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郭敬明也有“三重门”:学懂规则,然后玩死你们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郭敬明也有“三重门”:学懂规则,然后玩死你们

郭敬明在《爵迹》中重新回到了初出茅庐时的“没有办法靠一己之力改变,但可以去学懂规则,然后去玩死他们。”

作者:戴天文

“战火纷飞”的国庆档电影中,最特殊的一部莫过于全CG动画的《爵迹》。

如果非要为这部电影打上符号,那么可以有“中国首部全真人CG动画大片”——采用真人面部捕捉技术;“全明星阵容”——汇聚了范冰冰、吴亦凡、杨幂、陈学冬、王源等十多位颇具话题性的明星;”奇幻视效巨制“——通过IMAX3D画面展现奇幻的奥汀大陆……

但真正能够代表这部作品灵魂的,依然只有一个:郭敬明。一个从80后作家成长而来的年轻导演,如今要跨过第三道门:《爵迹》。

单纯从商业上说,郭敬明已经是一个十分成功的导演:从2013年处女座问世至今,他已有四部作品上映,共取得票房近18亿。不过,当他在商业上取得辉煌的同时,从电影品质和人物品质的角度去看,烂片、抄袭、脑残粉、价值观有误等等评论,也伴随票房的火热而不断地加在他身上。

不论这些争议有多激烈,在郭敬明的一手把控下,《爵迹》还是历经万千险阻诞生了,此时他正在北京举行着华丽的首映典礼。在许多采访中,他都将其称作自己在电影市场上的转型之作。虽然他在此之前的代表作仅有时装片《小时代》四部曲,以及与这部新片相配套的依然是同样风格的“励志故事”——“在南京酒店里整整住了两年,家里的狗都不认识我了”,“特效公司办公室整层都是睡袋,大家困了就睡,醒来就做渲染”。

在该片还未上映时,预告片已经掩饰不了诸多短板。这些在郭敬明看来都是有原因的:远低于好莱坞同类大片1.5亿美元的预算(据业内人士估算称,《爵迹》制作费近2亿人民币);远低于好莱坞大片三到五年的制作周期(2015年7月杀青开始后期制作);好莱坞特效公司对内地的“贸易保护”政策,导致最近五年的新技术不能购买。

不过,郭敬明的成功仍然值得复盘与思考——他是个人持续奋斗与粉丝经济崛起相互结合的产物,他用华丽细腻的辞藻和绝不道歉的态度对抗着文化行业的传统精英,而现在他试图利用新技术和成群的明星再次掘金。

在2013年的《锵锵三人行》中,郭敬明曾经用“酒香也怕巷子深”来解释自己为何身兼老板与作家双重身份。自酿自搬到街口,是他这些年来摸爬滚打出的最佳方案。无论你是否喜欢,郭敬明已经存在,时代塑造了他,他改变了市场。

不想当导演的老板不是好的小说家

当郭敬明在2001年初进入大众视线时,还只是一位对未来幻想大过计划的中学生。

他的成长故事早已被无数喜欢或者不喜欢他的人津津乐道:生长于四川省自贡市,通过努力与才华,连续两年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在上海读大学时跻身畅销书作家,逐渐走上人生巅峰。

从2003年推出畅销书《幻城》开始,郭敬明便不断进入争议的漩涡。某种意义上,郭敬明从当时起就建立了一种对抗型的处理办法,他将此视为“个性”和“自由”,也将指责视为一种来自旧有观念和文化的压迫。这或许是他的营销手段,特别是在《梦里花落知多少》被判定抄袭之后,郭敬明强硬甚至无理的态度广泛地激怒了文化精英,却也因此强化了自己在粉丝心中的地位。

这也成为郭敬明进入电影市场时候的原罪,同时也是筹码——他拥有人气,也受到敌视。或者说,郭敬明对于中国电影行业最大的影响甚至是改变在于,通过不断的口碑对抗、粉丝互斗和隔空争吵,即通过“撕”来提高即将上映影片的热度——粉丝需要动员,斗争便是最好的动员。

