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山东城市观察 | 探究齐鲁礼仪,尚礼与借礼的那些事儿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山东城市观察 | 探究齐鲁礼仪,尚礼与借礼的那些事儿

莫道某一项传统礼俗的是非曲折,会看“门道”最为重要。

文| 陈明一

自步入短视频时代,每逢春节前后,“山东人拜年专属bgm”的话题总会冲上热搜榜单,今年也不例外。

镜头掠过,但见山东农村以“大家”为单位集体磕头拜年的场景,令诸多外地的网友颇感震撼,他们为“孝道知礼”点赞。当然,这种磕头礼俗也受到了一些关于“愚昧落后”的质疑。

大年初一早起拜年,寄托着中华民族“人勤春早”方能“物阜民丰”的美好祝愿。

“看惯了古装剧因为阶级森严而叩拜的奴相,而鄙视一切与磕头有关的种种。”这是一位网友的评论。但需要注意的是,“拜年磕头礼俗”的定义,与其并不相同。

事实上,山东、江苏、安徽、河北、河南等省份都有“拜年磕头礼俗”,而它并没有违反公序良俗与伦理道德。

此外,“拜年磕头礼俗”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之上,且行礼的对象仅限于有亲缘关系的晚辈与长辈之间,并不是随意行礼。这是血脉亲情的恭敬,是长幼有序的遵守,是明礼怀念祖先的提醒,更是一种美德的体现。

那么,为什么是山东?

未至山东,便久仰“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盛名;行至山东,这里“讲究礼数,热情好客”,甚至“好客山东”直接成为官方宣传推介的呼号之一。

看视频瞧热闹,探究文化看门道。齐鲁大地的多“礼”又从何而来?

图片来源:摄图网

尚礼的山东,“礼”从何来?

“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

清人高士奇的一句名言,将时光推回至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

“先秦文化蕴藏着中华文化的原始基因……中国思想文化核心精神,基本都奠定于先秦之时。”这是《学习时报》曾经刊文所提及的内容。

而“举起要者”,该文认为首先是“礼教中心”——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最重礼教。

先秦时期,时人对礼的认识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前517年,郑国的子大叔与晋国执政赵简子论礼时谈到:“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故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礼者,谓之成人。”

“礼被视为立国和成人之本,应该已经成为当时人们普遍接受的准则。”一句话,礼的发达也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标志。

周代,在古老的山东地界,鲁国与齐国是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国。

周公旦由于辅佐周武王伐纣有功,被封在鲁地。然而,灭商后不久,周武王驾崩,周公旦派长子伯禽就国于鲁,而自己留下来继续辅佐年幼的周成王。

待到周成王长成,周公旦还政周成王,感念周公旦的功劳,周王室与鲁国亲密无间、守望相助的关系就此拉开,“周之最亲莫如鲁”,鲁国也成为唯一拥有可以使用“天子礼乐”特权的诸侯国。

因此,作为姬姓宗邦的鲁国也被称为诸侯“望国”,彼时,许多诸侯国学习周礼都要到鲁国。至春秋末年,周天子式微,礼崩乐坏,鲁国依旧留有那份初心,成为周礼完整的保存者与忠实的实施者,其代表的是一种正统文化。

前540年,晋国大夫韩宣子到访鲁国后发出由衷的感叹——“周礼尽在鲁矣”。

由此,传承的尚礼之风,在今后几千年的时间里,一直影响着这片土地。加之,孔子也是鲁国人,至今,外地友人对山东总是留有“讲究礼数,热情好客”的印象。

“好客山东”亦成为山东旅游的呼号。

图片来源:摄图网

借“礼”发力,走在前的文化大省

实话实说,重礼而尊尊亲亲的鲁国注定不会成为超级大国,而近邻的齐国却“因俗简礼”,有着重商、重人才的传统,最终达至列国的巅峰。

千年时光匆匆过,如今的齐鲁大地,既有鲁文化的“尊师重教”——尚礼,又有齐文化“开拓进取”的海洋精神——实干,这也成就了山东文化大省、经济强省的地位。

事实上,如今人们评价传统文化,总是以物质转化的可能性为考量。这种初级的认知并没有错,如若传统文化仅停留在历史层面的瞻仰观赏,无法充分挖掘深度的价值。

比如,在青岛地区,一直流传着“鲅鱼跳,丈人笑”的俗语,最早意指,每逢春来鲅鱼季,崂山区沙子口街道的女婿们会送几条鲜鲅鱼给岳父岳母。这一富含文化底蕴的古老传统消费习俗,一直得以传承。2020年,“沙子口鲅鱼礼俗”入选省级“非遗”名录。

