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马李灵珊:我不是个喜欢写稿的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马李灵珊:我不是个喜欢写稿的人

​我不认为记者生涯影响有多大,可能对很多人很重要,但对我不重要,我从没一刻觉得做记者是多荣耀的事。

自述|马李灵珊

摄影|邱清月

整理|白苏

坐在我面前的是一个记者生涯不满五年的前媒体人,她的经验却足够丰富——她太熟悉记者提问的套路。现在的她,不仅是一个曾经的发球老手,也是一个接球高手。偶尔,她还会习惯性地客串一下提问者的角色:你觉得呢?

随着《灭罪师》《画江湖之不良人》先后上线,马李灵珊和她创办的五元文化,到了真正的检验时刻。当下网剧80%市场份额仍旧属于传统影视公司,五元文化参与角逐的只是余下20%市场份额。除了众多光环赋能,它是否能够在同类公司中胜出?

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恨不得每周工作80个小时。《南方人物周刊》那时是没有报销录音整理费用的,老师们的采访录音都丢给实习生整理,那时候我们整理的录音非常多。一个小时的录音,我一个小时就打出来了,非常工整,错误率也非常低。实习稿费千字就一百,我一个月下来可以挣一千多块钱。相当于我一个月要写一万多字。那时候实习生也没有版面,我只能凑(版面)。我就拼命报题,每天都报题。我进《南方人物周刊》第一周就做了一个封面,我写了大概四分之一。第二周我又做了一个封面,写了五分之四。进来不到两周我写了两个封面。

真的很拼,就是我拼就是拼,无时无刻你脑子里想的都是这事,我要赶紧写稿,我要证明自己。我在人物周刊一个月最多一次写13篇稿。包括去《智族GQ》也是。我四月份还是五月份去的,九月份做完走的,四月份还是五月份交了一个唐岩,然后交了一个世界杯的采访,好几个球星,交了一个灿星,交了一个康熙来了,交了一篇编辑的文章,交了一篇视频网站的,基本上每个月一篇深度大稿,外加编辑的稿子,而且还要编专栏。李翔也知道,我在《时尚先生》的时候,一期做70多个P,其中自己写了20多个P,连写带编。反正就是很努力,我努力的程度是没话说的。

我做得最夸张的报道应该是六、七十个小时,还是上百个小时。我有一个月采访录音是上百个小时,当时是两篇文章,发现采访录音有100个小时的时候,我都疯了,看着那个东西都要哭了。那时候已经丢给录音公司了,但有时候还是得需要自己听。

采访本身并不辛苦,整理、写作的时候是辛苦的。所以我现在不想写了。我不喜欢写东西,我觉得发发微博就行了。十几二十字字就行了。谁看。写稿没有乐趣。我不是个喜欢写稿的人。聊天比较有乐趣。

我很喜欢跟他们聊天,从他们身上学到非常多东西。我有一次跟陈可辛聊天,聊到成长就是不断丧失可能性的过程。此后很多年,当我做任何选择的时候,我都是在想,这个选择是让我丧失可能性还是得到什么东西。我都会努力去选一个可能性更大的职业,努力让自己的可能性永远抱有一个欢乐的东西。

我不认为记者生涯对我的影响有那么大。这么说吧,做记者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但对我来说并不重要,我从来没有一刻觉得做记者是多么荣耀的事。做的时候那就是你的工作,现在我告别了,撒由那拉,就这样,我就不会再去记它了。它对我已经过去了,这段翻篇了。我属于说做就做、离开了就会放下的那种人。

多数媒体人的去向之一是开个公众号。也有人来问我,说你应该写个公众号。因为历次娱乐的大事件里面,我总能有一些线人爆料,我如果写一个公众号之类的,确定可能10万+,他们会觉得,你在一些事情上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且公众号来钱特别快。但我做不了。因为我做不到每天更新,每天更新太累了。而且每天再更新个四五条,那简直要我的命,就算我是要雇一群人,那我也得看他们的稿子吧。说实在的,现在即使每天从早上七点忙到晚上十二点,但是我不用去趴在电脑面前写稿,颈椎和腰椎都会好一些。