实际上,一名小城男孩走入大城市,他经历了不少的故事,命运给予机会,也导致了某种程度的缺失。这些经历对从小康家庭走出的郭敬明来说成为之后被“拜金”标签缠身的一个解释。在过去不少媒体记者的采访中,郭敬明提到其中最“刺激”的,是穿着自己引以为豪的便装参加活动遭到工作人员的不屑,也有他曾经拿着稿费去奢侈品店购物却发现售价比自己预想的整整多了一个“0”。

刚出道时遭遇的此类经验,令郭敬明产生“并不是我一定要穿得多牛逼,而是被要求穿得很厉害”的认知,至于原因,也被他归结为“自己没那么牛,别人才敢那么对你。”而他最终制定的解决方案则为,“你是没有办法靠一己之力改变这个社会的,但是你可以去学懂它的规则,然后去玩死他们。”

在这样的解决方案下,大学时代的郭敬明做出了人生中第一个身份的转变:成立工作室,出版杂志书。2004年《岛i5land》系列的诞生,是他从一名单纯的作家朝公司老板转型的第一步。正是这个工作室,为日后《最小说》的出版、最世文化的成立,打下基础。

成功是郭敬明时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在日渐萎缩的出版业不断获得的成绩——《爵迹》收印量高达200万册——并不能承载他的理想,亦不能扩张生意版图。随着中国电影市场前几年票房市场的极速提升,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编导系肄业的他,捡起导筒似乎顺理成章。

在“小时代”里的可能性和依赖

《小时代》是郭敬明的第一部电影作品,也有着强烈的路径依赖。

选择“小时代”,对他来说是一套最熟悉的操作流程。在采访中他曾说,出版、时尚、商业,是他最感兴趣的三个话题。

在图书方面,《小时代》的粉丝基础已经足够深厚,三本《小时代》蝉联了2010、2011、2012连续三年的销量冠军。此外,选择《小时代》入手的现实因素非常明确,作为一部时装都市电影,是相对容易拍摄、并且有着足够商业空间的题材。

从《小时代》开始,每次电影上档,郭敬明都会遭遇严重的口碑危机,电影的影响力——价值观扭曲、拜金、地域攻击等言论,总是在社交媒体上爆炸式的传播开来。其中,周黎明、鹦鹉史航等专业影评人与粉丝之间的骂战尤为激烈。

如果简单的将这一系列“骂战”归结于电影的品质,反倒不那么合适。郭敬明不止一次地提到过,虽然他“在创作时并不会考虑读者到底喜欢什么”,但是“年轻人因为有共同的时代经历,能从我的身上找到共鸣”,“读者选择我,是因为这种风格是他们喜欢的,我要做的就是坚持这种风格”。

是否喜欢《小时代》,在当时似乎逐渐剥离了电影审美的本意,上升到不同年龄层、不同价值观的问题——这让动员能力更扩大,标签范围更广。在郭敬明眼中,那些批评声更像一种市场的正常错位而非价值对抗,就像有人说《美人鱼》不那么好看,《聂隐娘》看不懂票房也不怎么样一样,“口碑取决于观众群体不一样,很难有一部片子可以征服所有的人。”

实际上,这些在电影里被口诛笔伐的片段,早已在郭敬明的书中出现,而他的目标读者本身就是年轻女性和青春期学生。身兼原作者、编剧、导演三职于一身,他只是很好地将作品气质统一,不仅将书迷们转化为影迷,更笼络更多以前并未成为他读者的观众——他解释的十分清楚,三本小时代只买了几百万册,没有几千万观众,4部电影18亿的票房不可能达成。

这些年来,郭敬明绝没有因为曝光足够高而变成一个不顾及公司的老板,连“工作狂”三个字似乎都有些不足以形容郭敬明的工作状态。在他规划的影视路线中,《小时代》只是第一步,不管是公司的横向发展——推出其他热门作品的改编,还是纵向发展——打通全IP合作战略,都是他亲自决策。

