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JMedia】《爵迹》上映一周票房不足4亿,郭敬明还有未来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JMedia】《爵迹》上映一周票房不足4亿,郭敬明还有未来吗?

《爵迹》是一张因口碑、票房均失利而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它在被搭起两年后的倒地,直接导致了外界对主创阵容与成片质量的质疑、严重低于预期的票房成绩、以及电影采用的CG技术越来越被视为“噱头”情况的发生。

作者:黄云腾

8天3.38亿是《爵迹》国庆期间的票房成绩。如无意外,《爵迹》“十亿”梦碎的结局已接近盖棺定论。

在公开场合,这部全真人CG电影再次造就了一种分裂的奇观。一部分人拒绝承认电影票房与口碑失败,一部分人则对此表示庆幸;主创与电影的贴吧内依然充斥着对这部电影的溢美之词,认为《爵迹》是烂片的论调则在微博、微信、知乎等平台上屡占上风。

该片投资方乐视影业、原力动画等曾对这部电影寄予厚望。双方设想,“《爵迹》系列电影预期票房收入将会达到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完成老牌动画公司原力动画多年来转型成内容公司的夙愿;复制并扩大《小时代》的票房奇迹,同时与年末上映的《长城》共同成就乐视影业下半年最后的业绩冲刺。

这一切都在《爵迹》上映一周后,被尴尬地按下了暂停键。

《爵迹》是一张因口碑、票房均失利而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它在被搭起两年后的倒地,直接导致了外界对主创阵容与成片质量的质疑、严重低于预期的票房成绩、以及电影采用的CG技术越来越被视为“噱头”情况的发生。传闻中这部电影甚至还承接了部分美化财务报表的任务。

接近《爵迹》内部的人士在回应《数娱梦工厂》采访时称,“由于受到了某投资方的压力......因此在明知道特效制作周期过紧,影片完成度不足的现状情况下,依然要求电影在国庆档必须上档”。

一部电影的故事一般在上映前便被媒体挖空掏尽,唯有《爵迹》不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部电影饱含资本、转型、粉丝经济等诸多时兴要素,还有一个被世人公认为高调过头的导演与投资方。抵制这部电影被公认为政治正确,而支持者的声音依然壮大——这使得这部电影的故事还远远没到结束的地步。

粉丝的战争

百度王源贴吧、吴亦凡贴吧几乎从《爵迹》电影上映前就处于忙碌之中。为了支持二人在郭敬明电影中的首秀,王源贴吧关于《爵迹》的应援活动迅速开启,一张名单显示其收获了全国各地、多达70多个城市的包场、应援活动,被称为“现象级”应援;而因为吴亦凡早已进军大银幕,吴亦凡贴吧则在这类应援活动中开放有这部电影的影评楼、晒票根楼、票房跟踪楼等常规活动进行辅助宣传,显得更为驾轻就熟。

粉丝社群已不再是新鲜话题,并已成为当下偶像明星收入来源、路线规划的重要力量。以金钱、舆论为偶像的作品买单只是最常规的做法。粉丝们热衷于以带话题、净化百度搜索的方式来进行《爵迹》、王源与吴亦凡等主创的安利。一篇报道称,“你总能看到有关的信息......粉丝们这些自发的宣传表现得密不透风”。

作为粉丝经济最原始的玩家,郭敬明承认《爵迹》与粉丝息息相关。他在媒体采访中回应,“每个演员都很符合对小说里人物的设想”与“设法让传播效应最大化”是《爵迹》筛选角色的重要标准。电影先后登场的主角包括微博粉丝数为5314万的范冰冰、2054万的吴亦凡、1784万的王源,连特别主演杨幂粉丝数目都高达6425万。

在《爵迹》的故事中,“王爵与使徒永远一起战斗”是这部电影的核心情感部分。现实中,王爵与使徒的关系完全可以等位调换成郭敬明、王源、吴亦凡等主创与他们的忠实拥趸;在郭敬明邀请来10多位在社交媒体与线下均有热度的明星、利用CG这一技术推动电影激进变革时,反对者也被吸引而来。双方掌握有几乎匹配的实力与话语权、其目标则是在舆论的战争中战胜对方。

