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韬
近一个月里,宇华教育、新大学集团、民生教育3家中国内地教育公司先后申请在香港上市的消息引人注目,而这三家公司业务中都包含高等教育。与此同时,目前内地资本市场上唯一一家主营高等教育的公司金侨教育宣布将退出新三板,并表示考虑到其他平台进行融资。
据研究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内地民办高等教育行业在过去五年里取得了快速的发展:2010年至2015年,中国民办高等教育行业的收入从570亿元上升至926亿元,预计到2020年该数据还会上升至1563亿元。
该机构还指出,2015年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年均学费及杂费为1.22万元,几乎是公立大学年均学费及杂费的两倍。
行业的利好,地方补贴的诱惑,以及产权归属、招生限制等问题,让办高校的公司在资本市场喜忧参半。蓝鲸教育统计后发现,目前在中国内地拥有高校产业的各类上市或正在申请上市的公司已有十多家,如下表所示:
此外,还有希望教育拟于2018年在香港上市,该公司在今年7月宣布获得H股上市的中国光大控股的投资。希望教育旗下有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等三所本科独立学院和四川天一学院等四所高职院校,共计7所高校。
上市公司加码高等教育,投资公立大学,或设立独立学院,而经营高等教育的公司也开始不断向上市目标冲击,原因何在?我们先从民办高校的特点说起。
民办高校内地上市缺很多法律支持?
去年12月27日教育法一揽子修订“三过二”中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暂缓表决,而《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获表决通过,新修订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已从2016年6月1日起施行,仍留下许多未解决的难题。
主营高等教育业务的金侨教育在2015年9月30日以及获准挂牌后12月30日公布的两版《公开转让说明书》都曾提到政策性风险:“公司主营业务为学历教育服务,学院为民办高职院校。
当前,我国民办教育发展不十分成熟,民办教育法规与相关投资法规正在不断完善,相关组织架构、监管机构、法律法规体系等仍处于改革期,若监管体系和民办教育管理方针、政策发生重大调整,可能为企业带来政策变动风险。”
除了国内相关教育法规中教育机构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的限制外,东方证券投资顾问左剑明认为阻碍高等教育机构登陆A股的还有证券法规上的障碍,“包括收费制度跟结构制度整个制约了我们A股市场里面为什么很多像教育类、餐饮类企业比较少。
一方面是通过现金收费的企业容易造假又很难做鉴别,所以证监会就把这类企业挡在门外。
第二,A股中企业收费不能是作为预收款,大学生在第一个学期开学往往是把一年的学费给付了,但这属于预收费的一个状态,还有很多其他费用在大学里收取,在A股市场也会形成一定的法律障碍,这两个因素让这类企业只能到境外去上市,像港股就比较宽松。”
自1993年首家中国内地国有企业到香港上市后,香港已成为来自不同行业的内地公司的主要集资市场。此前有投资人曾向蓝鲸教育表示,“港股是教育机构上市的唯一出路,因为目前美股市盈率低,A股的相关政策也难以让教育机构内地上市。”
因此,经营高等教育业务的公司,也密集地奔向香港股市而不是美股。
政府巨额补贴的诱惑
公办高校在财政上、教育资源分配和城市规划上要顾及的面较多,因此受行政干预也较多,而民办高校在资金到位的情况下,与之相比反而较容易获得审批。
对于地方官员而言,为了政绩需要也会积极推动当地民办高校的建设,补贴高校和主办的上市公司成为是较常见的情况。
以教育资产在安徽省的两家公司为例,今年6月13日,科大讯飞宣布其子公司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原名安徽工程大学机电学院)获得芜湖两级政府的奖扶和补贴共计3000万元。
9月12日赛为智能发布公告称,该公司投资设立的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收到当涂县人民政府给予的办学经费补贴人民币1000万元。
科大讯飞2015年年报显示,该公司2015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四成,但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25亿元,同比增长仅为12.09%,也创下其2008年IPO以来最低水平。而在这4亿多净利润中,政府补助占比仍然高达26%。
实际上科大讯飞2008年至今发布的8份年报中显示,政府补贴收入对科大讯飞净利润的贡献额度平均超过了20%。最高时,甚至一个季度里近一半的净利润都来自政府补贴。
今年上半年科大讯飞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超七成 ,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仅为8852.80万元,同比增长才8.31%。
而作为科大讯飞的子公司,今年上半年尚未独立并更名的安徽工程大学机电学院就给科大讯飞带去了2328.32万元净利润,科大讯飞依然笼罩在补贴的阴影中。
“过去,财政补贴里面给房地产企业或者是给传统企业的补贴与贴息贷款比较多。现在的财政补贴起到的是一个撬动作用。
企业有可能前期要投入非常的多,比如说把一个机电学院拿下来之后,对他软硬件进行重新改造,我认为这个改造的费用是非常高的,财政适当的补贴我认为有必要的,即使补贴达到千万级,在整个高校投资中都只占一小部分。”
左剑明告诉蓝鲸教育,现在的财政补贴里更多会向一些民生领域中做倾斜,包括教育、医疗,这些都属于整个政府引导的一块,当然这需要是一个阳光化的一个操作。
也有媒体分析认为,当前中国内地整个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除了由于个人消费增长的驱动外,更是受政府在教育上不断增加开支的直接影响。
高等教育产业“高”在哪里?
和民办培训机构相比,民办高校需要为学生提供持续多年的全日制的教育服务,并提供的是获得教育主管部门及国家认可的学历教育服务,而不仅仅是得到社会和市场认可。
相对于企业内部的培训,民办高校的招生纳入国家教育计划里的教育系列,即成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去年修改后的《高等教育法》第二十四条就提到:“设立高等学校,应当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实际上,在所有教育阶段中,只有全日制高等教育可以独自成为一个打通产业上下游的实体:
通过招生和教学,提供学历教育服务获得学费是核心,除此以外,学生数据信息管理平台,校舍、餐饮、运动休闲等生活娱乐服务,教材、文具、教学设备、软件的采购和销售,一直到考试、进修和就业的相关咨询和培训,和企业合作输送人才等,贯穿了高校运营全过程。
此外,还有作为企业员工管理的教职工方面的相关产业,而大学校园本身又是一个商业汇聚的地方,周边还有更多可向第三方开放的物业租赁和广告服务商机,服务对象常常达到万人,都是其他教育阶段没有的优势。
独立运作一所高校的利润更是惊人的,以最近申请赴港上市的民生教育为例,该公司在提交的资料中显示2016年上半年的纯利率高达61.6%。
因此,经营一到两家高校即达到登陆资本市场的标准,相比之下,已经逐步市场化的幼教产业,需要经营数十家幼儿园才形成可观的规模。
若是把以上不同的服务类型拆分,一家公司可以向覆盖更多高校的纵深发展。新三板中就存在众多为高校及学生提供周边服务的公司,比如高校信息化服务商金智教育、为高校提供教育辅助服务的英谷教育、在大学校园中提供媒体服务的三人行,都在高等教育细分板块中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那么,高校产业如何在资本市场推进?上市公司创办高校还存在哪些问题?我们留在下篇分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