但是,《小时代》的成功似乎难以复制,即使在他自己的版图内部也是一样。在2015年,先后推出的由最世文化旗下作品改编的两部电影《剩者为王》与《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虽然分别来自人气不输郭敬明的热门作者落落和安东尼,但都只取得6000万出头的票房,成绩差强人意,并没能形成它们在图书市场的热卖态势。

《爵迹》背后的改变和野心

所以,郭敬明还是要亲自上阵。通过《小时代》积累的经验,郭敬明把建立起完整的IP体系的目标,尝试更为激进的改变和挑战,放在了当时还未完成的作品《爵迹》上。

作为生意人的郭敬明很清楚,在互联网的“大IP”时代,如何让作品跳出“小说原著改编”的范畴,用IP的概念包装,进行文化产品的全线开发。他与腾讯就《爵迹》IP的打造进行了一系列合作,涵盖文学、漫画、电影、网络剧、网页游戏、手机游戏和端游。

面对采访,郭敬明坦言在拍摄第三、四部《小时代》时(两者为套拍),便有了将《爵迹》搬上银幕的打算。为何不在已经“成功”的领域里重复自己?他表示,“从拍摄手法到最终的效果,《爵迹》给了我无限多新的想象空间。”

虽然郭敬明一直扭转不了评论界的质疑——担任艺术总监的《幻城》收视不及预期、《爵迹》预告片饱受吐槽——但他依旧对明天上映的电影充满信心。在新作《爵迹》与首部畅销的《幻城》之间,他写了近十年的青春爱情小说,选择这部玄幻题材大作搬上银幕,或许称得上他的一次轮回或者一次“新生”。

无论是不是想搭上这几年国内玄幻特效大作的高投入、高盈利的便车,在中国拍摄全CG真人动画,高难度的技术问题十分现实。电视剧《幻城》的败因,很大一方面原因是CG技术的过于简陋,对《爵迹》来说,CG特效的成功与否,更是一条生命线。

“范冰冰头发最贵,有9000多根引导曲线,整个有超过40万根毛发”,“陈学冬的脸部绑定最困难,前后更新了大概六七十个版本”。在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时,郭敬明一遍一遍地强调自己的注意力已经从《小时代》中的定制礼服变成了CG的技术细节。

《爵迹》依然面临有不少难以逾越的门槛。如今好莱坞的CG特效已经到达神乎其技的境界,《奇幻森林》里的所有动物都被打造的与真人小演员一般栩栩如生,但这项耗时耗力的工程,并不是用钱就能抹平的差距。“你明明知道好莱坞就是做得到,你也看过人家的电影就是做到了,但是你就是不知道怎么才能做得到,甚至那个软件你就是拿不到授权”,郭敬明口中的无奈,正是这个完全依赖科技水平的领域的现状。

作为导演,郭敬明能做的只能让合作的特效公司进行“每个人的座位边上都会有一个睡袋”式的加班加点。郭敬明在《小时代》时的全面掌控,到了《爵迹》中重新回到了初出茅庐时的“没有办法靠一己之力改变,但可以去学懂规则,然后去玩死他们。”

当然有些规则,郭敬明不会改变也无法改变。今年8月29日,因乐视未经允许将宣传海报中的“郭敬明导演作品”抹掉,郭敬明特意发微博讨伐。这场“自己人打自己人”的闹剧虽然很快收场,但揭露了一个事实,“‘郭敬明’三个字是把双刃剑”,同时也被斗争和炒作所用。

不论口碑还是票房,郭敬明作为中国年轻导演,率先挑战可能注定“吃力不讨好”的全真人CG动画大片,确实值得预祝成功。“并不能因为这因为有差距,所以我们永远都不去试,永远都不去做,这样的话其实你会一直停留在原地”。

他相信自己的所为对整个CG行业是一种价值,或许郭敬明想留下争议以外的其他东西,虽然还是要用争议的方式。“可以让中国的CG电影、动画电影有更多不一样的表达。不管中间尝试多少次失败,有多少成功,我觉得这一次所累积的经验,能跟整个行业分享。”

