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牙膏为什么会有“毒”?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牙膏为什么会有“毒”?

在哪里出现,就要遵守哪里的法律。

作者:五月

东方头条网曾盘点过“那些脑洞大开的暗杀计划”,“毒牙膏”赫然在列。

在冷战期间,曾任美国中央情报局(CIA)驻外情报站站长的拉里·德夫林,其上司给了他一管剧毒牙膏。此举是为暗杀奉行反帝反殖和不结盟政策的刚果政治领袖帕特里斯·卢蒙巴,欲趁卢蒙巴不备将牙膏放到他家中。

虽此次“毒牙膏”暗杀并未执行,但也因其奇葩的暗杀手段遭到网友调侃,“把目标干掉仿佛只是谋划者的次要目的,而主要目的则是展现自己的创意”。

时至今日,在日常生活中,不时会有关于“毒牙膏”的报道,例如最近才闹得沸沸扬扬的爱茉莉太平洋旗下的11款牙膏。虽然此“毒牙膏”非彼“毒牙膏”,但毕竟是消费者天天入口的快消品,安全性不言自明。

那么,牙膏有“毒”,“毒”在哪里?依据又是什么?

“毒”是什么?

追本溯源,过往的牙膏之所以被称为“毒牙膏”,主要因这些成分:CMIT/MIT、二甘醇、三氯生、氟。

近日,315名消费者向爱茉莉太平洋集团索赔3.15亿韩元(人民币约190.4万元),再次将爱茉莉的问题牙膏推向风口浪尖。

▍韩国下架相关涉事牙膏产品

据悉,此前爱茉莉集团被曝光旗下11款牙膏检出含有少量有毒物质甲基氯异噻唑啉酮(CMIT)、甲基异噻唑啉酮(MIT)的混合溶液成分。

而上一次引起较大轰动的“毒牙膏”事件,则是因二甘醇(DEG)。2007年5月中旬,巴拿马卫生部门称,由中国出口的两种牙膏中发现二甘醇。

6月1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发布公告提示消费者回避使用从中国进口的牙膏,并扣留所检来自中国的牙膏。随后加拿大、香港、新加坡等相关部门相继发声,禁售来自中国内地的几款问题牙膏。

此外,三氯生(triclosan)和氟也是牙膏中颇有争议的两个成分。三氯生是一种抗菌剂,常用在清洁产品中。2014年彭博社爆出高露洁全效牙膏中含有三氯生成分,引发较大关注。随后,相继有新闻指出三氯生“会导致胎儿畸形,甚至还会致癌”。

作为含有氟化物牙膏,能起到预防蛀牙的功效。但氟化物也是一种潜在的“毒药”, 毒性会日渐累积,致使慢性氟中毒或急性氟中毒。也因此,国家质检总局于2008年发布了“使用‘含氟’牙膏要谨慎”的提示。

 

含量与安全

牙膏中相继被曝出的有“毒”添加成分,其判断标准到底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毒”?

CMIT/MIT成分是工业用杀菌剂,有时也当作农药用,会诱发肺部纤维化、过敏性皮炎等疾病。2012年被韩国环境部指定为有毒物质,韩国相关法律禁止将其作为原料添加在牙膏中。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资深人士告诉五月(微信号:青眼),CMIT/MIT作为一种防腐剂,根据国内2015年版的《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及现行的《牙膏原材料规范》,牙膏中允许添加CMIT/MIT,但其浓度应在0.0015%的范围内。牙膏中CMIT/MIT的含量只要在这个范围内,就是安全的。

▍中国2015年版的《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截图

而在9年前掀起风波的二甘醇,属于低毒类化学物质,但摄入过量会损害肾脏。按照当时我国实行的标准,牙膏中二甘醇的添加不超过15%即算合格。

但在欧美等国家,很早就开始停止使用二甘醇,即便作为食品添加剂,其添加量也要求低于“添加剂”的0.2%。

▍国家质监局禁用二甘醇的公告截图

“二甘醇”风波持续将近一个月,引发行业、消费者、媒体等的高度关注与讨论。最终,国家质检总局于7月20日发布《关于禁止用二甘醇作为牙膏原料的公告》公告,为这场风波划上了句号。

标准与法律

韩国相关法律禁止在牙膏中使用CMIT/MIT。

此次爱茉莉11款牙膏产品被韩国食品医药品安全处(以下简称“食药处”)召回,涉事牙膏的CMIT/MIT检测出含量的为0.0044ppm(百万分之0.0044),若按照国际通用的欧洲15ppm(百万分之15)的标准,其是在安全范围内的。

也因此,韩国某医科大学教授指出,“此次事件真正的问题出在漏洞百出的法律上”。他认为CMIT/MIT毒性不大,含量也远低于国际标准,韩国食药处的法律规定不恰当。

但上述业内人士认为,“标准是要服从法律的”。

韩国食药处召回爱茉莉全部涉事牙膏的同时,也引发了中国消费者和媒体的质疑:涉事的11款牙膏中有6款在中国境内有售,为何不见召回中国的这些涉事产品?

这正是产品与当地法律法规的适用问题。爱茉莉的这6款牙膏,其CMIT/MIT含量是符合中国的法律规定和执行标准的。

此外,当年的中国的“二甘醇事件”也是如此。按当时的中国牙膏法规和标准,二甘醇的添加是在安全范围内的。但出口到国外时,其含量就不符合当地的法律或标准,导致产品被下架禁售。

在上述业内人士看来,“产品出现在哪里,就该符合哪里的法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牙膏为什么会有“毒”?

