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企业开启年报预告季,晶澳科技创历史最佳业绩

临近年关,不少上市公司开始发布净利润预告。界面新闻观察到,在已公布预增公告的光伏企业中,晶澳科技业绩表现最为亮眼。

1月15日晚,晶澳科技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8亿元-56亿元,同比增长135.45%-174.69%;扣非后净利为48.2亿元-56.2亿元,增幅高达160.99%-204.31%。

据Wind数据显示,共有24家机构对晶澳科技2022年业绩作出预测,净利润平均预期为46.82亿。而实际公布业绩超预期发展,也创下了晶澳科技的历史最佳“成绩单”。

此前财报显示,去年前三季度晶澳科技净利润为32.9亿元,同比增速达164.97%,在前六大组件龙头中增速最快。

第四季度是传统光伏装机旺季。在需求刺激下,据界面新闻计算,晶澳科技第四季度单季净利润达到了15.1亿元-23.1亿元,占全年利润比重约三至四成。

在产业链同环节中,另一组件龙头天合光能几日前的财报显示,其2022年净利润为34.22亿元-40.18亿元,同比增加89.69%到122.68%。相较之下,晶澳科技增速更快,利润规模更胜一筹。

晶澳科技在公告中表示,报告期内,光伏行业快速发展,光伏产品需求持续增长,公司凭借自身的全球市场营销服务网络优势和品牌优势,持续开拓国内外市场,光伏组件出货量和营收规模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同时受益于公司技改升级及新产能释放,持续降本增效,叠加汇率变动等积极因素,共同推动公司经营业绩持续增长。

需求持续高涨,组件商将迎来利润修复

晶澳科技作为老牌光伏组件企业,成长迅速,公司成立两年后便闪电登陆纳斯达克。2018年晶澳从美股退市,2019年成功登陆国内A股市场,成为首个回归A股的中概股光伏企业。

回A四年,晶澳科技业绩连创新高,数据显示,2019-2021年间,该公司营收规模分别为211.55亿元、258.47亿元和413.02亿元;归母净利润规模分别达到12.52亿元、15.07亿元和20.39亿元,均保持增长态势。

今年135.45%-174.69%的净利增速,更是相比上年大幅增长了超100个百分点。

晶澳科技的稳健发展,与光伏行业的高景气密不可分。

2020年9月,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两会”期间,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进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国正式开启“双碳”元年。光伏作为清洁能源主力军,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在最新召开的2023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国家能源局设立目标,2023年,风电装机规模达4.3亿千瓦左右、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达4.9亿千瓦左右。两者累计装机达9.2亿千瓦,其中新增装机装机将达1.6亿千瓦,同比增长超33%。

放眼全球,去年爆发的俄乌冲突让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中国拥有全世界范围内最成熟、产能最大的光伏制造产业。

彭博新能源财经第四季度全球光伏市场展望报告中指出,2023年,全球新增装机预期在276-355GW,中国装机预期为117.6-140GW。

但光伏产业链在过去两年间并不平静。自2021年至去年底,多晶硅经历了连续涨价,组件价格一度在成本线徘徊。

即使这样的背景下,界面新闻注意到,晶澳科技凭借自身一体化优势和良好的产销渠道,自2022年一季度以来,几乎每季度公布的财报数据中,净利涨幅均居于组件龙头之首。

去年11月下旬,硅料迎来年内首降。年末,硅料整体库存水平有所堆高,价格一度“断崖式下跌”。

硅料调整,硅片跟降,组件在上下游间承压的境遇终有所调整,光伏产业链迎来利润重新分配阶段。组件有着一定的期货定价属性,该环节龙头多是垂直一体化企业,凭借在上下游的优势,相关公司业绩未来有着一定的确定趋势。

2022年,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行业 CR5集中度分别为77%、76%、54%、79%,组件是行业竞争格局较集中的环节。目前,组件头部企业包括隆基绿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等。

从出货量来看,2014年起,至今8年间晶澳科技均稳居于全球组件出货量第一梯队。2021年,晶澳科技产品出货量达到25.45GW,居全球第二。近期各家行业机构所发布的去年光伏企业组件出货预测显示,晶澳科技仍在排名前列。