三声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郭敬明

  • 郭敬明新戏开机 00小花饶嘉迪挑梁女二
  • 《月鳞绮纪》官宣演员阵容,新人演员饶嘉迪女二惊喜亮相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郭敬明也有“三重门”:学懂规则,然后玩死你们

郭敬明在《爵迹》中重新回到了初出茅庐时的“没有办法靠一己之力改变,但可以去学懂规则,然后去玩死他们。”

作者:戴天文

“战火纷飞”的国庆档电影中,最特殊的一部莫过于全CG动画的《爵迹》。

如果非要为这部电影打上符号,那么可以有“中国首部全真人CG动画大片”——采用真人面部捕捉技术;“全明星阵容”——汇聚了范冰冰、吴亦凡、杨幂、陈学冬、王源等十多位颇具话题性的明星;”奇幻视效巨制“——通过IMAX3D画面展现奇幻的奥汀大陆……

但真正能够代表这部作品灵魂的,依然只有一个:郭敬明。一个从80后作家成长而来的年轻导演,如今要跨过第三道门:《爵迹》。

单纯从商业上说,郭敬明已经是一个十分成功的导演:从2013年处女座问世至今,他已有四部作品上映,共取得票房近18亿。不过,当他在商业上取得辉煌的同时,从电影品质和人物品质的角度去看,烂片、抄袭、脑残粉、价值观有误等等评论,也伴随票房的火热而不断地加在他身上。

不论这些争议有多激烈,在郭敬明的一手把控下,《爵迹》还是历经万千险阻诞生了,此时他正在北京举行着华丽的首映典礼。在许多采访中,他都将其称作自己在电影市场上的转型之作。虽然他在此之前的代表作仅有时装片《小时代》四部曲,以及与这部新片相配套的依然是同样风格的“励志故事”——“在南京酒店里整整住了两年,家里的狗都不认识我了”,“特效公司办公室整层都是睡袋,大家困了就睡,醒来就做渲染”。

在该片还未上映时,预告片已经掩饰不了诸多短板。这些在郭敬明看来都是有原因的:远低于好莱坞同类大片1.5亿美元的预算(据业内人士估算称,《爵迹》制作费近2亿人民币);远低于好莱坞大片三到五年的制作周期(2015年7月杀青开始后期制作);好莱坞特效公司对内地的“贸易保护”政策,导致最近五年的新技术不能购买。

不过,郭敬明的成功仍然值得复盘与思考——他是个人持续奋斗与粉丝经济崛起相互结合的产物,他用华丽细腻的辞藻和绝不道歉的态度对抗着文化行业的传统精英,而现在他试图利用新技术和成群的明星再次掘金。

在2013年的《锵锵三人行》中,郭敬明曾经用“酒香也怕巷子深”来解释自己为何身兼老板与作家双重身份。自酿自搬到街口,是他这些年来摸爬滚打出的最佳方案。无论你是否喜欢,郭敬明已经存在,时代塑造了他,他改变了市场。

不想当导演的老板不是好的小说家

当郭敬明在2001年初进入大众视线时,还只是一位对未来幻想大过计划的中学生。

他的成长故事早已被无数喜欢或者不喜欢他的人津津乐道:生长于四川省自贡市,通过努力与才华,连续两年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在上海读大学时跻身畅销书作家,逐渐走上人生巅峰。

从2003年推出畅销书《幻城》开始,郭敬明便不断进入争议的漩涡。某种意义上,郭敬明从当时起就建立了一种对抗型的处理办法,他将此视为“个性”和“自由”,也将指责视为一种来自旧有观念和文化的压迫。这或许是他的营销手段,特别是在《梦里花落知多少》被判定抄袭之后,郭敬明强硬甚至无理的态度广泛地激怒了文化精英,却也因此强化了自己在粉丝心中的地位。

这也成为郭敬明进入电影市场时候的原罪,同时也是筹码——他拥有人气,也受到敌视。或者说,郭敬明对于中国电影行业最大的影响甚至是改变在于,通过不断的口碑对抗、粉丝互斗和隔空争吵,即通过“撕”来提高即将上映影片的热度——粉丝需要动员,斗争便是最好的动员。

