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JMedia】《圆梦巨人》:毁誉各半,你是点赞还是吐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JMedia】《圆梦巨人》:毁誉各半,你是点赞还是吐槽?

这是一部令人愉悦的、合格的娱乐片,但也仅此而已——它不太可能像斯皮尔伯格其他的经典电影那样让人(或票房)兴奋起来。

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奇幻冒险新作《圆梦巨人》将于本月14日内地上映。该片根据英国儿童文学家罗尔德·达尔的童话《好心眼巨人》改编,编剧正是1982年和斯皮尔伯格合作《E.T.外星人》的梅丽莎·马西森,她已于去年离世,因此本片也成为她最后一部作品。

电影今年7月北美上映,口碑不俗,可惜票房着实不佳,与其1.4亿美元的制作成本相比,目前的票房只能算个零头。何以影片质量和市场反馈如此悬殊?不妨跟随我们的解读一起看看《圆梦巨人》究竟有哪些过人之处和短板。

童心看世界

影片是以做梦、讲故事、家庭教育与童年、怀旧等为主题,更表现出一种即使明知赢不了也要捍卫精神独立的励志范儿——而最重要的是,这是一部关于友谊的电影——两个来自不同背景、性格相异之人的友谊。

电影情节并无坐过山车般的大起大落,它对曲折离奇和峰回路转不感兴趣,而是更多着墨巨人和女孩苏菲的互动——这是那种可以暂停剧情、聆听人物彼此倾诉故事的电影,是以温馨的灯光下投射在墙上的剪影来复述梦境的电影。片中也不乏逗趣的囧事,但都令人会心一笑,而非刻意炮制、为了营造气氛而搞笑。影片节奏不疾不徐地慢慢推进,就像让孩子们坐在椅子边儿急切等待翻书的声音。

有些成年人可能会觉得电影枯燥无聊,“啥事都没发生”,他们可能会这么说。“而且友好得过了头。”但也有成年人会喜欢,因为它为他们找回记忆——儿时在电影里看到又大又丑的怪物总会想要躲起来,但之后发现怪物傻傻的,又会忍不住笑出来。

好心眼巨人把梦装在罐子里,有些是好梦,有些是噩梦。巨人不想苏菲做恶梦,不是因为梦里有怪物,而是因为怪物会对做梦者说伤人的话。巨人也有诗意的一面,也能说出鼓舞人心的话,尤其在他说起自己如何钟爱这片土地、并尝试倾听它说话的时候。“我听过最好笑的故事就是从树那里听来的。”他对苏菲说。“这个世界到处都有悄悄话在说着。”但其他时候他连普通的词语都会用错。

影片没有明确的立意,而是随着不同情景表达不同的意义。也就是说,这个巨人可以是个成年人,把孩子带到他的世界,害怕这个孩子会因自己做了什么或没做什么而死掉;但他也能是个孩子,一个会让苏菲像母亲一样照顾他的孩子,一个被迫快速长大的孩子。这个步履蹒跚、满头白发的巨人通常代表溺爱孩子却也有些迷糊的爷爷,而巨人国里那些更大块头的巨人则像是不负责任、无足轻重、情绪无常的父母,他们不知如何付出与接受爱,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学习过(好心眼巨人告诉苏菲巨人们都没有父母)。

《圆梦巨人》大部分场景都显得从容不迫,很多时候都能看到苏菲和巨人像朋友一样对话。在动作场景中,斯皮尔伯格并未通过快速剪切来刺激观众眼球以锁住他们的注意力;相反,他安排了很多对话,用长镜头远景拍摄,让观众欣赏人物移动的方式,他们的一举一动是什么样,他们的手又做了什么动作。

其中只有少数特写镜头,出现在情绪强烈或好笑的地方,比如人类给巨人做了一顿饭,斯皮尔伯格就把镜头切到餐具上:一把剑、一把干草叉,还有一把铲子,形成一种反差萌。

影片每隔几秒钟就会出现让人忍俊不禁的画面,比如巨人趁着夜色把苏菲藏在背包里偷溜出伦敦,一路都在机智地想办法伪装自己:模仿树的阴影形状,闪进建筑凹陷处并用手捂住街灯灯泡。

斯皮尔伯格和他合作多次的摄影师老友贾努兹·卡明斯基都对大胆构图有独到眼光:巨人潜入湖水后,他的身影就像从湖岸上倒立下来一样;一个大个头巨人在雨中撑起一把跟人类差不多大的雨伞;好心眼巨人跨过巨人国边界的一道“大门”,那道门是个折线形的石头阵,一折一折就像自由泳时手臂的形状——这些创意都令观众叹服。

《圆梦巨人》讲的是善良的灵魂,而它本身也有一个善良的灵魂。

剧情流水账

关于《圆梦巨人》的许多评论都提到了斯皮尔伯格与编剧梅丽莎·马西森1982年合作的经典影片《E.T.外星人》,然而,这两部电影,除了都有一个小孩和一个虚构的生物发展了一段不同寻常的友谊之外,并无其他共通之处。拿《圆梦巨人》和《E.T.外星人》进行对比是对这部新片的伤害,因为它已经如此平庸,还有必要用这样的对比来凸显它的缺陷吗?

