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新经济和产业革命中 上海会失去国际竞争力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新经济和产业革命中 上海会失去国际竞争力吗?

在新经济发展中,上海的突破口在于“三经济、一智造”,也就是平台经济、健康经济、绿色经济和智能制造产业。

新一波产业革命席卷全球,而在中国经济中心上海,一些学者却正在担忧,上海在这场产业革命中似乎并没有领先,未来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在新经济和产业中获得国际竞争力?

10月13日,“新经济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心”在上海成立,这是由上海市商务委、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联合设立的一个新智库,其主要任务就是研究上海重点领域的产业竞争力,提示产业预警,并探索新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和模式创新。

“大家感觉到,上海的产业在全国和全球竞争力比较过程中,有逐步衰退、逐步排位往后倒的趋势,大家都很急。”上海社科院研究所所长、研究中心主任暨首席专家石良平说,这也是研究中心成立的起因。

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汤蕴懿在一份《上海重点领域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中指出,在“十二五”期间,相对北京、广东、江苏等主要城市,上海的产业竞争优势有所减弱,重点高新技术产业的质量效益比“十一五”期间下滑,从国际趋势来看,上海总体上还没有完全形成行业竞争力策略,特别是制造业,其中贸易产品大多数还没升级到全球制造业的中高端,重点产业嵌入全球价值链深度不够。

报告认为,上海正处于制造中心向服务转型的后期,在全球产业升级和国内经济转型的双重压力下,制造业下降幅度更快,恢复周期更长,上海制造业发展下行的趋势在近期还将持续。

从产业内部转型结构来看,上海制造业转型正处于相对的真空阶段,原重点行业对区域经济的支撑日益乏力,新的战略新兴产业受到外部全球产业转型双重挤压的情况下,还没有办法在区域经济当中形成新的支撑。

汤蕴懿指出,上海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制造业之间深度融合虽然已经展开,但是没有找到特有效的途径,来应对正在面临的双重挑战——一方面,要素在向低成本地区转移,另一方面,新一轮产业革命使要素向发达国家回流。至少在“十二五”期间,这种应对能力还比较欠缺。

上海社科院院长王战也提出,在新经济和国际竞争力的发展上,上海应该要有危机感。他说,上海在新经济和国际竞争力方面,可以说是“起了大早,但是赶了一个晚集”。上海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最早搞信息化建设,也诞生了第一批互联网企业,但是后来真正做强的互联网企业却不在上海。

“如何应对全球产业革命和经济格局的大变化,上海要有使命感和危机感。”王战说。

石良平分析认为,上海在这一波信息革命中落后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上海在第二波产业革命即机器革命的时候太成功了。

“机器革命成功的结果就是条块非常清楚,管理非常精细,每一个部门都有一套非常完整的、按照流水线来做的管理。”石良平说,信息革命最重要的特征是跨界,所以一定是在机器革命或者称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做得相对薄弱的地方先起来。

但是,他并不认为上海只存在劣势,相反,在新旧产业更替的过程中,如果把握住机会,上海经济再次腾飞完全有可能。

石良平认为,在新经济发展中,上海的突破口在于“三经济、一智造”,也就是平台经济、健康经济、绿色经济和智能制造产业。

平台经济方面,上海的优势在于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安全网络系统、量子通讯和量子计算机开发一旦能够进入制造业,上海的优势就能发挥出来。

健康经济也是上海的优势所在。上海的医疗产业处于全国领先,同时,上海又是最早进入老龄化时代的城市,健康医疗、新药、高端医疗设备、基因技术开发、养老产业等很容易在上海落地生根。

此外,上海的新能源、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绿色经济也有较好的基础,智能制造的重点则在于智能机器人和新材料。

事实上,尽管上海正处于制造业向服务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但制造业或许也正是上海的优势所在。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殷醒民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是由制造业决定的,无论服务业如何发展,都离不开制造业的支撑。

他建议,在新一轮结构调整中,不妨可以参考美国的做法。在美国的制造业技术投资重点中,第一是制药业,占所有投资的23.1%,第二是计算机通讯、电子业,占比31%,第三是航空航天,第四是汽车,从中可以看出美国高技术都是在这些领域。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新经济和产业革命中 上海会失去国际竞争力吗?