但我还是想跟内容有关的事情。那个时候是《万万没想到》正红的时候。我觉得《万万》激励了我,让我觉得,我不是电影学院毕业的,我不是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的,我也没有在中影厂干过,但我好像也可以做这些跟内容有关的事情。当时是低估了这个事情的难度,就鼓起了勇气进军这个行业。

但是做着、做着你就会发现,它也是一个让你觉得有意思的行业。比如说,我今天做《灭罪师》,很多人关注,我七大姑八大姨,高中同学的朋友圈也在说这个剧,有人见到我会说,我是你这个剧的粉丝,也会有人提意见,说这个剧怎么怎么样,哪里不靠谱,我都很高兴。因为你说有bug、找bug的,那说明你看得很认真啊,我都没看到那个bug,你看得太认真了,真的,我就很高兴。

做记者的时候,听到有人表扬你的稿子,那是个体行为,但是今天是一个群体性的行为。我记得我们当时做一个网大,后面要打上全体工作人员的名字,市场部的一个小姑娘就说,「啊,上面有我的名字」。大家也很兴奋,很激动。这是一个群体性的事业,被很多人看到,口碑还不错,那你肯定就更高兴。

这不是很好嘛。我们当年在一本杂志,年终的时候开总结会,负责人说我们今年的订阅量下降了四成,非常惨不忍睹。我心想,那得跌多少订阅量?从1000本下降到600本。全中国只有600个人订这个杂志,而且估计有一部分是我们的Agency订了。你就会想,杂志到底是办给谁看的。那今天可能同一时间在看我这个剧的人都不止600个。所以,就觉得这事很有意思。

我当时决定创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是,我想要给我的爸妈或者我身边人有更好的生活,。更好的生活很根本的一点是,在今天中国这个环境下面,去看个病干吗的都要钱。这个是很现实的,在北京生活,我不说别的,我的同事有人孩子要上学了,有人在北京要买房,房价涨的跟疯了一样,你没有钱,不能解决基本的生存需求,你是没有办法考虑其他问题的。

我一个朋友是富二代,他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他不知道他要什么,他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他三十多岁了,现在每天都在痛苦这件事情。后来上了无数什么心灵泉之类的班,我说你就是闲的,上那种班的人都是闲的。当你忙的时候,你就根本不会想我人生要干嘛之类的。我有现实生存压力的,我有可能受生存压力,我就不会去想这些事情。

你知道我写唐岩那个月我工资是多少吗?一个月到手的钱不到一万块钱。我已经当时两三年没拿过这么低了。我们不是按稿费计算,是给定金的。我是个很勤劳的记者,给定金对一个勤劳的记者来说不是什么好事,给我的定金也不高。不是《智族GQ》的问题,是我自己的问题,不会谈钱。

既然你要写你就要认命,不然也不要写,这种市场环境下面是不能去人为干预,说我给你更高的价格或者怎么样的,这个钱爱拿不拿。我是自由市场的信徒,相信自由市场给出合理公正的估价。因为竞争太激烈了,现在信息这么多,你写的东西也就那样,人家凭什么付更高的价格去看你的,你不是非看不可的。我相信自由市场,我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是被被低估值了,我认为都是合理。

我做决定非常快,我没有拖延症。上大学的时候,我是学金融的,突然就想去做记者。礼拜五打电话问朋友,能不能去他那实习,他说可以,我一天之内搞定了班里的老师,让他们同意我翘课,搞定了班里同学,在一些不能翘课的课上帮我点名。然后跟辅导员偷偷打了招呼,处理了租的房子,礼拜一买了张机票就飞去广州了。