而以鲅鱼礼俗为着力点,崂山区每年都会举办“沙子口鲅鱼节”,这一传承孝道的载体和联系亲情的纽带,以鲅鱼为媒,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沙子口街道以鲅鱼节这一地方特色文化元素为切入点,以节庆活动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助推旅游经济做大做强,以文化旅游引领地方乡村振兴,起到了示范作用。

又如,在“黄河大集”上火爆全网的“山东手造”。

曹县汉服、龙口线编、博兴布老虎、沾化枣木雕刻……面对琳琅满目的“山东手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大多数手造产品的灵感源于农业农村。

传统礼俗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形态,农村又是传统文化最完整厚重的地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诞生于农耕时代,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期,文创产品应不再是简单售卖之后只作为把玩摆设之用,而要再次回归传统文化的源生地,积极转化为生产力,助力农业农村建设。

图片来源:摄图网

细研每一种礼俗,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赋能发展,这也是近些年文化“两创”的意义之一。

作为文化大省,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异常丰富,“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8个、国家级名录186项、省级名录1073项,县级名录12758项,居全国前列。

而盘活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山东手造”工作已列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强省建设重点任务。它融合了传统工艺、文化、历史、生活,这是一场“文化+产业”的双向共赢,为农业农村开辟了一条新的产业赛道。

近些年,文化自信的提升催生了“国潮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从幕后登上舞台。正如“拜年磕头礼俗”引发关注,评价某一项传统文化需要甄别,不应急于褒贬。

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随着产业不断迭代升级,消费者对国货的信任度越来越高。这对于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强劲的地区而言,皆是机遇。

换言之,莫道某一项传统礼俗的是非曲折,会看“门道”最为重要。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山东城市观察 | 探究齐鲁礼仪,尚礼与借礼的那些事儿

莫道某一项传统礼俗的是非曲折,会看“门道”最为重要。

文| 陈明一

自步入短视频时代,每逢春节前后,“山东人拜年专属bgm”的话题总会冲上热搜榜单,今年也不例外。

镜头掠过,但见山东农村以“大家”为单位集体磕头拜年的场景,令诸多外地的网友颇感震撼,他们为“孝道知礼”点赞。当然,这种磕头礼俗也受到了一些关于“愚昧落后”的质疑。

大年初一早起拜年,寄托着中华民族“人勤春早”方能“物阜民丰”的美好祝愿。

“看惯了古装剧因为阶级森严而叩拜的奴相,而鄙视一切与磕头有关的种种。”这是一位网友的评论。但需要注意的是,“拜年磕头礼俗”的定义,与其并不相同。

事实上,山东、江苏、安徽、河北、河南等省份都有“拜年磕头礼俗”,而它并没有违反公序良俗与伦理道德。

此外,“拜年磕头礼俗”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之上,且行礼的对象仅限于有亲缘关系的晚辈与长辈之间,并不是随意行礼。这是血脉亲情的恭敬,是长幼有序的遵守,是明礼怀念祖先的提醒,更是一种美德的体现。

那么,为什么是山东?

未至山东,便久仰“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盛名;行至山东,这里“讲究礼数,热情好客”,甚至“好客山东”直接成为官方宣传推介的呼号之一。

看视频瞧热闹,探究文化看门道。齐鲁大地的多“礼”又从何而来?

图片来源:摄图网

尚礼的山东,“礼”从何来?