晶澳科技也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作为光伏全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模式的行业头部企业,硅料价格下降,有利于采购成本下降,组件产品市场价格回落亦会刺激下游装机需求,预计公司出货会随市场需求上涨而增长。

产能加速扩张

光伏组件市场已进入快速增长期,预计2025年有望接近9000亿元。在需求刺激下,相关企业拥有产能扩张的动力,晶澳科技提前布局,加码一体化产能。

2023年伊始,晶澳科技便有大动作,该公司宣布将在美国本土建设2GW的光伏组件产能,预计2023年第四季投入运营,可创造600多个新岗位。新工厂大约投资6000万美元,将利用高度自动化的装配线生产用于商业和住宅、公共事业屋顶应用等高效新能源产品。

海外设厂,这将有利于晶澳科技抵御贸易风险,在产能全球化布局上再进一步,稳固龙头地位。

在去年的三季报中,晶澳科技公告,新建产能正在按计划投产,其中宁晋 1.3GW n型电池项目已经投产,n型高效组件陆续开始交付。

此外,包头 20GW 拉晶及切片、越南 2.5GW 拉晶及切片、宁晋5GW切片和 6GW电池、扬州10GW电池、曲靖10GW电池和5GW组件、 邢台5GW 组件、合肥 11GW组件等新建项目按计划推进。

此前,晶澳科技轮值总裁杨爱青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对于公司扩产表示,光伏行业市场空间很大,晶澳投资是出于自身发展需要,根据公司发展规划和与市场的匹配程度来决定的投资计划。

杨爱青认为,垂直一体化以及专业化生产两种模式现状下,各家公司战略不同,晶澳多年来坚持垂直一体化生产,从质量的管控、抗风险能力上更适合自身发展,但并不意味着晶澳对各环节的投入是平均的,公司将保证在关键环节的竞争力。

晶澳科技预计,到2023年底组件产能将达到80GW,硅片和电池产能相应增加。

布局前沿n型技术,智慧能源赋能

除了在产能规模上的较量,在过去的一年间,光伏行业的最大热点就是关于电池技术路线的较量。目前,PERC电池的效率提升达到瓶颈,业内普遍认为,2022年n型电池开启量产元年。

技术迭代是推动光伏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组件企业更有着降低度电成本的动力。

2015年开始,国家能源局实施光伏“领跑者”计划,加速了PERC电池的产业化量产。截至2021年,PERC电池产品在全球市场的比例超过约85%。但P型电池效率达到24.5%时,已经近乎其极限。

相较之下,n型电池具有诸多优点,包括转换效率高、双面率高、温度系数低、无光衰、弱光效应好、载流子寿命更长等。

n型电池技术可细分为异质结(HJT)、TOPCon、IBC等技术类型,目前,国内光伏电池制造商多选择TOPCon或异质结技术追求量产。中信证券认为,TOPCon是目前产业化较快的新技术路线选择。

2014年,在国内厂商中,晶澳首先将PERC电池导入量产。发展至今,公司不断技术迭代。2021年,晶澳科技推出零间距柔性互联技术的 DeepBlue 3.0 Pro 产品。同年,公司聚焦不同应用场景,推出适用于工商业屋顶和住宅屋顶的 DeepBlue 3.0 Light 组件产品,获得市场一致好评。

2022年上半年,晶澳科技在研发上的投入超过20亿元。这一年,晶澳正式发力n型市场。5月18日,晶澳科技发布新一代商业量产n型高效组件DeepBlue 4.0 X。11月9日,晶澳科技重磅推出DeepBlue 4.0 X白皮书。

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引领市场的DeepBlue 4.0 X采用了高效 n 型 Bycium+(“倍秀”)电池技术,具有更高质量的基体材料和结构。

Bycium+电池是晶澳自主研发的高效n型钝化接触电池。该电池基于成熟的M10(182mm)硅片尺寸,叠加毫秒级低氧n型硅片、优异的表面钝化和钝化接触技术、超细栅金属化以及双面减反膜等技术电池开路电压(Voc)达到720mV,电池转换效率达到25%。