豆瓣电影、时光网、微博等平台是双方的主要战场。在豆瓣电影开放评分后,《爵迹》评分一度跌至2.4,占据评分一半以上的激进负面评价,多半由自称为没时间浪费在这部电影上的“黑粉”打出,“你的时间,非常值钱,就别去看了”;唯一令电影目前还能维持在4.1分左右水平的原因,完全归功于苦苦支撑的粉丝,后者为电影贡献了占据评分6.4%的5星评价。两种极端的观点几乎再次复制了当年《小时代》所引发的对立。

掀起争议、将其内化为电影影响力增长、票房上升的动力是作家、导演郭敬明所一直仰赖的优势。他将自己塑造成小镇青年的逆袭典范,多次强调质疑、争议与攻击无损于他的心灵强大,而自己的电影就是要做到有“争议性”,“如果影片的票房是8000万而不是4.8亿,观众都是各种死忠粉丝,那它的口碑一定非常非常好。但它扩大到了那么大的范围,你不可能指望所有人都会喜欢,因为没有一个东西可以征服所有人。”

甚至可以设想,黑粉的到来是在郭敬明意料之中,并试图将其收纳进控制范围。10月3日他转发陈学冬微博,对黑粉发起了反击,“骂电影就冲着我来,冲着演员骂算什么道理,冲着人家的粉丝骂更是莫名其妙!”

这一条评论迅速得到粉丝的回应。在这条随后被秒删的微博发出后不久,粉丝回复,“今日小四两米高! ”

精英的反击

当反对郭敬明与他的电影已经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郭敬明还必须承受来自社会的巨大压力。

《小时代》首部上映便造就了部分青少年人群与主流社会的第一次割裂:编剧鹦鹉史航、影评人周黎明、王思聪等众多大V在微博上发起声讨,二三线城市的影院则几乎场场被粉丝填满。同一影院内除《小时代》之外的影厅几乎门可罗雀——这仅是《小时代》上映后所引发的巨大社会效应之一。

而经历过《小时代》接连四度的势能累加与舆论轰炸,公众对于郭敬明的争议,在他的新作《爵迹》上映时抵达顶点。负面评价取代了中肯、或者是明显的加以美化的评价,成为主流的价值取向。

尽管周黎明并未发声,但鹦鹉史航几乎重演了3年前因为郭敬明的电影与网友对骂的历史。鹦鹉史航在《爵迹》上映时声称自己“没想吐槽”,并称“不会蓄意嫌弃”、是“类型开创与风格探索的及格之作”。他因为支持郭敬明这一标签再度被拖进舆论旋涡——在接连与多位粉丝在微博上展开唇枪舌战后,仍有网友调侃鹦鹉史航是不是“收钱了”。

 

如同是否喜欢郭敬明在许多场合被认为是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的分界线一样,郭敬明的小说与电影所做过的任何尝试,均被看做商业手段。在越来越多的人物专访、坊间传闻中他的形象逐渐清晰——一个精明世故的文化商人,被消费者或粉丝所热情簇拥,而他与他的拥趸却又注定被排斥在更纯粹的主流价值体系之外。

《爵迹》所面临的尴尬,是一场来自精英文化的反击。后者试图在被郭敬明霸占多年的主流视线后,将郭敬明与他的作品钉死在道德与商业的十字架上。

上映8天以来,围绕这部电影以及原著作者、导演本人抄袭日本动画、特效逊色、剧情薄弱以及主演演技欠缺的争议,构成了奇特的复调叙事:几乎每一样都是攻击郭敬明与他电影的重点,而这些都毫无疑问属于主流文化所排斥的范围。如娱乐博主与公众号《严肃八卦》运营者萝贝贝所称,郭敬明应该“终身背负骂名”、“完全不过分”。

更为重要的是,一直支撑郭敬明的有生力量正在快速流失。尽管以青春文学起家的郭敬明曾声称,“没有人会永远需要郭敬明,但永远有人正需要着”。但他已至少有2年时间不再潜心创作,而是一门心思扎进电影《爵迹》的特效制作过程中。在他的微博、贴吧上常有人抱怨郭敬明的创作进度,《爵迹》在拍成电影后其原著离最终完结也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即使是郭敬明一手执掌的最世文化,近年来也面临有不小竞争。云集出版、影视、特稿板块,他的老对手韩寒创办的亭东影业或许能够复制一个风评更好、更富有竞争力的最世文化。最世文化在IP储备上也还面临着较大危机——这几年来,除了郭敬明本人作品改编的《小时代》与《爵迹》外,两部旗下作者代表作《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剩者为王》改编的电影票房均未破亿。

