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王健林们在好莱坞买买买 只会当土豪?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王健林们在好莱坞买买买 只会当土豪?

简单粗暴的收购能不能最终带动中国电影制作水准的提高。

作者:周婧

万达在好莱坞的一系列收购已经引发美国政界的担心,而现在阿里又成了斯皮尔伯格牵头建立的Amblin Partners的股东。买院线、承办国际影节、并购电影巨头…这些年中企入手海外电影资产的力度之大,动静之响不亚于投资足球。虽然挨的骂少于后者,可在内容制作、文化输出层面始终没太被看好。

巨头为何急于布局电影产业?

经济水平好必然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纵然目前国内的这一热度与实体经济遇冷密切相关。王健林说文化产业没有天花板,罗杰斯称投资中国文化产业一定有丰厚回报,而他们的言论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得到了充分印证。

首席娱乐官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超440亿,比2014年增长48.7%,创下“十二五”以来最高年度增幅。而同时期的北美总票房为111亿美元,增幅为7%。在进口片配额逐步增加的前提下,国产片票房占比达61.58%,近十年来首次将进口片票房占比压致4成以下。

2015国内电影市场票房前十,其中7部是国产片。

国家政策扶持和市场需求旺盛必然引发资本狂热。同时,在面临行业竞争者增多和观众要求提升的现状下,精良作品、便捷实惠的购票渠道、高性价比的观影环境会更吸引观众。巨头强调的是闭环,哪怕他们原本并不擅长电影行业的任一环节,但有钱就不怕找不到能人。

目前在中国市场,国产片部分,院线和影院占票房分成最多,合计57%,制片和发行共占43%;进口片部分,好莱坞电影美国片方分成25%,国内发行方20%,余下给院线和影院分。美国市场则是阶梯弹性制,最初发行占比最多,放映前两周可达90%,随后会根据放映时间,逐周增加影院分成,基本上到影片下档时,全部票房收入分成是发行方和影院持平。

所以仅从分成角度看,在国内做影院是最赚的,无论国产片还是进口片,都能拿50%。拥有线下观影入口,使得影院在排片上享有巨大话语权;而在票房中的强势占比,又让其一切向上座率看。眼下,巨头里真正把影院做起来的只有万达,阿里影业则是刚开始买影院,并加大了对淘票票的投入,希望通过用户数据优化影院资源配置。

阿里影业去年收购的粤科软件是国内最大的影院票务系统供应商,去年阿里影业亏损主要是由于淘票票推广和院线购买的支出较多。

再者,现在的知名电影公司多兼具制片和发行两职,因而即使没有线下影院,在内容制作和宣发上具有竞争力,依然可以获得可观分成(海外发行占比更高)。这也是如今众多巨头还不急着布局线下影院,一心忙着买IP拍电影的原因。但一端联系发行,一端联系院线的在线售票平台,是已经被巨头承包了,毕竟现在70%的电影票都是在线出售,背后的用户数据未来作用巨大。

收购海外电影资产有许多赚头

2015年,全球电影票房达创纪录的383亿美元,同比2014年增长6%。其中北美占比29%,欧洲占比25%,中国约占17%。无论从票房贡献还是制作实力上,欧美电影业仍处于领先地位。

一边是美好的钱景,一边是增长艰难的拍片实力,中国电影人正在面对这种尴尬。极少有国产片能在海外市场上收获不错的票房,所谓电影巨头只能关起门来说,当然有垄断资源的不算。

所以在进口片配额逐步增加,且“完全开放”的呼声越来越大时,国产片如何提高票房竞争力,如何国际化;中国电影界如何更快更好地参与全球电影票房的利益分配呢?直接收购海外电影制作公司,签下国际电影节亚太单元,买下海外院线,比合拍片的凶残程度又提了一个level。

王健林表示万达的下一步收购目标是美国“六大”电影公司(包括派拉蒙影业,21世纪福克斯,华纳兄弟,沃尔特迪士尼,环球影业和哥伦比亚)。他说只要是适合的娱乐公司,收购金额没有上限。

比如万达先后收购美国第二大院线AMC和欧洲第一大院线Odeon&UCI,意欲买下传奇影业和派拉蒙,就分别是在院线和制作、发行环节抢占欧美票房收入。效果也确实不错,目前,万达已经控制了15%的全球票房收入。而光大控股签下威尼斯电影节“亚太电影艺术单元”5年独家举办权,则有利于将国产电影推向全球市场,促进中外电影人交流。

今年威尼斯电影节首次创立了“亚太电影艺术单元”,以后这一单元将落户上海。

并且,拥有好莱坞大制片厂和海外市场院线也意味着这些巨头能够减省相应影片进出口的发行版权费,与其他利益方谈判票房分成时更具优势,还能够提供国产片更多海外放映的机会等等。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简单粗暴的收购能不能最终带动中国电影制作水准的提高。因为文化能力的增长总是极其缓慢的,资本有耐心等待如此耗时的积累么?说到底,钱只有到位于真正想做好电影的人手里,原生内容才有希望。巨头千万不要赚了一圈钱,发现国产片还是那个熊样。

或许国外独立电影的火热和一些系列大片的烂尾,可以给大家提个醒:大制片厂流水线上的好作品是越来越少了。发行方和院线如果有机会拿到高性价比的片子,别不舍得钱,给良心电影人一条活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王健林

  • 百年人寿大股东易主,王健林去哪儿?
  • 万达三十六年:王健林的忧与愁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王健林们在好莱坞买买买 只会当土豪?