我决定离开《南方人物周刊》去《时尚先生》,也就花了三天时间。当时,李翔在网上看到我一篇稿子(《刘韧劫后归来》),在微博上私信我,说「你愿不愿意来为我工作」。大概意思是这样,我说你在哪儿,他说《时尚先生》。约了两个多月,才见上面。我大概犹豫了两三天,就答应他了。

李翔是很真诚的一个人。他跟我说,我们一起来做一本伟大的杂志。他是真的有这样的雄心壮志,也是真的这么努力的。但是最后造化弄人。不是能力问题,时代不一样了,时代不再需要一本伟大的杂志,时代现在需要一个伟大的公众号。没有人看杂志了。

李翔从《时尚先生》出来的时候,我在巴黎。回国以后,我五点多钟下的飞机,六点多就去找他。那天晚上,我们在国贸三期楼上的云酷喝酒。我记得他特别兴奋地说他要创业,我说反正我不管你干什么,我跟你干。他说他要做传统媒体的掘墓人。后来真的开了一个星期左右的会,李翔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创业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做一个新媒体也没那么简单。再后来突然有一天他就告诉我,他要去《财经天下》做主编了,他说他要做传统媒体的守门人。

我给他发过一个word文档,说想一起做个公众号,发挥他采访的本能,我来运作。在我的设想里,我可能更接近于一个经纪人的角色,去帮他联系各种各样的采访对象。我觉得我们俩联手,搞定中国什么采访对象应该都不是很难,写一些独家的东西,帮他做短视频,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打造李翔的品牌。很像他现在做的事情,或者很像很多人此后这些年做的事情。但是当时提出这件事的人还很少。李翔看了,未置可否。我说那就算了,后来我们就各自干各自的事情了。

今年他开始做《李翔商业内参》,有一天突然给我发微信。我说怎么了,他说我又看了一下你当时发给我的那些东西,我现在觉得你当时还是挺有见识的。我说你过了两年才知道我有见识,晚了!

我很喜欢出去玩,这些年走了十几个国家。我会看每个国家地铁上人在干嘛,或者公交车上多少人在干嘛。日本基本上所有人都在看书和漫画,台湾也有很多人在看书,也有些人玩手游什么的,但是中国就特别一致,都只有三个事情:玩手游、看视频、看网络小说。而且这两年看网络小说的人都在变少,看视频的人越来越多。你到北京地铁一号线、6号线,晚上下班那会儿你去看,全是拿着ipad、拿着手机看的。

中国这一代年轻人是真的不怎么看书的,真的是影像在影响着他们。我记得我上初中、高中的时候,我们那会儿还保有阅读严肃文学和严肃杂志的习惯,还看《收获》《花城》《人民文学》什么的。现在年轻人都是看微信公众号的。

我不是说微信公众号没有文化。中东事件的时候,《纽约时报》写过一篇社论,大概意思就是,社交网络对于民众情绪的传播或者对于民智的开启,真的有那么大的好处吗?未必。为什么呢,因为当精英媒体控制着舆论的时候,精英媒体判断是非多少是比普通民众要强的。当他们在判断事情的时候,你能够看到的好歹是一个经过编辑的分析、加工、有事实核查机制的东西,至少是相对中立的。但当你在社交网络上的时候,当你愿意选择相信一件事情的时候,你总能找到很多人跟你一样,就是会选择相信这件事情,然后你就会不想听到别的声音。其实是蠢人会更蠢,偏执的人会更偏执,聪明的人会更聪明。

你总会向着你自己选择的那个方向,无可抑制地滑落过去,这就是所谓的个性推荐机制。比如说,一个天天在看《蜡笔小新》的人,绝对不会给他推荐福柯的书,绝对不会给他推荐什么存在主义哲学,对吧。天天看福山的书的人,你肯定也不会给他推荐一个漫画。所以人真的就是在向着自己选择的方向,无可避免地滑落下去。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是这一代年轻人真的是无可避免地娱乐至死下去。