“不是郭敬明”

电影投资方乐视影业、原力动画等无疑也因此焦灼不安。

双方都已在多个场合强调过这部电影的重要性。原力动画要以这部动画摆脱好莱坞或者是游戏过场CG加工厂的头衔;乐视影业无疑也需要有新的系列作品填补《小时代》的空缺,特别是98亿估值注入乐视网的命运正悬而未定,乐视影业亟需在下半年结束前兑现一年5.2亿净利润的承诺。

但一切梦幻都在电影上映后成为泡影——爵迹》上映8天票房不足4亿,黄金周的完结,基本上断绝了这部电影票房再度高走的可能性。根据此前报道,《爵迹》动用了11家出品方和近2亿的投资,如需回本至少需要6亿左右。而这无论如何,都与投资方乐视影业幻想过的“十亿或者上百亿”票房存在较大差距。

乐视影业CEO张昭曾称“《爵迹》应是中国二次元电影的里程碑”,“它和《长城》一样都是不同类型的里程碑”。在乐视影业内部与但凡提及明星股东的场合,郭敬明都被与张艺谋相提并论,一同被视为“乐视影业的核心创作力量之一”,要在财务投资外履行作为乐视“员工的一分子”的义务。结合现实情况,这或许意味着《爵迹》的失败,不仅是乐视影业财务投资上的失败,还是作为导演、电影界的产品经理与乐视影业股东、员工,郭敬明在职业生涯上的失败。

原力动画CEO赵锐也承认郭敬明这个名字具有双面性,“如果我没有跟他合作这个事情,可能我跟很多网友的看法一样,《小时代》说不定我也会喷一喷。”

郭敬明仍是这部电影的灵魂人物,也是针对这部电影毁谤与赞颂的靶心。从争议中一路走到今天的郭敬明具有巨大的魔力,这种魔力既使他受到投资方的青睐,能够成为一部电影卖座的保障;但另一方面,这种魔力的负面性质也正在蔓延开来。郭敬明就像一面放大镜,能够把一部电影许多细节意义上的毛病放大到致命的地步。

在社交平台上,有无数人因为郭敬明宣布罢看《爵迹》,并给出负面评价。因为在《爵迹》中“对性感身体的无限迷恋与展示、对权力和能力的无限敬仰、对欲望的无限肯定、对明星和资本的无限推崇”,影评人magasa称,“这部电影并没有缓解郭敬明电影中‘爱者恒爱’、‘讨厌的永不原谅’这样的两极状况,也许更加重了。”

在电影上映后的第四天,上海路演现场,或许是因为压力的重压所致,郭敬明在映后见面会上公开发难:“是不是因为我叫郭敬明,所以做什么都是错的?是不是只有我死了,你们才不会骂《爵迹》?”他也首次向外界否认了《爵迹2》开始制作的说法,声称最终结果还是要看“市场反应”。

某种程度上,郭敬明曾试图明晰他曾不熟知的世界的运转法则,“然后玩死他们”,但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被法则所束缚。《爵迹》的失败固然有疑似抄袭与故事内核浅薄的主观因素,但也因技术、资金及时间等客观因素所处处受制。

最重要的是,当他本人面临的非议远远大于作品本身,即使郭敬明能够通过发动粉丝的途径“讨回”《爵迹》这部电影的导演署名权,也无法掩盖这一举动或许有其合理性——郭敬明承认自己的名字在今天就是“原罪”,“外界的评判,舆论,或者社会的风气,很难顺着你的意愿去改变”,“因为不喜欢我个人而觉得整个团队或者是跟我有关的作品都是垃圾,所有人都糟糕,那这样的人本身也非常狭隘”。

在已公布的计划中,郭敬明还会拍摄《幻城》的电影版与一部科幻电影《未来未来》。不论票房意义上的胜负如何,这几部电影都注定会引发巨大的争议与针对他个人的持续攻击。郭敬明或许意识到自己不得不承受转型的压力与需要付出的巨大代价。“就像前沿科学实验室里试验,失败的可能性很大,但你得去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JMedia】《爵迹》上映一周票房不足4亿,郭敬明还有未来吗?