在新经济发展中,上海的突破口在于“三经济、一智造”,也就是平台经济、健康经济、绿色经济和智能制造产业。

新一波产业革命席卷全球,而在中国经济中心上海,一些学者却正在担忧,上海在这场产业革命中似乎并没有领先,未来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在新经济和产业中获得国际竞争力?

10月13日,“新经济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心”在上海成立,这是由上海市商务委、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联合设立的一个新智库,其主要任务就是研究上海重点领域的产业竞争力,提示产业预警,并探索新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和模式创新。

“大家感觉到,上海的产业在全国和全球竞争力比较过程中,有逐步衰退、逐步排位往后倒的趋势,大家都很急。”上海社科院研究所所长、研究中心主任暨首席专家石良平说,这也是研究中心成立的起因。

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汤蕴懿在一份《上海重点领域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中指出,在“十二五”期间,相对北京、广东、江苏等主要城市,上海的产业竞争优势有所减弱,重点高新技术产业的质量效益比“十一五”期间下滑,从国际趋势来看,上海总体上还没有完全形成行业竞争力策略,特别是制造业,其中贸易产品大多数还没升级到全球制造业的中高端,重点产业嵌入全球价值链深度不够。

报告认为,上海正处于制造中心向服务转型的后期,在全球产业升级和国内经济转型的双重压力下,制造业下降幅度更快,恢复周期更长,上海制造业发展下行的趋势在近期还将持续。

从产业内部转型结构来看,上海制造业转型正处于相对的真空阶段,原重点行业对区域经济的支撑日益乏力,新的战略新兴产业受到外部全球产业转型双重挤压的情况下,还没有办法在区域经济当中形成新的支撑。

汤蕴懿指出,上海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制造业之间深度融合虽然已经展开,但是没有找到特有效的途径,来应对正在面临的双重挑战——一方面,要素在向低成本地区转移,另一方面,新一轮产业革命使要素向发达国家回流。至少在“十二五”期间,这种应对能力还比较欠缺。

上海社科院院长王战也提出,在新经济和国际竞争力的发展上,上海应该要有危机感。他说,上海在新经济和国际竞争力方面,可以说是“起了大早,但是赶了一个晚集”。上海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最早搞信息化建设,也诞生了第一批互联网企业,但是后来真正做强的互联网企业却不在上海。

“如何应对全球产业革命和经济格局的大变化,上海要有使命感和危机感。”王战说。

石良平分析认为,上海在这一波信息革命中落后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上海在第二波产业革命即机器革命的时候太成功了。

“机器革命成功的结果就是条块非常清楚,管理非常精细,每一个部门都有一套非常完整的、按照流水线来做的管理。”石良平说,信息革命最重要的特征是跨界,所以一定是在机器革命或者称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做得相对薄弱的地方先起来。

但是,他并不认为上海只存在劣势,相反,在新旧产业更替的过程中,如果把握住机会,上海经济再次腾飞完全有可能。

石良平认为,在新经济发展中,上海的突破口在于“三经济、一智造”,也就是平台经济、健康经济、绿色经济和智能制造产业。

平台经济方面,上海的优势在于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安全网络系统、量子通讯和量子计算机开发一旦能够进入制造业,上海的优势就能发挥出来。

健康经济也是上海的优势所在。上海的医疗产业处于全国领先,同时,上海又是最早进入老龄化时代的城市,健康医疗、新药、高端医疗设备、基因技术开发、养老产业等很容易在上海落地生根。

此外,上海的新能源、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绿色经济也有较好的基础,智能制造的重点则在于智能机器人和新材料。

事实上,尽管上海正处于制造业向服务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但制造业或许也正是上海的优势所在。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殷醒民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是由制造业决定的,无论服务业如何发展,都离不开制造业的支撑。

他建议,在新一轮结构调整中,不妨可以参考美国的做法。在美国的制造业技术投资重点中,第一是制药业,占所有投资的23.1%,第二是计算机通讯、电子业,占比31%,第三是航空航天,第四是汽车,从中可以看出美国高技术都是在这些领域。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