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湄公河行动》逆袭国庆档 ,我们来谈谈博纳的“爱国”生意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湄公河行动》逆袭国庆档 ,我们来谈谈博纳的“爱国”生意

“博纳模式"能否在场远范围内规模和规律,爱国生意能否长久做下去,现在还难下定论。虽然《湄公河行动》在国庆档一路逆袭,但是说现在是主旋律的春天还为时过早。

作者:马程

博纳总裁于冬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龙飞凤舞的书法作品,内容来自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这样熟悉的词句,让人瞬间联想到博纳拍过的《十月围城》、《智取威虎山》,以及正在“逆袭”国庆档的《湄公河行动》等主旋律电影。

于冬将之称为主流电影,他说,拍主流电影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他有一种使命感,也有一种孤独感。

和过去人们印象中主旋律电影不同,博纳式的主流电影,能够兼顾宣传功能和市场收益。如果从商业角度,将这些主旋律电影也定义为一种类型片,那么博纳无疑是其开拓和集大成者。

开山之作是2014年博纳出品的红色题材电影《智取威虎山》,9亿票房的收益不仅成为了贺岁档的冠军,而且获得了票房口碑的双丰收,上座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的高位,观影人群从崇尚情怀的中老年人迅速蔓延到追求感官刺激的90后年轻人。

最近一部是今年国庆档期上映的《湄公河行动》,豆瓣评分过8(其他三部的评分都在6分以下),口碑优势明显。《湄公河行动》低开高走,从上映第三天开始逆袭,目前以总票房3.14亿位居国庆档第二位,单日票房超过《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跃居第一。

在逆袭的背后,主旋律影片商业化这场胜利,给博纳带来了一个独特的市场空间。从《建国大业》到《智取威虎山》再到《湄公河行动》,从联合宣发到独立制作,博纳在爱国市场上摸索出一条独一无二的商业模式。此后,博纳还有多部爱国主题作品已经进入了制作阶段,包括了《战神戚继光》、《建军大业》等。高质量、类型化、大制作,博纳将爱国生意继续发扬光大。

博纳的“主旋律商业片”方法论

《湄公河行动》为什么好看?大多数推荐这部影片的人首先要说的是,激烈的大场面和紧凑的节奏,以及隐现的推崇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

这正是影评中总结的“好莱坞式主旋律影片”特色的集中展现,是一种高度类型化的制作手法。但是,说《智取威虎山》和《湄公河行动》是好莱坞式主旋律影片并不准确,应该说是港式。

经过几部影片的探索,博纳的主旋律影片班底逐渐固定为:香港导演搭配内地监制和编剧,共同打造具有博纳自己风格的爱国大片。

于冬接触主旋律早在创立博纳影业之前,他曾经在北影厂工作多年,是韩三平的下属,也多次与黄建新合作。由韩三平和黄建新担任导演的2009年影片《建国大业》齐聚了国内一线明星集体零片酬出镜,在当时一度成为最热的话题,也探索了一条主旋律影片吸引观众的新路径。之后,原班人马打造的《建党伟业》获得了4.6亿票房,成为了当年现象级的影片。

这些尝试让于冬看到了主旋律影片的潜力。同时,博纳成立早期赶上了内地和香港合拍片的潮流,《头文字D》、《投名状》、《门徒》、《铁三角》等影片的内地发行都由博纳负责,于冬得以和刘伟强、陈可辛、尔冬升、徐克、林超贤等知名香港导演形成了默契。香港导演的实力,体现在对大场面的把握能力和想象空间,以及对类型电影的驾轻就熟,这些正是成功商业片的基础。

有了这些铺垫,《智取威虎山》起用擅长武侠题材的香港知名导演徐克顺理成章,也在最开始也奠定了影片动作类型片的基调。在徐克看来,《智取威虎山》虽是宣扬主旋律的样板戏,但这个故事中有传奇、有土匪、有孤胆英雄,具备商业电影所需的所有元素,是绝佳的大片题材。最后呈现出的影片,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加入爱情、英雄、小人物的故事,增添喜怒哀乐、嬉笑怒骂的情感,再融合谍战、枪战等一系列商业元素,这些高度类型化的制作手法,对徐克来说毫无难度。

