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转基因作物试点与生物育种获政策鼓励,2023年种业机会在哪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转基因作物试点与生物育种获政策鼓励,2023年种业机会在哪里?

如何把生物育种技术有机地跟常规的育种技术整合起来,提高育种的效率和产品质量,仍然是巨大的挑战。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日前发布,为今年三农工作的重点表明方向。其中具体指出要全面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国家育种联合攻关和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加强高产高油大豆、短生育期油菜、再生稻、耐盐碱作物等新品种培育;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进一步扩大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试点范围,依法加强监督;加强国家种业基地建设;深入开展种业企业扶优行动;开展种业监督执法年活动,推动实施种子质量认证。

有关种业安全的多项议题再一次在2023年一号文件中得以强调,这背后透露出该领域中的种种机遇。

有着“土豆博士”之称的刘杰为马铃薯育种界的专家,他向界面新闻指出,今年依旧要把粮食安全作为农业企业重点关注的方向:在耕地面积稳定的前提下,提高粮食单产依然是最有效途径。农企尤其是种企要思考利用生物育种技术突破传统育种无法突破的关键问题,选育直接或者间接提高作物单产水平的品种,高产、高蛋白、高油都是值得关注的方向。以产业需求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企业自身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前沿技术突破和应用,发展成有科技属性的农业企业。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首席科学家黎志康认可生物育种的重要性,他表示目前世界范围内尽管对于新技术的研究投入巨大,但目前主流育种还是通过杂交等常规方式为主,如何把生物育种技术有机地跟常规的育种技术整合起来,提高育种的效率和产品质量,仍然是巨大的挑战。

同时,黎志康也指出我国作物研究的现状,尽管目前在水稻方面的基础研究、基因组等方面的研究领先于其他国家,但在玉米等作物上仍相对落后。

基于上述情况,今年一号文件继续着重强调了玉米相关工作的重要性。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共有四次提到玉米,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有五次提到玉米,其中最重要的变化,即为把提高玉米单产上升到重要的位置。

“今年一号文件中两处重要的表述为‘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和‘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有序扩大试点范围,规范种植管理’,”上海钢联农产品事业部玉米分析师刘栋分析称:“未来玉米产量的增加更多依赖种植技术的提高。与种业相关行业的发展或会进入快车道,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也进入实质操作阶段,因此需要重点关注种业相关的政策变化,与种业直接相关的转基因技术研发和具有种质资源优势的企业,以及相关行业未来或有不错的投资机会。另外,像智能装备、设施设备的升级等相关领域也降成为资金、政策的发力点。”

在种业发展上,资源的引进、整合、评价利用是基础,生物技术的应用是有效的突破手段,企业基于以上两点的人才和资金投入不可或缺。

黎志康以自身经验做出提醒,尽管目前我国在科研上的投入逐年增加,研究方面得到的支持较为优越,但也存在着过分强调发论文,理论工作和实际应用的脱节现象。过去分子生物学家更为强调对逐个基因的研究,但没有深入了解基因之间的关系就会很难预测后代的表现,导致现有理论成果不易直接转化成可以提高单产的技术。

在新品种的审定方面,也尚有可优化之处。不同于养殖业,种业难以人为创造相对标准化的大规模种植条件。培育具有特殊性状的超级稻品种,则可以让作物适应不同的环境,例如在全球干旱频发的当下,具有节水抗旱特性的超级稻更容易保持产量稳定。

但根据黎志康的观察,目前我国市面销售的水稻种子要经过有关部门审批,高产为主要的审定标准。不容易鼓励研究人员因地制宜培育具有特殊形状的的品种,“就像各有特长的人,如果都用身高作为主要标准去衡量,其实是不合理的”,他举例称。

因此,人才评价和品种审定的标准还有待改革,更为科学的认知与导向仍需被推动。

目前,中国的农业发展正迎来颠覆式创新的历史阶段,可以看到转基因、基因编辑等相关分子技术在玉米和大豆上逐步放开。刘杰认为新技术未来在其他农作物上也有可能得到应用和推广,从产量、品质、栽培管理等方面进行改善。

“2023年乡村振兴进入全面推进关键阶段,中国开始向农业强国建设迈进,农业发展进程将提速,加快建设意味着农业强国被摆在优先位置,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都要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上海钢联农业分析师刘栋如此总结新一年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转基因作物试点与生物育种获政策鼓励,2023年种业机会在哪里?

