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景源
如何将基础研究中的创新性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界面新闻获悉,在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信息光学与光电技术实验室主任司徒国海拟提交一份“促进沉睡发明专利实施,助力产业技术升级”的提案。
司徒国海在提案中指出,根据《2022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我国科研人员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稳居世界第一,在顶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二位。截至2022年底,我国有效发明专利有效量也达到了421.2万件。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已经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
“然而,基础研究中的创新性成果并不简单等同为生产力。”司徒国海指出。国家知识产权发布的《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高校发明专利实施率为16.9%,其中产业化率仅为3.9%。 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48.1%,其中大、中型企业的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均超50%。
究其原因,司徒国海认为,这是因为高校和院所的专利权人与企业的需求匹配度不高,存在大量“沉睡”专利;企业对新的产业技术需求旺盛,但是获取渠道有限。
提案还指出,专利产业化“中间阶段”链条不完备。有相当部分没有得到实施的发明专利的创新性很强,但是技术成熟度不高,无法直接转化成技术产品。目前我国缺乏实施专利产业化的高端专业人才、资金、设备和场地。
为此,司徒国海建议在已有的“揭榜挂帅”机制的基础上,加强技术供需平台的信息化建设,提升产学研能级。例如,可以借鉴和推广上海技术交易所InnoMatch全球技术供需对接平台的使用以及成功建设经验,建立全面、及时的供需发布与检索平台。
针对专利产业化链条的断裂状态,司徒国海建议加强“从1到10”这个“中间阶段”项目的支持力度,优化人员评价机制;引导政府主导的产业基金、社会资本更多支持中间阶段项目的投资,支持中小微企业承担和参与国家科技项目;对于从事中间阶段技术研发的人员,探索建立以技术和产业贡献为导向评价机制。
在提案中,司徒国海建议加强发明专利产业化高端人才培养体系,以项目和实践培养包括技术经纪人和创新技术产业化专业人员等在内的专利产业化高端专业人才;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通过联合企业设立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移、中试熟化的机构,并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奖励机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