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冉峰
北京时间9月26日,英国《每日电讯报》推出揭露英国足坛黑幕的系列报道。新任英格兰国家队主教练阿勒代斯首先被点名。他向某远东商人索价40万英镑,表示可帮助对方绕过英格兰足总的禁令,获得职业球员的“第三方所有权”。
第三方所有权表现为来自某个非足球俱乐部的第三方个体,掌握着某位球员全部或部分的经济权益。这个第三方可以是一家企业,也可以是经纪人。这样,当这位球员转会时,转会交易将涉及到三方面:球员的母队、潜在新球队以及拥有其所有权的第三方个体。最终产生的转会费用,将由母队和第三方按比例分配。
2008-2009赛季,英足总立令禁止第三方所有权行为。2015年,国际足联也推出类似禁令。阿勒代斯身为英格兰主教头、身为英格兰足协聘用的员工,竟然教唆他人违反足协规定,本身已经让人对阿勒代斯的职业道德产生质疑。而当中涉及到的潜在金钱交易,更加让人怀疑其诚信。对于这一起风波,目前英足总表示仍在“仔细研究细节”。
概要:电讯报记者发现了什么?
与阿勒代斯会面的“远东商人代表”,其实由《每日电讯报》的记者假扮。《每日电讯报》声称在十个月前收到爆料,某些教练、官员和经纪人收受贿赂,以达成某些球员交易。经过长时间调查,《每日电讯报》掌握了大量黑金交易的信息。
在系列报道的首篇中,《每日电讯报》披露了卧底记者如何成功接洽上阿勒代斯,并暗中拍摄了视频。卧底与阿勒代斯曾两次会面,后者表示要绕过第三方所有权禁令“并没问题”。阿勒代斯甚至举出当初担任西汉姆联教练时购买厄瓜多尔国脚E瓦伦西亚的例子,指出该球员也是一名第三方所有的球员。阿勒代斯声称“全美洲、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时、全非洲”都还可以进行非第三方所有权操作。
▼《每日电讯报》成功偷拍与阿勒代斯的会面
阿勒代斯答应以“形象大使”的身份前往新加坡和香港,与“远东商人”会面,介绍规避禁令的方式。这笔“代言费”为40万英镑一年。
《每日电讯报》还公布了阿勒代斯的一些争议性言论。例如他评论前任霍奇森“优柔寡断”,认为英足总重建温布利大球场是“愚蠢之举”。
根据《每日电讯报》的预告,未来还有以下内容将被公布:
某家豪门的助教收受了5000英镑贿赂;
有十名教练是一众球员经纪指定,以便他们控制球员转会;
除了阿勒代斯之外,还有两名知名教头与“远东商人”讨论了“形象大使”事宜;
还有一位知名教头承认,他手下的球员曾违规下注自己的比赛,但他没有向英足总汇报;
一位某英超俱乐部的重要人物帮助卧底记者策划向教练行贿的事宜。
人物:阿勒代斯的争议过去
阿勒代斯于今年7月22日被英足总任命为英格兰国家队主教练。这是阿勒代斯教练生涯中首次担任国家队教练。
现年61岁的阿勒代斯外号“大萨姆”,职业生涯中曾效力过博尔顿、普雷斯顿、米尔沃尔、考文垂等球队。在焦来年生涯中,阿勒代斯主要以执教博尔顿的经历得到外界认可。他带领球队从英甲升上英超,并维持稳健表现。有一段时间,昔日名将如耶罗、德约卡夫、奥科查、坎波、斯皮德等加盟博尔顿发挥余热,令球队获得“英超老人院”的美誉。
离开博尔顿后,阿勒代斯曾执教过纽卡斯尔、布莱克本、西汉姆等俱乐部。在执掌英格兰队前,他带领桑德兰以第17位惊险保级。
▼大萨姆曾为博尔顿挖来了德约卡夫(左)与奥科查(右)等昔日明星
无论是在球员生涯还是教练生涯,阿勒代斯都没有辉煌履历。他的最佳顶级联赛战绩为第十位,最佳杯赛战绩为2003-2004赛季联赛杯亚军。埃里克森、卡佩罗等名帅均先后在英格兰国家队的教练席位上遭遇不同尴尬,高傲的英国球迷和英国媒体也不太看好阿勒代斯的未来。
除了没有过硬战绩,阿勒代斯还有更令人争议的一面,曾数番被卷入金钱丑闻。2006年,BBC指阿勒代斯涉嫌以儿子为中介,在三笔博尔顿球员交易中抽取佣金。2013年,英国一宗骗税丑闻爆发。创始人承诺会投资英国电影产业,换取了上亿英镑的税收补贴。该公司有多名来自娱乐界、体育界的投资者,当中包括阿勒代斯。不过没有证据证明投资者了解该公司的骗税行为。
在当初被任命为英格兰教练时,阿勒代斯还为一家博彩公司担任形象代言人,该公司声称要支持草根足球发展。其后《太阳报》披露,该公司的一名高管过去曾管理过同类型企业,最终企业倒闭,投资者损失了四百多万英镑。消息被公开后,阿勒代斯选择与该企业划清界线,并表示不清楚其高管的过去经历。
观察:第三方所有权的黑金秘密
阿勒代斯虽然没有在豪门中证明过自己,但他的功利主义风格确实帮助了不少中下游球队立足顶级联赛。前曼联领队弗格森爵士跟他私交甚笃,而现任曼联主帅穆里尼奥也声称阿勒代斯是“英格兰队教练的正确人选”。尽管阿勒代斯上任时听到的更多是质疑声,但还算是登上“人生巅峰”,如今正准备大展拳脚。《每日电讯报》的爆料很可能改变这一切。他一下子踩进“黑金”和“第三方所有权”两个雷坑。
对于黑金,我们很好理解。收受黑金代表不诚信,代表他会为了私利牺牲其他人的利益。但“第三方所有权”的争议又在哪里?
