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从纽约、旧金山、洛杉矶手中抢生意,三线城市波特兰“反虹吸”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纽约、旧金山、洛杉矶手中抢生意,三线城市波特兰“反虹吸”

在人口涌入都市圈已不可逆的趋势下,低线城市应该如何“反虹吸”?

图片来源:Unsplash-Justin Shen

文|未来城市FutureCity  李晨

东亚作为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区域,如今也笼罩在人口负增长的阴霾之下。

2023年1月15日,韩国行政安全部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韩国人口同比减少0.39%,连续3年出现降势。

日本方面,其总务省统计局此前发布数据,截至2022年12月,日本总人口较去年同期下降54万人,已连续13年下滑。

即使在剧烈的人口负增长趋势下,韩国与日本的都市圈发展热度仍然不减,都市圈人口都出现了增长态势。

韩国行政安全部表示,与2021年底相比,2022年人口增加的仅有京畿道、仁川市、世宗市、忠清南道和济州道(相当于中国的省和直辖市),多数位于首尔都市圈。

日本总务省则表示,东京都市圈(东京都、神奈川、琦玉、千叶)2022年迁入人口为99519人,比2021年增加了17820人。仅观察日本人数据,东京都市圈已经实现了连续27年人口净迁入。

轰轰烈烈的人口迁徙进程,虽然让都市圈进一步壮大,但随之而来的“虹吸效应”也不断吞噬着其他城市的资源。尤其在人口负增长的大背景下,低线城市的情况正在不断恶化。

韩国除上述五个“省和直辖市”外,其余地方人口均在减少。

日本的三四线城市甚至出现了大量的空置房,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日本长期无人居住的空置房屋有349万套。其中,高知、鹿儿岛、和歌山、岛根等6县(三四五线城市)占比高达10%以上。

那么,在人口涌入都市圈已不可逆的趋势下,低线城市应该如何“反虹吸”?事实上,纵观全球五大都市圈(北京、纽约、伦敦、东京、巴黎)所在国家中,“反虹吸”的成功案例并不多见。其中,位于美国的波特兰是仅存的硕果之一。

(波特兰与纽约的距离约4000公里,位置相对“偏远”)

01、抢走一线城市生意?

号称“玫瑰之城”的波特兰,坐落在美国西北部的俄勒冈州,根据2013年的人口数据,波特兰市区人口超过59万人,以波特兰为中心的波特兰都会区(即都市圈)则居住有241万人,是美国第19大都会区。相比纽约、洛杉矶等大都市,波特兰只能算是二三线城市。除了闻名遐迩的开拓者队,这座城市的名望远远不及隔壁的西雅图。

但就是这样一座小城,硬是生生从纽约、旧金山、洛杉矶手中抢走了“硅生意”,吸引了英特尔、泰克、台积电、Mentor Graphics、惠普等龙头企业在此入驻。其中,半导体龙头英特尔更是将研发等关键部门放在了波特兰,仅仅在硅谷保留了商务等部门,通过设立免费班机进行业务交流,波特兰也因此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微处理器设计制造中心,更有“硅林”之称。

与此同时,波特兰也是全球最大的体育产业聚集地,耐克、哥伦比亚的全球总部以及阿迪达斯的北美区总部也纷纷坐落于此。

除高新科技产业、体育产业聚集地外,波特兰多次被评为美国最宜居城市。

交通方面,波特兰的公共交通十分便利,以轻轨、巴士为主组成的交通网覆盖了所有重点地区,除此之外,自行车也是当地主流的出行方式;教育方面,波特兰拥有美国最著名的州立大学之一---俄勒冈州立大学;医疗方面,也有普罗维登斯波特兰医疗中心等知名医疗机构。

在房地产方面,波特兰也没有出现类似日本三四线城市难去化的情况。如今,波特兰地区的房产成为了美国买房置业的热门城市。有一组数据显示,次贷危机后至2016年,波特兰房价增长达43%。

