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香港科技大学25周年校庆 校长陈繁昌和我们聊了聊创业创新文化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香港科技大学25周年校庆 校长陈繁昌和我们聊了聊创业创新文化

他拒绝给学生做职业规划,却鼓励他们尝试任何感兴趣的东西。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陈繁昌。图片来源:HKUST

建校25周年,香港科技大学要在全球校友相对集中的地区办四场“卫星校友会”。2015年11月,150位校友以及中国驻伦敦大使一同参加了在伦敦的庆祝;今年2月,在苹果、谷歌工作或在加州大学、斯坦福等大学深造的校友参加了在硅谷的庆祝活动;接下来还有一场将在科技产业发展迅速的新加坡举行。

见到陈繁昌教授是在香港科技大学(下称港科大)北京校友交流会上,学校在内地大约有5000位校友。从欧洲到北美再到南亚,在盘点港科大生源时陈繁昌和副校长翁以登几乎把每个主要国家都数了一遍。港科大培养的学生来自全球,毕业后他们又分散到世界各地。谈到全球化的教育和创新创业,陈繁昌兴奋时会用脚尖拍击地面,像节奏中一个增加音符时值的符点。

塑造创业文化要淡化香港与内地的区分

上世纪末在香港从制造业向知识产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刚刚诞生的香港科技大学就明确了国际化、研究型、理工商三个定位。但是香港的科技企业数量不够多,普通家庭不了解这个领域的潜力,依旧希望子女选择医学、法律等专业就读。港科大副校长翁以登说:“很多学生只看到上环看不到上海,只愿意在香港工作。”

陈繁昌用50年以前的美国东海岸做类比:东岸集中了许多知名学府,在麻省理工学院读金融进入华尔街,在哈佛大学读法学毕业后从政。“我们看到比尔盖茨、扎克伯格在东岸读书却到西岸去从事科技创新创业,并且成为一种趋势。”陈繁昌认为香港就像当初的美国东岸,而深圳则有了硅谷的影子:“我一直跟我的学生们说,要把香港与内地的界限在脑子里抹掉。”让香港的年轻人看到新领域的出现,然后再鼓励他们参与进去。

年轻人需要榜样的力量

在李嘉诚、李兆基的年代,对那些没读过大学的人来说创业往往带着一股迫不得已的色彩。但在如今很多人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可以坐在办公室里享受稳妥、安逸的生活时,创新创业总带着一定程度的冒险成份,因此年轻人需要榜样的激励。

陈繁昌教授拥有加州理工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并取得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自然科学学院院长,并当选美国国家工程学院院士。他的偶像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Richard Feynman。当年高考之后,陈繁昌因为在一本科学杂志上看到了偶像的报道,于是放弃攻读港大医学院只身飞往美国,进入Feynman的母校加州理工大学就读物理专业。

“现在香港年轻人有一些榜样,但是还不够。”现在港科大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他们有位创业成功的校友叫汪滔。大疆创新(DJI)从港科大成长起来,9月刚刚在香港开设全球第三个旗舰店(Flagship Store),给校友最直观的激励。同时,在香港首创以超市形式出售蔘茸海味的著名品牌“楼上”的创始人也是港科大毕业生。“他读的是商业,我们去参观他的工厂,像一个巨大的实验室,很震撼。”陈繁昌强调现在的香港年轻人需要榜样的力量,这些榜样不仅仅是香港本土成长起来的科技创业者,还包括内地的马云、马化腾以及美国的乔布斯。陈繁昌希望自己的学生能拥有全球化视野,获得更多激励。

港科大正在为学生创新创业打造资源平台

在港科大,如果一个学生读工程学专业,还可以向商学院申请双学位(Joint Degree)或辅修(Minor)。每个星期都有创业研讨会邀请工程、法律等各个领域的有创业经验的人与学生做分享。2011年开始校创业中心每年主办创业大赛,将一百万港币用于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第一名能获得30万投资基金。

“我们一位校友刚刚在9月为学校捐款200万港币,专门针对刚开始起步创业的大学生,给他们支持。”翁以登说。让校园中培育出的创业项目反哺在校生创新,引入社会企业与校内科研力量联合研发,促进产、学、研深度结合是港科大希望达成的一种创新生态环境。陈繁昌透露港科大正在筹划建一座创新科技大楼。“我们很希望内地的企业参与进来。”

翁以登向界面新闻记者介绍:“香港科技大学电脑系与腾讯微信目前有一个虚拟实验室,共同进行大数据分析研究。此外华为也与我们学校有相应的合作。”校企结合同时也给毕业生走向社会嫁接桥梁。

