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探索险象环生的外太空,人体会经历哪些变化?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探索险象环生的外太空,人体会经历哪些变化?

极端太空环境对人类带来的危险究竟有哪些,该如何应对呢?太空中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有多大?远距离太空航行对人体有什么负面影响呢?

文|创瞰巴黎 PIERRE HENRIQUET(核物理学博士)

导读

太空环境严酷恶劣,人类不借助外力无法在太空中生存。极端太空环境对人类带来的危险究竟有哪些,该如何应对呢?太空中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有多大?远距离太空航行对人体有什么负面影响呢?

一览:

  • 人体不适应外太空环境生存,不借助外力,无法抵御太空的种种危险因素。
  • 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的航天设备先进、方便了许多。
  • 在太空中,人体会出现一系列症状:鼻塞、味觉下降、肌肉萎缩、骨质疏松。
  • 暴露在宇宙射线下,还会造成白内障、患癌概率上升、不孕不育等。
  • 要为人类创造适合长期生存的太空环境,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太空环境严酷恶劣,人类不借助外力无法在太空中生存。探索浩瀚星海,需要最先进的技术,还需要经过多年训练、身心素质过硬的航天员。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是苏联宇航员加加林。1961年4月12日,他乘坐东方一号进入地球轨道,顺利环绕地球一周。

曾经,人类难以频繁开展太空活动。但在过去的二十年间,得益于国际空间站的建成,太空中持续活跃着人类的身影,各国宇航员们轮流前往空间站进行舱内工作、太空行走。

极端太空环境对人类带来的危险究竟有哪些,该如何应对呢?太空中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有多大?远距离太空航行对人体有什么负面影响呢?

01 一段充满“惊险时刻”的历史

太空环境的危险因素诸多,稍有不慎,宇航员便会面临生命危险。早在航天时代早期,人类就深刻体会到了这一道理。

太空中第一次“惊险事件”发生在加加林航行后的第四年。1965年,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完成了史上首次太空行走(加加林航行全程未离开飞行器)。他在舱外停留了十余分钟,即将结束行走时发现航空服因异常加压膨胀了起来,无法进入气闸舱的门,只好冒着血管气体栓塞的危险,给航空服“放气”,将服内压降至1/3个大气压,才终于得以返回舱内。如今的宇航服材质更硬,不易膨胀,而且内充的是纯氧气,这样即能维持较低的服内压,又不会引发血管气体栓塞,故列昂诺夫当年的惊险事件现在肯定不会重演了!

图片来源:NASA-欧洲航天局宇航员托马斯·佩斯凯给国际空间站安装新太阳能板。

不过,宇航服(美国称之为EMU,舱外机动套装;俄罗斯称之为Orlan“海鹰太空服”)的功能不仅限于提供氧气和安全的气压,还能在太空的极寒极热中维持稳定的温度。

太空是真空,没有任何气体作为温度升降的“缓冲介质”,所以昼夜温差巨大,太阳直射下温度可高达120℃,而黑暗处则低达-100℃。鉴于此,宇航服里专门设计了一层水循环管线系统,促进热量散发,均匀分布,维持服内正常温度。不过,一旦水循环系统漏液,麻烦就大了。

2011年7月16日,意大利宇航员卢卡·帕尔米塔诺在国际空间站外执行太空行走任务时,突然感到脖子背后一阵湿润。失重条件下,水会缩成一个个圆润的液体珠,漂浮在空中,但一旦接触到皮肤,就会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变成水膜附着在皮肤上。水膜可以用毛巾擦掉,但是帕尔米塔诺当时穿着宇航服,根本无法触摸自己的脸部。水膜越积越多,眼看着就要彻底覆盖他的眼睛、鼻子和头盔玻璃,让他无法呼吸。

所幸,指挥处见状立即终结了任务,帕尔米塔诺在搭档的协助下闭着眼睛返回了空间站。由于头盔内积水太多,对讲系统已经失灵。气闸舱加压毕,其余机组人员立即赶到帕尔米塔诺身边,帮他取下头盔,这才擦掉了脸上的水。事后调查显示,水的确是从宇航服的水循环系统漏出来的。