据仲量联行市场报告,波特兰CBD2014年的物业空置率降至2000年以来最低点(7%)。

该报告指出,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互联网创业企业)涌入波特兰,使物业租赁持续火爆。绝大部分物业供给来自市区存量建筑,比如,通过改造废弃的室内体育馆、学校等闲置空间,写字楼空间得以增加。

雄厚的产业实力、完善的配套,使得波特兰没有在与一线城市的“抢人大战”中落后,从而实现了在“都市圈”虹吸趋势下的逆生长。2019年,波特兰就已成为美国人口净流入量最大的十大城市之一。据统计,其人口增长速度是美国平均速度的7倍。要知道,为打造科技、宜居、环保、疏解都市圈人口等目标的城市,日本不惜耗时五十年,耗资上万亿,甚至动用强制性行政力量,才将筑波城堆积成功,而波特兰竟然只靠市场的力量,轻而易举实现了远超筑波的成就,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提高城市密度,是关键所在。

02、纵向发展背后:密度的艺术

城市财富的奥秘,在于密度。这也是为何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东京都市圈,能创造出巨大财富的原因。

多伦多大学商学及创意学教授理查德· 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也曾表示:后工业化时代,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并非基于具体的创新产业(如IT产业),而是根植于创新阶层。而高人口密度的城市更适合创新阶层,不是因为有所谓的税收优惠,而是因为其文化丰富,高密度城市带来的多元化。

根据日本等国家的教训及经验,三四线城市的衰落之始,即人口被大都市吸走,致使前者的人口密度降低,产业发展失去活力,甚至难以支撑城市相关配套运行,财富机会的逐渐丧失,进一步加剧了人口外流,人口密度进一步降低,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更为严重的是,在一线城市更精细化的产业分工与更高效率的产业协同冲击下,三四线城市的产业发展,必然聚焦于产业链相对不成熟的新兴产业,这也意味着吸纳人才,是“反虹吸”的关键,而在产业、配套双落后的现实情况下,这无异于平地起楼。

事实上,日本、韩国等国家三四线城市如今面临的困境,在波特兰身上也曾发生。

受金融危机影响,彼时以传统制造业为支柱的波特兰,2009年失业率激增至11.3%,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尴尬的是,高新科技产业的专业人才并没有眷恋这座小城。俄勒冈州立大学在学术方面虽享誉世界,但在科技研发领域,相比伯克利等对口大学有着较大差距,难以给予当地顶尖人才支持。

为遏制恶性循环的生成,提高人口密度,波特兰政府将首个抓手放在了吸引企业上。

众所周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细胞。宏观经济的质量和活力取决于微观经济细胞的质量与活力。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也曾表示:“一座城市首先要把自己的营商环境建设好,把政府服务效率提升,再把大学、图书馆、博物馆、卫生服务这些公共品做优,它就能够吸引人。”

在营商环境方面,波特兰拥有两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波特兰是全美唯一一个“不与民争利”的免税区。免税政策不仅能吸纳更多企业入驻,加速商业发展,也受到了更多消费者青睐,是当之无愧的“购物天堂”。福布斯也将波特兰评为最适宜经商、就业的地区。其次,波特兰善于使用自己的优势产业特性。20世纪40年代以来,以冶金业为支柱产业的波特兰,逐步实现了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尽管在互联网时代,波特兰被纽约、西雅图等城市甩开,但在美国制造业整体回流的背景下,波特兰雄厚的制造业实力,成为了吸引企业的关键。

随着谷歌、亚马逊、微软、苹果、甲骨文、IBM、戴尔、雅虎、Airbnb、eBay等龙头企业纷纷在此布局,中小企业的活水也开始泛起,围绕龙头企业的产业链逐渐完善,产业密度不断提高,集群效益的优势则得到了最大发挥,城市也从“恶性循环”跃升至“良性循环”,就业机会大幅增加,使得人口密度大幅提升。