我不认为严肃和精英,就比轻浮和普通民众是好事,我不认为这两个之间有高低之分,我认为人最重要的就是个体自由。有更多的自由选择自己要去做的事,这挺好的。我没有认为谁比谁高级,我只是说现在社会就是这个样子的。但是我永远最喜欢当下。

愚蠢是一种道德缺陷,这是迪特里希·朋霍费尔(Dietrich Bonhoeffer,德国牧师、神学家)的话。这句话是施雨华告诉我的,我当时就是用这句话回击李翔的。

到今天我也认为,对很多人来说,愚蠢是一种道德缺陷。但是现在,我不会觉得很多人愚蠢,很多人有道德缺陷什么的,我觉得大家都不容易,而且我现在也比较认同李翔的这句话了,善良比聪明更重要。

具体到我身上,就是我创业了,我这两年的生活跟我原来的生活完全不一样,这让我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发生改变,包括人不一定胜天,你足够努力也不一定能够成功,其实都是。总的来说我现在比较相信命运这个词,更相信运气。

人生有太多的事情,是不在你掌控范围之内的,你能做到的只是把你这部分的不确定性因素消除掉,其他的部分都得交给老天了。

做好人是需要有能力的。真的是这样,我们在人生当中,无时无刻要面对抉择。比如说我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如果选择伤害这个人,我可能能拿到更大的利益,如果选择在这个事情上隐忍不发,我可能拿更好的条件等等,有很多种可能性。做好人有的时候,就是以牺牲自己为代价,有时候没有那么多,既可以做好人又可以那什么(名利双收)的情况。

我的朋友,都是聪明的好人。不敢说面对特别大的选择时,他们会选哪个,但是我觉得,如果是牺牲一点自己的利益可以做更好的人的时候,他们会选这个。我也是吧,你说我有没有他们好,我觉得未必。但我以大众的目标来判断,我肯定是个好人,我很少骗人、很少故意去说谎,很少去玩弄手段,我会努力希望不辜负大家。

我以前就是个大开大合,大大咧咧的人,因为也不记仇,但我也不记好。我就觉得,有一天你让我帮你我一定会帮你,我要怎么怎么样,什么都快意恩仇,那人家可能未必这么想了,我可能不小心做了个事,这个事在我看来无所谓,但人家可能觉得莫名其妙,就把人得罪了。都有,很多,所以我没有你说的江湖。

我只能说我向往很平常的生活。那天我跟一个朋友在讨论,他说你为什么到现在一直单身,我说我生活当中遇到太多波长很长的人,就是他的情绪表现得非常极端。比如说我吃到一个特别好吃的菜,可能我的感受就是挺好吃的,把这个店记一下,但是那个人可能就特别激动,这种人我就觉得挺可怕的。

生活当中有很多这样的人。创作的人,比如很多导演、演员他们都是这样的人,发生点什么事他们都非常非常激动。我希望找的是波长比较短的,(情绪)比较稳定的人,这个很重要。我向往比较平常的生活,比较稳定的生活。

我说的平常是一种状态,并不代表你不能有非常丰富的生活。比如我认为,你有钱了,你可以一年365天有300天在那玩儿,但仍然是过着很平常很稳定的生活,我指的是情绪状态的稳定。始终都是微微一笑,很开心,但也没有特别开心,生活很正常。我基本上一直都向往这种生活吧。我小的时候别人问我说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我说过平衡的生活,就什么都刚刚好那个状态,我没有觉得说什么都得绚烂,特别的疯狂,那并不好。

我以前好胜心非常强。刚大学毕业的时候我是很想赢的,什么事都想赢,干吗都想赢,就是同样一个同题采访,我就觉得说我一定要赢,写同样一个人我一定要赢,我要拿到更多的料,写得更好。现在就觉得,我现在做的这个职业,文化行业没有垄断,也没有谁真正说是(第一),你喜欢看迪士尼,我喜欢看皮卡丘,他喜欢看电视剧,既然没有垄断又何来第一?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我现在就觉得没有什么所谓的第一,是不是第一也没有那么重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马李灵珊:我不是个喜欢写稿的人

​我不认为记者生涯影响有多大,可能对很多人很重要,但对我不重要,我从没一刻觉得做记者是多荣耀的事。

自述|马李灵珊

摄影|邱清月

整理|白苏

坐在我面前的是一个记者生涯不满五年的前媒体人,她的经验却足够丰富——她太熟悉记者提问的套路。现在的她,不仅是一个曾经的发球老手,也是一个接球高手。偶尔,她还会习惯性地客串一下提问者的角色:你觉得呢?