DeepBlue 4.0 X组件的另一核心是零间距柔性互连技术(Gapless Flexible Interconnection,简称 GFI)。

零间距柔性互连技术(GFI)是晶澳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密度组件封装技术,通过圆形焊带结合特殊的缓冲设计,消除了常规高密度组件电池连接处的隐裂风险,实现电池零间距无隐裂连接,同时,硅片尺寸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维持了组件的标准化尺寸,保证了下游应用的通用性。

GFI技术具有非常强的兼容性,组件效率可以提升0.4%左右,组件功率可以提升10W左右。相比于常规间距组件,采用GFI技术的组件项目建设成本可降低0.015元/W-0.025元/W左右,LCOE成本可降低0.3%-0.7%左右。

从分类上来看,DeepBlue 4.0 X组件包含 54、72、78 三种版型,54 版型适用于户用分销市场,72、78 版型适用于大型工商业及地面电站,覆盖全球市场各类应用场景需求。

晶澳科技产品技术部总监曾向界面新闻介绍,未来晶澳将继续发掘PERC电池的潜力,在产线工艺上对其优化,探索其成本、效率的极限。同时将TOPCon技术作为2-3年内公司的主要努力方向。

此外,界面新闻了解到,晶澳科技异质结高效电池研发项目中试线在陆续试产,研发中心也积极研究和储备IBC电池、钙钛矿及叠层电池技术。

根据晶澳科技现有产能规划,2023 年底n电池产能将占其总体产能的50%。

同时,2022年,晶澳科技全面推进“一体两翼”战略升级。其中,“一体”指硅片-电池-组件的主产业链,“两翼”指光伏发电下游应用场景解决方案以及光伏辅材和设备产业,设立智慧能源事业部和光伏新材事业部。

晶澳科技表示,未来将做强做大光伏智能制造业务,做精做强光伏辅材和设备产业,积极优化光伏发电下游应用场景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新能源系统解决方案,持续深入推进“一体两翼”战略。

在光伏行业竞争愈加激烈的当下,晶澳科技垂直一体化产能稳健扩张,今年,其新电池技术放量在即,未来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晶澳科技

2.5k
  • 晶澳科技:拟1.22亿元投建三个光伏分布式电站项目
  • 新能源“新三样”出口数据亮眼,光伏ETF基金(159863)涨超3%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光伏企业开启年报预告季,晶澳科技创历史最佳业绩

临近年关,不少上市公司开始发布净利润预告。界面新闻观察到,在已公布预增公告的光伏企业中,晶澳科技业绩表现最为亮眼。

1月15日晚,晶澳科技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8亿元-56亿元,同比增长135.45%-174.69%;扣非后净利为48.2亿元-56.2亿元,增幅高达160.99%-204.31%。

据Wind数据显示,共有24家机构对晶澳科技2022年业绩作出预测,净利润平均预期为46.82亿。而实际公布业绩超预期发展,也创下了晶澳科技的历史最佳“成绩单”。

此前财报显示,去年前三季度晶澳科技净利润为32.9亿元,同比增速达164.97%,在前六大组件龙头中增速最快。

第四季度是传统光伏装机旺季。在需求刺激下,据界面新闻计算,晶澳科技第四季度单季净利润达到了15.1亿元-23.1亿元,占全年利润比重约三至四成。

在产业链同环节中,另一组件龙头天合光能几日前的财报显示,其2022年净利润为34.22亿元-40.18亿元,同比增加89.69%到122.68%。相较之下,晶澳科技增速更快,利润规模更胜一筹。

晶澳科技在公告中表示,报告期内,光伏行业快速发展,光伏产品需求持续增长,公司凭借自身的全球市场营销服务网络优势和品牌优势,持续开拓国内外市场,光伏组件出货量和营收规模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同时受益于公司技改升级及新产能释放,持续降本增效,叠加汇率变动等积极因素,共同推动公司经营业绩持续增长。

需求持续高涨,组件商将迎来利润修复

晶澳科技作为老牌光伏组件企业,成长迅速,公司成立两年后便闪电登陆纳斯达克。2018年晶澳从美股退市,2019年成功登陆国内A股市场,成为首个回归A股的中概股光伏企业。