实际上,一名小城男孩走入大城市,他经历了不少的故事,命运给予机会,也导致了某种程度的缺失。这些经历对从小康家庭走出的郭敬明来说成为之后被“拜金”标签缠身的一个解释。在过去不少媒体记者的采访中,郭敬明提到其中最“刺激”的,是穿着自己引以为豪的便装参加活动遭到工作人员的不屑,也有他曾经拿着稿费去奢侈品店购物却发现售价比自己预想的整整多了一个“0”。

刚出道时遭遇的此类经验,令郭敬明产生“并不是我一定要穿得多牛逼,而是被要求穿得很厉害”的认知,至于原因,也被他归结为“自己没那么牛,别人才敢那么对你。”而他最终制定的解决方案则为,“你是没有办法靠一己之力改变这个社会的,但是你可以去学懂它的规则,然后去玩死他们。”

在这样的解决方案下,大学时代的郭敬明做出了人生中第一个身份的转变:成立工作室,出版杂志书。2004年《岛i5land》系列的诞生,是他从一名单纯的作家朝公司老板转型的第一步。正是这个工作室,为日后《最小说》的出版、最世文化的成立,打下基础。

成功是郭敬明时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在日渐萎缩的出版业不断获得的成绩——《爵迹》收印量高达200万册——并不能承载他的理想,亦不能扩张生意版图。随着中国电影市场前几年票房市场的极速提升,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编导系肄业的他,捡起导筒似乎顺理成章。

在“小时代”里的可能性和依赖

《小时代》是郭敬明的第一部电影作品,也有着强烈的路径依赖。

选择“小时代”,对他来说是一套最熟悉的操作流程。在采访中他曾说,出版、时尚、商业,是他最感兴趣的三个话题。

在图书方面,《小时代》的粉丝基础已经足够深厚,三本《小时代》蝉联了2010、2011、2012连续三年的销量冠军。此外,选择《小时代》入手的现实因素非常明确,作为一部时装都市电影,是相对容易拍摄、并且有着足够商业空间的题材。

从《小时代》开始,每次电影上档,郭敬明都会遭遇严重的口碑危机,电影的影响力——价值观扭曲、拜金、地域攻击等言论,总是在社交媒体上爆炸式的传播开来。其中,周黎明、鹦鹉史航等专业影评人与粉丝之间的骂战尤为激烈。

如果简单的将这一系列“骂战”归结于电影的品质,反倒不那么合适。郭敬明不止一次地提到过,虽然他“在创作时并不会考虑读者到底喜欢什么”,但是“年轻人因为有共同的时代经历,能从我的身上找到共鸣”,“读者选择我,是因为这种风格是他们喜欢的,我要做的就是坚持这种风格”。

是否喜欢《小时代》,在当时似乎逐渐剥离了电影审美的本意,上升到不同年龄层、不同价值观的问题——这让动员能力更扩大,标签范围更广。在郭敬明眼中,那些批评声更像一种市场的正常错位而非价值对抗,就像有人说《美人鱼》不那么好看,《聂隐娘》看不懂票房也不怎么样一样,“口碑取决于观众群体不一样,很难有一部片子可以征服所有的人。”

实际上,这些在电影里被口诛笔伐的片段,早已在郭敬明的书中出现,而他的目标读者本身就是年轻女性和青春期学生。身兼原作者、编剧、导演三职于一身,他只是很好地将作品气质统一,不仅将书迷们转化为影迷,更笼络更多以前并未成为他读者的观众——他解释的十分清楚,三本小时代只买了几百万册,没有几千万观众,4部电影18亿的票房不可能达成。

这些年来,郭敬明绝没有因为曝光足够高而变成一个不顾及公司的老板,连“工作狂”三个字似乎都有些不足以形容郭敬明的工作状态。在他规划的影视路线中,《小时代》只是第一步,不管是公司的横向发展——推出其他热门作品的改编,还是纵向发展——打通全IP合作战略,都是他亲自决策。