“徐克用现代手段拍摄,用商业电影形式包装,用好莱坞大片方式制作,重新解读了红色经典。”于冬对此曾这样评论。

总结下来,主旋律题材的改编过程中,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让电影从风格到故事都能达到类型化要求,二是如何保证主流的价值观。

当然,如何平衡这两点才是成功的关键。主旋律仍然是敏感的题材,尺度把握其实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因素。熟悉《智取威虎山》故事背景的人不难理解,这是一段复杂难言的历史,最近几十年又曾在中国舞台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在《智取威虎山》的筹备过程中,于冬请来了《建国大业》的导演 、《十月围城》的监制黄建新一起构思剧本,他擅长把握主旋律电影,也擅长和审查部门打交道。

内地监制成为博纳主旋律创作的特色保留下来。正如黄建新所说,电影监制的职能提升使得中港合拍片能够在本土口味和香港经验中寻得某种平衡点,因此激活中港合拍片在内地的商业前景。

确实,在长达4年的《智取威虎山》拍摄制作周期中,身为监制的黄建新周旋于不同利益之间,既为徐克争取到1000万投资拍摄“打虎上山”的关键桥段,也因为成本的制约而将徐克钟爱的四部大场面戏缩减至三场。

在《湄公河行动》中,作为监制黄建新也做出了同样的努力,背后公安部门的深度参与,影片完成时也得到了故事原型——湄公河专案组组长刘跃进的认可。

主流价值观终为“大片”情结

于冬把自己称作“坚定的电影主义者”,从1993年至今,他一直都在电影市场的最前沿,既是这场华语电影狂飙的见证者、建造者,也是舍我其谁的福祉享有者。

于冬的“大片”情结,也是从刚刚创立博纳时《英雄》等影片出现之后就延续下来。从最早中港合作的《十月围城》、《窃听风暴》、《赤壁》,到向好莱坞知名娱乐公司TSG投资2.35亿美金,用于《火星救援》、《独立日2》、《X战警》续集、《猩球崛起》续集、《怪屋女孩》等6部主流商业大片的制作,以及11月即将上映的李安新作《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于冬看重的是大片市场,主旋律题材则是他实现大型商业片的重要试金石。

在于冬大片观中,关键要素有精神和技术两方面。

“美国大片也在展示一种精神,例如拯救人类、自我奉献。这种价值观放在中国电影也适用,因为主流价值观在任何时候会引发共鸣。”于冬说。

技术在于冬的电影理念里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票房的保证,还是商业电影质量的体现。《智取威虎山》里有一段经典的 “打虎上山”,为了这段18分钟的华彩,徐克率领一批年轻人研发3D技术,足足花了一年时间筹备。

于冬认为,如果中国电影工业在技术上跟不上,便输在了起跑线上。最直接的后果,就只能在小厅放映。“这就意味着,我们巨幕上展示的就都是美国电影中的英雄,将十多年投入巨资打造的院线拱手让给好莱坞。”

但是于冬的中国式大片探索,没有得到来自美国资本市场的认可。2010年12月博纳影业登陆纳斯达克,是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影视公司,但于冬一直都认为自己被低估了。

退市前博纳影业(NASDQ:BONA)总市值50亿左右人民币,而华谊兄弟(300027)市值近400亿、光线传媒(300251)总市值达373亿、华策影视(300133)总市值也有282亿。

“真正让我下定决心要回A股上市的是《智取威虎山》,博纳取得了那么好的票房成绩,受到了国内市场的一致好评,还引领了开创红色经典的话题。但同一时期博纳在纳斯达克的股价却一直在跌,这让我非常难过。”

2015年6月,博纳宣布从纳斯达克退市,重回A股,也正式私有化。最终博纳的私有化买家包括:阿里、腾讯、中信证券、复星国际、红杉、软银赛富,以及博纳影业创始人于冬。

