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雅娴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人都会老,
待父母老去,
你会送他们去养老院吗?
这个问题当下在中国已经引发了争论。
送?不送?
不妨先来听听两方的说法。
▼
不 送
- 1 -
中国人,要讲“孝”
相较于西方人重视契约、承诺、法制,中国人自古信奉血缘、家庭、宗族。
老有所养、养儿防老、四世同堂、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
供养父母是“孝”的第一体现。
父母将我们养育成人,我们却在父母年迈,最需要有人陪伴的时候把他们推给外人,让他们自生自灭?
- 2-
那不是“养老院”
那是“等死院”
很多去过养老院的人都表示,养老院中的“死气”根本不适于老年人养老,那是一种绝望,等待死亡降临的绝望。
很多人误以为老年人去养老院,能和同龄人在一起作伴,聊天、打牌、唱歌、跳舞, 不比在家孤单冷清的好?
这完全是误解。老年人要和年轻人、孩子在一起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与朝气,才会有健康积极的精神状态。
而养老院呢?一走近就会闻到一股难闻的腐气,毫无生机。
里面的老人一个个目光呆滞,与世隔绝,坐在那儿像雕塑一般,半天一动不动。
他们生活在一起不是作伴而是相互感染“死气”。
电视剧里演的养老院里整天下棋、打牌,不是没有,但亲生子女尚且没耐心天天陪老年人玩乐,何况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工作人员?
- 3 -
老年人不是真的愿意去
只是想给子女减轻负担
很多老年人本不想去,但去养老院看了一圈,从不想来变成不想走了。
这种情况会有,但很少,更多的是老人在宽慰我们。
一位养老院志愿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次和一位养老院的奶奶聊天。奶奶说在家太冷清,儿孙回来了就闹得她心烦,还不如这里好。
拿出一本相册给她讲自己年轻时的故事,说当年被哪个领导接见过,全国各地都跑遍了,眉宇间带着几分自豪。
可最后,老人却叹了口气:我现在哪儿也不想去,我只想回家。
父母的“愿意”,或许只是为我们“打算”,又或许只是我们的“疏忽”。
- 4-
子女的“没时间”
全都是找借口
谁家都有老人,老人年纪大了都会出各种问题,怎么别人都能自己照顾,就你不行呢?
这个时代老年人,应该都不只一个孩子,有的孩子可能已退休,完全可以轮流照顾老人。
有时间看孙子怎么就没时间照顾老人呢?实在不行还可以请保姆和钟点工。
忙?父母当年照顾咱们的时候可没说过他们忙。
▼
送
- 1-
说养老院不好的是不了解真实情况
在中国,“敬老院”和“养老院”并不一样。
“敬老院”是社会福利事业组织,在农村“五保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依靠集体供养为主,辅之以国家和社会必要的援助。
“养老院”则大多为民办,一切费用自理,属于自负赢亏的商业服务性质。
如果嫌敬老院条件不好完全可以把老人送进养老院,或者条件更好的“老年公寓”。
价格高低不等,每月10000的自然比每个月3000的条件好很多。
想进北京的高级老年公寓比“入托”还难,40岁开始排队还排不上呢。
中国的“养老机构”正在不断正规、完善,不要拿过去的老观念套下当下的实际情况。
- 2-
有些情况下的确送养老院更好
把老人送养老院都是有苦衷的。子女不能时刻在身边照顾,老人在家使用煤气、出门走失,都很危险。
打着“不孝”旗号批评别人的多少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拿照顾孩子和照顾老人比的更不客观。
孩子5岁以上就可以基本自理了,还能与你有交流。可你们照顾过10几年瘫痪在床的老人吗?“久病床前无孝子”,话虽难听也是事实。
老人的病症我们无法更好更专业的护理,送进老人院请专业人士照顾有错吗?
- 3-
送养老院并非不孝
更不是从此不管不问
有户把老人送进养老院的家庭表示,我们并非推卸养老责任,只是希望老人获得更好的照顾。
每周我们去养老院探望老人两次,逢年过节都把老人接回家里过。
之前生活在一起,三代人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不一样,总闹别扭。自从送了养老院,每次我们去探望,老人都特别开心。
在养老院,孩子经常去的老人会格外有面子。
我们和老人的关系反而更好了。
孝敬老人的方法有很多,应该针对每家的实际情况。
- 4-
中国家庭的生活状态已经改变了
“家”观念是建立在以前大家族的基础上,那时候家里人多,还都生活在一起,女性也不工作,自然有条件照顾老人。
现在呢?目前中国家庭平均人口3.22人,男女都上班,退休年龄还延迟了,生活压力又大,怎么照顾老人?
环境改变了,应对措施也该相应跟着改变,不然社会怎么进步?
▼
观点听完了。两方都有道理,都足够客观。
应不应该送父母去养老院?这似乎不该是一个答案“非黑即白”的问题。
或者这个问题我们从一开始就问错了。
没有“应不应该”,只有“愿不愿意”。
我们也问错了人,这个问题不该问给子女,而应该问给老人。
毕竟,要面对一个全新生活环境的人,是他们。
送与不送,我们听到了子女的声音:正如上文,双方各有其道理。
我们听到了官方的声音:
目前,中国还没有积极提倡送老人入养老机构。除了传统观念,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养老机构服务水平还不足以支撑这种“鼓励”。
我们听到了他人的声音:
“送老人去养老院,这家人真不孝!老人可怜啊!”
“老张说他那家养老院不错,周末也带咱爸去看看吧。”
但为什么我们唯独没听到老人自己的声音呢?
的确,真的会有老人诚心实意喜欢去养老院生活,的确存在这种情况。
如果是这样,我们不必为害怕别人的眼光和他人的指责而“装孝顺”,应把老人留在家。
孝敬老人是发自内心的为老人好,而不是做给别人看。
但如果并非如此,我们或许应该花点心思和时间,去感知老人真实的想法:他们是真心愿意去吗?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老人了。
如今很多年轻人表示:如果我老了,我愿意去养老院,不想成为别人的负担。
但这样的想法是建立在我们这一代人独有的成长环境上。
我们习惯了“自己玩儿”,有网络,有手机就够了。我们不需要朋友,甚至不需要恋爱、婚姻。
“我不喜欢照顾别人,同样,我也不需要别人来照顾我。”
但父母也是这样想的吗?
父母说:9点前回家,外面不安全。
父母说:别老减肥,太瘦了不好看。
父母说:老大不小了,赶紧成个家吧,孩子我们给你带。
这些话,证明父母拥有的还是较为传统的观念。
这样的他们,真的愿意我们把他们送进养老院吗?
▼
必须承认,我们今天的某些观念已经逐渐发生了变化:
今天,我们不再溺爱孩子,摔倒了,自己站起来!
今天,我们不愿意婚后和老人住在一起,年轻人要有自己的空间。
今天,我们不再为了传宗接代凑合结婚,也不再委屈自己,不合适就分开,仍旧祝福彼此。
但对于养老问题,似乎还没有发生普遍性地转变。
或许有一天,1对夫妻照顾8位老人的压力让未来的老年人只能去养老院养老。
或许有一天,中国养老机构的水平已足够服务大多数社会成员。
或许有一天,中国人的养老观念会发生变化:老年人老了就应该去养老。
但那一天,还不是今天。
想老人心里想的什么,而不是听他们嘴里说了什么。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那我们为父母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