同功能的通道组成,分别承担着人员(含公务和持护照人员)、摩托车和小型车辆、货车及大型车辆的出入境检查任务,当地居民称之为“大国门”“小国门”和“货车国门”。

1月8日,为了目睹口岸重新开放的时刻,姐告国门前围拢了许多瑞丽市民,一些家庭专门赶来拍照留念,还有一些人做起了直播。姐告广场上贩卖特产的小商贩也悄然出现,三三两两的人们聚集在一起聊天,站在国门处最近的人还时不时挥舞双手,向对面的缅甸居民打招呼。

钏幸民介绍,自己以前是做边贸的,几乎每周都会往来缅甸,“口岸每天有五六万人进出。”瑞丽与缅甸长期来往密切,“以前瑞丽有很多缅甸人,这几年因为疫情基本都被送回去了。”四十多岁的琴也站在人群中,她是缅甸人,但中文说得很好。她称自己嫁来中国已经十多年,四五年没有回家,今天听说国门会开,特意赶过来见证一下。

在首都北京,1月8日凌晨开始,首都机场人流量明显增多,T3航站楼国内到达的两个出口有很多人接机,但国际到达出口处则稍显萧索。据航班数据服务软件“飞常准”消息,1月8日,首都机场T3航站楼国际航班计划执飞数量为22架,其中计划到达8个国际航班。

开放国境首日,首都机场到达的国际旅客正在接受媒体采访。摄影:程大发

10时36分,从中国香港飞来的国泰航空CX334号航班落地首都机场,成为首都机场迎来的首架实行“乙类乙管”后落地的国际及地区航班。11点40分左右,从德国法兰克福和波兰华沙飞来的航班也陆续到达首都机场。此时,T3航站楼国际到达的出口处早已挤满了接机的人群,包括有备而来的各国媒体。

对于许多出入境人员而言,这一天他们等了近3年。按照《关于印发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总体方案的通知》要求,来华人员在行前48小时需要进行核酸检测,结果阴性者可来华,如呈阳性,相关人员应在转阴后再来华。尽管如此,现在的管理措施相比以前,已经是极大简化,也方便了人们出入国境。

中国此前已宣布取消“五个一”及客座率限制等国际客运航班数量管控措施,进一步优化复工复产、商务、留学、探亲、团聚等外籍人士来华安排。同时,根据国际疫情形势和各方面服务保障能力,有序恢复中国公民出境旅游。

我国优化中外人员往来管理政策,对疫情形势会有何影响?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魏晟对界面新闻介绍,开放国境后,随着人员之间交流往来增多,新冠病毒变异株会在世界范围进一步扩散,不同地区的变异株也会互相传播。

病毒学家常荣山介绍,国境重开以后,境外输入疫情将难以避免。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海外最新一代的流行毒株会不断输入我国,特别是那些传播力强,免疫逃逸强的变异株,比如,CH.1.1、BQ.1.1、BQ.1.1.10(BQ.1.18)和XBB都有可能在一个月内渗入。这些变异株比现在在华的主流变异株BA 5.2,BF.7有着更强的人体适应性,将会很快取代它们。

魏晟表示,疫情爆发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病毒变异株的传染力如何,免疫逃逸能力如何;另一个取决于现有人群免疫屏障水平的高低,我国人群的免疫水平和国外的免疫水平具有较大差别,国外人群不仅有疫苗加强免疫,还经历了多轮新冠病毒的自然感染,人工免疫和自然免疫双管齐下,整个人群免疫屏障水平较高。

常荣山介绍,由于在过去3周左右的时间内我国有大量感染个体,这些个体已经产生了中和抗体,因此推断,不会形成新一轮的感染高峰。“需要警觉的是,那些在2022年11月25日至2022年12月30日未被感染的个体,在2023年1月8日之后,将可能被新的目前未占主流的变异株感染。尽管如此,这些未来的被感染者的症状并不必然比第一波高峰中被感染的个体更为严重。”常荣山表示。