这次私有化的意义,不仅仅是博纳获得了更广阔的融资渠道,同时于冬也和互联网公司走在了一起。

博纳在主旋律上迈出了第一步

影评人悉尼卡通这样形容《湄公河行动》,“本来以为是兰州拉面,结果端上了台湾牛肉面,牛肉比面还多,也就不好说些什么了。”

“牛肉”——也就是干货满满是博纳主旋律的绝对优势,但是现阶段更多的是通过劲爆的场面镜头和个人英雄式的叙事方法来类型化主旋律,故事本身的丰富性,人物的厚度和人性的反思相对较弱。

以《湄公河行动》为例,其中的文武戏份基本三七开,但是文戏部分很多台词更像走过场,而人物刻画也远非丰满,除了彭于晏饰演的卧底,其他形象都相对扁平。尤其是前后十多位反派,每个人如浮光掠影,虽然这也是因为审查制度的限制,但是仍然给人留下“不走心“的印象。同时,影片中出现的外国形象全部为反派,四国联合行动最后也变成了中国警察的孤军奋战,这也使得整体故事有失偏颇。

主旋律电影如何“走心”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2015年,博纳独家引进的韩国年度最高票房电影、青龙奖和百想艺术大奖最佳影片获得者《暗杀》就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同样是高度好莱坞类型片模式,《暗杀》很多时候都在“破”而非“立”,没有宏大的背景,从头到尾只是讲小人物的故事。影片也没有绝对的正邪对立和黑白两分,设计了杀手、双重间谍,赏金猎人,每个人的角色都有正反两面,每一个形象都花费了笔墨去塑造,加上李政宰、全智贤、河正宇等戏骨的塑造,生动真实。影片甚至在最后解构了“家庭伦理”和“法治规则”,亲人互相残杀和私刑复仇的片段超越了传统窠臼。《暗杀》最后在竞争激烈的暑期档拿下5000万票房。

当然,博纳几年间的探索,不可能与好莱坞或者韩国相比,市场和政策环境也完全不同。中国式主旋律大片类型初具模样,而要真正占领中国院线,和进口大片抗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博纳影业

56
  • 王毅同法国总统外事顾问博纳通电话
  • 博纳影业今日大宗交易溢价成交566.78万股,成交额3139.94万元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湄公河行动》逆袭国庆档 ,我们来谈谈博纳的“爱国”生意

“博纳模式"能否在场远范围内规模和规律,爱国生意能否长久做下去,现在还难下定论。虽然《湄公河行动》在国庆档一路逆袭,但是说现在是主旋律的春天还为时过早。

作者:马程

博纳总裁于冬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龙飞凤舞的书法作品,内容来自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这样熟悉的词句,让人瞬间联想到博纳拍过的《十月围城》、《智取威虎山》,以及正在“逆袭”国庆档的《湄公河行动》等主旋律电影。

于冬将之称为主流电影,他说,拍主流电影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他有一种使命感,也有一种孤独感。

和过去人们印象中主旋律电影不同,博纳式的主流电影,能够兼顾宣传功能和市场收益。如果从商业角度,将这些主旋律电影也定义为一种类型片,那么博纳无疑是其开拓和集大成者。

开山之作是2014年博纳出品的红色题材电影《智取威虎山》,9亿票房的收益不仅成为了贺岁档的冠军,而且获得了票房口碑的双丰收,上座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的高位,观影人群从崇尚情怀的中老年人迅速蔓延到追求感官刺激的90后年轻人。

最近一部是今年国庆档期上映的《湄公河行动》,豆瓣评分过8(其他三部的评分都在6分以下),口碑优势明显。《湄公河行动》低开高走,从上映第三天开始逆袭,目前以总票房3.14亿位居国庆档第二位,单日票房超过《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跃居第一。

在逆袭的背后,主旋律影片商业化这场胜利,给博纳带来了一个独特的市场空间。从《建国大业》到《智取威虎山》再到《湄公河行动》,从联合宣发到独立制作,博纳在爱国市场上摸索出一条独一无二的商业模式。此后,博纳还有多部爱国主题作品已经进入了制作阶段,包括了《战神戚继光》、《建军大业》等。高质量、类型化、大制作,博纳将爱国生意继续发扬光大。

