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父母老了,你会送他们去养老院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父母老了,你会送他们去养老院吗?

中国的“养老机构”正在不断正规、完善,不要拿过去的老观念套下当下的实际情况。

作者:雅娴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人都会老,

待父母老去,

你会送他们去养老院吗?

这个问题当下在中国已经引发了争论。

送?不送?

不妨先来听听两方的说法。

不 送

- 1 -

中国人,要讲“孝”

相较于西方人重视契约、承诺、法制,中国人自古信奉血缘、家庭、宗族。

老有所养、养儿防老、四世同堂、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

供养父母是“孝”的第一体现。

父母将我们养育成人,我们却在父母年迈,最需要有人陪伴的时候把他们推给外人,让他们自生自灭?

- 2-

那不是“养老院”

那是“等死院”

很多去过养老院的人都表示,养老院中的“死气”根本不适于老年人养老,那是一种绝望,等待死亡降临的绝望。

很多人误以为老年人去养老院,能和同龄人在一起作伴,聊天、打牌、唱歌、跳舞, 不比在家孤单冷清的好?

这完全是误解。老年人要和年轻人、孩子在一起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与朝气,才会有健康积极的精神状态。

而养老院呢?一走近就会闻到一股难闻的腐气,毫无生机。

里面的老人一个个目光呆滞,与世隔绝,坐在那儿像雕塑一般,半天一动不动。

他们生活在一起不是作伴而是相互感染“死气”。

电视剧里演的养老院里整天下棋、打牌,不是没有,但亲生子女尚且没耐心天天陪老年人玩乐,何况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工作人员?

- 3 -

老年人不是真的愿意去

只是想给子女减轻负担

很多老年人本不想去,但去养老院看了一圈,从不想来变成不想走了。

这种情况会有,但很少,更多的是老人在宽慰我们。

一位养老院志愿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次和一位养老院的奶奶聊天。奶奶说在家太冷清,儿孙回来了就闹得她心烦,还不如这里好。

拿出一本相册给她讲自己年轻时的故事,说当年被哪个领导接见过,全国各地都跑遍了,眉宇间带着几分自豪。

可最后,老人却叹了口气:我现在哪儿也不想去,我只想回家。

父母的“愿意”,或许只是为我们“打算”,又或许只是我们的“疏忽”。

- 4-

子女的“没时间”

全都是找借口

谁家都有老人,老人年纪大了都会出各种问题,怎么别人都能自己照顾,就你不行呢?

这个时代老年人,应该都不只一个孩子,有的孩子可能已退休,完全可以轮流照顾老人。

有时间看孙子怎么就没时间照顾老人呢?实在不行还可以请保姆和钟点工。

忙?父母当年照顾咱们的时候可没说过他们忙。

- 1-

说养老院不好的是不了解真实情况

在中国,“敬老院”和“养老院”并不一样。

“敬老院”是社会福利事业组织,在农村“五保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依靠集体供养为主,辅之以国家和社会必要的援助。

“养老院”则大多为民办,一切费用自理,属于自负赢亏的商业服务性质。

如果嫌敬老院条件不好完全可以把老人送进养老院,或者条件更好的“老年公寓”。

价格高低不等,每月10000的自然比每个月3000的条件好很多。

想进北京的高级老年公寓比“入托”还难,40岁开始排队还排不上呢。

中国的“养老机构”正在不断正规、完善,不要拿过去的老观念套下当下的实际情况。

- 2-

有些情况下的确送养老院更好

把老人送养老院都是有苦衷的。子女不能时刻在身边照顾,老人在家使用煤气、出门走失,都很危险。

打着“不孝”旗号批评别人的多少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拿照顾孩子和照顾老人比的更不客观。

孩子5岁以上就可以基本自理了,还能与你有交流。可你们照顾过10几年瘫痪在床的老人吗?“久病床前无孝子”,话虽难听也是事实。

老人的病症我们无法更好更专业的护理,送进老人院请专业人士照顾有错吗?

- 3-

送养老院并非不孝

更不是从此不管不问

有户把老人送进养老院的家庭表示,我们并非推卸养老责任,只是希望老人获得更好的照顾。

每周我们去养老院探望老人两次,逢年过节都把老人接回家里过。

之前生活在一起,三代人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不一样,总闹别扭。自从送了养老院,每次我们去探望,老人都特别开心。

在养老院,孩子经常去的老人会格外有面子。

我们和老人的关系反而更好了。

孝敬老人的方法有很多,应该针对每家的实际情况。

- 4-

中国家庭的生活状态已经改变了

“家”观念是建立在以前大家族的基础上,那时候家里人多,还都生活在一起,女性也不工作,自然有条件照顾老人。

现在呢?目前中国家庭平均人口3.22人,男女都上班,退休年龄还延迟了,生活压力又大,怎么照顾老人?

环境改变了,应对措施也该相应跟着改变,不然社会怎么进步?

