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隆基绿能首次明确量产TOPCon电池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隆基绿能首次明确量产TOPCon电池

“未来光伏产品不再是一款产品打天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马悦然

光伏技术迭代关键期,龙头企业的一举一动都引发市场关注。

2月27日,隆基绿能(601012.SH)披露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明确其鄂尔多斯电池项目将采取N型技术中的TOPCon技术,以用于满足地面电站客户的需求,预计2023年三季度开始进行设备安装。

这是隆基绿能首次公开表示,将推动TOPCon技术路线大规模量产。这意味着其在N型技术路线选择中,率先选择了量产TOPCon。

在TOPCon技术早期,设备、生产成本较高,因此隆基选择了在适当的时机推出TOPCon产品,并面向集中式电站。”隆基绿能对界面新闻回应称。

随着市场主流的PERC技术逐渐接近效率极限,光伏行业开始纷纷布局下一代技术。N型技术属于下一代光伏技术发展方向,主要分为TOPCon、异质结、IBC等技术路线。

目前业内讨论最多的为TOPCon和异质结技术。由于TOPCon可以与PERC产线实现更好地兼容,且电池生产成本更低,商业可行性更高,TOPCon技术开始逐渐脱颖而出。

业内认为,去年是TOPCon技术技术的量产元年,多家光伏企业进行扩产时均选择了这一技术。2021年,组件龙头之一的晶科能源(688223.SH)已布局TOPCon电池技术路线,并率先实现大规模量产。截至去年底,晶科投产的N型产能已达到35 GW。

但作为组件龙头的隆基绿能,此前在TOPCon技术上并没有太多市场动作,而是在去年11月推出了其独创的、基于HPBC电池技术的Hi-MO 6系列产品,以面对分布式市场。

HPBC电池技术是复合钝化背接触电池的简称,是P型TOPCon技术以及IBC技术的融合结果。隆基绿能预计,2023年公司HPBC出货量20-25 GW。

“隆基早在几年前就认为,分布式光伏具有的巨大市场空间,本着不领先不扩产的逻辑,最早推出HPBC技术的组件产品,以面向分布式。”隆基绿能对界面新闻表示。

公司经过深度研判认为,未来光伏产品不再是一款产品打天下。”隆基绿能称。

隆基绿能创始人、总裁李振国此前在接受界面新闻等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称,隆基绿能对于N型、P型技术没有设限,也并没有将HPBC电池技术定义为光伏的终极产品。

在与此次投资者的交流中,隆基绿能也回应了其对N型和P型光伏产品的看法。该公司称,没有把N型和P型当成核心考虑因素,主要是认为采用何种产品,需要基于对效率和成本的平衡,以及长期稳定性、场景融合和美观性等多维度考量因素。

目前,隆基绿能还未确定西咸50 GW电池技术路线,后续产能扩张的技术路线将根据公司研发成果而定。

2022年8月,隆基绿能与鄂尔多斯当地政府就投资合作协议签订了补充协议,将原协议中的年产20 GW单晶硅棒和切片项目,变更为年产46 GW单晶硅棒和切片项目,30 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及5 GW高效光伏组件项目产能维持不变。

今年1月,隆基绿能宣布继续大扩产,将在陕西省西咸新区投资建设年产100 GW单晶硅片项目及年产50 GW单晶电池项目,预计项目总体投资金额452亿元。该项目预计2024年三季度首线投产,2025年底达产。

隆基绿能称,其掌握的N型TOPCon电池技术已经成熟。2016年,该公司开始进行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并搭建了中试线;2021年发布了基于N型TOPCON技术的Hi-MO N组件。

除技术外,隆基绿能还回应了对产业链价格的看法。

该公司认为,今年以来,光伏产业链价格博弈激烈,整体价格相较2022年四季度有所下行。受能源供给持续紧张、光伏经济性提升等因素影响,全球需求开始提前释放。虽然短期原材料涨价对需求的释放力度产生了一定影响,尤其是在价格敏感的市场,但整体需求维持同比增长的趋势。

隆基绿能表示,随着原材料供应增加,其产线根据订单变化提升开工率,硅片产线开工率提升至90%左右、组件提升至80%以上;预计今年硅片和组件出货量将实现同比增长。

该公司认为,2023年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需求增量市场,随着光伏产业链价格下行,储备量非常充足的地面电站需求将出现明显释放,因此预计其50%以上的组件出货量将落在中国市场。

按照此前规划,2022年隆基绿能单晶硅片年产能达150 GW,单晶电池年产能达60 GW,单晶组件产能达85 GW,全年组件出货量目标50-60 GW。

隆基绿能预计,2022年归母公司净利润145亿-155亿元,同比增加60%-71%;扣非净利润140亿-151 亿元,同比增加59%-71%。

截至2月28日下午14点,隆基绿能股价报43.89元,下跌0.7%,市值为3326.77亿元。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隆基股份

