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全球ESG连麦】ESG视角下三位硅谷打工人经历的“裁员潮”,湾区企业文化正微妙变化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全球ESG连麦】ESG视角下三位硅谷打工人经历的“裁员潮”,湾区企业文化正微妙变化

还在持续的硅谷裁员潮下,伴随着公司文化改变,公司内在的治理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旧金山湾区的天际线。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蔡木子

界面新闻编辑 | 郑萃颖

“一小时前还在一起开会的小伙伴,一小时后就被裁了,立即被解除公司一切系统访问权,我确实被惊到了。”在硅谷工作了4年的L(化名)已经见证过两轮裁员潮。

而现任微软西雅图总部产品经理的S(化名)已经安全渡过了前几次裁员周期。“公司宣布今年要裁掉1万人,今天安全,不代表明天安全。”从小公司跳槽到亚马逊,又跳到微软跻身经理层,S深知“大厂员工也只是一颗螺丝钉”。

大多数人仍然在公司“打怪升级”,也有人走出森林,又投奔怒海。

M(化名)曾是特斯拉的中国籍产品经理,长时间跟马斯克一起工作。去年M辞职在硅谷创业,他向记者提供了另一种“老板视角”——“裁员潮对初创企业,是百利而无一害”。

从去年底一直蔓延到现在,硅谷的这波裁员潮引起了广泛关注。不仅因为裁员人数众多,而且包括亚马逊、Google、微软、苹果、特斯拉等最知名的硅谷公司统统榜上有名。根据Crunchbase News的统计,去年,硅谷公共和私营科技公司裁员超过14万人;今年以来,美国科技公司已有超过7万名员工因大规模裁员而被解雇,而这一年才刚刚开始。这个数字包括戴尔在2月中旬宣布的裁员6650人和Zoom宣布裁员1300人。

为什么横跨不同行业的科技公司集中裁员?那些待遇丰厚、福利充足、令人艳羡的硅谷公司治理模式和文化发生了什么变化?身处其中的华裔打工人们怎么自处?我采访了三位硅谷打工人和创业者,试图以亲历者的视角,从ESG社会文化和公司治理的角度来解读这次裁员潮。

为什从亚马逊到微软都在裁员?

羊群效应再现:当裁员成为一种“传染病”

根据追踪顶尖科技公司裁员和薪资信息的网站Layoffs.fyi统计,自2022年初以来,技术裁员规模最大的公司是亚马逊,裁掉了1.81万人;其次是Meta,裁掉了1.1万人;再来是微软,计划裁掉1万人。

为什么裁员潮在当下集中出现?撇去美国依旧维持高位的通胀、紧缩的银根预期等因素,美国就业率依旧维持在历史表现最好区间,市场然荣、消费力旺盛,而且这些裁员的公司所处的行业如此不同。

“老板们的说辞,是他们在前几年花大价钱招了太多的人。现在业务增长不如预期,一些员工不能创造相应的经济效益,公司需要平衡和调整。”S说。

S前几年踩准了硅谷的招聘潮入职微软。2010年刚毕业时,S正经历美国的经济衰退期,文科生很难找工作。经过一番波折,S决定弃文从科技,进入一家小物流公司做供应链相关的工作,深耕计算机云供应链领域,随后跳槽进入亚马逊,去年又跳到了福利待遇更好的微软。“去年我找工作时,大厂都在招人,工资比着给,给的薪酬包确实比较慷慨。”S说。

L也见证了硅谷求职市场的起起伏伏,短短4年经历了2次裁员潮。

90年出生的L现在是旧金山一家初创企业的数据分析师。美国硕士毕业后,她2019年底在硅谷一家公司找到工作。

“第一轮裁员潮是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我当时工作组里的5人走了2人。”L回忆,到了2020年底,硅谷的就业市场又开始变得火热起来了,大中小厂纷纷开始招人,招工热一直持续到2021年底,她也抓住机会于2020年底跳槽到现在的公司。“硅谷的就业市场有挺强的周期性。这次裁员潮是对上一次招工潮的修正,但谁也说不好明年是不是又会出现招工热?”