回A四年,晶澳科技业绩连创新高,数据显示,2019-2021年间,该公司营收规模分别为211.55亿元、258.47亿元和413.02亿元;归母净利润规模分别达到12.52亿元、15.07亿元和20.39亿元,均保持增长态势。

今年135.45%-174.69%的净利增速,更是相比上年大幅增长了超100个百分点。

晶澳科技的稳健发展,与光伏行业的高景气密不可分。

2020年9月,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两会”期间,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进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国正式开启“双碳”元年。光伏作为清洁能源主力军,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在最新召开的2023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国家能源局设立目标,2023年,风电装机规模达4.3亿千瓦左右、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达4.9亿千瓦左右。两者累计装机达9.2亿千瓦,其中新增装机装机将达1.6亿千瓦,同比增长超33%。

放眼全球,去年爆发的俄乌冲突让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中国拥有全世界范围内最成熟、产能最大的光伏制造产业。

彭博新能源财经第四季度全球光伏市场展望报告中指出,2023年,全球新增装机预期在276-355GW,中国装机预期为117.6-140GW。

但光伏产业链在过去两年间并不平静。自2021年至去年底,多晶硅经历了连续涨价,组件价格一度在成本线徘徊。

即使这样的背景下,界面新闻注意到,晶澳科技凭借自身一体化优势和良好的产销渠道,自2022年一季度以来,几乎每季度公布的财报数据中,净利涨幅均居于组件龙头之首。

去年11月下旬,硅料迎来年内首降。年末,硅料整体库存水平有所堆高,价格一度“断崖式下跌”。

硅料调整,硅片跟降,组件在上下游间承压的境遇终有所调整,光伏产业链迎来利润重新分配阶段。组件有着一定的期货定价属性,该环节龙头多是垂直一体化企业,凭借在上下游的优势,相关公司业绩未来有着一定的确定趋势。

2022年,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行业 CR5集中度分别为77%、76%、54%、79%,组件是行业竞争格局较集中的环节。目前,组件头部企业包括隆基绿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等。

从出货量来看,2014年起,至今8年间晶澳科技均稳居于全球组件出货量第一梯队。2021年,晶澳科技产品出货量达到25.45GW,居全球第二。近期各家行业机构所发布的去年光伏企业组件出货预测显示,晶澳科技仍在排名前列。

晶澳科技也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作为光伏全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模式的行业头部企业,硅料价格下降,有利于采购成本下降,组件产品市场价格回落亦会刺激下游装机需求,预计公司出货会随市场需求上涨而增长。

产能加速扩张

光伏组件市场已进入快速增长期,预计2025年有望接近9000亿元。在需求刺激下,相关企业拥有产能扩张的动力,晶澳科技提前布局,加码一体化产能。

2023年伊始,晶澳科技便有大动作,该公司宣布将在美国本土建设2GW的光伏组件产能,预计2023年第四季投入运营,可创造600多个新岗位。新工厂大约投资6000万美元,将利用高度自动化的装配线生产用于商业和住宅、公共事业屋顶应用等高效新能源产品。

海外设厂,这将有利于晶澳科技抵御贸易风险,在产能全球化布局上再进一步,稳固龙头地位。

在去年的三季报中,晶澳科技公告,新建产能正在按计划投产,其中宁晋 1.3GW n型电池项目已经投产,n型高效组件陆续开始交付。

此外,包头 20GW 拉晶及切片、越南 2.5GW 拉晶及切片、宁晋5GW切片和 6GW电池、扬州10GW电池、曲靖10GW电池和5GW组件、 邢台5GW 组件、合肥 11GW组件等新建项目按计划推进。

此前,晶澳科技轮值总裁杨爱青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对于公司扩产表示,光伏行业市场空间很大,晶澳投资是出于自身发展需要,根据公司发展规划和与市场的匹配程度来决定的投资计划。

杨爱青认为,垂直一体化以及专业化生产两种模式现状下,各家公司战略不同,晶澳多年来坚持垂直一体化生产,从质量的管控、抗风险能力上更适合自身发展,但并不意味着晶澳对各环节的投入是平均的,公司将保证在关键环节的竞争力。