02 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即使在国际空间站内部的安全环境中,人体及其器官、细胞和基因仍会因身处太空而发生一系列变化。宇航员一到达空间站,立刻便会感到不适。我们的心脏习惯于克服引力,将血液自下而上输送,即使在失重环境中也是如此,从而导致头部红肿——典型的低重力不适症状。

图片来源:欧洲航天局-欧洲航天局宇航员托马斯·佩斯凯在地面和在国际空间站的照片对比。

头部充血,鼻粘膜也会肿胀,引发鼻塞、呼吸不畅、嗅觉不灵,而人吃东西时很大程度上靠嗅觉感受风味,所以给宇航员的配餐往往会更“重口味”。

“宇航员日常的肌肉使用率比地球上低许多,若不每天坚持运动两小时,抵御或减缓肌肉萎缩,回地球后后果可能会很严重。”

但失重还会给身体带来其他更严重的副作用。在空间站,只需轻轻一推墙壁,就会因反作用力弹开好一段距离。宇航员日常的肌肉使用率比地球上低许多,若不每天坚持运动两小时,抵御或减缓肌肉萎缩,回地球后后果可能会很严重。

宇航员不仅会肌肉萎缩,还会骨质疏松——地球上只有老人才会面临的病变。虽然返回地面后可恢复,但一份针对14名男性宇航员和3名女性宇航员的研究[1]显示,即使经过了一整年的复健,胫骨骨量流失仍未彻底停止。而且,在太空待的时间越长,返回后恢复的时间也相应越久。

03 太空射线对人体的影响

虽然失重环境产生的生理副作用有很多(内耳不平衡导致头晕、眼压变化乃至视网膜脱落、尿滞留、肾结石等),但除此之外,太空还有一项不容忽视的危险因素:辐射。

太空射线含有大量致电离粒子。长期暴露在射线中,宏观上会出现皮肤灼伤、白内障,微观上会导致基因突变、生育能力下降、患癌概率上升。太空射线粒子以光子、电子、原子核为主,太阳发射的是低能射线,而巨型恒星爆炸、黑洞吞噬物质则会发射高能射线。

“科学家们正紧锣密鼓地研究如何保护宇航员不受宇宙辐射的威胁。”

地球上的人不用担心太空射线,因为地球的辐射层能将其大部分反射走,其余的基本上会被大气层阻隔在外。一旦飞离地面一定高度,离开了大气层,就失去了它的保护。国际空间站距离地面仅450公里,还未离开辐射层的保护范围,但如果人类要开拓月球乃至更遥远的火星,辐射的危险就要更加重视了。

鉴于此,科学家们正紧锣密鼓地开展两方面的研究,保护宇航员不受过度辐射是一方面,而开发测量日常辐射暴露量的工具、探索辐射的生理作用则是另一方面。

2015年,学者们以马克·凯里和斯考特·凯里双胞胎兄弟为对象,开启了一项独特的实验[2]:宇航员斯考特前往太空,停留了340天,马克则待在地面上——这可谓是最全面的航空对人体影响的研究。科学家们详细对比了这两位基因组成一模一样的受试者,以分析太空环境在生化、免疫、基因和生理层面究竟造成了什么影响。

图片来源:Garrett-Bakleman et al-针对双胞胎航天员兄弟马克和斯考特的实验进行了25个月,期间斯考特在国际空间站运行轨道上停留了12个月。

课题得出的结论是,太空航行会显著地改变人体功能,虽然返回地面后大部分能恢复,但若要为人类创造适合长期生存的太空环境,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

Pierre Henriquet

编辑

Meiater Xia

参考资料

1. Incomplete recovery of bone strength and trabecular microarchitecture at the distal tibia 1 year after return from long duration spaceflight – Scientific Reports volume 12, Article number: 9446 (2022)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2–13461 1

2. The NASA Twins Study: A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a year-long human spaceflight” – SCIENCE – 12 Apr 2019 Vol 364, Issue 6436 –https://www. 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 aau8650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探索险象环生的外太空,人体会经历哪些变化?