博纳的“主旋律商业片”方法论

《湄公河行动》为什么好看?大多数推荐这部影片的人首先要说的是,激烈的大场面和紧凑的节奏,以及隐现的推崇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

这正是影评中总结的“好莱坞式主旋律影片”特色的集中展现,是一种高度类型化的制作手法。但是,说《智取威虎山》和《湄公河行动》是好莱坞式主旋律影片并不准确,应该说是港式。

经过几部影片的探索,博纳的主旋律影片班底逐渐固定为:香港导演搭配内地监制和编剧,共同打造具有博纳自己风格的爱国大片。

于冬接触主旋律早在创立博纳影业之前,他曾经在北影厂工作多年,是韩三平的下属,也多次与黄建新合作。由韩三平和黄建新担任导演的2009年影片《建国大业》齐聚了国内一线明星集体零片酬出镜,在当时一度成为最热的话题,也探索了一条主旋律影片吸引观众的新路径。之后,原班人马打造的《建党伟业》获得了4.6亿票房,成为了当年现象级的影片。

这些尝试让于冬看到了主旋律影片的潜力。同时,博纳成立早期赶上了内地和香港合拍片的潮流,《头文字D》、《投名状》、《门徒》、《铁三角》等影片的内地发行都由博纳负责,于冬得以和刘伟强、陈可辛、尔冬升、徐克、林超贤等知名香港导演形成了默契。香港导演的实力,体现在对大场面的把握能力和想象空间,以及对类型电影的驾轻就熟,这些正是成功商业片的基础。

有了这些铺垫,《智取威虎山》起用擅长武侠题材的香港知名导演徐克顺理成章,也在最开始也奠定了影片动作类型片的基调。在徐克看来,《智取威虎山》虽是宣扬主旋律的样板戏,但这个故事中有传奇、有土匪、有孤胆英雄,具备商业电影所需的所有元素,是绝佳的大片题材。最后呈现出的影片,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加入爱情、英雄、小人物的故事,增添喜怒哀乐、嬉笑怒骂的情感,再融合谍战、枪战等一系列商业元素,这些高度类型化的制作手法,对徐克来说毫无难度。

“徐克用现代手段拍摄,用商业电影形式包装,用好莱坞大片方式制作,重新解读了红色经典。”于冬对此曾这样评论。

总结下来,主旋律题材的改编过程中,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让电影从风格到故事都能达到类型化要求,二是如何保证主流的价值观。

当然,如何平衡这两点才是成功的关键。主旋律仍然是敏感的题材,尺度把握其实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因素。熟悉《智取威虎山》故事背景的人不难理解,这是一段复杂难言的历史,最近几十年又曾在中国舞台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在《智取威虎山》的筹备过程中,于冬请来了《建国大业》的导演 、《十月围城》的监制黄建新一起构思剧本,他擅长把握主旋律电影,也擅长和审查部门打交道。

内地监制成为博纳主旋律创作的特色保留下来。正如黄建新所说,电影监制的职能提升使得中港合拍片能够在本土口味和香港经验中寻得某种平衡点,因此激活中港合拍片在内地的商业前景。

确实,在长达4年的《智取威虎山》拍摄制作周期中,身为监制的黄建新周旋于不同利益之间,既为徐克争取到1000万投资拍摄“打虎上山”的关键桥段,也因为成本的制约而将徐克钟爱的四部大场面戏缩减至三场。

在《湄公河行动》中,作为监制黄建新也做出了同样的努力,背后公安部门的深度参与,影片完成时也得到了故事原型——湄公河专案组组长刘跃进的认可。

主流价值观终为“大片”情结

于冬把自己称作“坚定的电影主义者”,从1993年至今,他一直都在电影市场的最前沿,既是这场华语电影狂飙的见证者、建造者,也是舍我其谁的福祉享有者。

于冬的“大片”情结,也是从刚刚创立博纳时《英雄》等影片出现之后就延续下来。从最早中港合作的《十月围城》、《窃听风暴》、《赤壁》,到向好莱坞知名娱乐公司TSG投资2.35亿美金,用于《火星救援》、《独立日2》、《X战警》续集、《猩球崛起》续集、《怪屋女孩》等6部主流商业大片的制作,以及11月即将上映的李安新作《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于冬看重的是大片市场,主旋律题材则是他实现大型商业片的重要试金石。

