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振兴背景下,种业投资成为热门,仅在2022年上半年,合计流入该领域的资金就超过6亿元。
据近日投资界消息,国产化分子育种技术平台石家庄博瑞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瑞迪)完成A2轮超亿元融资,由阿里巴巴领投,昊辰资本等跟投,老股东万物资本、吉慧资本和允治资本持续加注。
这是博瑞迪自2020年起的第5轮融资,本次交易完成后,博瑞迪累计融资金额达数亿元。
什么是分子育种?昔日人类靠天吃饭,如今人类技术可以从分子层面入手,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转基因、基因编辑等技术育种,将作物与畜禽的产量和品质提升到自然世界难以达到的高度,并尽可能地降低生产成本。
天眼查显示,博瑞迪生物成立于2017年,张嘉楠是博瑞迪生物创始人兼CEO,任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副研究员。早先接受36氪采访时他介绍,自己的专业是作物遗传育种,父母都是从事育种工作。
博瑞迪的核心技术是国内首创的农业液相捕获测序能力,从数据库、算法、检测试剂到自动检测设备全闭环自研,实现行业内首个可以全生物品种标准化、通用化检测的GBTS技术。公司在基因检测环节构建了核心壁垒后,正在扩展下游快速繁育、基因编辑的能力。
博瑞迪在上游主要和华大智造等基因测序设备厂商合作,下游主要和科研单位和产业公司合作。创始人张嘉楠说,植物育种工作是一个重科研轻产业的领域,大部分由科研单位完成,因此科研客户占比较高。动物育种领域中,因为科研单位不能大规模进行养殖工作,因此只能和产业结合去做科研工作,因其产业价值大,科研人员也愿意基于产业完成科研工作,所以动物领域全部是产业客户。
育种CRO公司会崛起吗?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种企基本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以大型头部集团和企业为代表,例如孟山都,这类企业大多自建实验室,打造育繁推全流程的闭环。第二种企业是在产业链中以服务为主导的第三方企业。
博瑞迪创始人张嘉楠表示,一个正常的育种周期,需要10到15年的时间,期间长期需要庞大的人力和财力支撑,对于初创企业来说,想要切入育种全流程的难度过高。
因此,以博瑞迪为代表的技术创业公司,正在构建我国育种领域的第三方CRO(合同研发)平台。
目前我国的CRO市场份额中,医药CRO平台占比较大。医药CRO平台在整个医药产业链中从很小的一个优势点切入,以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时间等技术优势,成为药企的刚需。
育种研发跟医药研发的特点相似,产业链条复杂、成本高昂、周期长、监管严格,育种研发成功率大大降低,育种CRO平台也成为产业链中的刚需。
过去十几年,分子育种主要是基于海外生物芯片巨头illumina、昂飞等的固相芯片方案,而目前国内大部分检测企业都是作为海外芯片巨头的集成商或服务商。固相方案有明显的局限性,开发成本高,只适合高价值物种,国内只有不到10%的渗透率。
博瑞迪自主研发出液相芯片,如果将固相芯片类比为“雕版印刷术”,那么液相芯片则接近“活字印刷术”,后者可以随时低成本调整检测体系的设计,帮助客户平均缩短合格种源培育周期50%以上。
“凭借全栈自研的技术能力,博瑞迪大幅降低了商业客户的测序成本,将一个生物品种全套核心性状位点测序的成本降到了百元级别。”创始人张嘉楠接受36氪采访时说,以基因检测作为生物育种的流量入口,博瑞迪已经在这一环节构建起并夯实核心壁垒,并且正在扩展下游快速繁育、基因编辑的能力。
育种CRO公司通用性较强,投入成本低且更为灵活,适合具有一定技术能力的创新企业切入,也适合当下的“科学家创业”主题。而将CRO模式跑通的关键点在于能力圈构建。将各个环节的技术放在一起,产生1+1>2的效应,高度的产业分工能够迅速加快产业进程。
根据Frost&Sullivan的数据,2020年,全球CRO市场规模达575亿美元。我国医药研发外的CRO市场规模约为80亿美元,种业CRO正在带动这一市场的增长。
嘉信基金董事长张洪表示,选择成为“淘金人”或是选择成为“卖水人”,每个企业的选择背后都有其考量。她指出,对标中国医药领域CRO,其发展历经了10年左右,才在市场上诞生了头部上市公司,又通过10年,实现了业绩爆发,而国内种业的CRO模式还如同婴儿一般,正处于蹒跚学步的阶段。
除了企业之外,目前,“国字头”的种业CRO服务平台在海南、北京、湖南、四川等省市的政策文件中被提及。2021年,海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投资新政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指出:培育发展南繁、深海、航天产业。南繁产业,是以建设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为抓手,借鉴CRO研发模式推动南繁科技城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到2023年初步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和我国种业贸易中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