各地快速过峰

2022年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新十条),针对疫情防控提出了一系列调整措施,包括不得采取各种形式的临时封控,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等要求。同时,国家决定无症状和轻症患者采取居家隔离方式治疗,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

由此,我国疫情防控进入全新局面,防控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

一个月来,全国各地迎来感染高峰,尤其是在人群更集中的大城市,病毒快速扩散,多数家庭都发现阳性感染者。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1月6日在中联部“中国防疫政策专题吹风会”上介绍,目前中国各地的疫情总体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受前期疫情水平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各地迎来疫情流行高峰的时间会有所差别。

近期,为监测当地新冠疫情和分析研判,多地陆续发起了新冠感染情况调查。2022年12月26日,四川省疾控中心发布的问卷调查(第二次)结果则显示,全省阳性检出的高峰期集中在2022年12月12日至23日,目前日新增感染已处于回落阶段。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书记、研究员唐雪峰随后表示,根据调查结果综合研判,四川省居民的整体感染发病已超过八成,全省感染发病的高峰应该已经过去。

四川内江市新冠病毒感染时间分布。内江疾控 图

12月30日,海南省新冠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通报,海南省每日新增新冠感染人数处于高位波动期,全省预计感染率已达50%,三亚市、海口市整体上已过感染高峰。1月6日下午,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北京疫情态势已经趋缓,用药紧缺已经缓解,但门急诊、重症患者救治等方面工作任务依然艰巨,容不得丝毫松劲懈怠。

2022年12月31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赛娟团队在《初步分析我国2022年秋冬新冠疫情中奥密克戎亚型多样性与流行病学特征》一文中,对近期我国疫情传播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该论文初步判断,此轮奥密克戎疫情感染人数于2023年元旦前后在北京、广州、上海、重庆等城市接近尾声。

1月8日,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焦雅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2022年12月起,全国发热门诊就诊量进入快速上升阶段。到12月下旬和2023年元旦时,急诊量进入高峰期,急诊高峰意味着重症救治的高峰也同步到来。”不过,从现在全国的情况来看,全国主要城市,也就是说直辖市、省会城市,包括一些计划单列市,正在渡过或已经渡过感染高峰。目前,从这些大城市的情况来看,急诊和重症高峰,尤其是急诊也出现了回落迹象,但重症救治仍处在高位平台期。

据介绍,截至2022年12月25日,全国二级以上医院重症床位使用率约为54%,而目前,全国二级以上医院重症床位的使用率达到了约80%。城市和农村同时出现感染率增长的局面,我国的新冠病毒感染医疗救治任务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常荣山对界面新闻介绍,我国新冠防控措施调整后,各地出现高感染率的原因是因为人群免疫屏障过低。所谓免疫屏障就是抗体阳性保护率,一方面与接种疫苗有关,另一方面与是否感染过有关。而自然免疫加上疫苗的人工免疫就形成了混合免疫,混合免疫的免疫屏障要高于单纯感染病毒或接种疫苗所产生的免疫力。

魏晟表示,奥密克戎变异株之间的致病性目前看来并没有明显变化。但个体免疫水平随着时间延长会逐渐降低。目前的研究发现,自然免疫和人工免疫所产生的新冠病毒抗体,在六个月就会衰退到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这时候如果有新的变异株,就会带来感染高峰。从国外的趋势看来,奥密克戎带来的感染高峰一波比一波低,因为自然感染后,对其后的变异株会有一定的交叉免疫保护作用。如果两种变异株在进化树上相对较近,交叉免疫保护作用就较强,反之就较弱。比如感染BA.5.2后,对于BF.7的抵抗作用就较强,但对于变异更多的XBB的交叉保护作用就较弱。

2023年1月8日,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陈操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其实,我国人群对奥密克戎无论是BA.5.2还是BF.7,还是XBB系列的变异株,普遍都是易感的。但是,近期大部分人感染了BA.5.2和BF.7以后,在短期内会产生抗体,对XBB系列变异株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个别人可能保护作用会持续6个月左右。所以,现阶段XBB不会造成我国本土大规模流行。

