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车
近日,黑龙江省工商局官网发布《黑龙江省工商局2015-2016年度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查检验不合格商品名单》,其中,新玛特、迪可浓等4批次洗衣液被查出总活性物含量不合格。
事实上,洗衣液被查出“不合格”已是家常便饭。除了此次黑龙江工商局的抽检,小车整理发现,仅今年以来,就有江苏、广州、山西、河南、上海等多省出现洗衣液抽检不合格事件,且洗衣液品牌数量较多。
为何洗衣液“中枪”如此频繁?
分粥的僧越来越多
据相关调查显示,自2008年蓝月亮高调进军洗衣液市场以来,我国洗衣液产量便呈快速增长之势。仅2008年,洗衣液生产量便从二三万吨增长至10万吨,2009-2010年,其增长率也均在100%以上;2011年以来其增长率较高峰时有所下降,但从数值上来看,也仍旧保持了年均50%以上的增长。
而据尼尔森零售监测的数据显示,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洗衣液品类在尼尔森监测的零售渠道中,销售额达78.5亿元人民币(不含百货、网购渠道数据),增长率达11.4%。除此之外,欧睿咨询的数据也显示,洗衣液占织物洗涤剂市场的份额由2008年的4%提升到2015年的30%,年均增长率高达27%。
▍卖场洗衣液陈列资料图
从逐年增长的产量、销售额、市场份额中不难发现,洗衣液的市场需求及占比仍在逐步扩大。这也就意味着,想瓜分洗衣液这块“蛋糕”的参与者众多,而不断涌现的洗衣液品牌则成为了最好的例证。
继蓝月亮发力之后,早已在洗衣粉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的立白、汰渍、奥妙、超能、雕牌等品牌也纷纷涉足洗衣液领域且种类细分,嗳呵、贝亲等婴幼儿护肤品牌也顺势推出了婴幼儿专用洗衣液。
此外,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洗衣液小品牌更是不计其数。
洗衣液不需要办理生产许可证
既然洗衣液领域大品牌林立,且市场细分明显。那为何还会有小品牌不断涌入?从洗衣液的生产门槛及生产的成本和利润或许能略见一斑。
相比于化妆品生产需要在食药监局进行备案,并取得食药监局颁发的化妆品生产许可证,洗衣液的生产门槛则相对较低。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理事长郑舞虹向小车(微信号:青眼)介绍,洗衣液的生产不需要办理生产许可证,但并不是说所有的洗涤产品都不需要生产许可证,例如,餐具洗涤剂就需要办理生产许可证。
那洗衣液的生产需要什么资质?湖北省工商局相关负责人樊京告诉小车(微信号:青眼),工商营业执照这一步必不可少,至于其他,他表示不太清楚。
当小车在百度页面搜索“洗衣液生产设备”时,首先弹出来的就是4条出售洗化设备的广告。随后,小车点击进入一家出售洗化设备的公司向其客服人员询问具体情况。该客服人员告诉小车,他们不仅出售制作洗衣液的机器设备,还免费教授制作洗衣液的技术配方,除此之外,购买设备的人还可以获得他们注册商标的使用权。
据小车向该客服了解,根据设备产能的大小,设备被分为家庭型、普通型、工厂型三类,价格从6800~39800元不等。而一台价格16800元的普通型设备一天的产能可达到1500kg,按照该客服给出的参考资料:最低市场批发价格3元/500g,包装1元/个、普通经济型原料0.7元/500g、工人2名的成本费用来计算,其生产精装洗衣液的利润就可达5192元/天。
▍该客服介绍资料截图
不过,该客服也告诉小车,他们只负责卖机器和传授技术,生产和销售都归买方自己负责。由于个人经营手段不同,有人做散装,也有人做超市专供的,其成本的高低也都可以自己控制。
做出来容易,合格难
一位业内工程师告诉小车,洗衣液的生产虽然不需要生产许可证,但也必须遵循洗涤用品标准化委员会制定的行业标准,不过,此行业标准属于推荐性标准。
目前对于洗衣液这类液体洗涤剂的管理主要参照《QB/T 1224-2012 衣料用液体洗涤剂》。据了解,该标准规定了织物用液体洗涤剂的术语和定义、产品分类和标记、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识、包装、运输、贮存和保质期。其中关于洗衣液的技术指标主要包含产品的稳定性、表面活性物含量、PH值、去污比值、泡沫等。
小车在整理相关资料时也发现,被抽检不合格的洗衣液问题也主要集中于活性物含量、去污力、PH值这三项指标上。去年年底,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就曾发布一组调查数据显示,国内市场洗衣液达标率仅为53.3%,而活性物不达标则是其通病。
该业内工程师也告诉小车,洗衣液对技术含量的要求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低,要想做出合乎行业标准的洗衣液并且将成本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需要一定的技术水平。
据介绍,活性物是洗衣液原料中最关键、最考验成本和技术的部分,一些不规范的生产厂家为了减少成本会降低活性物的含量,导致去污力不够。因此,杂牌洗衣液被抽检不合格的概率也就更高。
值得思考的是,相比化妆品生产的严苛,洗衣液的生产标准虽不具备强制性,但质监部门的抽检结果也给洗衣液的生产与销售敲了一记警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