人口密度的提升,不仅得益于产业聚集,科学的城市布局规划也举足轻重。

1973年,俄勒冈州制定了特殊的土地规划政策---“城市发展边界(UGB)”,规定州内所有城市皆须划定边界来遏止无限制城市蔓延,保护州内传统农田与自然景观。

1997年,波特兰颁布的《地区规划2040》,正式将高密度紧凑发展、辐射性交通定为基调。

简言之,波特兰只能向内发展,与都市圈对外扩张的逻辑大相径庭。纵观全球所有城市的发展,均为空间的延伸,与大多数城市“横向”延伸不同,波特兰则走出了一条“纵向”延伸的道路。容积率的提升,也让地产财富实现了最大化。生态屋顶,便是标志性产物。

所谓生态屋顶,即在建筑物的屋顶及表面进行绿化,创造出新的生态空间。

2008年以来,波特兰已建成数百个生态屋顶。据了解,波特兰绿色建筑的市场价格比传统建筑高出5个百分点,绿化、经济、空间的优化,可谓一举三得。

社区商业配套的高密度聚集,结合密路网的公共交通布局,也让“20分钟社区”(居民通过公共交通触达服务不超过20分钟)成为现实,社区繁荣度也因此大幅提高。

波特兰地区在2000—2010年期间是美国城市蔓延程度最低的大都会区之一,列第四位。

另有数据显示,波特兰在城市人口增长50%之际,土地面积仅增长2%。

综合来看,立足自身基础和优势,实现产业与配套的共同进步,造就了波特兰推动人口增长和城市转型发展“反虹吸”的奇迹。这一奇迹的诞生,也映射出日本、韩国等国家在城市发展以及规划建设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

就在本文收尾之际,中国东北的一些城市开始撤街为镇,街道这一城市业态回归到乡镇业态。原因在于,在人口流出之后,部分街道已难维系城市所需的高密度,市区边界因此收窄。当剩余街道的高密度得以维系之后,城市的良性循环方能延续。

(作者系《财经》研究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纽约、旧金山、洛杉矶手中抢生意,三线城市波特兰“反虹吸”

在人口涌入都市圈已不可逆的趋势下,低线城市应该如何“反虹吸”?

图片来源:Unsplash-Justin Shen

文|未来城市FutureCity  李晨

东亚作为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区域,如今也笼罩在人口负增长的阴霾之下。

2023年1月15日,韩国行政安全部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韩国人口同比减少0.39%,连续3年出现降势。

日本方面,其总务省统计局此前发布数据,截至2022年12月,日本总人口较去年同期下降54万人,已连续13年下滑。

即使在剧烈的人口负增长趋势下,韩国与日本的都市圈发展热度仍然不减,都市圈人口都出现了增长态势。

韩国行政安全部表示,与2021年底相比,2022年人口增加的仅有京畿道、仁川市、世宗市、忠清南道和济州道(相当于中国的省和直辖市),多数位于首尔都市圈。

日本总务省则表示,东京都市圈(东京都、神奈川、琦玉、千叶)2022年迁入人口为99519人,比2021年增加了17820人。仅观察日本人数据,东京都市圈已经实现了连续27年人口净迁入。

轰轰烈烈的人口迁徙进程,虽然让都市圈进一步壮大,但随之而来的“虹吸效应”也不断吞噬着其他城市的资源。尤其在人口负增长的大背景下,低线城市的情况正在不断恶化。

韩国除上述五个“省和直辖市”外,其余地方人口均在减少。

日本的三四线城市甚至出现了大量的空置房,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日本长期无人居住的空置房屋有349万套。其中,高知、鹿儿岛、和歌山、岛根等6县(三四五线城市)占比高达10%以上。

那么,在人口涌入都市圈已不可逆的趋势下,低线城市应该如何“反虹吸”?事实上,纵观全球五大都市圈(北京、纽约、伦敦、东京、巴黎)所在国家中,“反虹吸”的成功案例并不多见。其中,位于美国的波特兰是仅存的硕果之一。

(波特兰与纽约的距离约4000公里,位置相对“偏远”)

01、抢走一线城市生意?