简单粗暴的收购能不能最终带动中国电影制作水准的提高。

作者:周婧

万达在好莱坞的一系列收购已经引发美国政界的担心,而现在阿里又成了斯皮尔伯格牵头建立的Amblin Partners的股东。买院线、承办国际影节、并购电影巨头…这些年中企入手海外电影资产的力度之大,动静之响不亚于投资足球。虽然挨的骂少于后者,可在内容制作、文化输出层面始终没太被看好。

巨头为何急于布局电影产业?

经济水平好必然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纵然目前国内的这一热度与实体经济遇冷密切相关。王健林说文化产业没有天花板,罗杰斯称投资中国文化产业一定有丰厚回报,而他们的言论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得到了充分印证。

首席娱乐官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超440亿,比2014年增长48.7%,创下“十二五”以来最高年度增幅。而同时期的北美总票房为111亿美元,增幅为7%。在进口片配额逐步增加的前提下,国产片票房占比达61.58%,近十年来首次将进口片票房占比压致4成以下。

2015国内电影市场票房前十,其中7部是国产片。

国家政策扶持和市场需求旺盛必然引发资本狂热。同时,在面临行业竞争者增多和观众要求提升的现状下,精良作品、便捷实惠的购票渠道、高性价比的观影环境会更吸引观众。巨头强调的是闭环,哪怕他们原本并不擅长电影行业的任一环节,但有钱就不怕找不到能人。

目前在中国市场,国产片部分,院线和影院占票房分成最多,合计57%,制片和发行共占43%;进口片部分,好莱坞电影美国片方分成25%,国内发行方20%,余下给院线和影院分。美国市场则是阶梯弹性制,最初发行占比最多,放映前两周可达90%,随后会根据放映时间,逐周增加影院分成,基本上到影片下档时,全部票房收入分成是发行方和影院持平。

所以仅从分成角度看,在国内做影院是最赚的,无论国产片还是进口片,都能拿50%。拥有线下观影入口,使得影院在排片上享有巨大话语权;而在票房中的强势占比,又让其一切向上座率看。眼下,巨头里真正把影院做起来的只有万达,阿里影业则是刚开始买影院,并加大了对淘票票的投入,希望通过用户数据优化影院资源配置。

阿里影业去年收购的粤科软件是国内最大的影院票务系统供应商,去年阿里影业亏损主要是由于淘票票推广和院线购买的支出较多。

再者,现在的知名电影公司多兼具制片和发行两职,因而即使没有线下影院,在内容制作和宣发上具有竞争力,依然可以获得可观分成(海外发行占比更高)。这也是如今众多巨头还不急着布局线下影院,一心忙着买IP拍电影的原因。但一端联系发行,一端联系院线的在线售票平台,是已经被巨头承包了,毕竟现在70%的电影票都是在线出售,背后的用户数据未来作用巨大。

收购海外电影资产有许多赚头

2015年,全球电影票房达创纪录的383亿美元,同比2014年增长6%。其中北美占比29%,欧洲占比25%,中国约占17%。无论从票房贡献还是制作实力上,欧美电影业仍处于领先地位。

一边是美好的钱景,一边是增长艰难的拍片实力,中国电影人正在面对这种尴尬。极少有国产片能在海外市场上收获不错的票房,所谓电影巨头只能关起门来说,当然有垄断资源的不算。

所以在进口片配额逐步增加,且“完全开放”的呼声越来越大时,国产片如何提高票房竞争力,如何国际化;中国电影界如何更快更好地参与全球电影票房的利益分配呢?直接收购海外电影制作公司,签下国际电影节亚太单元,买下海外院线,比合拍片的凶残程度又提了一个level。

王健林表示万达的下一步收购目标是美国“六大”电影公司(包括派拉蒙影业,21世纪福克斯,华纳兄弟,沃尔特迪士尼,环球影业和哥伦比亚)。他说只要是适合的娱乐公司,收购金额没有上限。

比如万达先后收购美国第二大院线AMC和欧洲第一大院线Odeon&UCI,意欲买下传奇影业和派拉蒙,就分别是在院线和制作、发行环节抢占欧美票房收入。效果也确实不错,目前,万达已经控制了15%的全球票房收入。而光大控股签下威尼斯电影节“亚太电影艺术单元”5年独家举办权,则有利于将国产电影推向全球市场,促进中外电影人交流。

今年威尼斯电影节首次创立了“亚太电影艺术单元”,以后这一单元将落户上海。

并且,拥有好莱坞大制片厂和海外市场院线也意味着这些巨头能够减省相应影片进出口的发行版权费,与其他利益方谈判票房分成时更具优势,还能够提供国产片更多海外放映的机会等等。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简单粗暴的收购能不能最终带动中国电影制作水准的提高。因为文化能力的增长总是极其缓慢的,资本有耐心等待如此耗时的积累么?说到底,钱只有到位于真正想做好电影的人手里,原生内容才有希望。巨头千万不要赚了一圈钱,发现国产片还是那个熊样。

或许国外独立电影的火热和一些系列大片的烂尾,可以给大家提个醒:大制片厂流水线上的好作品是越来越少了。发行方和院线如果有机会拿到高性价比的片子,别不舍得钱,给良心电影人一条活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