在哪里出现,就要遵守哪里的法律。

作者:五月

东方头条网曾盘点过“那些脑洞大开的暗杀计划”,“毒牙膏”赫然在列。

在冷战期间,曾任美国中央情报局(CIA)驻外情报站站长的拉里·德夫林,其上司给了他一管剧毒牙膏。此举是为暗杀奉行反帝反殖和不结盟政策的刚果政治领袖帕特里斯·卢蒙巴,欲趁卢蒙巴不备将牙膏放到他家中。

虽此次“毒牙膏”暗杀并未执行,但也因其奇葩的暗杀手段遭到网友调侃,“把目标干掉仿佛只是谋划者的次要目的,而主要目的则是展现自己的创意”。

时至今日,在日常生活中,不时会有关于“毒牙膏”的报道,例如最近才闹得沸沸扬扬的爱茉莉太平洋旗下的11款牙膏。虽然此“毒牙膏”非彼“毒牙膏”,但毕竟是消费者天天入口的快消品,安全性不言自明。

那么,牙膏有“毒”,“毒”在哪里?依据又是什么?

“毒”是什么?

追本溯源,过往的牙膏之所以被称为“毒牙膏”,主要因这些成分:CMIT/MIT、二甘醇、三氯生、氟。

近日,315名消费者向爱茉莉太平洋集团索赔3.15亿韩元(人民币约190.4万元),再次将爱茉莉的问题牙膏推向风口浪尖。

▍韩国下架相关涉事牙膏产品

据悉,此前爱茉莉集团被曝光旗下11款牙膏检出含有少量有毒物质甲基氯异噻唑啉酮(CMIT)、甲基异噻唑啉酮(MIT)的混合溶液成分。

而上一次引起较大轰动的“毒牙膏”事件,则是因二甘醇(DEG)。2007年5月中旬,巴拿马卫生部门称,由中国出口的两种牙膏中发现二甘醇。

6月1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发布公告提示消费者回避使用从中国进口的牙膏,并扣留所检来自中国的牙膏。随后加拿大、香港、新加坡等相关部门相继发声,禁售来自中国内地的几款问题牙膏。

此外,三氯生(triclosan)和氟也是牙膏中颇有争议的两个成分。三氯生是一种抗菌剂,常用在清洁产品中。2014年彭博社爆出高露洁全效牙膏中含有三氯生成分,引发较大关注。随后,相继有新闻指出三氯生“会导致胎儿畸形,甚至还会致癌”。

作为含有氟化物牙膏,能起到预防蛀牙的功效。但氟化物也是一种潜在的“毒药”, 毒性会日渐累积,致使慢性氟中毒或急性氟中毒。也因此,国家质检总局于2008年发布了“使用‘含氟’牙膏要谨慎”的提示。

 

含量与安全

牙膏中相继被曝出的有“毒”添加成分,其判断标准到底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毒”?

CMIT/MIT成分是工业用杀菌剂,有时也当作农药用,会诱发肺部纤维化、过敏性皮炎等疾病。2012年被韩国环境部指定为有毒物质,韩国相关法律禁止将其作为原料添加在牙膏中。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资深人士告诉五月(微信号:青眼),CMIT/MIT作为一种防腐剂,根据国内2015年版的《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及现行的《牙膏原材料规范》,牙膏中允许添加CMIT/MIT,但其浓度应在0.0015%的范围内。牙膏中CMIT/MIT的含量只要在这个范围内,就是安全的。

▍中国2015年版的《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截图

而在9年前掀起风波的二甘醇,属于低毒类化学物质,但摄入过量会损害肾脏。按照当时我国实行的标准,牙膏中二甘醇的添加不超过15%即算合格。

但在欧美等国家,很早就开始停止使用二甘醇,即便作为食品添加剂,其添加量也要求低于“添加剂”的0.2%。

▍国家质监局禁用二甘醇的公告截图

“二甘醇”风波持续将近一个月,引发行业、消费者、媒体等的高度关注与讨论。最终,国家质检总局于7月20日发布《关于禁止用二甘醇作为牙膏原料的公告》公告,为这场风波划上了句号。

标准与法律

韩国相关法律禁止在牙膏中使用CMIT/MIT。

此次爱茉莉11款牙膏产品被韩国食品医药品安全处(以下简称“食药处”)召回,涉事牙膏的CMIT/MIT检测出含量的为0.0044ppm(百万分之0.0044),若按照国际通用的欧洲15ppm(百万分之15)的标准,其是在安全范围内的。

也因此,韩国某医科大学教授指出,“此次事件真正的问题出在漏洞百出的法律上”。他认为CMIT/MIT毒性不大,含量也远低于国际标准,韩国食药处的法律规定不恰当。

但上述业内人士认为,“标准是要服从法律的”。

韩国食药处召回爱茉莉全部涉事牙膏的同时,也引发了中国消费者和媒体的质疑:涉事的11款牙膏中有6款在中国境内有售,为何不见召回中国的这些涉事产品?

这正是产品与当地法律法规的适用问题。爱茉莉的这6款牙膏,其CMIT/MIT含量是符合中国的法律规定和执行标准的。

此外,当年的中国的“二甘醇事件”也是如此。按当时的中国牙膏法规和标准,二甘醇的添加是在安全范围内的。但出口到国外时,其含量就不符合当地的法律或标准,导致产品被下架禁售。

在上述业内人士看来,“产品出现在哪里,就该符合哪里的法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