晶澳科技预计,到2023年底组件产能将达到80GW,硅片和电池产能相应增加。

布局前沿n型技术,智慧能源赋能

除了在产能规模上的较量,在过去的一年间,光伏行业的最大热点就是关于电池技术路线的较量。目前,PERC电池的效率提升达到瓶颈,业内普遍认为,2022年n型电池开启量产元年。

技术迭代是推动光伏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组件企业更有着降低度电成本的动力。

2015年开始,国家能源局实施光伏“领跑者”计划,加速了PERC电池的产业化量产。截至2021年,PERC电池产品在全球市场的比例超过约85%。但P型电池效率达到24.5%时,已经近乎其极限。

相较之下,n型电池具有诸多优点,包括转换效率高、双面率高、温度系数低、无光衰、弱光效应好、载流子寿命更长等。

n型电池技术可细分为异质结(HJT)、TOPCon、IBC等技术类型,目前,国内光伏电池制造商多选择TOPCon或异质结技术追求量产。中信证券认为,TOPCon是目前产业化较快的新技术路线选择。

2014年,在国内厂商中,晶澳首先将PERC电池导入量产。发展至今,公司不断技术迭代。2021年,晶澳科技推出零间距柔性互联技术的 DeepBlue 3.0 Pro 产品。同年,公司聚焦不同应用场景,推出适用于工商业屋顶和住宅屋顶的 DeepBlue 3.0 Light 组件产品,获得市场一致好评。

2022年上半年,晶澳科技在研发上的投入超过20亿元。这一年,晶澳正式发力n型市场。5月18日,晶澳科技发布新一代商业量产n型高效组件DeepBlue 4.0 X。11月9日,晶澳科技重磅推出DeepBlue 4.0 X白皮书。

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引领市场的DeepBlue 4.0 X采用了高效 n 型 Bycium+(“倍秀”)电池技术,具有更高质量的基体材料和结构。

Bycium+电池是晶澳自主研发的高效n型钝化接触电池。该电池基于成熟的M10(182mm)硅片尺寸,叠加毫秒级低氧n型硅片、优异的表面钝化和钝化接触技术、超细栅金属化以及双面减反膜等技术电池开路电压(Voc)达到720mV,电池转换效率达到25%。

DeepBlue 4.0 X组件的另一核心是零间距柔性互连技术(Gapless Flexible Interconnection,简称 GFI)。

零间距柔性互连技术(GFI)是晶澳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密度组件封装技术,通过圆形焊带结合特殊的缓冲设计,消除了常规高密度组件电池连接处的隐裂风险,实现电池零间距无隐裂连接,同时,硅片尺寸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维持了组件的标准化尺寸,保证了下游应用的通用性。

GFI技术具有非常强的兼容性,组件效率可以提升0.4%左右,组件功率可以提升10W左右。相比于常规间距组件,采用GFI技术的组件项目建设成本可降低0.015元/W-0.025元/W左右,LCOE成本可降低0.3%-0.7%左右。

从分类上来看,DeepBlue 4.0 X组件包含 54、72、78 三种版型,54 版型适用于户用分销市场,72、78 版型适用于大型工商业及地面电站,覆盖全球市场各类应用场景需求。

晶澳科技产品技术部总监曾向界面新闻介绍,未来晶澳将继续发掘PERC电池的潜力,在产线工艺上对其优化,探索其成本、效率的极限。同时将TOPCon技术作为2-3年内公司的主要努力方向。

此外,界面新闻了解到,晶澳科技异质结高效电池研发项目中试线在陆续试产,研发中心也积极研究和储备IBC电池、钙钛矿及叠层电池技术。

根据晶澳科技现有产能规划,2023 年底n电池产能将占其总体产能的50%。

同时,2022年,晶澳科技全面推进“一体两翼”战略升级。其中,“一体”指硅片-电池-组件的主产业链,“两翼”指光伏发电下游应用场景解决方案以及光伏辅材和设备产业,设立智慧能源事业部和光伏新材事业部。

晶澳科技表示,未来将做强做大光伏智能制造业务,做精做强光伏辅材和设备产业,积极优化光伏发电下游应用场景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新能源系统解决方案,持续深入推进“一体两翼”战略。

在光伏行业竞争愈加激烈的当下,晶澳科技垂直一体化产能稳健扩张,今年,其新电池技术放量在即,未来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