一部分原因毫无疑问出自原作,罗尔德·达尔的《好心眼巨人》本身就不适合改编电影,这个故事的结构没办法延展成传统的三幕式。结果,电影讲到一半就到高潮了,从那以后渐行渐平——虽然后半部分也不差,却更像一篇凑数的流水账。

故事缺乏兴奋点和紧迫感(尤其过了坏巨人突袭好心眼巨人那段),无法吸引人,而更大的疏漏则在于影片情感表达出奇得柔和。回到《E.T.外星人》,其实不光是这一部,斯皮尔伯格许多作品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们能让观众非常关心核心人物的关系,所以当“圆满结局”的代价是主人公不能在一起时,观众也会跟着撕心裂肺地难过——

可惜《圆梦巨人》引起的共鸣一点也不强烈,尽管我们也慢慢喜欢上苏菲和好心眼巨人,并感动于他们的友谊,但观众与人物间的联系既不深刻也不持久,电影的力量也因此受到限制。

斯皮尔伯格成功创造了一片奇异而梦幻的土地,尽管他使用的方法毫无瑕疵,但并非独一无二。他在《侏罗纪公园》里使用的CGI技术是一项值得致敬的开拓性创举,但这么多年来已有不少人超越了他,将特效一再推向新高度。《圆梦巨人》真实塑造了好心眼巨人和他的世界,但并没做到像《侏罗纪公园》那样令人震撼。

《圆梦巨人》里最出彩的是主角的表演。鲁比·巴恩希尔是苏菲的完美人选,她充满勇气,观众一看就会喜欢上她。这位11岁的英国小演员是第一次出演电影,之前只在电视剧《4点俱乐部》露过脸,相信这次亮相大银幕会让她成为很多影评人持续关注的潜力股;

马克·里朗斯则是二度和斯皮尔伯格合作,上次合作的《间谍之桥》为他赢得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他扮演的好心眼巨人温和、亲切,还有一丝忧愁。对于一个使用特效辅助的人物,他展现的复杂层次之走心,令人意想不到。

尽管《圆梦巨人》有很多值得欣赏的地方,但整个观影体验还是不尽人意。

《圆梦巨人》有缺陷,但也许这些问题也都因为观众对导演期待强烈而被放大。这是一部令人愉悦的、合格的娱乐片,但也仅此而已——它不太可能像斯皮尔伯格其他的经典电影那样让人(或票房)兴奋起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JMedia】《圆梦巨人》:毁誉各半,你是点赞还是吐槽?

这是一部令人愉悦的、合格的娱乐片,但也仅此而已——它不太可能像斯皮尔伯格其他的经典电影那样让人(或票房)兴奋起来。

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奇幻冒险新作《圆梦巨人》将于本月14日内地上映。该片根据英国儿童文学家罗尔德·达尔的童话《好心眼巨人》改编,编剧正是1982年和斯皮尔伯格合作《E.T.外星人》的梅丽莎·马西森,她已于去年离世,因此本片也成为她最后一部作品。

电影今年7月北美上映,口碑不俗,可惜票房着实不佳,与其1.4亿美元的制作成本相比,目前的票房只能算个零头。何以影片质量和市场反馈如此悬殊?不妨跟随我们的解读一起看看《圆梦巨人》究竟有哪些过人之处和短板。

童心看世界

影片是以做梦、讲故事、家庭教育与童年、怀旧等为主题,更表现出一种即使明知赢不了也要捍卫精神独立的励志范儿——而最重要的是,这是一部关于友谊的电影——两个来自不同背景、性格相异之人的友谊。

电影情节并无坐过山车般的大起大落,它对曲折离奇和峰回路转不感兴趣,而是更多着墨巨人和女孩苏菲的互动——这是那种可以暂停剧情、聆听人物彼此倾诉故事的电影,是以温馨的灯光下投射在墙上的剪影来复述梦境的电影。片中也不乏逗趣的囧事,但都令人会心一笑,而非刻意炮制、为了营造气氛而搞笑。影片节奏不疾不徐地慢慢推进,就像让孩子们坐在椅子边儿急切等待翻书的声音。

有些成年人可能会觉得电影枯燥无聊,“啥事都没发生”,他们可能会这么说。“而且友好得过了头。”但也有成年人会喜欢,因为它为他们找回记忆——儿时在电影里看到又大又丑的怪物总会想要躲起来,但之后发现怪物傻傻的,又会忍不住笑出来。

好心眼巨人把梦装在罐子里,有些是好梦,有些是噩梦。巨人不想苏菲做恶梦,不是因为梦里有怪物,而是因为怪物会对做梦者说伤人的话。巨人也有诗意的一面,也能说出鼓舞人心的话,尤其在他说起自己如何钟爱这片土地、并尝试倾听它说话的时候。“我听过最好笑的故事就是从树那里听来的。”他对苏菲说。“这个世界到处都有悄悄话在说着。”但其他时候他连普通的词语都会用错。

