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特写】《流浪地球2》热映背后:沪产外骨骼机器人销量翻倍,上海机器人产业未来将达千亿规模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特写】《流浪地球2》热映背后:沪产外骨骼机器人销量翻倍,上海机器人产业未来将达千亿规模

“未来3至5年时间里,外骨骼机器人将会实现在养老领域的广泛应用。再过20年,也就是《流浪地球2》中‘移山计划’实施的年份时,外骨骼机器人就会像我们现在的手机一样普遍,穿戴外骨骼机器人就像穿戴一件衣服一样轻便。”

图片来源:《流浪地球2》剧照

界面新闻记者 | 黄景源

界面新闻编辑 | 刘素楠

电影《流浪地球2》目前仍在热映中,影片的想象力在“仰望星空”,里面的高科技装备则是“脚踏实地”,其中不少都是现实中已量产的标准化产品。

在太空电梯片段中出现的能让人瞬间变身“大力士”的机甲,就来自上海一家外骨骼机器人初创公司——傲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傲鲨智能”)。

外骨骼机器人本质上是人机协作的可穿戴设备,可以帮助穿戴者解决力量、耐力问题。在国内主要应用于民用领域,分为工业用、康复型外骨骼机器人。

2018年4月,傲鲨智能在上海市杨浦区成立,其外骨骼机器人产品从设计到生产全流程,都是100%中国制造,所有核心部件均已申请专利。

在过去这个春节档,傲鲨智能实现“出圈”,也揭开了上海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密码。

上海是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领头羊,当前正大力推动机器人研发创新和产业化应用。到2025年,上海将打造10家行业一流的机器人头部品牌、100个标杆示范的机器人应用场景、1000亿元关联产业规模。

电影带火外骨骼机器人,实现销量翻倍

近日,界面新闻探访了傲鲨智能。一进公司展厅就看见部分曾“参演”《流浪地球2》的机器人演员,机身上略微斑驳的痕迹,是剧组为影片专门做旧的视觉效果。

傲鲨智能创始人徐振华回忆称,2021年7月,片方美术负责人联系企业,希望他们能为剧组定做一批道具产品。从初步洽谈到最终入组拍摄只有两个月的时间,傲鲨智能来不及改装,就向剧组提供了已量产的产品。

达成初步合作后,傲鲨智能工程师王昕带着设备前往青岛片场。导演郭帆及工作人员现场试穿了外骨骼设备,双方最终确定,由傲鲨智能为剧组提供第三代外骨骼机器人,包括上肢、腰部、下肢3个种类共9套。

影片中出现较多的腰部外骨骼机器人,是工业用外骨骼机器人的一种,自身重量约6千克,穿戴后能让人轻松搬起20-30千克的重量。“当时也想过,如果不太适合用于拍摄,我们的外骨骼机器人在现场帮助剧组工作人员搬东西,节省他们的体力,也是很好的。”徐振华说。

图片来源:傲鲨智能官微

9套设备对当时的傲鲨智能来说,已是倾尽全力。徐振华曾对媒体表示,作为小型初创企业,公司成本控制非常严格,一般接到订单才会生产,没有囤货。当时傲鲨智能把所有的工程机、展厅里的设备包括样机,全都打包给剧组,整个公司基本上搬空了。

电影上映后,傲鲨智能也随之“破圈”,极大促进了傲鲨的产品销量。

“之前有很多人不了解外骨骼机器人,通过这部电影才有所了解,外部来了不少订单,最新量产的第四代机器人销量几近翻倍。”徐振华透露。

这也是傲鲨智能的外骨骼机器人第一次在电影中亮相,徐振华感到很激动很自豪,“也算为中国的科幻电影提供了小小的助力”。他表示,如果《流浪地球3》有需要,他们仍会不遗余力地支持。

矿山、消防、电力……外骨骼机器人已在工业领域广泛应用

根据种类不同,外骨骼机器人主要分为上肢、腰部、下肢(全肢)三类,其中上肢类主要提供手臂托举力量,一般用在汽车、飞机总装线;腰部类主要提供髋关节的助力,防止工人在搬运过程中引起腰肌劳损、长期疲劳劳动的风险;下肢类通常应用在背负重物的场景等,把身上重量转移至地面。

据徐振华介绍,傲鲨智能第四代外骨骼机器人已经量产,比起上一代更加小巧轻便。目前腰部产品在工业领域应用范围较广,矿山、消防、银行、建筑、电力系统、航空等场景中均有落地,帮助搬运工人减轻负重,减少受伤风险。