《爵迹》是一张因口碑、票房均失利而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它在被搭起两年后的倒地,直接导致了外界对主创阵容与成片质量的质疑、严重低于预期的票房成绩、以及电影采用的CG技术越来越被视为“噱头”情况的发生。

作者:黄云腾

8天3.38亿是《爵迹》国庆期间的票房成绩。如无意外,《爵迹》“十亿”梦碎的结局已接近盖棺定论。

在公开场合,这部全真人CG电影再次造就了一种分裂的奇观。一部分人拒绝承认电影票房与口碑失败,一部分人则对此表示庆幸;主创与电影的贴吧内依然充斥着对这部电影的溢美之词,认为《爵迹》是烂片的论调则在微博、微信、知乎等平台上屡占上风。

该片投资方乐视影业、原力动画等曾对这部电影寄予厚望。双方设想,“《爵迹》系列电影预期票房收入将会达到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完成老牌动画公司原力动画多年来转型成内容公司的夙愿;复制并扩大《小时代》的票房奇迹,同时与年末上映的《长城》共同成就乐视影业下半年最后的业绩冲刺。

这一切都在《爵迹》上映一周后,被尴尬地按下了暂停键。

《爵迹》是一张因口碑、票房均失利而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它在被搭起两年后的倒地,直接导致了外界对主创阵容与成片质量的质疑、严重低于预期的票房成绩、以及电影采用的CG技术越来越被视为“噱头”情况的发生。传闻中这部电影甚至还承接了部分美化财务报表的任务。

接近《爵迹》内部的人士在回应《数娱梦工厂》采访时称,“由于受到了某投资方的压力......因此在明知道特效制作周期过紧,影片完成度不足的现状情况下,依然要求电影在国庆档必须上档”。

一部电影的故事一般在上映前便被媒体挖空掏尽,唯有《爵迹》不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部电影饱含资本、转型、粉丝经济等诸多时兴要素,还有一个被世人公认为高调过头的导演与投资方。抵制这部电影被公认为政治正确,而支持者的声音依然壮大——这使得这部电影的故事还远远没到结束的地步。

粉丝的战争

百度王源贴吧、吴亦凡贴吧几乎从《爵迹》电影上映前就处于忙碌之中。为了支持二人在郭敬明电影中的首秀,王源贴吧关于《爵迹》的应援活动迅速开启,一张名单显示其收获了全国各地、多达70多个城市的包场、应援活动,被称为“现象级”应援;而因为吴亦凡早已进军大银幕,吴亦凡贴吧则在这类应援活动中开放有这部电影的影评楼、晒票根楼、票房跟踪楼等常规活动进行辅助宣传,显得更为驾轻就熟。

粉丝社群已不再是新鲜话题,并已成为当下偶像明星收入来源、路线规划的重要力量。以金钱、舆论为偶像的作品买单只是最常规的做法。粉丝们热衷于以带话题、净化百度搜索的方式来进行《爵迹》、王源与吴亦凡等主创的安利。一篇报道称,“你总能看到有关的信息......粉丝们这些自发的宣传表现得密不透风”。

作为粉丝经济最原始的玩家,郭敬明承认《爵迹》与粉丝息息相关。他在媒体采访中回应,“每个演员都很符合对小说里人物的设想”与“设法让传播效应最大化”是《爵迹》筛选角色的重要标准。电影先后登场的主角包括微博粉丝数为5314万的范冰冰、2054万的吴亦凡、1784万的王源,连特别主演杨幂粉丝数目都高达6425万。

在《爵迹》的故事中,“王爵与使徒永远一起战斗”是这部电影的核心情感部分。现实中,王爵与使徒的关系完全可以等位调换成郭敬明、王源、吴亦凡等主创与他们的忠实拥趸;在郭敬明邀请来10多位在社交媒体与线下均有热度的明星、利用CG这一技术推动电影激进变革时,反对者也被吸引而来。双方掌握有几乎匹配的实力与话语权、其目标则是在舆论的战争中战胜对方。

