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山东城市观察 | 加速集结的济南都市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山东城市观察 | 加速集结的济南都市圈

都市圈,正在成为中国新一轮城镇化的重点发展方向。

在经历了追求城市“大型化”发展阶段后,当前我国的城市化模式呈现出“都市圈化”特征,从“单打独斗”走向区域协同。

都市圈,正在成为中国新一轮城镇化的重点发展方向。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依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提高1小时通勤圈协同发展水平,培育发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

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要“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中国已进入城市化加速阶段,培育都市圈、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已成为发展趋势。

济南都市圈地处山东省中西部,承东启西,在全省乃至全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占居重要地位。济南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将“推动现代化济南都市圈崛起成势,打造国内领先的现代化都市圈”。

设定了总目标,还要明确时间点和路线图。根据济南发布的《济南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到2035年,现代化济南都市圈全面建成。济南都市圈将以济南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编制实施都市圈发展规划,构建便捷高效的通勤圈、梯次配套的产业圈、便利共享的生活圈。

承载着人口总量超3200万人的济南都市圈,随着产业集群、精英人才源源不断涌入,将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集聚人口和经济势能,焕发出强大的区域影响力和带动力,进而引领山东半岛城市群做大做强,更好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新格局。

图片来源:摄图网

高质量规划引领,奋力打造北方经济重要隆起带

都市圈,是从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经验中,诞生出的一个城市功能概念,介于大城市和城市群之间,以一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在世界范围内,纽约都市圈、伦敦都市圈、东京都市圈、巴黎都市圈和北美五大湖都市圈视作五大世界级都市圈。它们已成为当地人口最密集、经济最活跃、最富有竞争力的地区,是所在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枢纽和参与全球竞争的制高点。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是中心城市和都市圈、城市群。未来的区域竞争,越来越成为“群圈”之间的竞争。

早在2007年,济南发布《济南都市圈规划》,提出发挥济南对周边市乃至沿黄和中原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以济南为中心,包括淄博、泰安等6个城市在内的“1+6”都市圈。

2022年10月,《济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面向社会征集意见,济南都市圈核心圈层范围首次披露。

规划草案中提出,围绕济南形成“核心圈层功能优化、紧密圈层协同发展、辐射圈层分工协作”的梯度合理、层次清晰的“圈层+放射”城市群体系。核心圈层强化济南省会引领功能,充分带动周边地区,构建一小时通勤圈,实现同城待遇、同城保障、同城覆盖、同城共享。

从图示来看,济南都市圈核心圈层包括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滨州市的部分区域,近济南城市如邹平、齐河、肥城等都在核心圈内。从范围上来看,这与2007年的《济南都市圈规划》相差不大。

济南都市圈之外是紧密圈层,即省会经济圈,发挥资源配置中枢作用,引领省会经济圈协同发展,推动区域内产业协作、生态共保、设施互联、文化互鉴。辐射圈层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发挥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先试优势,带动鲁南地区转型发展;强化陆海统筹战略支点作用,推动济青联动发展。

从核心圈层到紧密圈层,再到辐射圈层,济南都市圈区域一体化框架已然清晰,不同城市间相互借力赋能,进而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并加速整个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能级跃升。

图片来源:摄图网

关于如何培育打造济南都市圈,济南出台《济南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从都市圈范畴、基础设施互联、产业分工、公共服务、区域协同、同城化发展等方面提出了详细推进路线。比如在产业分工方面,建立利益分享机制,探索“双向飞地”“异地孵化”“共管园区”等跨区域产业合作新模式,共同打造现代产业链、供应链。

建设现代化济南都市圈,有利于更好落实重大国家战略,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促进济南及周边城市错位发展、合作共赢。透过这些规划不难看出,现代化济南都市圈建设其势已成。在这个“白热化”的竞争时代,济南与周边地区加速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跨区域联动,将迎来“大抱团”带来的“整体升级”。

强省会济南蓄势聚能,发力都市圈“出圈”

“城”强则“圈”强,中心城市的实力决定都市圈的高度。从已经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看,西安、成都是国家中心城市,南京、福州和长株潭城市群分别是长三角、东南沿海、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一极,经济总量都在万亿以上规模。

经过多年蓄势聚能,目前济南已具备万亿体量的经济优势、千万规模的人口优势、门类齐全的产业优势、院所富集的科教优势、山清水秀的生态优势和四通八达的区位交通优势,并叠加众多国家级战略平台的强势赋能,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优化调整中综合优势愈发突出。

