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德勤×界面“2023绿色复苏”圆桌:推动绿色城市建设,打造碳减排主战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德勤×界面“2023绿色复苏”圆桌:推动绿色城市建设,打造碳减排主战场

气候变化的持续影响、生物多样性流失的危机,使得全球城市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构建更具适应性与韧性的绿色基础设施,韧性城市建设变为推动实现繁荣共生的重要命题。

图源:“2023绿色复苏”展望论坛 图片来源:主办方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城市消耗了全世界78%的能源,超过60%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城市地区,城市自然成了实现碳减排的主战场。同时,气候变化的持续影响、生物多样性流失的危机,使得全球城市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构建更具适应性与韧性的绿色基础设施,韧性城市建设变为推动实现繁荣共生的重要命题。

228日,界面新闻ESG频道与德勤中国联合举办了“2023绿色复苏”展望论坛。在韧性城市下的繁荣共生圆桌论坛环节,德勤中国合伙人张崟、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专家黄俊鹏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专家郭振伟共同探讨了绿色城市发展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副主任郭振伟 图片来源:主办方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上月底发布了关于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局部修订征求意见稿)》,引起了业内关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副主任郭振伟表示,零碳社区作为理想场景,需要创新技术的支持。郭振伟表示城市管理上的数字化有助于减少能耗,例如用智慧手段管理建筑能耗,用城市大脑管理智慧交通、提高行车效率等。

“城区层面的项目具有空间尺度大、建设内容多样、投资额高、建设周期长,但同时综合减碳效果显著、绿色协同发展效益突出的特点,先行的绿色生态城区项目在新一轮低碳发展竞争中已经取得领先优势,中新天津生态城、上海虹桥商务区以及中新广州知识城就是三个非常典型的高质量低碳实践案例。”郭振伟介绍道。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低碳健康地产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友绿智库创始人黄俊鹏 图片来源:主办方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低碳健康地产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友绿智库创始人黄俊鹏表示,大型公共建筑的碳排放管控已经提上日程,北京、上海还有深圳等地对于大型公共建筑物都有相应的碳排放限额。黄俊鹏还提到,推动建筑运营过程中终端用户的电气化,也有助于建筑生命周期的减碳。零碳社区需要居民深度参与,甚至牺牲一定的便利度为代价,同时需要技术支持,这距离实际推广仍有段距离。黄俊鹏表示。

对于未来值得投入的建筑领域减碳技术,黄俊鹏认为NBS(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值得借鉴,例如可以回收雨水的屋顶花园;此外还有城市高层建筑中对太阳能的使用。第三类技术是通过虚拟电厂,解决可再生能源的调峰问题,增加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等突发情况下的韧性;第四类是装配式建造技术,可以提升产业工人工作效率,也可以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情况迅速搭建,并且循环使用。

德勤中国合伙人张崟 图片来源:主办方

德勤中国合伙人张崟在圆桌论坛中表示,国内建筑领域的减碳首先需要完善相关的标准体系。张崟提到,现在许多同样量级的开发企业统计出的碳排放总量差异巨大,这是因为统计标准不一、边界不明确甚至计算方法都不尽相同,给建筑行业整体碳排放水平的评估与趋势分析造成了困扰。

“企业减碳案例中,华润置地、新城控股正在对旗下的购物中心项目进行低碳化改造;中海地产将自己的新总部大楼打造成零碳办公项目;龙湖集团在高碑店建造了全国最大的绿色低碳住宅区。建筑的绿色低碳化是目前行业的整体趋势,全国各省市也陆续开始对超低能耗项目提供相关补贴,以鼓励开发企业尽早完成全面的低碳转型。”张崟介绍道。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德勤

2.8k
  • 德勤据悉扩大伦敦办公空间
  • 德勤据悉启动十年来最大规模业务重组,以削减成本并精简组织结构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德勤×界面“2023绿色复苏”圆桌:推动绿色城市建设,打造碳减排主战场

气候变化的持续影响、生物多样性流失的危机,使得全球城市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构建更具适应性与韧性的绿色基础设施,韧性城市建设变为推动实现繁荣共生的重要命题。

图源:“2023绿色复苏”展望论坛 图片来源:主办方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城市消耗了全世界78%的能源,超过60%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城市地区,城市自然成了实现碳减排的主战场。同时,气候变化的持续影响、生物多样性流失的危机,使得全球城市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构建更具适应性与韧性的绿色基础设施,韧性城市建设变为推动实现繁荣共生的重要命题。

228日,界面新闻ESG频道与德勤中国联合举办了“2023绿色复苏”展望论坛。在韧性城市下的繁荣共生圆桌论坛环节,德勤中国合伙人张崟、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专家黄俊鹏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专家郭振伟共同探讨了绿色城市发展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副主任郭振伟 图片来源:主办方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上月底发布了关于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局部修订征求意见稿)》,引起了业内关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副主任郭振伟表示,零碳社区作为理想场景,需要创新技术的支持。郭振伟表示城市管理上的数字化有助于减少能耗,例如用智慧手段管理建筑能耗,用城市大脑管理智慧交通、提高行车效率等。

“城区层面的项目具有空间尺度大、建设内容多样、投资额高、建设周期长,但同时综合减碳效果显著、绿色协同发展效益突出的特点,先行的绿色生态城区项目在新一轮低碳发展竞争中已经取得领先优势,中新天津生态城、上海虹桥商务区以及中新广州知识城就是三个非常典型的高质量低碳实践案例。”郭振伟介绍道。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低碳健康地产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友绿智库创始人黄俊鹏 图片来源:主办方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低碳健康地产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友绿智库创始人黄俊鹏表示,大型公共建筑的碳排放管控已经提上日程,北京、上海还有深圳等地对于大型公共建筑物都有相应的碳排放限额。黄俊鹏还提到,推动建筑运营过程中终端用户的电气化,也有助于建筑生命周期的减碳。零碳社区需要居民深度参与,甚至牺牲一定的便利度为代价,同时需要技术支持,这距离实际推广仍有段距离。黄俊鹏表示。

对于未来值得投入的建筑领域减碳技术,黄俊鹏认为NBS(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值得借鉴,例如可以回收雨水的屋顶花园;此外还有城市高层建筑中对太阳能的使用。第三类技术是通过虚拟电厂,解决可再生能源的调峰问题,增加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等突发情况下的韧性;第四类是装配式建造技术,可以提升产业工人工作效率,也可以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情况迅速搭建,并且循环使用。

德勤中国合伙人张崟 图片来源:主办方

德勤中国合伙人张崟在圆桌论坛中表示,国内建筑领域的减碳首先需要完善相关的标准体系。张崟提到,现在许多同样量级的开发企业统计出的碳排放总量差异巨大,这是因为统计标准不一、边界不明确甚至计算方法都不尽相同,给建筑行业整体碳排放水平的评估与趋势分析造成了困扰。

“企业减碳案例中,华润置地、新城控股正在对旗下的购物中心项目进行低碳化改造;中海地产将自己的新总部大楼打造成零碳办公项目;龙湖集团在高碑店建造了全国最大的绿色低碳住宅区。建筑的绿色低碳化是目前行业的整体趋势,全国各省市也陆续开始对超低能耗项目提供相关补贴,以鼓励开发企业尽早完成全面的低碳转型。”张崟介绍道。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