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离聚光灯近十年之后,梅尔·吉布森再一次登上头条——谢天谢地,这次不是因为他酒后失言喊着要反对犹太人。
这位曾获奥斯卡奖的演员兼导演的最新作品《钢锯岭》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据说,影片赢得了观众长达10分钟的起立鼓掌。
这部由吉布森执导的电影讲述了戴斯蒙德·多斯(Desmond T. Doss)的真实故事。多斯是美国陆军步兵,同时也是一位良心反战者(良心反战者,conscientious objector,意指出于道德或宗教信仰原因而拒服兵役的人——译者注),他曾拒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拿枪战斗。
多斯来自美国弗吉尼亚州的林奇堡。作为一位公开了自己立场的和平主义者,他在1942年初志愿参军入伍,但却宣誓出于宗教原因永不携带武器——他是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一名信徒。
多斯抵挡住了来自战友们的嘲笑和上级的责罚,成为了一名战地医护兵。在太平洋战争冲绳岛的血腥战斗中,他在炮弹横飞的环境下,帮助拯救了75人的生命。
这位26岁的医护兵最终因其在战斗中展现的勇气被授予美国国会荣誉勋章(Medal of Honor)。多斯于2006年去世,享年87岁。
现在戴斯蒙德·多斯已经成了一系列著作、纪录片和连环画小说的主人公,如今又成为好莱坞大片中的主角。他将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战时和平主义英雄之一,而多斯在历史上并非特例。
事实上,与人们想象的不同,在战争时期因非暴力行动而赢得表彰的人有很多。下文列出的就是其中一部分。
勇敢的医护兵

英国也有个“戴斯蒙德·多斯”,这位士兵的名字叫威廉·柯尔特曼(Willian Coltman),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得勋章最多的良心反战者。
1915年,他志愿参军入伍,随后,这位从英国斯塔福德郡土生土长、虔诚的24岁青年成为了西线战场前线的一名担架手。
在一战的最后一年,他获得了英国的杰出行为勋章(DCM)、法国的英勇十字勋章(Croix de Guerre)和著名的英联邦维多利亚十字勋章(Victoria Cross)。这些勋章表彰了他在弹坑密布的前沿阵地成功抢运无数伤员。
柯尔特曼在战争中幸存下来,以准下士的军衔退役。他回到了英国,成为家乡公园部门的一名场地管理员。1974年,他以82岁高龄去世。
联邦军的女外科医生

同样因救死扶伤而在战争中获得殊荣的是玛丽·爱德华兹·沃克(Mary Edwards Walker)。
她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名获得美国国会荣誉勋章的女性,同时也是美国内战中第一位女性外科医生。1861年,时年39岁、来自纽约州的沃克想加入联邦军成为一名军医。
但她因为性别原因遭到了拒绝,沃克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只身赶赴前线,在位于奔牛河、弗雷德里克斯堡和查塔努加的战场照顾伤兵,分文报酬未取。
作为一名坚定的废奴主义者,沃克后来自愿成为北方军的间谍,甚至曾因间谍行为遭到南方军逮捕,最终得以获释。她是仅有的八名获得美国国会荣誉勋章的平民之一。
战场上的吹笛人

丹尼尔·莱德劳(Daniel Laidlaw)手上并没有枪,但他可以奏乐。
作为一名40岁的英国陆军中士,莱德劳以“卢斯吹笛人”的名号为人所知。他在1915年获得了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这枚勋章是为了表彰他在敌人炮击时依然坚持在战壕的矮墙上奏乐。
据在场士兵回忆,他的即兴独奏让士气消沉的战友们重新振作了起来。备受鼓舞的士兵最终冲出战壕,向德国人发起进攻。虽然受了伤,莱德劳仍然在整场战斗中坚持吹奏。
除了莱德劳之外,在这场战争中另一位获得了维多利亚十字勋章的风笛手,是来自加拿大温哥华的詹姆斯·克莱兰德·理查森(James Cleland Richardson)。
在索姆河战役中,理查森随同奥尔巴尼公爵团(Seaforth Highlanders)的战士们上了前线,他手中唯一的武器就是他的风笛。这位20岁的加拿大人在战场上通过吹奏风笛来鼓舞战友,此后又放下自己的乐器去帮助受伤的士兵。后来在试图重新捡回风笛的时候,理查森被击中身亡。
挥舞国旗的先驱者