观点听完了。两方都有道理,都足够客观。

应不应该送父母去养老院?这似乎不该是一个答案“非黑即白”的问题。

或者这个问题我们从一开始就问错了。

没有“应不应该”,只有“愿不愿意”。

我们也问错了人,这个问题不该问给子女,而应该问给老人。

毕竟,要面对一个全新生活环境的人,是他们。

送与不送,我们听到了子女的声音:正如上文,双方各有其道理。

我们听到了官方的声音:

目前,中国还没有积极提倡送老人入养老机构。除了传统观念,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养老机构服务水平还不足以支撑这种“鼓励”。

我们听到了他人的声音:

“送老人去养老院,这家人真不孝!老人可怜啊!”

“老张说他那家养老院不错,周末也带咱爸去看看吧。”

但为什么我们唯独没听到老人自己的声音呢?

的确,真的会有老人诚心实意喜欢去养老院生活,的确存在这种情况。

如果是这样,我们不必为害怕别人的眼光和他人的指责而“装孝顺”,应把老人留在家。

孝敬老人是发自内心的为老人好,而不是做给别人看。

但如果并非如此,我们或许应该花点心思和时间,去感知老人真实的想法:他们是真心愿意去吗?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老人了。

如今很多年轻人表示:如果我老了,我愿意去养老院,不想成为别人的负担。

但这样的想法是建立在我们这一代人独有的成长环境上。

我们习惯了“自己玩儿”,有网络,有手机就够了。我们不需要朋友,甚至不需要恋爱、婚姻。

“我不喜欢照顾别人,同样,我也不需要别人来照顾我。”

但父母也是这样想的吗?

父母说:9点前回家,外面不安全。

父母说:别老减肥,太瘦了不好看。

父母说:老大不小了,赶紧成个家吧,孩子我们给你带。

这些话,证明父母拥有的还是较为传统的观念。

这样的他们,真的愿意我们把他们送进养老院吗?

必须承认,我们今天的某些观念已经逐渐发生了变化:

今天,我们不再溺爱孩子,摔倒了,自己站起来!

今天,我们不愿意婚后和老人住在一起,年轻人要有自己的空间。

今天,我们不再为了传宗接代凑合结婚,也不再委屈自己,不合适就分开,仍旧祝福彼此。

但对于养老问题,似乎还没有发生普遍性地转变。

或许有一天,1对夫妻照顾8位老人的压力让未来的老年人只能去养老院养老。

或许有一天,中国养老机构的水平已足够服务大多数社会成员。

或许有一天,中国人的养老观念会发生变化:老年人老了就应该去养老。

但那一天,还不是今天。

想老人心里想的什么,而不是听他们嘴里说了什么。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那我们为父母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父母老了,你会送他们去养老院吗?

中国的“养老机构”正在不断正规、完善,不要拿过去的老观念套下当下的实际情况。

作者:雅娴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人都会老,

待父母老去,

你会送他们去养老院吗?

这个问题当下在中国已经引发了争论。

送?不送?

不妨先来听听两方的说法。

不 送

- 1 -

中国人,要讲“孝”

相较于西方人重视契约、承诺、法制,中国人自古信奉血缘、家庭、宗族。

老有所养、养儿防老、四世同堂、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

供养父母是“孝”的第一体现。

父母将我们养育成人,我们却在父母年迈,最需要有人陪伴的时候把他们推给外人,让他们自生自灭?

- 2-

那不是“养老院”

那是“等死院”

很多去过养老院的人都表示,养老院中的“死气”根本不适于老年人养老,那是一种绝望,等待死亡降临的绝望。

很多人误以为老年人去养老院,能和同龄人在一起作伴,聊天、打牌、唱歌、跳舞, 不比在家孤单冷清的好?

这完全是误解。老年人要和年轻人、孩子在一起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与朝气,才会有健康积极的精神状态。

而养老院呢?一走近就会闻到一股难闻的腐气,毫无生机。

里面的老人一个个目光呆滞,与世隔绝,坐在那儿像雕塑一般,半天一动不动。

他们生活在一起不是作伴而是相互感染“死气”。

电视剧里演的养老院里整天下棋、打牌,不是没有,但亲生子女尚且没耐心天天陪老年人玩乐,何况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工作人员?

- 3 -

老年人不是真的愿意去

只是想给子女减轻负担

很多老年人本不想去,但去养老院看了一圈,从不想来变成不想走了。

这种情况会有,但很少,更多的是老人在宽慰我们。

一位养老院志愿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次和一位养老院的奶奶聊天。奶奶说在家太冷清,儿孙回来了就闹得她心烦,还不如这里好。

拿出一本相册给她讲自己年轻时的故事,说当年被哪个领导接见过,全国各地都跑遍了,眉宇间带着几分自豪。

可最后,老人却叹了口气:我现在哪儿也不想去,我只想回家。

父母的“愿意”,或许只是为我们“打算”,又或许只是我们的“疏忽”。

- 4-

子女的“没时间”

全都是找借口

谁家都有老人,老人年纪大了都会出各种问题,怎么别人都能自己照顾,就你不行呢?