在此背景下,接种新冠疫苗是保护重点人群,预防感染、重症、死亡的重要措施。常荣山介绍,美国疾控中心研究发现,被新冠感染过的患者,如果不接种疫苗,他们被再次感染的几率比感染后接种疫苗的人明显增高。

农村成重中之重

随着国内许多城市已逐渐渡过感染高峰,有近5亿人口规模的中国农村,疫情形势仍时刻牵动人心。陈赛娟团队预测,春运会将感染浪潮加速15-30天;预计中西部省份的感染浪潮刚刚开始;预计四川、陕西、甘肃、青海等省的农村和中小城镇地区,感染峰值将于2023年1月中下旬出现。

焦雅辉日前判断,随着全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加上春运和春节假期人员流动等因素的影响,会有部分地方迎来疫情快速上升、城市和农村同时出现感染率增长的局面,医疗救治任务仍然面临挑战。“春运之前,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也已经迎来感染高峰。从这个趋势来看,春运期间,这些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有可能会迎来急诊和重症发病高峰。”焦雅辉在央视报道中表示。

界面新闻近日实地探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的达州市罐子镇,发现这里已经度过到了感染高峰,暂时并没有迎来预期的第二波感染,但这个冬天去世的老人比过去要多一成左右。

有乡镇卫生院医生分析,一方面是由于外出务工的多数是年轻人,这些人在回乡之前可能已经“阳过了”,回家后二次感染的概率较低;此外,经过上一轮的普遍感染,许多人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常识,感染后知道自行买药和居家治疗,主动减少来医院就诊。鉴于此,该院医生预计可能不会出现此前预判的“第二波”,但农村地区的老人应该被重点关照。

近一个月以来,在广大农村地区,过去构建的县、乡(镇)、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正在经受考验。而作为距离农村居民最近的医疗机构,村级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在“防重症”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对重症患者往往难以展开及时救治。

为有效做好农村地区防疫工作,2022年12月3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加强当前农村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方案》,要求围绕“保健康、防重症”,重点抓好农村地区防疫体系运转、药品供应、重症治疗、老人儿童防护等方面工作,最大程度保护农村居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毛德智指出,该工作方案明确要求,“五级书记”要像抓脱贫攻坚一样抓农村地区的疫情防控。要建立包保制度,省统筹、市调度、县乡村抓落实,层层压实责任。此外,上述工作方案对建立相应工作机制也提出了要求,由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等10个部门,成立了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专班。工作专班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下开展工作,重点是发挥责任落实、政策协同、基层动员等方面的作用。目前,各级也在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

2023年1月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了《关于做好新冠重点人群动态服务和“关口前移”工作的通知》,要求对重点人群要“早发现、早识别、早干预、早转诊”,预防和减少新冠重症发生,并提出了12条工作内容,特别强调要进一步筑牢织密基层的“保健网”,加强重点人群动态管理和基层发热门诊的建设,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药品、设备配备到位,必要的药品器械要直达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针对“四早”如何落实,1月7日,国家卫健委基层卫生健康司司长聂春雷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早发现”主要是对65岁以上的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重点人群进行一对一包保联系,每周联系服务不少于2次,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置。“早识别”就是要加强对这些重点人群的健康监测,对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比如有些基础病的并发症、新冠重症风险的苗头和倾向性症状出现以后,要及时识别,及时给予指导和转诊。“早干预”,就是在基层要配备必要的氧疗设备,如氧气袋、氧气瓶、制氧机,还要配备便携式的指夹、脉搏式血氧仪监测血氧,发现异常情况,迅速给予吸氧和相应的药物治疗,同时结合实际及时转诊。“早转诊”就是发现了需要转诊的,要及时转到上级医院接受治疗。

聂春雷介绍,近期,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向全国各地派出了15个指导组,督促指导做好准备工作。在此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农村疫情防控比较好的经验做法,有的强化分级诊疗,有的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有的加强重点人群摸底和服务保障。对于这些好经验、好做法,国家卫健委将进一步推广。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