随着《灭罪师》《画江湖之不良人》先后上线,马李灵珊和她创办的五元文化,到了真正的检验时刻。当下网剧80%市场份额仍旧属于传统影视公司,五元文化参与角逐的只是余下20%市场份额。除了众多光环赋能,它是否能够在同类公司中胜出?

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恨不得每周工作80个小时。《南方人物周刊》那时是没有报销录音整理费用的,老师们的采访录音都丢给实习生整理,那时候我们整理的录音非常多。一个小时的录音,我一个小时就打出来了,非常工整,错误率也非常低。实习稿费千字就一百,我一个月下来可以挣一千多块钱。相当于我一个月要写一万多字。那时候实习生也没有版面,我只能凑(版面)。我就拼命报题,每天都报题。我进《南方人物周刊》第一周就做了一个封面,我写了大概四分之一。第二周我又做了一个封面,写了五分之四。进来不到两周我写了两个封面。

真的很拼,就是我拼就是拼,无时无刻你脑子里想的都是这事,我要赶紧写稿,我要证明自己。我在人物周刊一个月最多一次写13篇稿。包括去《智族GQ》也是。我四月份还是五月份去的,九月份做完走的,四月份还是五月份交了一个唐岩,然后交了一个世界杯的采访,好几个球星,交了一个灿星,交了一个康熙来了,交了一篇编辑的文章,交了一篇视频网站的,基本上每个月一篇深度大稿,外加编辑的稿子,而且还要编专栏。李翔也知道,我在《时尚先生》的时候,一期做70多个P,其中自己写了20多个P,连写带编。反正就是很努力,我努力的程度是没话说的。

我做得最夸张的报道应该是六、七十个小时,还是上百个小时。我有一个月采访录音是上百个小时,当时是两篇文章,发现采访录音有100个小时的时候,我都疯了,看着那个东西都要哭了。那时候已经丢给录音公司了,但有时候还是得需要自己听。

采访本身并不辛苦,整理、写作的时候是辛苦的。所以我现在不想写了。我不喜欢写东西,我觉得发发微博就行了。十几二十字字就行了。谁看。写稿没有乐趣。我不是个喜欢写稿的人。聊天比较有乐趣。

我很喜欢跟他们聊天,从他们身上学到非常多东西。我有一次跟陈可辛聊天,聊到成长就是不断丧失可能性的过程。此后很多年,当我做任何选择的时候,我都是在想,这个选择是让我丧失可能性还是得到什么东西。我都会努力去选一个可能性更大的职业,努力让自己的可能性永远抱有一个欢乐的东西。

我不认为记者生涯对我的影响有那么大。这么说吧,做记者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但对我来说并不重要,我从来没有一刻觉得做记者是多么荣耀的事。做的时候那就是你的工作,现在我告别了,撒由那拉,就这样,我就不会再去记它了。它对我已经过去了,这段翻篇了。我属于说做就做、离开了就会放下的那种人。

多数媒体人的去向之一是开个公众号。也有人来问我,说你应该写个公众号。因为历次娱乐的大事件里面,我总能有一些线人爆料,我如果写一个公众号之类的,确定可能10万+,他们会觉得,你在一些事情上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且公众号来钱特别快。但我做不了。因为我做不到每天更新,每天更新太累了。而且每天再更新个四五条,那简直要我的命,就算我是要雇一群人,那我也得看他们的稿子吧。说实在的,现在即使每天从早上七点忙到晚上十二点,但是我不用去趴在电脑面前写稿,颈椎和腰椎都会好一些。