在于冬大片观中,关键要素有精神和技术两方面。

“美国大片也在展示一种精神,例如拯救人类、自我奉献。这种价值观放在中国电影也适用,因为主流价值观在任何时候会引发共鸣。”于冬说。

技术在于冬的电影理念里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票房的保证,还是商业电影质量的体现。《智取威虎山》里有一段经典的 “打虎上山”,为了这段18分钟的华彩,徐克率领一批年轻人研发3D技术,足足花了一年时间筹备。

于冬认为,如果中国电影工业在技术上跟不上,便输在了起跑线上。最直接的后果,就只能在小厅放映。“这就意味着,我们巨幕上展示的就都是美国电影中的英雄,将十多年投入巨资打造的院线拱手让给好莱坞。”

但是于冬的中国式大片探索,没有得到来自美国资本市场的认可。2010年12月博纳影业登陆纳斯达克,是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影视公司,但于冬一直都认为自己被低估了。

退市前博纳影业(NASDQ:BONA)总市值50亿左右人民币,而华谊兄弟(300027)市值近400亿、光线传媒(300251)总市值达373亿、华策影视(300133)总市值也有282亿。

“真正让我下定决心要回A股上市的是《智取威虎山》,博纳取得了那么好的票房成绩,受到了国内市场的一致好评,还引领了开创红色经典的话题。但同一时期博纳在纳斯达克的股价却一直在跌,这让我非常难过。”

2015年6月,博纳宣布从纳斯达克退市,重回A股,也正式私有化。最终博纳的私有化买家包括:阿里、腾讯、中信证券、复星国际、红杉、软银赛富,以及博纳影业创始人于冬。

这次私有化的意义,不仅仅是博纳获得了更广阔的融资渠道,同时于冬也和互联网公司走在了一起。

博纳在主旋律上迈出了第一步

影评人悉尼卡通这样形容《湄公河行动》,“本来以为是兰州拉面,结果端上了台湾牛肉面,牛肉比面还多,也就不好说些什么了。”

“牛肉”——也就是干货满满是博纳主旋律的绝对优势,但是现阶段更多的是通过劲爆的场面镜头和个人英雄式的叙事方法来类型化主旋律,故事本身的丰富性,人物的厚度和人性的反思相对较弱。

以《湄公河行动》为例,其中的文武戏份基本三七开,但是文戏部分很多台词更像走过场,而人物刻画也远非丰满,除了彭于晏饰演的卧底,其他形象都相对扁平。尤其是前后十多位反派,每个人如浮光掠影,虽然这也是因为审查制度的限制,但是仍然给人留下“不走心“的印象。同时,影片中出现的外国形象全部为反派,四国联合行动最后也变成了中国警察的孤军奋战,这也使得整体故事有失偏颇。

主旋律电影如何“走心”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2015年,博纳独家引进的韩国年度最高票房电影、青龙奖和百想艺术大奖最佳影片获得者《暗杀》就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同样是高度好莱坞类型片模式,《暗杀》很多时候都在“破”而非“立”,没有宏大的背景,从头到尾只是讲小人物的故事。影片也没有绝对的正邪对立和黑白两分,设计了杀手、双重间谍,赏金猎人,每个人的角色都有正反两面,每一个形象都花费了笔墨去塑造,加上李政宰、全智贤、河正宇等戏骨的塑造,生动真实。影片甚至在最后解构了“家庭伦理”和“法治规则”,亲人互相残杀和私刑复仇的片段超越了传统窠臼。《暗杀》最后在竞争激烈的暑期档拿下5000万票房。

当然,博纳几年间的探索,不可能与好莱坞或者韩国相比,市场和政策环境也完全不同。中国式主旋律大片类型初具模样,而要真正占领中国院线,和进口大片抗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