极端太空环境对人类带来的危险究竟有哪些,该如何应对呢?太空中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有多大?远距离太空航行对人体有什么负面影响呢?

文|创瞰巴黎 PIERRE HENRIQUET(核物理学博士)

导读

太空环境严酷恶劣,人类不借助外力无法在太空中生存。极端太空环境对人类带来的危险究竟有哪些,该如何应对呢?太空中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有多大?远距离太空航行对人体有什么负面影响呢?

一览:

  • 人体不适应外太空环境生存,不借助外力,无法抵御太空的种种危险因素。
  • 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的航天设备先进、方便了许多。
  • 在太空中,人体会出现一系列症状:鼻塞、味觉下降、肌肉萎缩、骨质疏松。
  • 暴露在宇宙射线下,还会造成白内障、患癌概率上升、不孕不育等。
  • 要为人类创造适合长期生存的太空环境,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太空环境严酷恶劣,人类不借助外力无法在太空中生存。探索浩瀚星海,需要最先进的技术,还需要经过多年训练、身心素质过硬的航天员。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是苏联宇航员加加林。1961年4月12日,他乘坐东方一号进入地球轨道,顺利环绕地球一周。

曾经,人类难以频繁开展太空活动。但在过去的二十年间,得益于国际空间站的建成,太空中持续活跃着人类的身影,各国宇航员们轮流前往空间站进行舱内工作、太空行走。

极端太空环境对人类带来的危险究竟有哪些,该如何应对呢?太空中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有多大?远距离太空航行对人体有什么负面影响呢?

01 一段充满“惊险时刻”的历史

太空环境的危险因素诸多,稍有不慎,宇航员便会面临生命危险。早在航天时代早期,人类就深刻体会到了这一道理。

太空中第一次“惊险事件”发生在加加林航行后的第四年。1965年,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完成了史上首次太空行走(加加林航行全程未离开飞行器)。他在舱外停留了十余分钟,即将结束行走时发现航空服因异常加压膨胀了起来,无法进入气闸舱的门,只好冒着血管气体栓塞的危险,给航空服“放气”,将服内压降至1/3个大气压,才终于得以返回舱内。如今的宇航服材质更硬,不易膨胀,而且内充的是纯氧气,这样即能维持较低的服内压,又不会引发血管气体栓塞,故列昂诺夫当年的惊险事件现在肯定不会重演了!

图片来源:NASA-欧洲航天局宇航员托马斯·佩斯凯给国际空间站安装新太阳能板。

不过,宇航服(美国称之为EMU,舱外机动套装;俄罗斯称之为Orlan“海鹰太空服”)的功能不仅限于提供氧气和安全的气压,还能在太空的极寒极热中维持稳定的温度。

太空是真空,没有任何气体作为温度升降的“缓冲介质”,所以昼夜温差巨大,太阳直射下温度可高达120℃,而黑暗处则低达-100℃。鉴于此,宇航服里专门设计了一层水循环管线系统,促进热量散发,均匀分布,维持服内正常温度。不过,一旦水循环系统漏液,麻烦就大了。

2011年7月16日,意大利宇航员卢卡·帕尔米塔诺在国际空间站外执行太空行走任务时,突然感到脖子背后一阵湿润。失重条件下,水会缩成一个个圆润的液体珠,漂浮在空中,但一旦接触到皮肤,就会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变成水膜附着在皮肤上。水膜可以用毛巾擦掉,但是帕尔米塔诺当时穿着宇航服,根本无法触摸自己的脸部。水膜越积越多,眼看着就要彻底覆盖他的眼睛、鼻子和头盔玻璃,让他无法呼吸。

所幸,指挥处见状立即终结了任务,帕尔米塔诺在搭档的协助下闭着眼睛返回了空间站。由于头盔内积水太多,对讲系统已经失灵。气闸舱加压毕,其余机组人员立即赶到帕尔米塔诺身边,帮他取下头盔,这才擦掉了脸上的水。事后调查显示,水的确是从宇航服的水循环系统漏出来的。