豆瓣电影、时光网、微博等平台是双方的主要战场。在豆瓣电影开放评分后,《爵迹》评分一度跌至2.4,占据评分一半以上的激进负面评价,多半由自称为没时间浪费在这部电影上的“黑粉”打出,“你的时间,非常值钱,就别去看了”;唯一令电影目前还能维持在4.1分左右水平的原因,完全归功于苦苦支撑的粉丝,后者为电影贡献了占据评分6.4%的5星评价。两种极端的观点几乎再次复制了当年《小时代》所引发的对立。

掀起争议、将其内化为电影影响力增长、票房上升的动力是作家、导演郭敬明所一直仰赖的优势。他将自己塑造成小镇青年的逆袭典范,多次强调质疑、争议与攻击无损于他的心灵强大,而自己的电影就是要做到有“争议性”,“如果影片的票房是8000万而不是4.8亿,观众都是各种死忠粉丝,那它的口碑一定非常非常好。但它扩大到了那么大的范围,你不可能指望所有人都会喜欢,因为没有一个东西可以征服所有人。”

甚至可以设想,黑粉的到来是在郭敬明意料之中,并试图将其收纳进控制范围。10月3日他转发陈学冬微博,对黑粉发起了反击,“骂电影就冲着我来,冲着演员骂算什么道理,冲着人家的粉丝骂更是莫名其妙!”

这一条评论迅速得到粉丝的回应。在这条随后被秒删的微博发出后不久,粉丝回复,“今日小四两米高! ”

精英的反击

当反对郭敬明与他的电影已经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郭敬明还必须承受来自社会的巨大压力。

《小时代》首部上映便造就了部分青少年人群与主流社会的第一次割裂:编剧鹦鹉史航、影评人周黎明、王思聪等众多大V在微博上发起声讨,二三线城市的影院则几乎场场被粉丝填满。同一影院内除《小时代》之外的影厅几乎门可罗雀——这仅是《小时代》上映后所引发的巨大社会效应之一。

而经历过《小时代》接连四度的势能累加与舆论轰炸,公众对于郭敬明的争议,在他的新作《爵迹》上映时抵达顶点。负面评价取代了中肯、或者是明显的加以美化的评价,成为主流的价值取向。

尽管周黎明并未发声,但鹦鹉史航几乎重演了3年前因为郭敬明的电影与网友对骂的历史。鹦鹉史航在《爵迹》上映时声称自己“没想吐槽”,并称“不会蓄意嫌弃”、是“类型开创与风格探索的及格之作”。他因为支持郭敬明这一标签再度被拖进舆论旋涡——在接连与多位粉丝在微博上展开唇枪舌战后,仍有网友调侃鹦鹉史航是不是“收钱了”。

 

如同是否喜欢郭敬明在许多场合被认为是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的分界线一样,郭敬明的小说与电影所做过的任何尝试,均被看做商业手段。在越来越多的人物专访、坊间传闻中他的形象逐渐清晰——一个精明世故的文化商人,被消费者或粉丝所热情簇拥,而他与他的拥趸却又注定被排斥在更纯粹的主流价值体系之外。

《爵迹》所面临的尴尬,是一场来自精英文化的反击。后者试图在被郭敬明霸占多年的主流视线后,将郭敬明与他的作品钉死在道德与商业的十字架上。

上映8天以来,围绕这部电影以及原著作者、导演本人抄袭日本动画、特效逊色、剧情薄弱以及主演演技欠缺的争议,构成了奇特的复调叙事:几乎每一样都是攻击郭敬明与他电影的重点,而这些都毫无疑问属于主流文化所排斥的范围。如娱乐博主与公众号《严肃八卦》运营者萝贝贝所称,郭敬明应该“终身背负骂名”、“完全不过分”。

更为重要的是,一直支撑郭敬明的有生力量正在快速流失。尽管以青春文学起家的郭敬明曾声称,“没有人会永远需要郭敬明,但永远有人正需要着”。但他已至少有2年时间不再潜心创作,而是一门心思扎进电影《爵迹》的特效制作过程中。在他的微博、贴吧上常有人抱怨郭敬明的创作进度,《爵迹》在拍成电影后其原著离最终完结也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即使是郭敬明一手执掌的最世文化,近年来也面临有不小竞争。云集出版、影视、特稿板块,他的老对手韩寒创办的亭东影业或许能够复制一个风评更好、更富有竞争力的最世文化。最世文化在IP储备上也还面临着较大危机——这几年来,除了郭敬明本人作品改编的《小时代》与《爵迹》外,两部旗下作者代表作《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剩者为王》改编的电影票房均未破亿。

