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连续两年两位数增长!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将继续提高总部密度、科创浓度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连续两年两位数增长!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将继续提高总部密度、科创浓度

近期,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结合编制国土空间中近期规划,提出了面向2035年展望2050年发展战略目标,在原先“大交通”“大会展”“大商务”基础上,还新增了“大科创”功能。

图片来源:图虫

记者 方卓然

2023年3月2日,上海市副市长华源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以下简称“商务区”)作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核心功能承载区,各项经济指标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2021年2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由国务院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印发。2023年3月2日,上海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建设成果有关情况。

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商务区经济连续两年实现两位数增长。2022年,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税收收入398.71亿元,同比增长15.2%;实到外商投资同比增长100%,吸引产业投资总额同比增长超60%,速度质量得到同步提高。

截至目前,商务区累计吸引和培育总部类企业500多家,其中经市级认定的跨国公司总部企业44家、外资研发中心11家、民营企业总部44家、贸易型总部13家。2022年实现进出口商品总额616.59亿元,同比增长8.6%;累计推荐177家企业开立自由贸易账户。

《总体方案》擘画了一幅大虹桥”“一核两带宏伟蓝图,其中一核为上海虹桥商务区,北向拓展带包括虹桥-长宁-嘉定-昆山-太仓-相城-苏州工业园区,南向拓展带包括虹桥-闵行-松江-金山-平湖-南湖-海盐-海宁。

两年来,商务区持续强化集聚辐射,高水平服务“一核两带”总体布局,引领带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阮青表示,“一核”与“两带”之间的产业联动日趋紧密,以“虹桥总部+腹地基地”“虹桥贸易+腹地物流”“虹桥商务+腹地休闲”等为特征的功能布局逐步成型。

“中欧班列—上海号”从“大虹桥”始发,来自长三角地区的货源箱量占比达到86.9%,直接、间接服务长三角地区进出口企业2000余家。

阮青指出,最近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是近年来长三角跨城通勤量增长最明显的片区之一,也显示这个片区经济活动密切,跨城通勤人员主要分布在“两带”上的苏州昆山、太仓,嘉兴平湖等地。大虹桥内部时空距离拉近,推动“两带”上各县市区从之前的“接轨上海”进一步转为“同城融入”。

为了充分发挥综合交通枢纽门户功能,商务区已经扩大虹桥火车站对长三角周边高铁网络辐射范围,沪苏湖铁路、沪苏嘉城际线等一批跨区域重大交通项目实现开工;嘉闵线北延伸等跨省市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昨天,上海机场集团还与苏州、嘉兴、合肥等城市就深化航空合作进行签约,重点推进虚拟航站楼、数字货站等项目建设。

为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下一步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将如何继续发展?

对此,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管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鲍炳章表示,商务区将紧扣一体化,做强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功能、提升高端资源要素配置能级、打造区域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具体来说,商务区将全力打造长三角民营企业总部集聚区和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加快形成区域一体化的产业生态集群,促进高端要素资源跨区域集散。

同时,商务区将加大吸引培育高能级总部机构力度,推动总部经济能级提升;加快集聚一批具有国际服务功能的专业服务机构,高水平建设上海国际技术交易市场、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等功能平台;加快投资性公司和产业基金在商务区落地。

鲍炳章透露,商务区将对标国际多边已生效或正在研究的经贸协定,推进虹桥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探索开展内外贸一体化试点。依托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建设,加快布局和发展新型国际贸易,争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先行先试。

近期,商务区结合编制国土空间中近期规划,提出了面向2035年展望2050年发展战略目标,商务区在原先“大交通”“大会展”“大商务”基础上,还新增了“大科创”功能。

目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创新浓度高,产业基础好,集聚了大量企业研发中心、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市域部分范围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87家,占全市的比重达56.6%。

鲍炳章解释道,作为长三角强劲活跃增长极的“极中极”、联通国际国内市场的“彩虹桥”,商务区将通过持续提升核心功能,发挥一核辐射带动作用,依托优越的经济地理位置和总部类研发中心集聚优势,推动“总部”与“基地”协同、研发与转化衔接、平台与企业联动,提升企业总部研发和创新策源功能,形成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平台,赋能长三角区域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同时,据不完全统计,商务区已集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超1.4万家,占比17.5%是全市平均水平的3.4倍。

鲍炳章表示,未来,商务区将围绕优势产业和优势产业门类,加快集聚市场化创新主体,提升企业和研发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市场化科技创新力量的策源能力。

“从国内外先进经验看,科技创新是引领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鲍炳章说,未来,商务区将搭建更多高质量合作平台,推动打造国际人才港、技术交易功能、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全球数字贸易港等重要载体平台,扩大进博会和虹桥经济论坛溢出效应,持续推动政策创新,提供更为便利的创新生态、创新服务、创新要素等配套支撑,通过链接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畅通国内国际两个循环,更好地把人流、物流、商流的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和创新价值,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支持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加快业务创新,助推商务区高质量发展。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连续两年两位数增长!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将继续提高总部密度、科创浓度