这个时代老年人,应该都不只一个孩子,有的孩子可能已退休,完全可以轮流照顾老人。

有时间看孙子怎么就没时间照顾老人呢?实在不行还可以请保姆和钟点工。

忙?父母当年照顾咱们的时候可没说过他们忙。

- 1-

说养老院不好的是不了解真实情况

在中国,“敬老院”和“养老院”并不一样。

“敬老院”是社会福利事业组织,在农村“五保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依靠集体供养为主,辅之以国家和社会必要的援助。

“养老院”则大多为民办,一切费用自理,属于自负赢亏的商业服务性质。

如果嫌敬老院条件不好完全可以把老人送进养老院,或者条件更好的“老年公寓”。

价格高低不等,每月10000的自然比每个月3000的条件好很多。

想进北京的高级老年公寓比“入托”还难,40岁开始排队还排不上呢。

中国的“养老机构”正在不断正规、完善,不要拿过去的老观念套下当下的实际情况。

- 2-

有些情况下的确送养老院更好

把老人送养老院都是有苦衷的。子女不能时刻在身边照顾,老人在家使用煤气、出门走失,都很危险。

打着“不孝”旗号批评别人的多少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拿照顾孩子和照顾老人比的更不客观。

孩子5岁以上就可以基本自理了,还能与你有交流。可你们照顾过10几年瘫痪在床的老人吗?“久病床前无孝子”,话虽难听也是事实。

老人的病症我们无法更好更专业的护理,送进老人院请专业人士照顾有错吗?

- 3-

送养老院并非不孝

更不是从此不管不问

有户把老人送进养老院的家庭表示,我们并非推卸养老责任,只是希望老人获得更好的照顾。

每周我们去养老院探望老人两次,逢年过节都把老人接回家里过。

之前生活在一起,三代人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不一样,总闹别扭。自从送了养老院,每次我们去探望,老人都特别开心。

在养老院,孩子经常去的老人会格外有面子。

我们和老人的关系反而更好了。

孝敬老人的方法有很多,应该针对每家的实际情况。

- 4-

中国家庭的生活状态已经改变了

“家”观念是建立在以前大家族的基础上,那时候家里人多,还都生活在一起,女性也不工作,自然有条件照顾老人。

现在呢?目前中国家庭平均人口3.22人,男女都上班,退休年龄还延迟了,生活压力又大,怎么照顾老人?

环境改变了,应对措施也该相应跟着改变,不然社会怎么进步?

观点听完了。两方都有道理,都足够客观。

应不应该送父母去养老院?这似乎不该是一个答案“非黑即白”的问题。

或者这个问题我们从一开始就问错了。

没有“应不应该”,只有“愿不愿意”。

我们也问错了人,这个问题不该问给子女,而应该问给老人。

毕竟,要面对一个全新生活环境的人,是他们。

送与不送,我们听到了子女的声音:正如上文,双方各有其道理。

我们听到了官方的声音:

目前,中国还没有积极提倡送老人入养老机构。除了传统观念,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养老机构服务水平还不足以支撑这种“鼓励”。

我们听到了他人的声音:

“送老人去养老院,这家人真不孝!老人可怜啊!”

“老张说他那家养老院不错,周末也带咱爸去看看吧。”

但为什么我们唯独没听到老人自己的声音呢?

的确,真的会有老人诚心实意喜欢去养老院生活,的确存在这种情况。

如果是这样,我们不必为害怕别人的眼光和他人的指责而“装孝顺”,应把老人留在家。

孝敬老人是发自内心的为老人好,而不是做给别人看。

但如果并非如此,我们或许应该花点心思和时间,去感知老人真实的想法:他们是真心愿意去吗?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老人了。

如今很多年轻人表示:如果我老了,我愿意去养老院,不想成为别人的负担。

但这样的想法是建立在我们这一代人独有的成长环境上。

我们习惯了“自己玩儿”,有网络,有手机就够了。我们不需要朋友,甚至不需要恋爱、婚姻。

“我不喜欢照顾别人,同样,我也不需要别人来照顾我。”

但父母也是这样想的吗?

父母说:9点前回家,外面不安全。

父母说:别老减肥,太瘦了不好看。

父母说:老大不小了,赶紧成个家吧,孩子我们给你带。

这些话,证明父母拥有的还是较为传统的观念。

这样的他们,真的愿意我们把他们送进养老院吗?

必须承认,我们今天的某些观念已经逐渐发生了变化:

今天,我们不再溺爱孩子,摔倒了,自己站起来!

今天,我们不愿意婚后和老人住在一起,年轻人要有自己的空间。

今天,我们不再为了传宗接代凑合结婚,也不再委屈自己,不合适就分开,仍旧祝福彼此。

但对于养老问题,似乎还没有发生普遍性地转变。

或许有一天,1对夫妻照顾8位老人的压力让未来的老年人只能去养老院养老。

或许有一天,中国养老机构的水平已足够服务大多数社会成员。

或许有一天,中国人的养老观念会发生变化:老年人老了就应该去养老。

但那一天,还不是今天。

想老人心里想的什么,而不是听他们嘴里说了什么。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那我们为父母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