但我还是想跟内容有关的事情。那个时候是《万万没想到》正红的时候。我觉得《万万》激励了我,让我觉得,我不是电影学院毕业的,我不是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的,我也没有在中影厂干过,但我好像也可以做这些跟内容有关的事情。当时是低估了这个事情的难度,就鼓起了勇气进军这个行业。

但是做着、做着你就会发现,它也是一个让你觉得有意思的行业。比如说,我今天做《灭罪师》,很多人关注,我七大姑八大姨,高中同学的朋友圈也在说这个剧,有人见到我会说,我是你这个剧的粉丝,也会有人提意见,说这个剧怎么怎么样,哪里不靠谱,我都很高兴。因为你说有bug、找bug的,那说明你看得很认真啊,我都没看到那个bug,你看得太认真了,真的,我就很高兴。

做记者的时候,听到有人表扬你的稿子,那是个体行为,但是今天是一个群体性的行为。我记得我们当时做一个网大,后面要打上全体工作人员的名字,市场部的一个小姑娘就说,「啊,上面有我的名字」。大家也很兴奋,很激动。这是一个群体性的事业,被很多人看到,口碑还不错,那你肯定就更高兴。

这不是很好嘛。我们当年在一本杂志,年终的时候开总结会,负责人说我们今年的订阅量下降了四成,非常惨不忍睹。我心想,那得跌多少订阅量?从1000本下降到600本。全中国只有600个人订这个杂志,而且估计有一部分是我们的Agency订了。你就会想,杂志到底是办给谁看的。那今天可能同一时间在看我这个剧的人都不止600个。所以,就觉得这事很有意思。

我当时决定创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是,我想要给我的爸妈或者我身边人有更好的生活,。更好的生活很根本的一点是,在今天中国这个环境下面,去看个病干吗的都要钱。这个是很现实的,在北京生活,我不说别的,我的同事有人孩子要上学了,有人在北京要买房,房价涨的跟疯了一样,你没有钱,不能解决基本的生存需求,你是没有办法考虑其他问题的。

我一个朋友是富二代,他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他不知道他要什么,他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他三十多岁了,现在每天都在痛苦这件事情。后来上了无数什么心灵泉之类的班,我说你就是闲的,上那种班的人都是闲的。当你忙的时候,你就根本不会想我人生要干嘛之类的。我有现实生存压力的,我有可能受生存压力,我就不会去想这些事情。

你知道我写唐岩那个月我工资是多少吗?一个月到手的钱不到一万块钱。我已经当时两三年没拿过这么低了。我们不是按稿费计算,是给定金的。我是个很勤劳的记者,给定金对一个勤劳的记者来说不是什么好事,给我的定金也不高。不是《智族GQ》的问题,是我自己的问题,不会谈钱。

既然你要写你就要认命,不然也不要写,这种市场环境下面是不能去人为干预,说我给你更高的价格或者怎么样的,这个钱爱拿不拿。我是自由市场的信徒,相信自由市场给出合理公正的估价。因为竞争太激烈了,现在信息这么多,你写的东西也就那样,人家凭什么付更高的价格去看你的,你不是非看不可的。我相信自由市场,我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是被被低估值了,我认为都是合理。

我做决定非常快,我没有拖延症。上大学的时候,我是学金融的,突然就想去做记者。礼拜五打电话问朋友,能不能去他那实习,他说可以,我一天之内搞定了班里的老师,让他们同意我翘课,搞定了班里同学,在一些不能翘课的课上帮我点名。然后跟辅导员偷偷打了招呼,处理了租的房子,礼拜一买了张机票就飞去广州了。