香港科技大学创业大本营。图片来源:HKUST

大学不是企业的训练所

“大学不是企业的训练所。”采访时陈繁昌两次强调这句话。因此在被问到“对学生选择科技类专业的建议”和“什么样的人适合创业”时,他说一个人的未来无法预料。这也是为什么哈佛、斯坦福这类高校本科开设文学、历史、数学等专业,却没有法律、金融、医学专业的原因,因为不同职业方向的培养不是大学本科的责任。

“上学最重要的是学习专业知识,储备一些经验。”每个人的兴趣不同,机遇也不同。没人会预料到未来发展成什么样。陈繁昌的父亲从事机械工程,曾建议他报读理工学院的染料工程,因为当时纺织业蓬勃发展,毕业后不愁就业。而陈繁昌属于计算机科学的第一批学生,当时很多人认为电脑发展不起来,几年之后就会淘汰。“机遇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可是当它到来时得先认识它还要把握住它。”陈繁昌专长于数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学的研究。他说自己差不多每十年就会更换一次研究领域。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他发现有新的有趣的东西出现。

“如果有学生问我‘你觉得我适合什么事业’,我会说‘我不知道。如果我告诉你错了怎么办,你自己才最了解自己。这是你的一生,你要对自己负责’。”很多人不敢选择,害怕失败。但是在陈繁昌眼里,学生们还有年轻做为资本。出任香港科技大学校长之前的40年陈繁昌生活在国外,他看到东西方对“失败”概念的界定不同。“在美国文化中如果年轻人没有尝试过创业,会被视为没有上进心,是失败者,人家是不尊敬你的。”他鼓励年轻人勇于创业。“我的孩子在美国,我说‘你毕业的时候21岁,你有10年时间可以自由尝试。’他也试过创业。”陈繁昌认为创业失败也是种经验,而如果成功将可能抓住改变世界的机会。

“香港正在迎来科技创新的最好时刻。”陈繁昌说。近年来香港出现很多众创空间,五年前一个没有,现在有四十多个。学生们已经看到物联网、机器人以及Cloud、AI的应用。学生对创业创新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别让别人小觑你年轻,别做追随者,要做就做领袖。”这是他现在常常对自己的学生说的话。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香港科技大学25周年校庆 校长陈繁昌和我们聊了聊创业创新文化

他拒绝给学生做职业规划,却鼓励他们尝试任何感兴趣的东西。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陈繁昌。图片来源:HKUST

建校25周年,香港科技大学要在全球校友相对集中的地区办四场“卫星校友会”。2015年11月,150位校友以及中国驻伦敦大使一同参加了在伦敦的庆祝;今年2月,在苹果、谷歌工作或在加州大学、斯坦福等大学深造的校友参加了在硅谷的庆祝活动;接下来还有一场将在科技产业发展迅速的新加坡举行。

见到陈繁昌教授是在香港科技大学(下称港科大)北京校友交流会上,学校在内地大约有5000位校友。从欧洲到北美再到南亚,在盘点港科大生源时陈繁昌和副校长翁以登几乎把每个主要国家都数了一遍。港科大培养的学生来自全球,毕业后他们又分散到世界各地。谈到全球化的教育和创新创业,陈繁昌兴奋时会用脚尖拍击地面,像节奏中一个增加音符时值的符点。

塑造创业文化要淡化香港与内地的区分

上世纪末在香港从制造业向知识产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刚刚诞生的香港科技大学就明确了国际化、研究型、理工商三个定位。但是香港的科技企业数量不够多,普通家庭不了解这个领域的潜力,依旧希望子女选择医学、法律等专业就读。港科大副校长翁以登说:“很多学生只看到上环看不到上海,只愿意在香港工作。”

陈繁昌用50年以前的美国东海岸做类比:东岸集中了许多知名学府,在麻省理工学院读金融进入华尔街,在哈佛大学读法学毕业后从政。“我们看到比尔盖茨、扎克伯格在东岸读书却到西岸去从事科技创新创业,并且成为一种趋势。”陈繁昌认为香港就像当初的美国东岸,而深圳则有了硅谷的影子:“我一直跟我的学生们说,要把香港与内地的界限在脑子里抹掉。”让香港的年轻人看到新领域的出现,然后再鼓励他们参与进去。