02 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即使在国际空间站内部的安全环境中,人体及其器官、细胞和基因仍会因身处太空而发生一系列变化。宇航员一到达空间站,立刻便会感到不适。我们的心脏习惯于克服引力,将血液自下而上输送,即使在失重环境中也是如此,从而导致头部红肿——典型的低重力不适症状。

图片来源:欧洲航天局-欧洲航天局宇航员托马斯·佩斯凯在地面和在国际空间站的照片对比。

头部充血,鼻粘膜也会肿胀,引发鼻塞、呼吸不畅、嗅觉不灵,而人吃东西时很大程度上靠嗅觉感受风味,所以给宇航员的配餐往往会更“重口味”。

“宇航员日常的肌肉使用率比地球上低许多,若不每天坚持运动两小时,抵御或减缓肌肉萎缩,回地球后后果可能会很严重。”

但失重还会给身体带来其他更严重的副作用。在空间站,只需轻轻一推墙壁,就会因反作用力弹开好一段距离。宇航员日常的肌肉使用率比地球上低许多,若不每天坚持运动两小时,抵御或减缓肌肉萎缩,回地球后后果可能会很严重。

宇航员不仅会肌肉萎缩,还会骨质疏松——地球上只有老人才会面临的病变。虽然返回地面后可恢复,但一份针对14名男性宇航员和3名女性宇航员的研究[1]显示,即使经过了一整年的复健,胫骨骨量流失仍未彻底停止。而且,在太空待的时间越长,返回后恢复的时间也相应越久。

03 太空射线对人体的影响

虽然失重环境产生的生理副作用有很多(内耳不平衡导致头晕、眼压变化乃至视网膜脱落、尿滞留、肾结石等),但除此之外,太空还有一项不容忽视的危险因素:辐射。

太空射线含有大量致电离粒子。长期暴露在射线中,宏观上会出现皮肤灼伤、白内障,微观上会导致基因突变、生育能力下降、患癌概率上升。太空射线粒子以光子、电子、原子核为主,太阳发射的是低能射线,而巨型恒星爆炸、黑洞吞噬物质则会发射高能射线。

“科学家们正紧锣密鼓地研究如何保护宇航员不受宇宙辐射的威胁。”

地球上的人不用担心太空射线,因为地球的辐射层能将其大部分反射走,其余的基本上会被大气层阻隔在外。一旦飞离地面一定高度,离开了大气层,就失去了它的保护。国际空间站距离地面仅450公里,还未离开辐射层的保护范围,但如果人类要开拓月球乃至更遥远的火星,辐射的危险就要更加重视了。

鉴于此,科学家们正紧锣密鼓地开展两方面的研究,保护宇航员不受过度辐射是一方面,而开发测量日常辐射暴露量的工具、探索辐射的生理作用则是另一方面。

2015年,学者们以马克·凯里和斯考特·凯里双胞胎兄弟为对象,开启了一项独特的实验[2]:宇航员斯考特前往太空,停留了340天,马克则待在地面上——这可谓是最全面的航空对人体影响的研究。科学家们详细对比了这两位基因组成一模一样的受试者,以分析太空环境在生化、免疫、基因和生理层面究竟造成了什么影响。

图片来源:Garrett-Bakleman et al-针对双胞胎航天员兄弟马克和斯考特的实验进行了25个月,期间斯考特在国际空间站运行轨道上停留了12个月。

课题得出的结论是,太空航行会显著地改变人体功能,虽然返回地面后大部分能恢复,但若要为人类创造适合长期生存的太空环境,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

Pierre Henriquet

编辑

Meiater Xia

参考资料

1. Incomplete recovery of bone strength and trabecular microarchitecture at the distal tibia 1 year after return from long duration spaceflight – Scientific Reports volume 12, Article number: 9446 (2022)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2–13461 1

2. The NASA Twins Study: A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a year-long human spaceflight” – SCIENCE – 12 Apr 2019 Vol 364, Issue 6436 –https://www. 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 aau8650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