有意思的是,不管是裁员潮还是招工潮,硅谷各家公司似乎都在同一个时间节点,采取了“集体行动”。S说,当裁员蔓延,仿佛给了所有公司一个减员增效的“窗口期”,“大家都在裁员,我也裁员,我就不会被骂得太惨,对股价的影响也不会太大。”

经济学家用“羊群效应”解释这种“集体行动”。

“这不是经济问题。这是一种社会传染病。”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授杰弗里-普费弗(Jeffrey Pfeffer)在接受采访时直截了当地说,企业这样做是因为其他企业也在这样做,羊群心态导致裁员潮走到这一步。

“企业在大流行期间疯狂招聘,当时钱很便宜,业务蓬勃发展,远程工作创造了发展空间,他们担心在人才和规模上掉队。但这种集体的亢奋没有持续。利率攀升,股票价格下跌,现在科技公司正在削减成本,取消了他们不久前创造的就业机会。”杰弗里-普费弗说到,“随波逐流似乎是迷失方向时的好办法,但紧跟同行步伐的压力已经让这些公司错了一次,这一次也可能适得其反。在人才市场,高买低卖不是一个明智的决策。”

“羊群效应”下的裁员潮,或许有助于硅谷公司在其自身ESG报告中粉饰对原有公司文化和员工关怀的破坏。

人力资源和劳动环境的包容与多样性,是过去硅谷企业ESG信息披露的重要内容。据哈佛法学院对硅谷公司公开披露信息的分析显示,大约90%的硅谷150强公司提供了一定程度的ESG披露,ESG披露涉及各种主题,包括碳排放和相关的减排工作、人力资本管理计划和举措、董事会和员工多元化、数据保护和隐私,绝大多数公司都提供了与人力资本管理相关的披露。从这份分析报告可知,2022年,硅谷公司的人力资本披露呈爆炸式增长,72.8%的公司在其代理声明中包含此类披露。

记者谷歌总部,1月的硅谷,略显冷清。拍摄:岳琦

大厂员工也只是一颗螺丝钉

重塑职场文化:马斯克推动“老板主义”抬头

极度透明的企业文化、被赋权的员工、扁平化的管理制度,以及午睡仓、免费餐饮和无限假期等难得的福利——这些硅谷昔日的“标签”,曾帮助塑造了一种甜蜜的职场文化,并被标榜为先进管理方式,受到其他国家和区域科技公司的追捧和效仿。

这次裁员潮会打破这一切么?

“裁员潮确实会让我看到硅谷工作残酷的一面。”L回忆起自己2020年初亲历的第一次裁员潮,“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早上9点,大家还在一起正常开组会。会议结束后大概10点半,我去找参会的小伙伴对接工作,而他的工作群头像已经变灰了。据他说,会后他的工作日历里突然跳出一个临时会议,组织方是HR。大老板和HR直接通知他,这是他在公司的最后一天了!”

这次裁员潮,L的公司暂时还没有跟进,但对员工的考核变得更加严格。“这次裁员潮给我的教育是,硅谷真的没有‘铁饭碗’了!”L说。

而在微软这种大厂,公司和员工的职场逻辑都受到了裁员潮的冲击。

“微软官宣今年裁员1万人,而且裁员动作会在一季度持续,大家还是有点儿紧张。”S说,成熟的大厂打工人都会明白,自己就是一颗“螺丝钉”,离了谁公司都能运转,所以要时刻做好准备。一方面要加强自己的技能,很多年轻同事业余时间会去深造、考证;一方面是拓展人脉,跟自己以前的老板同事保持联系,以备不时之需。

公司内部出现许多“互助邮件小组”,给离职的同事内推工作机会。在公司财务使用层面,以前可能会投资一些试验性的项目、拓展新领域,现在则更注重“节流”,希望把钱花在有明显经济效益的地方。