近期,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结合编制国土空间中近期规划,提出了面向2035年展望2050年发展战略目标,在原先“大交通”“大会展”“大商务”基础上,还新增了“大科创”功能。

图片来源:图虫

记者 方卓然

2023年3月2日,上海市副市长华源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以下简称“商务区”)作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核心功能承载区,各项经济指标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2021年2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由国务院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印发。2023年3月2日,上海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建设成果有关情况。

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商务区经济连续两年实现两位数增长。2022年,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税收收入398.71亿元,同比增长15.2%;实到外商投资同比增长100%,吸引产业投资总额同比增长超60%,速度质量得到同步提高。

截至目前,商务区累计吸引和培育总部类企业500多家,其中经市级认定的跨国公司总部企业44家、外资研发中心11家、民营企业总部44家、贸易型总部13家。2022年实现进出口商品总额616.59亿元,同比增长8.6%;累计推荐177家企业开立自由贸易账户。

《总体方案》擘画了一幅大虹桥”“一核两带宏伟蓝图,其中一核为上海虹桥商务区,北向拓展带包括虹桥-长宁-嘉定-昆山-太仓-相城-苏州工业园区,南向拓展带包括虹桥-闵行-松江-金山-平湖-南湖-海盐-海宁。

两年来,商务区持续强化集聚辐射,高水平服务“一核两带”总体布局,引领带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阮青表示,“一核”与“两带”之间的产业联动日趋紧密,以“虹桥总部+腹地基地”“虹桥贸易+腹地物流”“虹桥商务+腹地休闲”等为特征的功能布局逐步成型。

“中欧班列—上海号”从“大虹桥”始发,来自长三角地区的货源箱量占比达到86.9%,直接、间接服务长三角地区进出口企业2000余家。

阮青指出,最近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是近年来长三角跨城通勤量增长最明显的片区之一,也显示这个片区经济活动密切,跨城通勤人员主要分布在“两带”上的苏州昆山、太仓,嘉兴平湖等地。大虹桥内部时空距离拉近,推动“两带”上各县市区从之前的“接轨上海”进一步转为“同城融入”。

为了充分发挥综合交通枢纽门户功能,商务区已经扩大虹桥火车站对长三角周边高铁网络辐射范围,沪苏湖铁路、沪苏嘉城际线等一批跨区域重大交通项目实现开工;嘉闵线北延伸等跨省市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昨天,上海机场集团还与苏州、嘉兴、合肥等城市就深化航空合作进行签约,重点推进虚拟航站楼、数字货站等项目建设。

为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下一步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将如何继续发展?

对此,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管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鲍炳章表示,商务区将紧扣一体化,做强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功能、提升高端资源要素配置能级、打造区域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具体来说,商务区将全力打造长三角民营企业总部集聚区和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加快形成区域一体化的产业生态集群,促进高端要素资源跨区域集散。

同时,商务区将加大吸引培育高能级总部机构力度,推动总部经济能级提升;加快集聚一批具有国际服务功能的专业服务机构,高水平建设上海国际技术交易市场、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等功能平台;加快投资性公司和产业基金在商务区落地。

鲍炳章透露,商务区将对标国际多边已生效或正在研究的经贸协定,推进虹桥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探索开展内外贸一体化试点。依托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建设,加快布局和发展新型国际贸易,争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先行先试。

近期,商务区结合编制国土空间中近期规划,提出了面向2035年展望2050年发展战略目标,商务区在原先“大交通”“大会展”“大商务”基础上,还新增了“大科创”功能。

目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创新浓度高,产业基础好,集聚了大量企业研发中心、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市域部分范围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87家,占全市的比重达56.6%。

鲍炳章解释道,作为长三角强劲活跃增长极的“极中极”、联通国际国内市场的“彩虹桥”,商务区将通过持续提升核心功能,发挥一核辐射带动作用,依托优越的经济地理位置和总部类研发中心集聚优势,推动“总部”与“基地”协同、研发与转化衔接、平台与企业联动,提升企业总部研发和创新策源功能,形成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平台,赋能长三角区域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同时,据不完全统计,商务区已集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超1.4万家,占比17.5%是全市平均水平的3.4倍。

鲍炳章表示,未来,商务区将围绕优势产业和优势产业门类,加快集聚市场化创新主体,提升企业和研发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市场化科技创新力量的策源能力。

“从国内外先进经验看,科技创新是引领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鲍炳章说,未来,商务区将搭建更多高质量合作平台,推动打造国际人才港、技术交易功能、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全球数字贸易港等重要载体平台,扩大进博会和虹桥经济论坛溢出效应,持续推动政策创新,提供更为便利的创新生态、创新服务、创新要素等配套支撑,通过链接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畅通国内国际两个循环,更好地把人流、物流、商流的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和创新价值,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支持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加快业务创新,助推商务区高质量发展。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