尽管前欧足联主席普拉蒂尼曾声称第三方所有权是“现代奴隶制”,现任国际足联主席因凡蒂诺认为第三方所有权“不可接受”,但光从概念上来看,“第三方所有权”本身只是对传统足球规则的冲击。按照常规理解,转会费只在俱乐部之间来往,球员可以适当从中提成。但“第三方所有权”意味着俱乐部购买球员时,是同时向球员所在的俱乐部以及控制其经济权益的第三方来求购。这一方面增加了转会的周折和变数,一方面侵犯了属于原俱乐部的部分收益,一方面还影响到俱乐部对球员的管理。
▼阿根廷两大国脚特维斯(左)与马斯切拉诺(右)加盟西汉姆联后,外界开始关注第三方所有权的复杂情况
足球史上制造过最大第三方所有权争议的球员是特维斯。2005年,来自伦敦的媒体体育投资公司(MSI)拥有特维斯25%的所有权。MSI当时投资了巴甲球队科林蒂安,其投资条件是拥有俱乐部年利润的51%。MSI对科林蒂安日常运营的干涉非常深入,包括引进特维斯、卡洛斯·阿尔贝托等球员,另外与全球足球经纪公司(GSA)合作引入了另一位阿根廷国脚马斯切拉诺。然而,科林蒂安对于MSI的混乱管理感到不满,双方在2006年夏天分道扬镳。而由MSI带来阿根廷双子星也不再为科林蒂安踢球。特维斯和马斯切拉诺离开科林蒂安后,MSI“临时”安排他们加盟西汉姆联队。这时新的尴尬出现了,球员不属于任何俱乐部,这种加盟算是购买、租借还是自由转会?西汉姆联队自己也搞不清楚,更没办法提供详细的转会合同。因此西汉姆被英足总罚款550万英镑。
后来马斯切拉诺被利物浦买断,特维斯却继续以第三方球员身份加入曼联。这次加盟可以理解为租借,曼联要支付给MSI一定的租借费。再后来,特维斯跟曼联闹翻,转会至死敌曼城。这一回曼城也正式买断了特维斯的所有权。
阿根廷双子星这个案例非常复杂,但我们仔细观察,发现相关的第三方所有权争议,主要来源于MSI与科林蒂安的混乱合作。MSI一方面拥有球队股份,一方面拥有球员所有权,最初把两方资源组合起来顺理成章。但后来MSI失去了球队股份,仍然拥有球员所有权,这才产生后面一连串风波。
其实第三方所有权之所以出现,正如曾代理里奥·费迪南德的经纪人扎哈维所说,是“中小球会降低投资球员负担”的需要。购买球员相当于一种“人才投资”。小球队面临激烈的竞技竞争,但又无法与豪门比拼财力,所以投资的能力有限。于是它们在招募有实力的球员时,渴望有其他力量来帮助支持他们。这就有了第三方发展的土壤。可以说,足坛贫富差距越悬殊,就越有第三方存在的可能性。
欧足联曾与2014年呼吁国际足联出台第三方所有权禁令,当时的理由是损害“公平竞争”。西班牙、葡萄牙的小俱乐部可以把压力转嫁到第三方,而受本国禁令影响的英格兰、法国球队则不能享受这种好处。但第三方所有权更大的隐患在于第三方势力的增强影响到俱乐部独立。《经济学人》曾在一篇报道中援引里斯本竞技主席卡瓦略的观点。他认为2014年夏天阿根廷国脚罗霍闹转会的时候,其实是拥有他四分之三所有权的一家马耳他公司在推动。这些第三方购入球员所有权时,就是为了能从球员的未来转会费分一杯羹。假如没有发生转会,第三方的权益将无从保证。所以第三方具有教唆球员闹转会的动机,令俱乐部陷入被动。
▼现效力于曼联的罗霍被指在第三方所有者的唆使下逼里斯本竞技出售自己
除了原俱乐部利益受损以外,新俱乐部也要付出代价。第三方可以对一支求贤若渴的球队摆出奇货可居姿态,提出更多有利于本方的条件。第三方可以提出更多对本方有利的条件。最终交易的结果是球员身价畸高,令转会泡沫更加严重。受利益驱使,第三方更可能为了尽快促成球员转会,而贿赂一些俱乐部人员,让他们代表俱乐部收购自己的球员。这样一来,第三方所有权还可能是桌底交易的温床。
如果细加观察,第三方所有权背后的种种问题,在传统足球产业模式中照样存在。例如A俱乐部也可以怂恿心仪的B俱乐部球员闹事离队。但这种方式为足坛所不齿。而第三方出现后,这种小手段就可以以更不为人知的方式来耍弄。理论上,每家俱乐部都有可能被玩弄于第三方鼓掌中,这对于职业俱乐部保持独立性来说当然是一大危机。
阿勒代斯长年执教小球会,能切身体会其生存压力,对“第三方所有权”这种风险转嫁术有所心得可谓不足为奇。不过,这一回如果《每日电讯报》爆料被坐实,大萨姆不仅帅位岌岌可危,其他俱乐部也不一定敢当他的新东主。从人生巅峰跌到谷底,也许就是一转眼的事情。
注:本文所用图片非注明均来自网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