S透露,绝大多数硅谷大厂给被裁员工的“遣散包”还算丰厚,“基本是三个月的工资加上按照工龄计算的额外补贴,差不多够半年的生活费。”对于留下来的打工人,公司福利基本没有变化,但大家的神经绝对更“紧绷”了。

事实上,比这波裁员潮更早牵动硅谷打工人神经的,就是由马斯克接管Twitter后进行的“管理革命”——有人把它形象地称为“老板主义”。

去年4月,马斯克以44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Twitter后,率先举起了裁员大旗。到去年11月,他已经裁掉了Twitter一半的员工。接着,这位世界首富在午夜时分给剩下的2900名员工群发了一封关于“选择‘极度硬核’or 领取三个月遣散费”的邮件。“极度硬核”(Extremely Hardcore)意味着“高强度长时间工作”,意味着只有“最出色的表现”才会被接受。

对很多打工人来说,马斯克的管理革命是场灾难。但也有许多硅谷老板们公开对马斯克的强硬风格表示钦佩。Netflix执行长海斯汀(Reed Hastings)称赞马斯克是“这个星球上最勇敢、最有创造力的人”;私募股权投资人贝克(Gavin Baker)声称,许多创投公司执行长都“受到了马斯克的启发”;创投公司霍洛维兹(Andreessen Horowitz)多位合伙人也在Twitter发文,赞美马斯克的管理风格。

作家甘兹(John Ganz)称马斯克的这种管理世界观为“老板主义”(bossism):建立和经营重要科技公司的老板们认为,过去释放了太多权力给下属,让员工们自以为是、懒惰、过度政治正确,现在有必要收回这些权力。过去十多年科技行业蓬勃发展、人才短缺,迫使许多老板做出无条件让步,用奢华的额外津贴宠坏员工、将办公室等级制度扁平化,让初阶员工可以直接挑战领导层。但马斯克当上Twitter新东家,拒绝讨好员工,要求大家更努力工作。尽管这些老板未必同意马斯克的所有举动,但许多人认为他代表了正确的方向。科技公司效率低下,员工不该是社会运动人士,应专注做好自己的工作。

在过去两年里,硅谷技术人员的工资和议价能力飞涨,还一直在鼓动变革。在Google,他们向公司施压,要求其放弃一份利润丰厚的国防合同;在亚马逊和微软,他们抗议乏善可陈的气候政策,并促使这些公司承诺减少碳排放。在Facebook和Twitter,员工们集会反对内容审核决定。谷歌、亚马逊、微软员工,都新成立了获得公司认可的认证工会。

而裁员潮之下,硅谷这些昔日的“员工至上”文化正在被“老板主义”稀释。在Twitter、Meta、亚马逊和Redfin等曾承诺改善员工多元化的公司中,负责多元化、公平和包容性等保障员工权利的部门均被大幅裁员。Google甚至取消了考核中的员工自我评价,全部改由上级绩效打分。

硅谷还会好吗?

公司治理模式改变,过去两年内超过9万人离开硅谷

对于创业者,“老板文化”却可能是一件好事。

29岁的M是清华、斯坦福的高材生,在硅谷工作了9年,曾任特斯拉产品经理。2022年下半年,M辞职开始自己在硅谷创业,专注于软件行业。

“对创业者来说,现在硅谷的氛围比之前友好多了!”M说,裁员潮下,中小企业招人要容易得多。前几年,硅谷创业公司招人比较难,人才少,而且工资要价高。M所在的团队现在不到10人,外部就业市场不好,内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倒提高了。在融资方面,初创企业B轮之前的融资也没有受到影响。

从打工人到老板,M的角色转换也让他从更理性的角度观察这次裁员潮。“哪种公司治理方式是最合适的?企业总是需要不断探索。如果是前几年太宽松了,那么也需要一个调整和回归。”