如何把生物育种技术有机地跟常规的育种技术整合起来,提高育种的效率和产品质量,仍然是巨大的挑战。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日前发布,为今年三农工作的重点表明方向。其中具体指出要全面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国家育种联合攻关和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加强高产高油大豆、短生育期油菜、再生稻、耐盐碱作物等新品种培育;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进一步扩大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试点范围,依法加强监督;加强国家种业基地建设;深入开展种业企业扶优行动;开展种业监督执法年活动,推动实施种子质量认证。

有关种业安全的多项议题再一次在2023年一号文件中得以强调,这背后透露出该领域中的种种机遇。

有着“土豆博士”之称的刘杰为马铃薯育种界的专家,他向界面新闻指出,今年依旧要把粮食安全作为农业企业重点关注的方向:在耕地面积稳定的前提下,提高粮食单产依然是最有效途径。农企尤其是种企要思考利用生物育种技术突破传统育种无法突破的关键问题,选育直接或者间接提高作物单产水平的品种,高产、高蛋白、高油都是值得关注的方向。以产业需求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企业自身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前沿技术突破和应用,发展成有科技属性的农业企业。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首席科学家黎志康认可生物育种的重要性,他表示目前世界范围内尽管对于新技术的研究投入巨大,但目前主流育种还是通过杂交等常规方式为主,如何把生物育种技术有机地跟常规的育种技术整合起来,提高育种的效率和产品质量,仍然是巨大的挑战。

同时,黎志康也指出我国作物研究的现状,尽管目前在水稻方面的基础研究、基因组等方面的研究领先于其他国家,但在玉米等作物上仍相对落后。

基于上述情况,今年一号文件继续着重强调了玉米相关工作的重要性。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共有四次提到玉米,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有五次提到玉米,其中最重要的变化,即为把提高玉米单产上升到重要的位置。

“今年一号文件中两处重要的表述为‘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和‘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有序扩大试点范围,规范种植管理’,”上海钢联农产品事业部玉米分析师刘栋分析称:“未来玉米产量的增加更多依赖种植技术的提高。与种业相关行业的发展或会进入快车道,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也进入实质操作阶段,因此需要重点关注种业相关的政策变化,与种业直接相关的转基因技术研发和具有种质资源优势的企业,以及相关行业未来或有不错的投资机会。另外,像智能装备、设施设备的升级等相关领域也降成为资金、政策的发力点。”

在种业发展上,资源的引进、整合、评价利用是基础,生物技术的应用是有效的突破手段,企业基于以上两点的人才和资金投入不可或缺。

黎志康以自身经验做出提醒,尽管目前我国在科研上的投入逐年增加,研究方面得到的支持较为优越,但也存在着过分强调发论文,理论工作和实际应用的脱节现象。过去分子生物学家更为强调对逐个基因的研究,但没有深入了解基因之间的关系就会很难预测后代的表现,导致现有理论成果不易直接转化成可以提高单产的技术。

在新品种的审定方面,也尚有可优化之处。不同于养殖业,种业难以人为创造相对标准化的大规模种植条件。培育具有特殊性状的超级稻品种,则可以让作物适应不同的环境,例如在全球干旱频发的当下,具有节水抗旱特性的超级稻更容易保持产量稳定。

但根据黎志康的观察,目前我国市面销售的水稻种子要经过有关部门审批,高产为主要的审定标准。不容易鼓励研究人员因地制宜培育具有特殊形状的的品种,“就像各有特长的人,如果都用身高作为主要标准去衡量,其实是不合理的”,他举例称。

因此,人才评价和品种审定的标准还有待改革,更为科学的认知与导向仍需被推动。

目前,中国的农业发展正迎来颠覆式创新的历史阶段,可以看到转基因、基因编辑等相关分子技术在玉米和大豆上逐步放开。刘杰认为新技术未来在其他农作物上也有可能得到应用和推广,从产量、品质、栽培管理等方面进行改善。

“2023年乡村振兴进入全面推进关键阶段,中国开始向农业强国建设迈进,农业发展进程将提速,加快建设意味着农业强国被摆在优先位置,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都要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上海钢联农业分析师刘栋如此总结新一年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