但是,《小时代》的成功似乎难以复制,即使在他自己的版图内部也是一样。在2015年,先后推出的由最世文化旗下作品改编的两部电影《剩者为王》与《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虽然分别来自人气不输郭敬明的热门作者落落和安东尼,但都只取得6000万出头的票房,成绩差强人意,并没能形成它们在图书市场的热卖态势。

《爵迹》背后的改变和野心

所以,郭敬明还是要亲自上阵。通过《小时代》积累的经验,郭敬明把建立起完整的IP体系的目标,尝试更为激进的改变和挑战,放在了当时还未完成的作品《爵迹》上。

作为生意人的郭敬明很清楚,在互联网的“大IP”时代,如何让作品跳出“小说原著改编”的范畴,用IP的概念包装,进行文化产品的全线开发。他与腾讯就《爵迹》IP的打造进行了一系列合作,涵盖文学、漫画、电影、网络剧、网页游戏、手机游戏和端游。

面对采访,郭敬明坦言在拍摄第三、四部《小时代》时(两者为套拍),便有了将《爵迹》搬上银幕的打算。为何不在已经“成功”的领域里重复自己?他表示,“从拍摄手法到最终的效果,《爵迹》给了我无限多新的想象空间。”

虽然郭敬明一直扭转不了评论界的质疑——担任艺术总监的《幻城》收视不及预期、《爵迹》预告片饱受吐槽——但他依旧对明天上映的电影充满信心。在新作《爵迹》与首部畅销的《幻城》之间,他写了近十年的青春爱情小说,选择这部玄幻题材大作搬上银幕,或许称得上他的一次轮回或者一次“新生”。

无论是不是想搭上这几年国内玄幻特效大作的高投入、高盈利的便车,在中国拍摄全CG真人动画,高难度的技术问题十分现实。电视剧《幻城》的败因,很大一方面原因是CG技术的过于简陋,对《爵迹》来说,CG特效的成功与否,更是一条生命线。

“范冰冰头发最贵,有9000多根引导曲线,整个有超过40万根毛发”,“陈学冬的脸部绑定最困难,前后更新了大概六七十个版本”。在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时,郭敬明一遍一遍地强调自己的注意力已经从《小时代》中的定制礼服变成了CG的技术细节。

《爵迹》依然面临有不少难以逾越的门槛。如今好莱坞的CG特效已经到达神乎其技的境界,《奇幻森林》里的所有动物都被打造的与真人小演员一般栩栩如生,但这项耗时耗力的工程,并不是用钱就能抹平的差距。“你明明知道好莱坞就是做得到,你也看过人家的电影就是做到了,但是你就是不知道怎么才能做得到,甚至那个软件你就是拿不到授权”,郭敬明口中的无奈,正是这个完全依赖科技水平的领域的现状。

作为导演,郭敬明能做的只能让合作的特效公司进行“每个人的座位边上都会有一个睡袋”式的加班加点。郭敬明在《小时代》时的全面掌控,到了《爵迹》中重新回到了初出茅庐时的“没有办法靠一己之力改变,但可以去学懂规则,然后去玩死他们。”

当然有些规则,郭敬明不会改变也无法改变。今年8月29日,因乐视未经允许将宣传海报中的“郭敬明导演作品”抹掉,郭敬明特意发微博讨伐。这场“自己人打自己人”的闹剧虽然很快收场,但揭露了一个事实,“‘郭敬明’三个字是把双刃剑”,同时也被斗争和炒作所用。

不论口碑还是票房,郭敬明作为中国年轻导演,率先挑战可能注定“吃力不讨好”的全真人CG动画大片,确实值得预祝成功。“并不能因为这因为有差距,所以我们永远都不去试,永远都不去做,这样的话其实你会一直停留在原地”。

他相信自己的所为对整个CG行业是一种价值,或许郭敬明想留下争议以外的其他东西,虽然还是要用争议的方式。“可以让中国的CG电影、动画电影有更多不一样的表达。不管中间尝试多少次失败,有多少成功,我觉得这一次所累积的经验,能跟整个行业分享。”

三声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