号称“玫瑰之城”的波特兰,坐落在美国西北部的俄勒冈州,根据2013年的人口数据,波特兰市区人口超过59万人,以波特兰为中心的波特兰都会区(即都市圈)则居住有241万人,是美国第19大都会区。相比纽约、洛杉矶等大都市,波特兰只能算是二三线城市。除了闻名遐迩的开拓者队,这座城市的名望远远不及隔壁的西雅图。

但就是这样一座小城,硬是生生从纽约、旧金山、洛杉矶手中抢走了“硅生意”,吸引了英特尔、泰克、台积电、Mentor Graphics、惠普等龙头企业在此入驻。其中,半导体龙头英特尔更是将研发等关键部门放在了波特兰,仅仅在硅谷保留了商务等部门,通过设立免费班机进行业务交流,波特兰也因此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微处理器设计制造中心,更有“硅林”之称。

与此同时,波特兰也是全球最大的体育产业聚集地,耐克、哥伦比亚的全球总部以及阿迪达斯的北美区总部也纷纷坐落于此。

除高新科技产业、体育产业聚集地外,波特兰多次被评为美国最宜居城市。

交通方面,波特兰的公共交通十分便利,以轻轨、巴士为主组成的交通网覆盖了所有重点地区,除此之外,自行车也是当地主流的出行方式;教育方面,波特兰拥有美国最著名的州立大学之一---俄勒冈州立大学;医疗方面,也有普罗维登斯波特兰医疗中心等知名医疗机构。

在房地产方面,波特兰也没有出现类似日本三四线城市难去化的情况。如今,波特兰地区的房产成为了美国买房置业的热门城市。有一组数据显示,次贷危机后至2016年,波特兰房价增长达43%。

据仲量联行市场报告,波特兰CBD2014年的物业空置率降至2000年以来最低点(7%)。

该报告指出,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互联网创业企业)涌入波特兰,使物业租赁持续火爆。绝大部分物业供给来自市区存量建筑,比如,通过改造废弃的室内体育馆、学校等闲置空间,写字楼空间得以增加。

雄厚的产业实力、完善的配套,使得波特兰没有在与一线城市的“抢人大战”中落后,从而实现了在“都市圈”虹吸趋势下的逆生长。2019年,波特兰就已成为美国人口净流入量最大的十大城市之一。据统计,其人口增长速度是美国平均速度的7倍。要知道,为打造科技、宜居、环保、疏解都市圈人口等目标的城市,日本不惜耗时五十年,耗资上万亿,甚至动用强制性行政力量,才将筑波城堆积成功,而波特兰竟然只靠市场的力量,轻而易举实现了远超筑波的成就,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提高城市密度,是关键所在。

02、纵向发展背后:密度的艺术

城市财富的奥秘,在于密度。这也是为何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东京都市圈,能创造出巨大财富的原因。

多伦多大学商学及创意学教授理查德· 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也曾表示:后工业化时代,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并非基于具体的创新产业(如IT产业),而是根植于创新阶层。而高人口密度的城市更适合创新阶层,不是因为有所谓的税收优惠,而是因为其文化丰富,高密度城市带来的多元化。

根据日本等国家的教训及经验,三四线城市的衰落之始,即人口被大都市吸走,致使前者的人口密度降低,产业发展失去活力,甚至难以支撑城市相关配套运行,财富机会的逐渐丧失,进一步加剧了人口外流,人口密度进一步降低,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更为严重的是,在一线城市更精细化的产业分工与更高效率的产业协同冲击下,三四线城市的产业发展,必然聚焦于产业链相对不成熟的新兴产业,这也意味着吸纳人才,是“反虹吸”的关键,而在产业、配套双落后的现实情况下,这无异于平地起楼。