我决定离开《南方人物周刊》去《时尚先生》,也就花了三天时间。当时,李翔在网上看到我一篇稿子(《刘韧劫后归来》),在微博上私信我,说「你愿不愿意来为我工作」。大概意思是这样,我说你在哪儿,他说《时尚先生》。约了两个多月,才见上面。我大概犹豫了两三天,就答应他了。

李翔是很真诚的一个人。他跟我说,我们一起来做一本伟大的杂志。他是真的有这样的雄心壮志,也是真的这么努力的。但是最后造化弄人。不是能力问题,时代不一样了,时代不再需要一本伟大的杂志,时代现在需要一个伟大的公众号。没有人看杂志了。

李翔从《时尚先生》出来的时候,我在巴黎。回国以后,我五点多钟下的飞机,六点多就去找他。那天晚上,我们在国贸三期楼上的云酷喝酒。我记得他特别兴奋地说他要创业,我说反正我不管你干什么,我跟你干。他说他要做传统媒体的掘墓人。后来真的开了一个星期左右的会,李翔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创业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做一个新媒体也没那么简单。再后来突然有一天他就告诉我,他要去《财经天下》做主编了,他说他要做传统媒体的守门人。

我给他发过一个word文档,说想一起做个公众号,发挥他采访的本能,我来运作。在我的设想里,我可能更接近于一个经纪人的角色,去帮他联系各种各样的采访对象。我觉得我们俩联手,搞定中国什么采访对象应该都不是很难,写一些独家的东西,帮他做短视频,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打造李翔的品牌。很像他现在做的事情,或者很像很多人此后这些年做的事情。但是当时提出这件事的人还很少。李翔看了,未置可否。我说那就算了,后来我们就各自干各自的事情了。

今年他开始做《李翔商业内参》,有一天突然给我发微信。我说怎么了,他说我又看了一下你当时发给我的那些东西,我现在觉得你当时还是挺有见识的。我说你过了两年才知道我有见识,晚了!

我很喜欢出去玩,这些年走了十几个国家。我会看每个国家地铁上人在干嘛,或者公交车上多少人在干嘛。日本基本上所有人都在看书和漫画,台湾也有很多人在看书,也有些人玩手游什么的,但是中国就特别一致,都只有三个事情:玩手游、看视频、看网络小说。而且这两年看网络小说的人都在变少,看视频的人越来越多。你到北京地铁一号线、6号线,晚上下班那会儿你去看,全是拿着ipad、拿着手机看的。

中国这一代年轻人是真的不怎么看书的,真的是影像在影响着他们。我记得我上初中、高中的时候,我们那会儿还保有阅读严肃文学和严肃杂志的习惯,还看《收获》《花城》《人民文学》什么的。现在年轻人都是看微信公众号的。

我不是说微信公众号没有文化。中东事件的时候,《纽约时报》写过一篇社论,大概意思就是,社交网络对于民众情绪的传播或者对于民智的开启,真的有那么大的好处吗?未必。为什么呢,因为当精英媒体控制着舆论的时候,精英媒体判断是非多少是比普通民众要强的。当他们在判断事情的时候,你能够看到的好歹是一个经过编辑的分析、加工、有事实核查机制的东西,至少是相对中立的。但当你在社交网络上的时候,当你愿意选择相信一件事情的时候,你总能找到很多人跟你一样,就是会选择相信这件事情,然后你就会不想听到别的声音。其实是蠢人会更蠢,偏执的人会更偏执,聪明的人会更聪明。

你总会向着你自己选择的那个方向,无可抑制地滑落过去,这就是所谓的个性推荐机制。比如说,一个天天在看《蜡笔小新》的人,绝对不会给他推荐福柯的书,绝对不会给他推荐什么存在主义哲学,对吧。天天看福山的书的人,你肯定也不会给他推荐一个漫画。所以人真的就是在向着自己选择的方向,无可避免地滑落下去。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是这一代年轻人真的是无可避免地娱乐至死下去。