1863年7月18日,在瓦格纳堡战役上,威廉·卡尼( William H. Carney)中士一枪都没开,但尽管如此,他仍然赢得了美国国会荣誉勋章。
23岁的卡尼来自弗吉尼亚州,是一名逃亡奴隶,他也是由黑人组成的马萨诸塞州第54志愿步兵团的一员。卡尼在联邦军攻击沿海的南方军要塞时高举美国国旗,他将星条旗升到了叛军的堡垒之上,在攻击被击退之后又将旗帜安全送回北方军。
“弟兄们,我只是完成我的使命,”当卡尼全身多处中弹、血流不止地回到营地时对战友们说,“星条旗一直没掉在地上过。”
卡尼复员后回到了马萨诸塞州的新贝德福德,成为一名邮递员。他也经常向老兵团发表主题演讲,讲述他的经历。1900年,卡尼获得美国国会荣誉勋章。
他的塑像被雕刻在了波士顿下议院的纪念碑上,他在战争时的经历也被改编成电影《光荣战役》,丹泽尔·华盛顿凭此片获得了1990年的奥斯卡奖。
美莱村中的英雄

美国陆军直升机飞行员休·汤普森(Hugh Thompson Jr.)因为拯救了数百人的性命而受到表彰,而当初他这么做的时候几乎要被送上军事法庭。
1968年3月16日,时年24岁的汤普森正驾驶OH-23侦察直升机飞过位于越南共和国的美莱和美溪村,这些地区被认为是敌军控制区。正在此时,他和另外两名士兵发现有受伤的平民躺在沟渠中。
汤普森立即降落了直升机,向中弹的村民施以援手。降落后,汤普森和他的机组遇到了来自美国陆军第20步兵团第一营C连的士兵,他们发现这些士兵正在无差别的屠杀当地人。
在与这支部队的指挥官——声名狼藉的陆军中尉威廉·卡利(William Calley Jr.)——进行了激烈的言辞交锋之后,汤普森驾驶着直升机低空盘旋,用他的飞机保护受伤的民众免受伤害,同时呼叫了其他直升机前来救援村民。
他对这次事件充满愤慨的报告最初被美国陆军高层压了下来,当时这些高层想要把美莱村大屠杀中丧生的300多名死者说成是死于战场交火。
当这场罪行的真相曝光之后,汤普森被一些人指责为“告密者”和“叛徒”。在数年内,汤普森还接连收到匿名恐吓信和死亡威胁。不过,其他人把他和他的机组成员视为英雄。
在美莱村大屠杀30周年的祭日,汤普森和他的机组成员葛兰·安德烈奥塔(Glenn Andreotta)、劳伦斯·科尔伯恩(Lawrence Colburn)被五角大楼授予士兵勋章(Soldiers’ Medal)。
挑战皇帝的将军

说到圣人,不能忘了莫里斯(Maurice),他是公元3世纪的一位罗马将军,领导着马克西米安皇帝手下的底比斯军团。
根据民间传说,公元286年,这支6000人的部队被从埃及派往现在位于瑞士的山区,镇压持不同政见的基督徒。而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莫里斯拒绝命令他手下的士兵实施镇压。
被激怒的皇帝命令“削减”底比斯军团——所谓的“削减”是惩罚的一种,要把一支部队里每10人当中的1人处死。尽管如此,莫里斯仍然坚持抗命,愤怒的马克西米安皇帝最终下令屠杀了莫里斯和他的整个军团。
几个世纪以来,欧洲都在颂扬莫里斯反抗罗马皇帝的传奇故事。瑞士的一座城市以他的名字命名,也就是今天的圣莫里茨(St. Moritz)。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奥匈帝国的加冕仪式上都会出现据称是莫里斯使用过的宝剑和马刺。最近,圣人莫里斯还将被定为意大利阿尔卑斯部队的守护圣人。
(翻译:李元哲 编辑:安晶)
来源:MilitaryHistoryNow.com
原标题:Passive Aggression — Nine Decorated War Heroes Who Didn’t Fire a Shot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