2022年6月,国家矿山安监局、工信部联合发布矿山行业典型应用优秀场景名单,傲鲨智能联合神东煤炭集团公司以外骨骼辅助安装技术成功入选。界面新闻获悉,近日,双方设计研发制造的第二代外骨骼产品首次进入现场测试阶段,身穿设备的装卸工可以轻松搬起重达60斤的槽钢自如行走。

在电力领域,国网北京电力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的电缆敷设现场,施工人员也使用了腰部外骨骼机器人,对隧道内的电缆进行提升就位,有效减少人员劳动强度。

“目前已普遍应用的机器人,一般是在固定工位做一些固定工作,也就是我们称之为非常流程化、标准化的工作,因为它可以通过预先编程,通过传感器的识别去启动相应的动作。”徐振华说,外骨骼机器人是辅助人去开展工作的设备,更多仰赖于人的意志和人的智慧而动作,帮助和克服人类工作的一些问题,比如说体力耐力的不足,容易受伤等问题。

图片来源:《流浪地球2》剧照

在创造便利的同时,可穿戴机器人是否也会给人体造成负担?

徐振华表示,这取决于外骨骼机器人的人机耦合系统,“也就是软件写得好不好”。他进一步解释,人机耦合系统需要感知并侦测人的动作,会根据人的直接动作做出相应的力矩补偿,因此人体不会有被机器拉扯的感觉。

在工业端的广泛使用,也促进了外骨骼技术的进步。徐振华透露,未来外骨骼机器人也会搭载人工智能技术,让机器不断学习以适应人的质态,学习的目的不是让机器去代替人,而是更好地匹配人动作。

距离走入寻常百姓家还有多远?3-5年将广泛应用于养老

随着《流浪地球2》的热映,傲鲨智能的官方微博曾发起转发抽奖活动,送《流浪地球2》同款机甲周边。这条转发近17万次的微博下面,出现了“感觉以后养老需要”“那期待一下民用老年助行类外骨骼”等高赞评论。

这与徐振华的想法不谋而合。

“外骨骼的设计初衷,就是帮助老年人进行康复训练。”徐振华坦言,他希望外骨骼机器人未来能走入寻常百姓家,尤其是医学康复场景,能在低价格的同时,让老年人、康复患者实现更自如的行走、上下楼梯等。

近年来,国内外骨骼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行业权威机构预测,未来五年,中国该行业市场规模将以每年25%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27年,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3亿美元。

随着中国老龄化人口进程加快,老年群体对外骨骼机器人的需求也将增长。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至2021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突破2.6亿,占总人口的18.9%。老年人各项身体机能下降,对医疗康复需求也将增大。

拍摄:黄景源

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人工智能、脑科学、虚拟现实、可穿戴等新技术在健康促进类康复辅助器具中的集成应用,发展外骨骼康复训练、运动肌力和平衡训练等康复辅助器具。

今年年初,工信部等十七部门发布“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要积极推动外骨骼机器人、养老护理机器人等在养老服务场景的应用验证。

“面向医疗康复等生活端的设备需要更小型化和轻量化,此外就是更低的成本,这是我们目前努力的方向。”徐振华说,傲鲨智能已制作出工程样机,因此类设备涉及人体健康安全,其发布较工业领域的产品更为严格。

“量产是一定的。”徐振华表示,目前工程样机仍在进行软件迭代,与潜在用户进行沟通,等这些都确定后,会做进一步的批量准备。

他指出,目前外骨骼机器人无论是电池、电机还是控制理论的技术,足够支持外部的主要功能。对于个人来说,购买需求取决于产品是否有用、自身是否需要以及价格是否合适。

在徐振华看来,价格高也与产量有关,而产量又与产品功能的普适性有关,这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对于家庭用外骨骼机器人来说,不需要集成太过繁复的功能,“要平衡好常规功能与价格,即性价比,这样起量也是很快的”。

至于外骨骼机器人在家庭场景何时能大规模普及,徐振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未来3至5年时间里,外骨骼机器人将会实现在养老领域的广泛应用。再过20年,也就是《流浪地球2》中‘移山计划’实施的年份时,外骨骼机器人就会像我们现在的手机一样普遍,穿戴外骨骼机器人就像穿戴一件衣服一样轻便。”