影片没有明确的立意,而是随着不同情景表达不同的意义。也就是说,这个巨人可以是个成年人,把孩子带到他的世界,害怕这个孩子会因自己做了什么或没做什么而死掉;但他也能是个孩子,一个会让苏菲像母亲一样照顾他的孩子,一个被迫快速长大的孩子。这个步履蹒跚、满头白发的巨人通常代表溺爱孩子却也有些迷糊的爷爷,而巨人国里那些更大块头的巨人则像是不负责任、无足轻重、情绪无常的父母,他们不知如何付出与接受爱,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学习过(好心眼巨人告诉苏菲巨人们都没有父母)。

《圆梦巨人》大部分场景都显得从容不迫,很多时候都能看到苏菲和巨人像朋友一样对话。在动作场景中,斯皮尔伯格并未通过快速剪切来刺激观众眼球以锁住他们的注意力;相反,他安排了很多对话,用长镜头远景拍摄,让观众欣赏人物移动的方式,他们的一举一动是什么样,他们的手又做了什么动作。

其中只有少数特写镜头,出现在情绪强烈或好笑的地方,比如人类给巨人做了一顿饭,斯皮尔伯格就把镜头切到餐具上:一把剑、一把干草叉,还有一把铲子,形成一种反差萌。

影片每隔几秒钟就会出现让人忍俊不禁的画面,比如巨人趁着夜色把苏菲藏在背包里偷溜出伦敦,一路都在机智地想办法伪装自己:模仿树的阴影形状,闪进建筑凹陷处并用手捂住街灯灯泡。

斯皮尔伯格和他合作多次的摄影师老友贾努兹·卡明斯基都对大胆构图有独到眼光:巨人潜入湖水后,他的身影就像从湖岸上倒立下来一样;一个大个头巨人在雨中撑起一把跟人类差不多大的雨伞;好心眼巨人跨过巨人国边界的一道“大门”,那道门是个折线形的石头阵,一折一折就像自由泳时手臂的形状——这些创意都令观众叹服。

《圆梦巨人》讲的是善良的灵魂,而它本身也有一个善良的灵魂。

剧情流水账

关于《圆梦巨人》的许多评论都提到了斯皮尔伯格与编剧梅丽莎·马西森1982年合作的经典影片《E.T.外星人》,然而,这两部电影,除了都有一个小孩和一个虚构的生物发展了一段不同寻常的友谊之外,并无其他共通之处。拿《圆梦巨人》和《E.T.外星人》进行对比是对这部新片的伤害,因为它已经如此平庸,还有必要用这样的对比来凸显它的缺陷吗?

一部分原因毫无疑问出自原作,罗尔德·达尔的《好心眼巨人》本身就不适合改编电影,这个故事的结构没办法延展成传统的三幕式。结果,电影讲到一半就到高潮了,从那以后渐行渐平——虽然后半部分也不差,却更像一篇凑数的流水账。

故事缺乏兴奋点和紧迫感(尤其过了坏巨人突袭好心眼巨人那段),无法吸引人,而更大的疏漏则在于影片情感表达出奇得柔和。回到《E.T.外星人》,其实不光是这一部,斯皮尔伯格许多作品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们能让观众非常关心核心人物的关系,所以当“圆满结局”的代价是主人公不能在一起时,观众也会跟着撕心裂肺地难过——

可惜《圆梦巨人》引起的共鸣一点也不强烈,尽管我们也慢慢喜欢上苏菲和好心眼巨人,并感动于他们的友谊,但观众与人物间的联系既不深刻也不持久,电影的力量也因此受到限制。

斯皮尔伯格成功创造了一片奇异而梦幻的土地,尽管他使用的方法毫无瑕疵,但并非独一无二。他在《侏罗纪公园》里使用的CGI技术是一项值得致敬的开拓性创举,但这么多年来已有不少人超越了他,将特效一再推向新高度。《圆梦巨人》真实塑造了好心眼巨人和他的世界,但并没做到像《侏罗纪公园》那样令人震撼。

《圆梦巨人》里最出彩的是主角的表演。鲁比·巴恩希尔是苏菲的完美人选,她充满勇气,观众一看就会喜欢上她。这位11岁的英国小演员是第一次出演电影,之前只在电视剧《4点俱乐部》露过脸,相信这次亮相大银幕会让她成为很多影评人持续关注的潜力股;

马克·里朗斯则是二度和斯皮尔伯格合作,上次合作的《间谍之桥》为他赢得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他扮演的好心眼巨人温和、亲切,还有一丝忧愁。对于一个使用特效辅助的人物,他展现的复杂层次之走心,令人意想不到。

尽管《圆梦巨人》有很多值得欣赏的地方,但整个观影体验还是不尽人意。

《圆梦巨人》有缺陷,但也许这些问题也都因为观众对导演期待强烈而被放大。这是一部令人愉悦的、合格的娱乐片,但也仅此而已——它不太可能像斯皮尔伯格其他的经典电影那样让人(或票房)兴奋起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