3.7k
  • 中广核巴西公司首笔人民币进口贸易融资成功落地
  • 光伏板块走势分化,大市值权重表现低迷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隆基绿能首次明确量产TOPCon电池

“未来光伏产品不再是一款产品打天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马悦然

光伏技术迭代关键期,龙头企业的一举一动都引发市场关注。

2月27日,隆基绿能(601012.SH)披露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明确其鄂尔多斯电池项目将采取N型技术中的TOPCon技术,以用于满足地面电站客户的需求,预计2023年三季度开始进行设备安装。

这是隆基绿能首次公开表示,将推动TOPCon技术路线大规模量产。这意味着其在N型技术路线选择中,率先选择了量产TOPCon。

在TOPCon技术早期,设备、生产成本较高,因此隆基选择了在适当的时机推出TOPCon产品,并面向集中式电站。”隆基绿能对界面新闻回应称。

随着市场主流的PERC技术逐渐接近效率极限,光伏行业开始纷纷布局下一代技术。N型技术属于下一代光伏技术发展方向,主要分为TOPCon、异质结、IBC等技术路线。

目前业内讨论最多的为TOPCon和异质结技术。由于TOPCon可以与PERC产线实现更好地兼容,且电池生产成本更低,商业可行性更高,TOPCon技术开始逐渐脱颖而出。

业内认为,去年是TOPCon技术技术的量产元年,多家光伏企业进行扩产时均选择了这一技术。2021年,组件龙头之一的晶科能源(688223.SH)已布局TOPCon电池技术路线,并率先实现大规模量产。截至去年底,晶科投产的N型产能已达到35 GW。

但作为组件龙头的隆基绿能,此前在TOPCon技术上并没有太多市场动作,而是在去年11月推出了其独创的、基于HPBC电池技术的Hi-MO 6系列产品,以面对分布式市场。

HPBC电池技术是复合钝化背接触电池的简称,是P型TOPCon技术以及IBC技术的融合结果。隆基绿能预计,2023年公司HPBC出货量20-25 GW。

“隆基早在几年前就认为,分布式光伏具有的巨大市场空间,本着不领先不扩产的逻辑,最早推出HPBC技术的组件产品,以面向分布式。”隆基绿能对界面新闻表示。

公司经过深度研判认为,未来光伏产品不再是一款产品打天下。”隆基绿能称。

隆基绿能创始人、总裁李振国此前在接受界面新闻等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称,隆基绿能对于N型、P型技术没有设限,也并没有将HPBC电池技术定义为光伏的终极产品。

在与此次投资者的交流中,隆基绿能也回应了其对N型和P型光伏产品的看法。该公司称,没有把N型和P型当成核心考虑因素,主要是认为采用何种产品,需要基于对效率和成本的平衡,以及长期稳定性、场景融合和美观性等多维度考量因素。

目前,隆基绿能还未确定西咸50 GW电池技术路线,后续产能扩张的技术路线将根据公司研发成果而定。

2022年8月,隆基绿能与鄂尔多斯当地政府就投资合作协议签订了补充协议,将原协议中的年产20 GW单晶硅棒和切片项目,变更为年产46 GW单晶硅棒和切片项目,30 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及5 GW高效光伏组件项目产能维持不变。

今年1月,隆基绿能宣布继续大扩产,将在陕西省西咸新区投资建设年产100 GW单晶硅片项目及年产50 GW单晶电池项目,预计项目总体投资金额452亿元。该项目预计2024年三季度首线投产,2025年底达产。

隆基绿能称,其掌握的N型TOPCon电池技术已经成熟。2016年,该公司开始进行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并搭建了中试线;2021年发布了基于N型TOPCON技术的Hi-MO N组件。

除技术外,隆基绿能还回应了对产业链价格的看法。

该公司认为,今年以来,光伏产业链价格博弈激烈,整体价格相较2022年四季度有所下行。受能源供给持续紧张、光伏经济性提升等因素影响,全球需求开始提前释放。虽然短期原材料涨价对需求的释放力度产生了一定影响,尤其是在价格敏感的市场,但整体需求维持同比增长的趋势。

隆基绿能表示,随着原材料供应增加,其产线根据订单变化提升开工率,硅片产线开工率提升至90%左右、组件提升至80%以上;预计今年硅片和组件出货量将实现同比增长。

该公司认为,2023年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需求增量市场,随着光伏产业链价格下行,储备量非常充足的地面电站需求将出现明显释放,因此预计其50%以上的组件出货量将落在中国市场。

按照此前规划,2022年隆基绿能单晶硅片年产能达150 GW,单晶电池年产能达60 GW,单晶组件产能达85 GW,全年组件出货量目标50-60 GW。

隆基绿能预计,2022年归母公司净利润145亿-155亿元,同比增加60%-71%;扣非净利润140亿-151 亿元,同比增加59%-71%。

截至2月28日下午14点,隆基绿能股价报43.89元,下跌0.7%,市值为3326.77亿元。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