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为国铸剑”的天府实验室“组团出道”、17家!科创板“成都军团”不断壮大、29名!成都在全球创新指数上的最新位势再度刷新、超1万家!成都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数量和质量“双提升”、238.17亿元!“科创贷”“资”润企业再创新高……
一串串数字,标注出2022年成都“创新”的底色。
刚刚过去的2022年,创新活力始终在成都奔涌,全市科技系统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以创的劲头、拼的精神,优化空间、技术、平台三大布局,提升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城市治理三大能力,加快推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回望2022,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创新成为制胜的决定性“定量”,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其势正盛。成都,正以高质量的科技供给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更强动能
天府实验室“组团出道”
战略科技力量加快落地建设
作为成都科创圈的“顶流”,天府实验室建设迎来备受瞩目的一刻——11月23日,天府绛溪实验室、天府锦城实验室在成都未来科技城揭牌,意味着包括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在内的天府实验室体系整体进入实体化运行阶段。
而在过去的这一年,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和天府永兴实验室加速发展,承接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阶段性成果显现,成为西部(成都)科学城的重要支撑。
如今,兴隆湖畔,西部(成都)科学城渐成中国创新版图的闪亮坐标——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迁入,科学城的战略科技力量得到极大充实;“最强大脑”国家超算成都中心自投运以来,为860余家用户提供算力服务,完成用户计算任务数超2900万个;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已肩挑国家光学工程领域自主创新重任……原始创新的不竭动力正加速在蓉城大地汇聚。
2022年,成都加快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城市创新动能更强劲——西部(成都)科学城成形起势,成都编制西部(成都)科学城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等文件,并积极向上争取更多重大创新平台和创新改革举措在西部(成都)科学城落地布局。
高能级创新平台成群成势,全市新增9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未来轨道交通未来产业科技园获批试点,成都智算中心正式投运,电磁驱动聚变装置、跨尺度矢量光场等2个大科学装置启动建设。值得一提的是,这2个大科学装置都是获批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川版“国之重器”,奔涌着科技创新的强大动能。
更大活力
科创板“成都军团”达17家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去年12月,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公示了2023年第一批“揭榜挂帅”科技项目拟立项项目名单。聚焦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重点场景建设领域,3个榜单全部揭榜。
勇于“揭榜挂帅”,折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带来的底气——以“高精密光学测量智能化系统研制及应用”榜单为例,榜单要求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精密光学测量与智能检测系统,而揭榜单位成都数之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智能制造领域已经积累了深厚的行业技术经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面向超大规模城市路网实时交通量智能分析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榜单首次采用“赛马”制,以有效促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2022年,成都坚持“多措并举”,持续激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城市创新活力更强劲——
培育壮大企业创新主体,成都加大高企培育力度,完善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库,优化培育服务体系,并落实激励保障政策。
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产业建圈强链重点领域和前沿新兴领域实施107个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科技创新及应用示范项目,支持企业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领域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形成45项创新产品。与此同时,成都还制定出台《成都市“揭榜挂帅”科技项目实施和管理办法》,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机制。
围绕产业链加快完善创新链,聚焦新能源汽车、航空发动机等产业,编制发布技术创新图谱和科技创新平台、团队、技术三张清单,靶向引进高能级创新平台104个,顶尖创新团队134个;围绕航空发动机、集成电路、创新药等产业链,布局建设28家由链主企业牵头、高校院所共建的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进建设等一批功能性服务平台。
一个个加速涌现的创新主体成为城市创新活力更强劲的生动注脚。数据显示,2022年,成都有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0000家,较2021年增长近30%;登记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8645家,同比增长23%;新增独角兽企业4家,总数达9家,排名全球第25位。截至目前,科创板“成都军团”已达17家。
更大潜能
全市全年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超1350亿元
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断加速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成都一直在行动。去年12月,市科技局印发了修订的《成都市技术交易资助管理办法(修订)》。
这是在《成都市技术交易资助管理办法(试行)》执行近3年来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成都市重点产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不足,技术转移机构、技术经纪(经理)人队伍较弱等问题,进行了针对性修订,以进一步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原地转化,加速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支撑重点产业建圈强链。