年轻人需要榜样的力量

在李嘉诚、李兆基的年代,对那些没读过大学的人来说创业往往带着一股迫不得已的色彩。但在如今很多人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可以坐在办公室里享受稳妥、安逸的生活时,创新创业总带着一定程度的冒险成份,因此年轻人需要榜样的激励。

陈繁昌教授拥有加州理工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并取得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自然科学学院院长,并当选美国国家工程学院院士。他的偶像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Richard Feynman。当年高考之后,陈繁昌因为在一本科学杂志上看到了偶像的报道,于是放弃攻读港大医学院只身飞往美国,进入Feynman的母校加州理工大学就读物理专业。

“现在香港年轻人有一些榜样,但是还不够。”现在港科大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他们有位创业成功的校友叫汪滔。大疆创新(DJI)从港科大成长起来,9月刚刚在香港开设全球第三个旗舰店(Flagship Store),给校友最直观的激励。同时,在香港首创以超市形式出售蔘茸海味的著名品牌“楼上”的创始人也是港科大毕业生。“他读的是商业,我们去参观他的工厂,像一个巨大的实验室,很震撼。”陈繁昌强调现在的香港年轻人需要榜样的力量,这些榜样不仅仅是香港本土成长起来的科技创业者,还包括内地的马云、马化腾以及美国的乔布斯。陈繁昌希望自己的学生能拥有全球化视野,获得更多激励。

港科大正在为学生创新创业打造资源平台

在港科大,如果一个学生读工程学专业,还可以向商学院申请双学位(Joint Degree)或辅修(Minor)。每个星期都有创业研讨会邀请工程、法律等各个领域的有创业经验的人与学生做分享。2011年开始校创业中心每年主办创业大赛,将一百万港币用于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第一名能获得30万投资基金。

“我们一位校友刚刚在9月为学校捐款200万港币,专门针对刚开始起步创业的大学生,给他们支持。”翁以登说。让校园中培育出的创业项目反哺在校生创新,引入社会企业与校内科研力量联合研发,促进产、学、研深度结合是港科大希望达成的一种创新生态环境。陈繁昌透露港科大正在筹划建一座创新科技大楼。“我们很希望内地的企业参与进来。”

翁以登向界面新闻记者介绍:“香港科技大学电脑系与腾讯微信目前有一个虚拟实验室,共同进行大数据分析研究。此外华为也与我们学校有相应的合作。”校企结合同时也给毕业生走向社会嫁接桥梁。

香港科技大学创业大本营。图片来源:HKUST

大学不是企业的训练所

“大学不是企业的训练所。”采访时陈繁昌两次强调这句话。因此在被问到“对学生选择科技类专业的建议”和“什么样的人适合创业”时,他说一个人的未来无法预料。这也是为什么哈佛、斯坦福这类高校本科开设文学、历史、数学等专业,却没有法律、金融、医学专业的原因,因为不同职业方向的培养不是大学本科的责任。

“上学最重要的是学习专业知识,储备一些经验。”每个人的兴趣不同,机遇也不同。没人会预料到未来发展成什么样。陈繁昌的父亲从事机械工程,曾建议他报读理工学院的染料工程,因为当时纺织业蓬勃发展,毕业后不愁就业。而陈繁昌属于计算机科学的第一批学生,当时很多人认为电脑发展不起来,几年之后就会淘汰。“机遇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可是当它到来时得先认识它还要把握住它。”陈繁昌专长于数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学的研究。他说自己差不多每十年就会更换一次研究领域。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他发现有新的有趣的东西出现。

“如果有学生问我‘你觉得我适合什么事业’,我会说‘我不知道。如果我告诉你错了怎么办,你自己才最了解自己。这是你的一生,你要对自己负责’。”很多人不敢选择,害怕失败。但是在陈繁昌眼里,学生们还有年轻做为资本。出任香港科技大学校长之前的40年陈繁昌生活在国外,他看到东西方对“失败”概念的界定不同。“在美国文化中如果年轻人没有尝试过创业,会被视为没有上进心,是失败者,人家是不尊敬你的。”他鼓励年轻人勇于创业。“我的孩子在美国,我说‘你毕业的时候21岁,你有10年时间可以自由尝试。’他也试过创业。”陈繁昌认为创业失败也是种经验,而如果成功将可能抓住改变世界的机会。

“香港正在迎来科技创新的最好时刻。”陈繁昌说。近年来香港出现很多众创空间,五年前一个没有,现在有四十多个。学生们已经看到物联网、机器人以及Cloud、AI的应用。学生对创业创新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别让别人小觑你年轻,别做追随者,要做就做领袖。”这是他现在常常对自己的学生说的话。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