先进制造业加速奔跑,人工智能、超级计算、量子科技、空天信息、区块链等高端产业拔节起势。中科院科创城、齐鲁科创大走廊等创新载体连线成片,未来导航、激光通信等前沿科技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数据显示,2022年,济南GDP达到12027.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1%,位于2022年全国GDP20强城市第20名。从全国范围来看,济南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在2022年全国GDP20强城市中,这一增速排在第八位。

如今,济南正在告别“大省份小省会”,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开始显现。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山东半岛城市群核心城市、省会经济圈龙头城市,济南正在三大国家战略交汇下乘势而上,加速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

图片来源:摄图网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济南提出携河北跨战略,在黄河北高水平建设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开启了从“大明湖时代”迈向“黄河时代”的历史性跨越。在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科技教育、交通枢纽、发展平台、文化建设等方面,济南均具备发挥龙头示范作用的基础优势。

可以说,以济南的城市能级和区域辐射能力,完全可以肩负起引领周边城市一体化发展、打造区域经济核心增长极的使命担当。

在济南建设强省会的“施工图”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济南高质量发展核心指标走在全省首位、全国前列,在山东半岛城市群和黄河流域的核心引擎功能显著增强,在省会经济圈的辐射度、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中心度、黄河流域的影响度、国家区域发展大局的参与度显著提升。

接下来,在济南的辐射引领带动下,1小时通勤圈范围内滨州、淄博、泰安、德州、聊城等城市,将加速向济南靠拢,同城化的持续推进,势必将助力济南都市圈进一步“出圈”。

1小时通勤圈加速形成,高铁拉动圈内一体化发展

都市圈的发展离不开快速交通网的支撑。都市圈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是圈内城市通勤时间控制在一小时内。

目前,加快铁路网络建设,构建济南周边区域内的高铁骨架已被列入《济南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规划》提到,济南将推进济滨高铁、德商高铁建设,到2025年,济南“米字型”高铁网基本形成,实现省会经济圈市市通高铁,打造轨道上的省会经济圈。

济南周边城市全部覆盖高铁网,市市通高铁,不仅打造轨道上的省会经济圈,还打造了轨道上的济南都市圈。目前,时速350公里的济莱高铁进入通车阶段,黄东联络线建成通车,济滨高铁已正式开工,济郑高铁山东段进入全线铺轨阶段……依托“米字型”高铁,省会1小时通勤圈正助力济南都市圈发展。

图片来源:摄图网

具体来看,去年下半年开工的济滨高铁正线全长145.3公里,全线设济南东、遥墙机场、济阳、商河、惠民、滨州6座车站。建成后,从济南到滨州通勤时间将缩短到40分钟,同时济南与周边城市将全部实现高铁直连直通,快速到达,完成1小时通勤圈的最后一环。

而在整个济南“米字型”高铁网中,济滨高铁的西侧是正在铺轨的济郑高铁,这条线路从济南西站引出后,途经聊城,进入河南濮阳,目前山东段进入了全线铺轨阶段。南侧是正在规划的济济高铁,平行方向上,德商高铁正在进行前期工作。

这几条线路将济南周边城市串了起来。济郑高铁建成后,济南聊城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建成通车的济莱高铁,为莱芜钢城两区补齐了高铁配套。德商高铁在济南北部,能在商河停靠,将填补济南北部县域的高铁空白。

通过梳理发现,目前济南到泰安的高铁通勤时间在17分钟左右,济南到德州需要30分钟,济南到淄博最快只要20多分钟。济南到聊城通勤要1小时以上,而济郑高铁明年建成后,济南、聊城通勤时间有望缩短到半小时内。

完善的高铁网络将支撑起济南都市圈,城际间通过高铁连通,通勤时间缩短,通勤效率大大提高,旅客乘坐高铁像坐公交车一样,一出家门,在市区就可以坐上去兄弟城市的高铁,不受车次所限,“说走就走”,有同城生活的感觉。

除了济南都市圈本身的直连直通外,近年来,济南也在积极谋划对外连通的快速通道。济郑高铁的建设,不仅加强济南与聊城的联系,还将连接济南都市圈和郑州都市群,构建起济南经郑州至西安、兰州、西宁等西北方向的沿黄“一字型”通道。济青高铁的建设将加强济南都市圈与胶东经济圈的联系。再加上济南本身南北高铁密集,通过京沪线等国家动脉铁路,能够连接京津冀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济南都市圈未来的交通战略影响以及蕴含的经济能量,可见一斑。

当前,城市竞争之下都市圈建设正“迎风”起势。无论是加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还是推进山东强省建设,济南都市圈都将成为一股不可或缺的精锐力量,引领山东半岛城市群做大做强,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熠熠生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山东城市观察 | 加速集结的济南都市圈