上海布局机器人产业:到2025年规模达1000亿元

徐振华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自动化专业,在创办傲鲨智能之前,他还曾参与创办璟和技创、傅立叶智能两家机器人公司,这两家公司的总部都在上海,主要聚焦医疗康复领域智能设备的研发生产。

“机器人公司是典型的跨领域的综合性公司,研发生产过程需要各个供应商配合完成。”徐振华认为,上海在机器人方面的产业链优势明显,遍及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机加工、芯片电子等供应商,让他与供应商的沟通更加便捷,也有效降低了物流运输成本,大大缩短遇到突发事故时的响应时间。

傲鲨智能位于上海财经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该园区由上海财经大学、杨浦区政府、上海市科委联合创设,关注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培育。

据悉,上财科技园招募了一批专业管理人员,帮助初创企业解决经营难题,从公司设立阶段的工商税务服务,成长阶段的管理咨询、投融资对接,在到成熟阶段的改制上市顾问等,搭建起了一套矩阵式服务体系。

作为一名技术型创始人,公司成立之初,徐振华并不擅长进行产品推广。了解情况后,财大科技园为其量身定制科创成果落地方案,帮助傲鲨对接下游资源打开市场。

徐振华透露,在公司首次融资成功后,园区还帮助傲鲨智能申请到了首次融资成功的资金补贴,后续还为企业申请到创新型中小企业补贴等。

傲鲨智能的“出圈”,也揭开了上海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密码。

上海是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领头羊,产业规模和技术实力长期保持领先水平,全市工业机器人与服务机器人形成齐头并进的增长格局。

2022年,上海工业机器人年产量预计将达7.5万台以上,实现同比增长6%,产量居国内城市首位。

服务机器人领域,上海2022年在医疗、建筑、农业、商业、家用、应急等领域实现多项首台落地应用,节卡、蔚建、钛米、傅利叶等企业入选国家级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名单。

“机器人正在全面融入上海的城市数字化转型,成为市民的工作助手与生活伙伴。”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汤文侃曾说。

根据规划,到2025年,上海将打造10家行业一流的机器人头部品牌、100个标杆示范的机器人应用场景、1000亿元关联产业规模。

今年年内,上海将动工建设国内首个智能机器人展示中心,该中心位于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内,设计面积达2000平方米,建成后将展出本地机器人产品成果与应用场景,成为全球观察上海机器人产业亮点的窗口。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特写】《流浪地球2》热映背后:沪产外骨骼机器人销量翻倍,上海机器人产业未来将达千亿规模

“未来3至5年时间里,外骨骼机器人将会实现在养老领域的广泛应用。再过20年,也就是《流浪地球2》中‘移山计划’实施的年份时,外骨骼机器人就会像我们现在的手机一样普遍,穿戴外骨骼机器人就像穿戴一件衣服一样轻便。”

图片来源:《流浪地球2》剧照

界面新闻记者 | 黄景源

界面新闻编辑 | 刘素楠

电影《流浪地球2》目前仍在热映中,影片的想象力在“仰望星空”,里面的高科技装备则是“脚踏实地”,其中不少都是现实中已量产的标准化产品。

在太空电梯片段中出现的能让人瞬间变身“大力士”的机甲,就来自上海一家外骨骼机器人初创公司——傲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傲鲨智能”)。

外骨骼机器人本质上是人机协作的可穿戴设备,可以帮助穿戴者解决力量、耐力问题。在国内主要应用于民用领域,分为工业用、康复型外骨骼机器人。

2018年4月,傲鲨智能在上海市杨浦区成立,其外骨骼机器人产品从设计到生产全流程,都是100%中国制造,所有核心部件均已申请专利。

在过去这个春节档,傲鲨智能实现“出圈”,也揭开了上海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密码。

上海是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领头羊,当前正大力推动机器人研发创新和产业化应用。到2025年,上海将打造10家行业一流的机器人头部品牌、100个标杆示范的机器人应用场景、1000亿元关联产业规模。

电影带火外骨骼机器人,实现销量翻倍

近日,界面新闻探访了傲鲨智能。一进公司展厅就看见部分曾“参演”《流浪地球2》的机器人演员,机身上略微斑驳的痕迹,是剧组为影片专门做旧的视觉效果。

傲鲨智能创始人徐振华回忆称,2021年7月,片方美术负责人联系企业,希望他们能为剧组定做一批道具产品。从初步洽谈到最终入组拍摄只有两个月的时间,傲鲨智能来不及改装,就向剧组提供了已量产的产品。