但伴随着公司文化改变,公司内在的治理模式也确实在发生着变化。

“如果受影响的人真的是家人,让他们失业是不是有点尴尬和无情?”硅谷公司Salesforce的一名员工在最近的裁员潮中质疑公司一直倡导的“家文化”。Salesforce在其年度报告中曾欣然承认,其文化的“家庭意识”是“让公司能够吸引和留住最优秀人才的一部分”。但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随着硅谷公司的壮大,“家文化”或许不再适用。一代科技工作者首次经历大规模裁员,行业进入生命周期的新阶段。硅谷公司的治理模式正走向另一个阶段:“严厉的爱”。

S认为,公司人力和管理模式的回调不代表互联网业的“寒冬”,“事实上,大部分公司在裁员的同时,也还在招人。”

硅谷的最新数据显示,该地区的失业率仍处于历史低位,科技公司仍在增长。 总体而言,科技行业的增长速度仍是该地区整体就业率的近两倍。大部分就业集中在苹果、谷歌母公司Alphabet和Facebook母公司Meta等科技巨头,它们总共雇用了硅谷19%的员工。与三年前新冠大流行开始时相比,大多数科技公司如今雇用了更多的人。尽管裁员,硅谷到今年年底仍将至少增加2.2万个工作岗位。 

但硅谷这轮裁员潮以及“老板文化”的抬头,还是“劝退”了许多打工人和Z世代未来打工人。

据统计,过去两年内,约有9.1万人离开硅谷,这是自20年前互联网泡沫破灭以来的最高水平。如今,在美国,软件相关工作最火热的就业市场不再只有旧金山和硅谷,纽约和华盛顿也有更多的工作岗位,许多公司选择开设东海岸分公司,因为有太多员工从湾区离职;在得克萨斯州的奥斯汀,软件行业近几年蓬勃发展,许多人从湾区搬来这里,为了摆脱西岸的高房价、森林野火和数量庞大的无家可归者。

据应届生求职网站Handshake调查,74%的美国2023届毕业生表示,工作稳定会使他们更有动力申请工作;而只有41%的学生想为知名公司工作,39%的学生想在快速发展领域的企业工作。 

在动荡时期,美国的年轻一代和老一辈人一样,都关心一个“无聊”的问题:稳定的职位和收入。很明显,这轮裁员潮告诉他们,硅谷给不了他们这些。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全球ESG连麦】ESG视角下三位硅谷打工人经历的“裁员潮”,湾区企业文化正微妙变化

还在持续的硅谷裁员潮下,伴随着公司文化改变,公司内在的治理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旧金山湾区的天际线。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蔡木子

界面新闻编辑 | 郑萃颖

“一小时前还在一起开会的小伙伴,一小时后就被裁了,立即被解除公司一切系统访问权,我确实被惊到了。”在硅谷工作了4年的L(化名)已经见证过两轮裁员潮。

而现任微软西雅图总部产品经理的S(化名)已经安全渡过了前几次裁员周期。“公司宣布今年要裁掉1万人,今天安全,不代表明天安全。”从小公司跳槽到亚马逊,又跳到微软跻身经理层,S深知“大厂员工也只是一颗螺丝钉”。

大多数人仍然在公司“打怪升级”,也有人走出森林,又投奔怒海。

M(化名)曾是特斯拉的中国籍产品经理,长时间跟马斯克一起工作。去年M辞职在硅谷创业,他向记者提供了另一种“老板视角”——“裁员潮对初创企业,是百利而无一害”。

从去年底一直蔓延到现在,硅谷的这波裁员潮引起了广泛关注。不仅因为裁员人数众多,而且包括亚马逊、Google、微软、苹果、特斯拉等最知名的硅谷公司统统榜上有名。根据Crunchbase News的统计,去年,硅谷公共和私营科技公司裁员超过14万人;今年以来,美国科技公司已有超过7万名员工因大规模裁员而被解雇,而这一年才刚刚开始。这个数字包括戴尔在2月中旬宣布的裁员6650人和Zoom宣布裁员1300人。

为什么横跨不同行业的科技公司集中裁员?那些待遇丰厚、福利充足、令人艳羡的硅谷公司治理模式和文化发生了什么变化?身处其中的华裔打工人们怎么自处?我采访了三位硅谷打工人和创业者,试图以亲历者的视角,从ESG社会文化和公司治理的角度来解读这次裁员潮。

为什从亚马逊到微软都在裁员?