“不是郭敬明”

电影投资方乐视影业、原力动画等无疑也因此焦灼不安。

双方都已在多个场合强调过这部电影的重要性。原力动画要以这部动画摆脱好莱坞或者是游戏过场CG加工厂的头衔;乐视影业无疑也需要有新的系列作品填补《小时代》的空缺,特别是98亿估值注入乐视网的命运正悬而未定,乐视影业亟需在下半年结束前兑现一年5.2亿净利润的承诺。

但一切梦幻都在电影上映后成为泡影——爵迹》上映8天票房不足4亿,黄金周的完结,基本上断绝了这部电影票房再度高走的可能性。根据此前报道,《爵迹》动用了11家出品方和近2亿的投资,如需回本至少需要6亿左右。而这无论如何,都与投资方乐视影业幻想过的“十亿或者上百亿”票房存在较大差距。

乐视影业CEO张昭曾称“《爵迹》应是中国二次元电影的里程碑”,“它和《长城》一样都是不同类型的里程碑”。在乐视影业内部与但凡提及明星股东的场合,郭敬明都被与张艺谋相提并论,一同被视为“乐视影业的核心创作力量之一”,要在财务投资外履行作为乐视“员工的一分子”的义务。结合现实情况,这或许意味着《爵迹》的失败,不仅是乐视影业财务投资上的失败,还是作为导演、电影界的产品经理与乐视影业股东、员工,郭敬明在职业生涯上的失败。

原力动画CEO赵锐也承认郭敬明这个名字具有双面性,“如果我没有跟他合作这个事情,可能我跟很多网友的看法一样,《小时代》说不定我也会喷一喷。”

郭敬明仍是这部电影的灵魂人物,也是针对这部电影毁谤与赞颂的靶心。从争议中一路走到今天的郭敬明具有巨大的魔力,这种魔力既使他受到投资方的青睐,能够成为一部电影卖座的保障;但另一方面,这种魔力的负面性质也正在蔓延开来。郭敬明就像一面放大镜,能够把一部电影许多细节意义上的毛病放大到致命的地步。

在社交平台上,有无数人因为郭敬明宣布罢看《爵迹》,并给出负面评价。因为在《爵迹》中“对性感身体的无限迷恋与展示、对权力和能力的无限敬仰、对欲望的无限肯定、对明星和资本的无限推崇”,影评人magasa称,“这部电影并没有缓解郭敬明电影中‘爱者恒爱’、‘讨厌的永不原谅’这样的两极状况,也许更加重了。”

在电影上映后的第四天,上海路演现场,或许是因为压力的重压所致,郭敬明在映后见面会上公开发难:“是不是因为我叫郭敬明,所以做什么都是错的?是不是只有我死了,你们才不会骂《爵迹》?”他也首次向外界否认了《爵迹2》开始制作的说法,声称最终结果还是要看“市场反应”。

某种程度上,郭敬明曾试图明晰他曾不熟知的世界的运转法则,“然后玩死他们”,但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被法则所束缚。《爵迹》的失败固然有疑似抄袭与故事内核浅薄的主观因素,但也因技术、资金及时间等客观因素所处处受制。

最重要的是,当他本人面临的非议远远大于作品本身,即使郭敬明能够通过发动粉丝的途径“讨回”《爵迹》这部电影的导演署名权,也无法掩盖这一举动或许有其合理性——郭敬明承认自己的名字在今天就是“原罪”,“外界的评判,舆论,或者社会的风气,很难顺着你的意愿去改变”,“因为不喜欢我个人而觉得整个团队或者是跟我有关的作品都是垃圾,所有人都糟糕,那这样的人本身也非常狭隘”。

在已公布的计划中,郭敬明还会拍摄《幻城》的电影版与一部科幻电影《未来未来》。不论票房意义上的胜负如何,这几部电影都注定会引发巨大的争议与针对他个人的持续攻击。郭敬明或许意识到自己不得不承受转型的压力与需要付出的巨大代价。“就像前沿科学实验室里试验,失败的可能性很大,但你得去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