达成初步合作后,傲鲨智能工程师王昕带着设备前往青岛片场。导演郭帆及工作人员现场试穿了外骨骼设备,双方最终确定,由傲鲨智能为剧组提供第三代外骨骼机器人,包括上肢、腰部、下肢3个种类共9套。

影片中出现较多的腰部外骨骼机器人,是工业用外骨骼机器人的一种,自身重量约6千克,穿戴后能让人轻松搬起20-30千克的重量。“当时也想过,如果不太适合用于拍摄,我们的外骨骼机器人在现场帮助剧组工作人员搬东西,节省他们的体力,也是很好的。”徐振华说。

图片来源:傲鲨智能官微

9套设备对当时的傲鲨智能来说,已是倾尽全力。徐振华曾对媒体表示,作为小型初创企业,公司成本控制非常严格,一般接到订单才会生产,没有囤货。当时傲鲨智能把所有的工程机、展厅里的设备包括样机,全都打包给剧组,整个公司基本上搬空了。

电影上映后,傲鲨智能也随之“破圈”,极大促进了傲鲨的产品销量。

“之前有很多人不了解外骨骼机器人,通过这部电影才有所了解,外部来了不少订单,最新量产的第四代机器人销量几近翻倍。”徐振华透露。

这也是傲鲨智能的外骨骼机器人第一次在电影中亮相,徐振华感到很激动很自豪,“也算为中国的科幻电影提供了小小的助力”。他表示,如果《流浪地球3》有需要,他们仍会不遗余力地支持。

矿山、消防、电力……外骨骼机器人已在工业领域广泛应用

根据种类不同,外骨骼机器人主要分为上肢、腰部、下肢(全肢)三类,其中上肢类主要提供手臂托举力量,一般用在汽车、飞机总装线;腰部类主要提供髋关节的助力,防止工人在搬运过程中引起腰肌劳损、长期疲劳劳动的风险;下肢类通常应用在背负重物的场景等,把身上重量转移至地面。

据徐振华介绍,傲鲨智能第四代外骨骼机器人已经量产,比起上一代更加小巧轻便。目前腰部产品在工业领域应用范围较广,矿山、消防、银行、建筑、电力系统、航空等场景中均有落地,帮助搬运工人减轻负重,减少受伤风险。

2022年6月,国家矿山安监局、工信部联合发布矿山行业典型应用优秀场景名单,傲鲨智能联合神东煤炭集团公司以外骨骼辅助安装技术成功入选。界面新闻获悉,近日,双方设计研发制造的第二代外骨骼产品首次进入现场测试阶段,身穿设备的装卸工可以轻松搬起重达60斤的槽钢自如行走。

在电力领域,国网北京电力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的电缆敷设现场,施工人员也使用了腰部外骨骼机器人,对隧道内的电缆进行提升就位,有效减少人员劳动强度。

“目前已普遍应用的机器人,一般是在固定工位做一些固定工作,也就是我们称之为非常流程化、标准化的工作,因为它可以通过预先编程,通过传感器的识别去启动相应的动作。”徐振华说,外骨骼机器人是辅助人去开展工作的设备,更多仰赖于人的意志和人的智慧而动作,帮助和克服人类工作的一些问题,比如说体力耐力的不足,容易受伤等问题。

图片来源:《流浪地球2》剧照

在创造便利的同时,可穿戴机器人是否也会给人体造成负担?

徐振华表示,这取决于外骨骼机器人的人机耦合系统,“也就是软件写得好不好”。他进一步解释,人机耦合系统需要感知并侦测人的动作,会根据人的直接动作做出相应的力矩补偿,因此人体不会有被机器拉扯的感觉。

在工业端的广泛使用,也促进了外骨骼技术的进步。徐振华透露,未来外骨骼机器人也会搭载人工智能技术,让机器不断学习以适应人的质态,学习的目的不是让机器去代替人,而是更好地匹配人动作。

距离走入寻常百姓家还有多远?3-5年将广泛应用于养老

随着《流浪地球2》的热映,傲鲨智能的官方微博曾发起转发抽奖活动,送《流浪地球2》同款机甲周边。这条转发近17万次的微博下面,出现了“感觉以后养老需要”“那期待一下民用老年助行类外骨骼”等高赞评论。

这与徐振华的想法不谋而合。

“外骨骼的设计初衷,就是帮助老年人进行康复训练。”徐振华坦言,他希望外骨骼机器人未来能走入寻常百姓家,尤其是医学康复场景,能在低价格的同时,让老年人、康复患者实现更自如的行走、上下楼梯等。