羊群效应再现:当裁员成为一种“传染病”

根据追踪顶尖科技公司裁员和薪资信息的网站Layoffs.fyi统计,自2022年初以来,技术裁员规模最大的公司是亚马逊,裁掉了1.81万人;其次是Meta,裁掉了1.1万人;再来是微软,计划裁掉1万人。

为什么裁员潮在当下集中出现?撇去美国依旧维持高位的通胀、紧缩的银根预期等因素,美国就业率依旧维持在历史表现最好区间,市场然荣、消费力旺盛,而且这些裁员的公司所处的行业如此不同。

“老板们的说辞,是他们在前几年花大价钱招了太多的人。现在业务增长不如预期,一些员工不能创造相应的经济效益,公司需要平衡和调整。”S说。

S前几年踩准了硅谷的招聘潮入职微软。2010年刚毕业时,S正经历美国的经济衰退期,文科生很难找工作。经过一番波折,S决定弃文从科技,进入一家小物流公司做供应链相关的工作,深耕计算机云供应链领域,随后跳槽进入亚马逊,去年又跳到了福利待遇更好的微软。“去年我找工作时,大厂都在招人,工资比着给,给的薪酬包确实比较慷慨。”S说。

L也见证了硅谷求职市场的起起伏伏,短短4年经历了2次裁员潮。

90年出生的L现在是旧金山一家初创企业的数据分析师。美国硕士毕业后,她2019年底在硅谷一家公司找到工作。

“第一轮裁员潮是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我当时工作组里的5人走了2人。”L回忆,到了2020年底,硅谷的就业市场又开始变得火热起来了,大中小厂纷纷开始招人,招工热一直持续到2021年底,她也抓住机会于2020年底跳槽到现在的公司。“硅谷的就业市场有挺强的周期性。这次裁员潮是对上一次招工潮的修正,但谁也说不好明年是不是又会出现招工热?”

有意思的是,不管是裁员潮还是招工潮,硅谷各家公司似乎都在同一个时间节点,采取了“集体行动”。S说,当裁员蔓延,仿佛给了所有公司一个减员增效的“窗口期”,“大家都在裁员,我也裁员,我就不会被骂得太惨,对股价的影响也不会太大。”

经济学家用“羊群效应”解释这种“集体行动”。

“这不是经济问题。这是一种社会传染病。”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授杰弗里-普费弗(Jeffrey Pfeffer)在接受采访时直截了当地说,企业这样做是因为其他企业也在这样做,羊群心态导致裁员潮走到这一步。

“企业在大流行期间疯狂招聘,当时钱很便宜,业务蓬勃发展,远程工作创造了发展空间,他们担心在人才和规模上掉队。但这种集体的亢奋没有持续。利率攀升,股票价格下跌,现在科技公司正在削减成本,取消了他们不久前创造的就业机会。”杰弗里-普费弗说到,“随波逐流似乎是迷失方向时的好办法,但紧跟同行步伐的压力已经让这些公司错了一次,这一次也可能适得其反。在人才市场,高买低卖不是一个明智的决策。”

“羊群效应”下的裁员潮,或许有助于硅谷公司在其自身ESG报告中粉饰对原有公司文化和员工关怀的破坏。

人力资源和劳动环境的包容与多样性,是过去硅谷企业ESG信息披露的重要内容。据哈佛法学院对硅谷公司公开披露信息的分析显示,大约90%的硅谷150强公司提供了一定程度的ESG披露,ESG披露涉及各种主题,包括碳排放和相关的减排工作、人力资本管理计划和举措、董事会和员工多元化、数据保护和隐私,绝大多数公司都提供了与人力资本管理相关的披露。从这份分析报告可知,2022年,硅谷公司的人力资本披露呈爆炸式增长,72.8%的公司在其代理声明中包含此类披露。

记者谷歌总部,1月的硅谷,略显冷清。拍摄:岳琦

大厂员工也只是一颗螺丝钉

重塑职场文化:马斯克推动“老板主义”抬头

极度透明的企业文化、被赋权的员工、扁平化的管理制度,以及午睡仓、免费餐饮和无限假期等难得的福利——这些硅谷昔日的“标签”,曾帮助塑造了一种甜蜜的职场文化,并被标榜为先进管理方式,受到其他国家和区域科技公司的追捧和效仿。

这次裁员潮会打破这一切么?