都市圈,正在成为中国新一轮城镇化的重点发展方向。

在经历了追求城市“大型化”发展阶段后,当前我国的城市化模式呈现出“都市圈化”特征,从“单打独斗”走向区域协同。

都市圈,正在成为中国新一轮城镇化的重点发展方向。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依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提高1小时通勤圈协同发展水平,培育发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

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要“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中国已进入城市化加速阶段,培育都市圈、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已成为发展趋势。

济南都市圈地处山东省中西部,承东启西,在全省乃至全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占居重要地位。济南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将“推动现代化济南都市圈崛起成势,打造国内领先的现代化都市圈”。

设定了总目标,还要明确时间点和路线图。根据济南发布的《济南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到2035年,现代化济南都市圈全面建成。济南都市圈将以济南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编制实施都市圈发展规划,构建便捷高效的通勤圈、梯次配套的产业圈、便利共享的生活圈。

承载着人口总量超3200万人的济南都市圈,随着产业集群、精英人才源源不断涌入,将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集聚人口和经济势能,焕发出强大的区域影响力和带动力,进而引领山东半岛城市群做大做强,更好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新格局。

图片来源:摄图网

高质量规划引领,奋力打造北方经济重要隆起带

都市圈,是从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经验中,诞生出的一个城市功能概念,介于大城市和城市群之间,以一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在世界范围内,纽约都市圈、伦敦都市圈、东京都市圈、巴黎都市圈和北美五大湖都市圈视作五大世界级都市圈。它们已成为当地人口最密集、经济最活跃、最富有竞争力的地区,是所在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枢纽和参与全球竞争的制高点。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是中心城市和都市圈、城市群。未来的区域竞争,越来越成为“群圈”之间的竞争。

早在2007年,济南发布《济南都市圈规划》,提出发挥济南对周边市乃至沿黄和中原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以济南为中心,包括淄博、泰安等6个城市在内的“1+6”都市圈。

2022年10月,《济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面向社会征集意见,济南都市圈核心圈层范围首次披露。

规划草案中提出,围绕济南形成“核心圈层功能优化、紧密圈层协同发展、辐射圈层分工协作”的梯度合理、层次清晰的“圈层+放射”城市群体系。核心圈层强化济南省会引领功能,充分带动周边地区,构建一小时通勤圈,实现同城待遇、同城保障、同城覆盖、同城共享。

从图示来看,济南都市圈核心圈层包括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滨州市的部分区域,近济南城市如邹平、齐河、肥城等都在核心圈内。从范围上来看,这与2007年的《济南都市圈规划》相差不大。

济南都市圈之外是紧密圈层,即省会经济圈,发挥资源配置中枢作用,引领省会经济圈协同发展,推动区域内产业协作、生态共保、设施互联、文化互鉴。辐射圈层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发挥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先试优势,带动鲁南地区转型发展;强化陆海统筹战略支点作用,推动济青联动发展。

从核心圈层到紧密圈层,再到辐射圈层,济南都市圈区域一体化框架已然清晰,不同城市间相互借力赋能,进而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并加速整个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能级跃升。

图片来源:摄图网

关于如何培育打造济南都市圈,济南出台《济南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从都市圈范畴、基础设施互联、产业分工、公共服务、区域协同、同城化发展等方面提出了详细推进路线。比如在产业分工方面,建立利益分享机制,探索“双向飞地”“异地孵化”“共管园区”等跨区域产业合作新模式,共同打造现代产业链、供应链。

建设现代化济南都市圈,有利于更好落实重大国家战略,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促进济南及周边城市错位发展、合作共赢。透过这些规划不难看出,现代化济南都市圈建设其势已成。在这个“白热化”的竞争时代,济南与周边地区加速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跨区域联动,将迎来“大抱团”带来的“整体升级”。

强省会济南蓄势聚能,发力都市圈“出圈”

“城”强则“圈”强,中心城市的实力决定都市圈的高度。从已经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看,西安、成都是国家中心城市,南京、福州和长株潭城市群分别是长三角、东南沿海、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一极,经济总量都在万亿以上规模。

经过多年蓄势聚能,目前济南已具备万亿体量的经济优势、千万规模的人口优势、门类齐全的产业优势、院所富集的科教优势、山清水秀的生态优势和四通八达的区位交通优势,并叠加众多国家级战略平台的强势赋能,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优化调整中综合优势愈发突出。