近年来,国内外骨骼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行业权威机构预测,未来五年,中国该行业市场规模将以每年25%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27年,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3亿美元。

随着中国老龄化人口进程加快,老年群体对外骨骼机器人的需求也将增长。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至2021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突破2.6亿,占总人口的18.9%。老年人各项身体机能下降,对医疗康复需求也将增大。

拍摄:黄景源

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人工智能、脑科学、虚拟现实、可穿戴等新技术在健康促进类康复辅助器具中的集成应用,发展外骨骼康复训练、运动肌力和平衡训练等康复辅助器具。

今年年初,工信部等十七部门发布“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要积极推动外骨骼机器人、养老护理机器人等在养老服务场景的应用验证。

“面向医疗康复等生活端的设备需要更小型化和轻量化,此外就是更低的成本,这是我们目前努力的方向。”徐振华说,傲鲨智能已制作出工程样机,因此类设备涉及人体健康安全,其发布较工业领域的产品更为严格。

“量产是一定的。”徐振华表示,目前工程样机仍在进行软件迭代,与潜在用户进行沟通,等这些都确定后,会做进一步的批量准备。

他指出,目前外骨骼机器人无论是电池、电机还是控制理论的技术,足够支持外部的主要功能。对于个人来说,购买需求取决于产品是否有用、自身是否需要以及价格是否合适。

在徐振华看来,价格高也与产量有关,而产量又与产品功能的普适性有关,这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对于家庭用外骨骼机器人来说,不需要集成太过繁复的功能,“要平衡好常规功能与价格,即性价比,这样起量也是很快的”。

至于外骨骼机器人在家庭场景何时能大规模普及,徐振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未来3至5年时间里,外骨骼机器人将会实现在养老领域的广泛应用。再过20年,也就是《流浪地球2》中‘移山计划’实施的年份时,外骨骼机器人就会像我们现在的手机一样普遍,穿戴外骨骼机器人就像穿戴一件衣服一样轻便。”

上海布局机器人产业:到2025年规模达1000亿元

徐振华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自动化专业,在创办傲鲨智能之前,他还曾参与创办璟和技创、傅立叶智能两家机器人公司,这两家公司的总部都在上海,主要聚焦医疗康复领域智能设备的研发生产。

“机器人公司是典型的跨领域的综合性公司,研发生产过程需要各个供应商配合完成。”徐振华认为,上海在机器人方面的产业链优势明显,遍及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机加工、芯片电子等供应商,让他与供应商的沟通更加便捷,也有效降低了物流运输成本,大大缩短遇到突发事故时的响应时间。

傲鲨智能位于上海财经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该园区由上海财经大学、杨浦区政府、上海市科委联合创设,关注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培育。

据悉,上财科技园招募了一批专业管理人员,帮助初创企业解决经营难题,从公司设立阶段的工商税务服务,成长阶段的管理咨询、投融资对接,在到成熟阶段的改制上市顾问等,搭建起了一套矩阵式服务体系。

作为一名技术型创始人,公司成立之初,徐振华并不擅长进行产品推广。了解情况后,财大科技园为其量身定制科创成果落地方案,帮助傲鲨对接下游资源打开市场。

徐振华透露,在公司首次融资成功后,园区还帮助傲鲨智能申请到了首次融资成功的资金补贴,后续还为企业申请到创新型中小企业补贴等。

傲鲨智能的“出圈”,也揭开了上海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密码。

上海是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领头羊,产业规模和技术实力长期保持领先水平,全市工业机器人与服务机器人形成齐头并进的增长格局。

2022年,上海工业机器人年产量预计将达7.5万台以上,实现同比增长6%,产量居国内城市首位。

服务机器人领域,上海2022年在医疗、建筑、农业、商业、家用、应急等领域实现多项首台落地应用,节卡、蔚建、钛米、傅利叶等企业入选国家级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名单。

“机器人正在全面融入上海的城市数字化转型,成为市民的工作助手与生活伙伴。”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汤文侃曾说。

根据规划,到2025年,上海将打造10家行业一流的机器人头部品牌、100个标杆示范的机器人应用场景、1000亿元关联产业规模。

今年年内,上海将动工建设国内首个智能机器人展示中心,该中心位于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内,设计面积达2000平方米,建成后将展出本地机器人产品成果与应用场景,成为全球观察上海机器人产业亮点的窗口。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