“裁员潮确实会让我看到硅谷工作残酷的一面。”L回忆起自己2020年初亲历的第一次裁员潮,“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早上9点,大家还在一起正常开组会。会议结束后大概10点半,我去找参会的小伙伴对接工作,而他的工作群头像已经变灰了。据他说,会后他的工作日历里突然跳出一个临时会议,组织方是HR。大老板和HR直接通知他,这是他在公司的最后一天了!”

这次裁员潮,L的公司暂时还没有跟进,但对员工的考核变得更加严格。“这次裁员潮给我的教育是,硅谷真的没有‘铁饭碗’了!”L说。

而在微软这种大厂,公司和员工的职场逻辑都受到了裁员潮的冲击。

“微软官宣今年裁员1万人,而且裁员动作会在一季度持续,大家还是有点儿紧张。”S说,成熟的大厂打工人都会明白,自己就是一颗“螺丝钉”,离了谁公司都能运转,所以要时刻做好准备。一方面要加强自己的技能,很多年轻同事业余时间会去深造、考证;一方面是拓展人脉,跟自己以前的老板同事保持联系,以备不时之需。

公司内部出现许多“互助邮件小组”,给离职的同事内推工作机会。在公司财务使用层面,以前可能会投资一些试验性的项目、拓展新领域,现在则更注重“节流”,希望把钱花在有明显经济效益的地方。

S透露,绝大多数硅谷大厂给被裁员工的“遣散包”还算丰厚,“基本是三个月的工资加上按照工龄计算的额外补贴,差不多够半年的生活费。”对于留下来的打工人,公司福利基本没有变化,但大家的神经绝对更“紧绷”了。

事实上,比这波裁员潮更早牵动硅谷打工人神经的,就是由马斯克接管Twitter后进行的“管理革命”——有人把它形象地称为“老板主义”。

去年4月,马斯克以44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Twitter后,率先举起了裁员大旗。到去年11月,他已经裁掉了Twitter一半的员工。接着,这位世界首富在午夜时分给剩下的2900名员工群发了一封关于“选择‘极度硬核’or 领取三个月遣散费”的邮件。“极度硬核”(Extremely Hardcore)意味着“高强度长时间工作”,意味着只有“最出色的表现”才会被接受。

对很多打工人来说,马斯克的管理革命是场灾难。但也有许多硅谷老板们公开对马斯克的强硬风格表示钦佩。Netflix执行长海斯汀(Reed Hastings)称赞马斯克是“这个星球上最勇敢、最有创造力的人”;私募股权投资人贝克(Gavin Baker)声称,许多创投公司执行长都“受到了马斯克的启发”;创投公司霍洛维兹(Andreessen Horowitz)多位合伙人也在Twitter发文,赞美马斯克的管理风格。

作家甘兹(John Ganz)称马斯克的这种管理世界观为“老板主义”(bossism):建立和经营重要科技公司的老板们认为,过去释放了太多权力给下属,让员工们自以为是、懒惰、过度政治正确,现在有必要收回这些权力。过去十多年科技行业蓬勃发展、人才短缺,迫使许多老板做出无条件让步,用奢华的额外津贴宠坏员工、将办公室等级制度扁平化,让初阶员工可以直接挑战领导层。但马斯克当上Twitter新东家,拒绝讨好员工,要求大家更努力工作。尽管这些老板未必同意马斯克的所有举动,但许多人认为他代表了正确的方向。科技公司效率低下,员工不该是社会运动人士,应专注做好自己的工作。