2022年,成都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一直不断“加码”,释放更大创新潜能——深入推进校院地融合创新,一方面,成都深化与高校院所战略合作,引进落地成都西电网络安全研究院、北理工创新装备研究院等以成果转化应用为导向的新型研发机构,另一方面,深化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建设,建成一批成果转化应用平台,聚集500余个创业团队,孵化培育超200家科技型企业。
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示范,支持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在蓉创办科技型企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并围绕新能源、区块链、网络通信等产业领域,实施24项重大科技应用示范项目。
大力发展技术交易市场,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超1350亿元。一方面,深化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推进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成投运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另一方面,修订技术经纪人职称评定相关标准,开展技术经纪(经理)人培训活动。
提升优化科技金融服务,截至目前,“科创投”系列基金群总规模增至52.2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项目216个(次);“科创贷”风险补偿资金池总规模增至119.41亿元,通过“成果贷”“人才贷”“研发贷”等系列金融产品,帮助科技企业获得信用贷款238.17亿元;运用“科创贴”对获得融资和科技保险的5766家科技企业给予配套资助。
更广空间
国家级孵化器优秀率一年翻倍
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提升
作为创新创业资源融通汇聚的重要枢纽,孵化器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日前,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021年度评价结果,成都市21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有19家考评结果为优秀、良好,优良率超过90%。
具体来看,成都此次参与评定的21家孵化器中,11家考评结果为优秀(A类),优秀率为52%,较上一年度都有大幅度提升。
国家级孵化器优秀率一年翻倍背后,是成都不断厚植创新沃土的持续努力。
2022年,成都进一步优化提升城市创新创业环境,为双创提供更广阔空间——
高质量建设创新创业载体,成都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备案众创空间6家、省级12家,培育市级创新创业载体17家;成都高新区荣获区域类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精益创业带动就业专项行动全国第一。
持续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线上线下联动举办“菁蓉汇”成渝双创专场、科技金融助企惠民专场等系列活动,促成成果转化、技术开发等合作项目1200余项,;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创业项目156项、知名创新创业大赛获奖创业项目23项在蓉落地。
加快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落实成渝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合作协议,编制天府大道科创走廊建设方案;建成运营成资协同创新中心,成德协同创新中心即将挂牌,上线运营“科创通”德阳分平台。
科技助力“两稳一保”,制定实施科技助力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促创业六项政策措施。一系列“组合拳”带来了显著的成效——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通过“科创贷”帮助154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银行信用贷款77.01亿元,通过“科创贴”补助1309家企业7904.72万元;引导各类孵化载体为中小企业减免房租7814万元;推动设立3356个科研助理岗位。
更强支撑
释放科技红利
科技服务城市治理成效明显
1月9日,一个篮框白底、内设彩屏的“建筑盒子”亮相成都街头,这是由成都高企四川旅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上海医加医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医加医”健康驿站。
据了解,该驿站是一种新型智慧互联网医院,能将医生与医疗、街头与社区、线上与线下互联互通,让群众看病就医少走路、走对路,促进医疗分诊,实现云端诊疗,满足大部分群众的基础医疗需要,24小时守护市民健康,以高质量科技“供给”助力民生改善。
2022年,成都以科技服务城市治理成效明显,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撑——
科技助力“智慧蓉城”建设,实施科技赋能大运行动,组织4次专场对接活动,为大运会植入新技术、应用新产品;推动成都科技数据中心建设,梳理汇集创新平台、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等数据近200百万条;建成市级科普基地181个,举办144项重点及品牌科普活动。
科技服务生命健康,围绕支撑“健康成都”行动,组织实施人口健康领域技术攻关100多项;2款“成都造”新冠疫苗获批纳入紧急使用;加强对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的行业指导,规范运营管理。
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和碳达峰碳中和。围绕加快推进“天府粮仓”建设,在粮食安全、生物育种等领域开展100余项关键技术攻关;积极开展国家农高区创建申报工作,全力推动天府农博园等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壮大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伍,围绕粮油等主导产业,以“专家+企业家+带头人”模式开展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实施公园城市、碳达峰碳中和创新应用示范,实施大气污染物治理“揭榜挂帅”科技项目。
凝心聚力担使命,奋楫扬帆新征程。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成都迈步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之年。成都,已经跑起来、动起来,在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道路上加速前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