先进制造业加速奔跑,人工智能、超级计算、量子科技、空天信息、区块链等高端产业拔节起势。中科院科创城、齐鲁科创大走廊等创新载体连线成片,未来导航、激光通信等前沿科技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数据显示,2022年,济南GDP达到12027.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1%,位于2022年全国GDP20强城市第20名。从全国范围来看,济南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在2022年全国GDP20强城市中,这一增速排在第八位。

如今,济南正在告别“大省份小省会”,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开始显现。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山东半岛城市群核心城市、省会经济圈龙头城市,济南正在三大国家战略交汇下乘势而上,加速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

图片来源:摄图网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济南提出携河北跨战略,在黄河北高水平建设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开启了从“大明湖时代”迈向“黄河时代”的历史性跨越。在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科技教育、交通枢纽、发展平台、文化建设等方面,济南均具备发挥龙头示范作用的基础优势。

可以说,以济南的城市能级和区域辐射能力,完全可以肩负起引领周边城市一体化发展、打造区域经济核心增长极的使命担当。

在济南建设强省会的“施工图”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济南高质量发展核心指标走在全省首位、全国前列,在山东半岛城市群和黄河流域的核心引擎功能显著增强,在省会经济圈的辐射度、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中心度、黄河流域的影响度、国家区域发展大局的参与度显著提升。

接下来,在济南的辐射引领带动下,1小时通勤圈范围内滨州、淄博、泰安、德州、聊城等城市,将加速向济南靠拢,同城化的持续推进,势必将助力济南都市圈进一步“出圈”。

1小时通勤圈加速形成,高铁拉动圈内一体化发展

都市圈的发展离不开快速交通网的支撑。都市圈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是圈内城市通勤时间控制在一小时内。

目前,加快铁路网络建设,构建济南周边区域内的高铁骨架已被列入《济南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规划》提到,济南将推进济滨高铁、德商高铁建设,到2025年,济南“米字型”高铁网基本形成,实现省会经济圈市市通高铁,打造轨道上的省会经济圈。

济南周边城市全部覆盖高铁网,市市通高铁,不仅打造轨道上的省会经济圈,还打造了轨道上的济南都市圈。目前,时速350公里的济莱高铁进入通车阶段,黄东联络线建成通车,济滨高铁已正式开工,济郑高铁山东段进入全线铺轨阶段……依托“米字型”高铁,省会1小时通勤圈正助力济南都市圈发展。

图片来源:摄图网

具体来看,去年下半年开工的济滨高铁正线全长145.3公里,全线设济南东、遥墙机场、济阳、商河、惠民、滨州6座车站。建成后,从济南到滨州通勤时间将缩短到40分钟,同时济南与周边城市将全部实现高铁直连直通,快速到达,完成1小时通勤圈的最后一环。

而在整个济南“米字型”高铁网中,济滨高铁的西侧是正在铺轨的济郑高铁,这条线路从济南西站引出后,途经聊城,进入河南濮阳,目前山东段进入了全线铺轨阶段。南侧是正在规划的济济高铁,平行方向上,德商高铁正在进行前期工作。

这几条线路将济南周边城市串了起来。济郑高铁建成后,济南聊城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建成通车的济莱高铁,为莱芜钢城两区补齐了高铁配套。德商高铁在济南北部,能在商河停靠,将填补济南北部县域的高铁空白。

通过梳理发现,目前济南到泰安的高铁通勤时间在17分钟左右,济南到德州需要30分钟,济南到淄博最快只要20多分钟。济南到聊城通勤要1小时以上,而济郑高铁明年建成后,济南、聊城通勤时间有望缩短到半小时内。

完善的高铁网络将支撑起济南都市圈,城际间通过高铁连通,通勤时间缩短,通勤效率大大提高,旅客乘坐高铁像坐公交车一样,一出家门,在市区就可以坐上去兄弟城市的高铁,不受车次所限,“说走就走”,有同城生活的感觉。

除了济南都市圈本身的直连直通外,近年来,济南也在积极谋划对外连通的快速通道。济郑高铁的建设,不仅加强济南与聊城的联系,还将连接济南都市圈和郑州都市群,构建起济南经郑州至西安、兰州、西宁等西北方向的沿黄“一字型”通道。济青高铁的建设将加强济南都市圈与胶东经济圈的联系。再加上济南本身南北高铁密集,通过京沪线等国家动脉铁路,能够连接京津冀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济南都市圈未来的交通战略影响以及蕴含的经济能量,可见一斑。

当前,城市竞争之下都市圈建设正“迎风”起势。无论是加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还是推进山东强省建设,济南都市圈都将成为一股不可或缺的精锐力量,引领山东半岛城市群做大做强,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熠熠生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