在过去两年里,硅谷技术人员的工资和议价能力飞涨,还一直在鼓动变革。在Google,他们向公司施压,要求其放弃一份利润丰厚的国防合同;在亚马逊和微软,他们抗议乏善可陈的气候政策,并促使这些公司承诺减少碳排放。在Facebook和Twitter,员工们集会反对内容审核决定。谷歌、亚马逊、微软员工,都新成立了获得公司认可的认证工会。

而裁员潮之下,硅谷这些昔日的“员工至上”文化正在被“老板主义”稀释。在Twitter、Meta、亚马逊和Redfin等曾承诺改善员工多元化的公司中,负责多元化、公平和包容性等保障员工权利的部门均被大幅裁员。Google甚至取消了考核中的员工自我评价,全部改由上级绩效打分。

硅谷还会好吗?

公司治理模式改变,过去两年内超过9万人离开硅谷

对于创业者,“老板文化”却可能是一件好事。

29岁的M是清华、斯坦福的高材生,在硅谷工作了9年,曾任特斯拉产品经理。2022年下半年,M辞职开始自己在硅谷创业,专注于软件行业。

“对创业者来说,现在硅谷的氛围比之前友好多了!”M说,裁员潮下,中小企业招人要容易得多。前几年,硅谷创业公司招人比较难,人才少,而且工资要价高。M所在的团队现在不到10人,外部就业市场不好,内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倒提高了。在融资方面,初创企业B轮之前的融资也没有受到影响。

从打工人到老板,M的角色转换也让他从更理性的角度观察这次裁员潮。“哪种公司治理方式是最合适的?企业总是需要不断探索。如果是前几年太宽松了,那么也需要一个调整和回归。”

但伴随着公司文化改变,公司内在的治理模式也确实在发生着变化。

“如果受影响的人真的是家人,让他们失业是不是有点尴尬和无情?”硅谷公司Salesforce的一名员工在最近的裁员潮中质疑公司一直倡导的“家文化”。Salesforce在其年度报告中曾欣然承认,其文化的“家庭意识”是“让公司能够吸引和留住最优秀人才的一部分”。但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随着硅谷公司的壮大,“家文化”或许不再适用。一代科技工作者首次经历大规模裁员,行业进入生命周期的新阶段。硅谷公司的治理模式正走向另一个阶段:“严厉的爱”。

S认为,公司人力和管理模式的回调不代表互联网业的“寒冬”,“事实上,大部分公司在裁员的同时,也还在招人。”

硅谷的最新数据显示,该地区的失业率仍处于历史低位,科技公司仍在增长。 总体而言,科技行业的增长速度仍是该地区整体就业率的近两倍。大部分就业集中在苹果、谷歌母公司Alphabet和Facebook母公司Meta等科技巨头,它们总共雇用了硅谷19%的员工。与三年前新冠大流行开始时相比,大多数科技公司如今雇用了更多的人。尽管裁员,硅谷到今年年底仍将至少增加2.2万个工作岗位。 

但硅谷这轮裁员潮以及“老板文化”的抬头,还是“劝退”了许多打工人和Z世代未来打工人。

据统计,过去两年内,约有9.1万人离开硅谷,这是自20年前互联网泡沫破灭以来的最高水平。如今,在美国,软件相关工作最火热的就业市场不再只有旧金山和硅谷,纽约和华盛顿也有更多的工作岗位,许多公司选择开设东海岸分公司,因为有太多员工从湾区离职;在得克萨斯州的奥斯汀,软件行业近几年蓬勃发展,许多人从湾区搬来这里,为了摆脱西岸的高房价、森林野火和数量庞大的无家可归者。

据应届生求职网站Handshake调查,74%的美国2023届毕业生表示,工作稳定会使他们更有动力申请工作;而只有41%的学生想为知名公司工作,39%的学生想在快速发展领域的企业工作。 

在动荡时期,美国的年轻一代和老一辈人一样,都关心一个“无聊”的问题:稳定的职位和收入。很明显,这轮裁员潮告诉他们,硅谷给不了他们这些。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