事实上,日本、韩国等国家三四线城市如今面临的困境,在波特兰身上也曾发生。

受金融危机影响,彼时以传统制造业为支柱的波特兰,2009年失业率激增至11.3%,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尴尬的是,高新科技产业的专业人才并没有眷恋这座小城。俄勒冈州立大学在学术方面虽享誉世界,但在科技研发领域,相比伯克利等对口大学有着较大差距,难以给予当地顶尖人才支持。

为遏制恶性循环的生成,提高人口密度,波特兰政府将首个抓手放在了吸引企业上。

众所周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细胞。宏观经济的质量和活力取决于微观经济细胞的质量与活力。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也曾表示:“一座城市首先要把自己的营商环境建设好,把政府服务效率提升,再把大学、图书馆、博物馆、卫生服务这些公共品做优,它就能够吸引人。”

在营商环境方面,波特兰拥有两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波特兰是全美唯一一个“不与民争利”的免税区。免税政策不仅能吸纳更多企业入驻,加速商业发展,也受到了更多消费者青睐,是当之无愧的“购物天堂”。福布斯也将波特兰评为最适宜经商、就业的地区。其次,波特兰善于使用自己的优势产业特性。20世纪40年代以来,以冶金业为支柱产业的波特兰,逐步实现了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尽管在互联网时代,波特兰被纽约、西雅图等城市甩开,但在美国制造业整体回流的背景下,波特兰雄厚的制造业实力,成为了吸引企业的关键。

随着谷歌、亚马逊、微软、苹果、甲骨文、IBM、戴尔、雅虎、Airbnb、eBay等龙头企业纷纷在此布局,中小企业的活水也开始泛起,围绕龙头企业的产业链逐渐完善,产业密度不断提高,集群效益的优势则得到了最大发挥,城市也从“恶性循环”跃升至“良性循环”,就业机会大幅增加,使得人口密度大幅提升。

人口密度的提升,不仅得益于产业聚集,科学的城市布局规划也举足轻重。

1973年,俄勒冈州制定了特殊的土地规划政策---“城市发展边界(UGB)”,规定州内所有城市皆须划定边界来遏止无限制城市蔓延,保护州内传统农田与自然景观。

1997年,波特兰颁布的《地区规划2040》,正式将高密度紧凑发展、辐射性交通定为基调。

简言之,波特兰只能向内发展,与都市圈对外扩张的逻辑大相径庭。纵观全球所有城市的发展,均为空间的延伸,与大多数城市“横向”延伸不同,波特兰则走出了一条“纵向”延伸的道路。容积率的提升,也让地产财富实现了最大化。生态屋顶,便是标志性产物。

所谓生态屋顶,即在建筑物的屋顶及表面进行绿化,创造出新的生态空间。

2008年以来,波特兰已建成数百个生态屋顶。据了解,波特兰绿色建筑的市场价格比传统建筑高出5个百分点,绿化、经济、空间的优化,可谓一举三得。

社区商业配套的高密度聚集,结合密路网的公共交通布局,也让“20分钟社区”(居民通过公共交通触达服务不超过20分钟)成为现实,社区繁荣度也因此大幅提高。

波特兰地区在2000—2010年期间是美国城市蔓延程度最低的大都会区之一,列第四位。

另有数据显示,波特兰在城市人口增长50%之际,土地面积仅增长2%。

综合来看,立足自身基础和优势,实现产业与配套的共同进步,造就了波特兰推动人口增长和城市转型发展“反虹吸”的奇迹。这一奇迹的诞生,也映射出日本、韩国等国家在城市发展以及规划建设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

就在本文收尾之际,中国东北的一些城市开始撤街为镇,街道这一城市业态回归到乡镇业态。原因在于,在人口流出之后,部分街道已难维系城市所需的高密度,市区边界因此收窄。当剩余街道的高密度得以维系之后,城市的良性循环方能延续。

(作者系《财经》研究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