“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

清人高士奇的一句名言,将时光推回至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

“先秦文化蕴藏着中华文化的原始基因……中国思想文化核心精神,基本都奠定于先秦之时。”这是《学习时报》曾经刊文所提及的内容。

而“举起要者”,该文认为首先是“礼教中心”——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最重礼教。

先秦时期,时人对礼的认识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前517年,郑国的子大叔与晋国执政赵简子论礼时谈到:“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故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礼者,谓之成人。”

“礼被视为立国和成人之本,应该已经成为当时人们普遍接受的准则。”一句话,礼的发达也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标志。

周代,在古老的山东地界,鲁国与齐国是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国。

周公旦由于辅佐周武王伐纣有功,被封在鲁地。然而,灭商后不久,周武王驾崩,周公旦派长子伯禽就国于鲁,而自己留下来继续辅佐年幼的周成王。

待到周成王长成,周公旦还政周成王,感念周公旦的功劳,周王室与鲁国亲密无间、守望相助的关系就此拉开,“周之最亲莫如鲁”,鲁国也成为唯一拥有可以使用“天子礼乐”特权的诸侯国。

因此,作为姬姓宗邦的鲁国也被称为诸侯“望国”,彼时,许多诸侯国学习周礼都要到鲁国。至春秋末年,周天子式微,礼崩乐坏,鲁国依旧留有那份初心,成为周礼完整的保存者与忠实的实施者,其代表的是一种正统文化。

前540年,晋国大夫韩宣子到访鲁国后发出由衷的感叹——“周礼尽在鲁矣”。

由此,传承的尚礼之风,在今后几千年的时间里,一直影响着这片土地。加之,孔子也是鲁国人,至今,外地友人对山东总是留有“讲究礼数,热情好客”的印象。

“好客山东”亦成为山东旅游的呼号。

图片来源:摄图网

借“礼”发力,走在前的文化大省

实话实说,重礼而尊尊亲亲的鲁国注定不会成为超级大国,而近邻的齐国却“因俗简礼”,有着重商、重人才的传统,最终达至列国的巅峰。

千年时光匆匆过,如今的齐鲁大地,既有鲁文化的“尊师重教”——尚礼,又有齐文化“开拓进取”的海洋精神——实干,这也成就了山东文化大省、经济强省的地位。

事实上,如今人们评价传统文化,总是以物质转化的可能性为考量。这种初级的认知并没有错,如若传统文化仅停留在历史层面的瞻仰观赏,无法充分挖掘深度的价值。

比如,在青岛地区,一直流传着“鲅鱼跳,丈人笑”的俗语,最早意指,每逢春来鲅鱼季,崂山区沙子口街道的女婿们会送几条鲜鲅鱼给岳父岳母。这一富含文化底蕴的古老传统消费习俗,一直得以传承。2020年,“沙子口鲅鱼礼俗”入选省级“非遗”名录。

而以鲅鱼礼俗为着力点,崂山区每年都会举办“沙子口鲅鱼节”,这一传承孝道的载体和联系亲情的纽带,以鲅鱼为媒,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沙子口街道以鲅鱼节这一地方特色文化元素为切入点,以节庆活动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助推旅游经济做大做强,以文化旅游引领地方乡村振兴,起到了示范作用。

又如,在“黄河大集”上火爆全网的“山东手造”。

曹县汉服、龙口线编、博兴布老虎、沾化枣木雕刻……面对琳琅满目的“山东手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大多数手造产品的灵感源于农业农村。

传统礼俗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形态,农村又是传统文化最完整厚重的地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诞生于农耕时代,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期,文创产品应不再是简单售卖之后只作为把玩摆设之用,而要再次回归传统文化的源生地,积极转化为生产力,助力农业农村建设。

图片来源:摄图网

细研每一种礼俗,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赋能发展,这也是近些年文化“两创”的意义之一。

作为文化大省,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异常丰富,“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8个、国家级名录186项、省级名录1073项,县级名录12758项,居全国前列。

而盘活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山东手造”工作已列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强省建设重点任务。它融合了传统工艺、文化、历史、生活,这是一场“文化+产业”的双向共赢,为农业农村开辟了一条新的产业赛道。

近些年,文化自信的提升催生了“国潮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从幕后登上舞台。正如“拜年磕头礼俗”引发关注,评价某一项传统文化需要甄别,不应急于褒贬。

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随着产业不断迭代升级,消费者对国货的信任度越来越高。这对于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强劲的地区而言,皆是机遇。

换言之,莫道某一项传统礼俗的是非曲折,会看“门道”最为重要。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