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essica Rapp
译者:Sherry Xu
「雜」Chop Suey Club 这个名字取自60年代美国中国城里大街小巷都有的一道蔬菜杂烩,而在人们看到店里有的小玩意儿之后,应该都觉得这个名字一目了然。
“这里边儿有一种混沌,”创始人和艺术总监江若仪说,“我想要很大范围的一些东西来展示一种生活方式,而我又有选择困难症。我想要它们全部。”
和不知出处的中式杂烩菜不同,「雜」里面售卖的东西:眼镜、贴身衣物、家居装饰、小配件和衣服,都是中国制造,它们自豪地坐落在店里。江若仪就是这些她认为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和美学的品牌与设计师们的馆长——
上海品牌CHairEyes眼镜通过使用琉璃、玉、绿松石和彩色镜片来打造中国美学。珠宝设计师张嫕婧(Ejing Zhang)用小布块煞费苦心地拼接起来的作品材料来自于中国设计师朋友的某个女装系列用剩下的羊毛线。内衣品牌Pillowbook的创始者Irene Lu改造了内垫内衣,在上面添上了一层丝绸制的布料,成为了传统的肚兜。男装设计师Sean Suen在他的设计里将西方风格融合进中国时尚版型中。
江说自己喜欢 Sean Suen 的中性设计 (Courtesy Photo)
江出生在北京,2009年移居到美国,在纽约大学学习摄影。来到美国不久她就开始向自己发问,做一个中国人到底意味着什么——她曾经上的是国际学校,她的很多同龄人都被看作“第三文化孩子”,或是和他们自己的父母相比在不同文化里长大的孩子。在几家创意公司和建筑工作室工作了几年后,她开始探寻自己到底是谁,而不是她的祖先希望她成为的样子。
江若仪,「雜」创始人 (Courtesy Photo)
“人们知道的有关中国的都是一些很传统的东西,”她说,“如果你问人们对现在的中国有什么了解,大多数的人没有任何线索。这不代表我就知道很多,但我只是觉得古代的东西并不能代表我。因此,我觉得探寻当代中国和中国文化对于我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而她认为,做到这件事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她自己喜欢的,在中国发展迅速的独立设计的小东西为大家展示出来。
她的店铺坐落在下东城Hester街上一家画廊的一楼,这是一个为画廊、艺术馆和小精品商店献身的街区。这条街往下走就是Mission Chinese中餐店,这家餐厅因为它独特的亚洲口味、周边数之不尽的画廊、复古商店和独立电影院而人气十足。这是第一个永久贡献给中国独立设计师的零售区,除了江带来的意识崛起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运动在向西方世界展示中国潜力十足的创造力。今年早些时候,虎牌啤酒在中国城举办了一个以中国设计师为主题的惊喜活动,超过700个以上亚洲创意参与其中。2015年,American Rag Cie boutique在洛杉矶为例如Chi Zhang 和 Taciturnli这样即将登场的时尚设计师设立了一个Pop-up店。
中国时尚在过去几年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在纽约时装周的开幕式上。买手Carol Song 和 Jesse Hudnutt一直都在中国时装周上为他们的中国年系列寻找设计师。江说当她用「雜」和其他的时尚平台作对比时:“我们尝试着把’中国制造’这个idea从 ‘中国好制造’当中区分出来。”
「雜」里的眼镜系列包括了Percy Lau 和 CHairEyes的设计. (Courtesy Photo)
三月份开张的这家商店,已经有了小小的成就。她说当她听说Lady Gaga在七月戴着一副和她店里同款的Percy Lau双层墨镜离开纽约公寓时,心里特别激动。但那是在Diesel的创意总监Nicolas Formichetti来到她的店里,并且在她面前买走一副香港设计师的太阳镜之前。
“他进来我的店的时候我根本不知道他是谁,然后他拿起了两副眼镜,把它们放在我面前说 ‘给我讲讲它们的设计师’。”
她解释了之后,他最终问了她这两幅眼镜多少钱,“709刀,我说,然后他就拿出信用卡把它们买下了。”
直到江回过头去问他要名片,她才意识到他是谁。“我看了一眼,然后对我自己说 ‘妈呀,这就是我心里一直在想的客户’。”
毋庸置疑,明星是中国设计最好的代言人,但她的目标人群也包括住在纽约的中国消费者。她意识到中国的消费者很喜欢Pillowbook内衣,这个品牌可以根据款式和颜色自己定制。“白丝肚兜卖的特别好,90%的客户都是年轻的中国女人。” 江说,当人们意识到这是在把清代的内衣进行摩登化设计的时候,她们会非常激动。“人们会为这样的穿着自豪,这也是我想给在这里居住的中国消费者提供的。”
江说自己希望能够继续进行中国当代手工技艺的探究,她计划把这开拓到家具和家用设施方面,这个领域在美国市场里还有很大的晋升空间。同时,她也希望能够保持自己带来的热度,通过每个月向大家介绍大中国地区的新产品,来保持新鲜感。
“甚至我妈都和我说,‘这些东西是中国制造的,你怎么能卖的这么贵?’”江说道,“我和她说,这就是我们要改变的事。”
本文原刊于精日传媒微信公众号Jing_Daily_China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