我不认为严肃和精英,就比轻浮和普通民众是好事,我不认为这两个之间有高低之分,我认为人最重要的就是个体自由。有更多的自由选择自己要去做的事,这挺好的。我没有认为谁比谁高级,我只是说现在社会就是这个样子的。但是我永远最喜欢当下。

愚蠢是一种道德缺陷,这是迪特里希·朋霍费尔(Dietrich Bonhoeffer,德国牧师、神学家)的话。这句话是施雨华告诉我的,我当时就是用这句话回击李翔的。

到今天我也认为,对很多人来说,愚蠢是一种道德缺陷。但是现在,我不会觉得很多人愚蠢,很多人有道德缺陷什么的,我觉得大家都不容易,而且我现在也比较认同李翔的这句话了,善良比聪明更重要。

具体到我身上,就是我创业了,我这两年的生活跟我原来的生活完全不一样,这让我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发生改变,包括人不一定胜天,你足够努力也不一定能够成功,其实都是。总的来说我现在比较相信命运这个词,更相信运气。

人生有太多的事情,是不在你掌控范围之内的,你能做到的只是把你这部分的不确定性因素消除掉,其他的部分都得交给老天了。

做好人是需要有能力的。真的是这样,我们在人生当中,无时无刻要面对抉择。比如说我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如果选择伤害这个人,我可能能拿到更大的利益,如果选择在这个事情上隐忍不发,我可能拿更好的条件等等,有很多种可能性。做好人有的时候,就是以牺牲自己为代价,有时候没有那么多,既可以做好人又可以那什么(名利双收)的情况。

我的朋友,都是聪明的好人。不敢说面对特别大的选择时,他们会选哪个,但是我觉得,如果是牺牲一点自己的利益可以做更好的人的时候,他们会选这个。我也是吧,你说我有没有他们好,我觉得未必。但我以大众的目标来判断,我肯定是个好人,我很少骗人、很少故意去说谎,很少去玩弄手段,我会努力希望不辜负大家。

我以前就是个大开大合,大大咧咧的人,因为也不记仇,但我也不记好。我就觉得,有一天你让我帮你我一定会帮你,我要怎么怎么样,什么都快意恩仇,那人家可能未必这么想了,我可能不小心做了个事,这个事在我看来无所谓,但人家可能觉得莫名其妙,就把人得罪了。都有,很多,所以我没有你说的江湖。

我只能说我向往很平常的生活。那天我跟一个朋友在讨论,他说你为什么到现在一直单身,我说我生活当中遇到太多波长很长的人,就是他的情绪表现得非常极端。比如说我吃到一个特别好吃的菜,可能我的感受就是挺好吃的,把这个店记一下,但是那个人可能就特别激动,这种人我就觉得挺可怕的。

生活当中有很多这样的人。创作的人,比如很多导演、演员他们都是这样的人,发生点什么事他们都非常非常激动。我希望找的是波长比较短的,(情绪)比较稳定的人,这个很重要。我向往比较平常的生活,比较稳定的生活。

我说的平常是一种状态,并不代表你不能有非常丰富的生活。比如我认为,你有钱了,你可以一年365天有300天在那玩儿,但仍然是过着很平常很稳定的生活,我指的是情绪状态的稳定。始终都是微微一笑,很开心,但也没有特别开心,生活很正常。我基本上一直都向往这种生活吧。我小的时候别人问我说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我说过平衡的生活,就什么都刚刚好那个状态,我没有觉得说什么都得绚烂,特别的疯狂,那并不好。

我以前好胜心非常强。刚大学毕业的时候我是很想赢的,什么事都想赢,干吗都想赢,就是同样一个同题采访,我就觉得说我一定要赢,写同样一个人我一定要赢,我要拿到更多的料,写得更好。现在就觉得,我现在做的这个职业,文化行业没有垄断,也没有谁真正说是(第一),你喜欢看迪士尼,我喜欢看皮卡丘,他喜欢看电视剧,既然没有垄断又何来第一?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我现在就觉得没有什么所谓的第一,是不是第一也没有那么重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