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JMedia】你以为这是中国“杀人回忆”,其实这更像是一个女孩的致青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JMedia】你以为这是中国“杀人回忆”,其实这更像是一个女孩的致青春

友情提示,本文后半段会有个彩蛋。可自行前往。

算起来,这已经是我第三次看《黑处有什么》了。第一次是去年在First电影节,然后是在某个电影奖的评奖上,第三次就是昨天院线正式上映。还记得第一次在First看到这部电影的情景,我是挺喜欢这片。因为这其中有很多很舒服,也很新鲜的东西。

还是需要明确的是,对于First这类华语小众电影展,我一直是很包容的。包括今年的《八月》与《中邪》,他们真的就能成为经典或完美佳作?

当然不会!

还是那样,我们需要对那些潜力的作品更多的包容和支持。就好像你们总说我对华语电影毒舌。但是,我对这些电影却从来不忍心毒舌。因为日常在院线片看到的那些烂片,他们占尽各种优势资源,还有各种明星,有资本支持。还拍成那个鸟样子,为什么要包容你们。

但是,对于新人作品,在无明星、投资少的前提下,能做出些亮点,总是要鼓励的。就好像我嘴虽然损,但我心里,还是希望你们好的,呵呵。

回到《黑处有什么》,在看了三遍之后,越发觉得,这绝不是什么华语《杀人回忆》。当然,这个比喻本就很可怕,《杀人回忆》是什么电影,这样比不是自讨苦吃嘛,而且,也并不像。

在《黑处》中,罪案只是一个幌子,是一个增加观赏性的小噱头。实际上,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角色,她们都没有把关注放在案件或是真相上面。

实际上,故事的核心,还是少女的成长,她的那些性懵懂。几乎,所有事件都指向这个事,影片也试图用各种事件来描绘她对性的认知,或是对自我身体的认知。胸罩、月经带、爱情等等,甚至那个一直无法侦破的杀人强奸案,对女孩来说,其实也更像是在性方面的启蒙,是性的另一面,是恐怖与黑暗的。

也只有把这个片子作为一部少女成长的电影来看,你才能感受到电影中的一些闪光点。尤其,导演本人也是女人,这其中想必也掺杂了很多她自己的成长回忆,所以,在很多回忆元素与内心变化上,还是挺有意思的。

 

另外,那个长得有点像三毛的女主角,也非常可爱。


不过,看着一遍的时候,确实有点问题,感觉正式上映的版本,似乎做了不少调整,片子有些更碎片了,细节越来越碎,也缺少了一些连贯性。

 

挺遗憾的。至于具体如何,还是你们自己评判吧,还是那样,对这样的小众电影,我始终很包容,我觉得,他们才更需要包容和保护。相对的,另一些,就算了吧

 

 


最后,彩蛋就来了,来自本片导演王一淳的一个短文,关于她对本片的一些想法,或是感悟吧,很感性的东西,倒是和影片的主题很契合。

在过去的放映中,总有观众问我,你到底经历了什么,让你影片中的青春如此黑暗?像一本不美好影集。

我也觉得很奇怪,影片没刻意渲染黑暗啊,只是诚实地记录了成长记忆中的一些人和一些事,而且从观众没有间断的笑声来看,片中也有很多美好啊,只是黑暗总是显得颗粒粗粝,质量更大,遮盖力强,让全程笑完的观众并没有感到轻松。

美好的时光人人都怀念,所以发黄的影集中,我们都衣着整洁,笑容甜美,可那些不美好的时光怎么办?《黑处有什么》就像一个暗藏在你少年时代的监控探头的硬盘,悄无声息地刻满了你的各种瞬间,美好的和不美好的,然后让2016年在拥堵的交通中奔波了一天给客户领导送月饼,只想回家来一个葛优瘫的你突然看到一个少年,窘迫,面熟,让你心疼,也让你怀念。毕竟那可能是最好版本的你了:那么新,相信很多东西,向往很多东西,连疼痛都那么真切,有诗文可依。

一开始,我其实有点羞于讲这样一个故事,我指的并不是青春期的那些萌动,而是费了挺大劲在北京过上了大家眼中还算洋气中产的生活,冷不丁开始讲一个一点不洋气的小镇女孩的成长故事,讲得那么投入,无法不让人怀疑你是在讲自己。让我感动的是,看完影片,大家都成了小镇女孩,和男孩。原来那些过往,你也没有忘。

 

有观众问影片和白银案发生的年代、环境、事件都高度相似,是不是有意蹭热点。只能说这是巧合,因为本片在2014年就拍出来了,片尾“随着DNA比对技术的发展,案子破获”的字幕也是为了龙标不得已而加。但可能也同时说明,那个年代全国各地的环境大抵如此。

史航老师看完影片说:

 

走过危机四伏的成长,我们都是青春的幸存者。

 

我很想知道,影片中的三道杠汪兰兰、美艳早熟的老留级生张雪、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捣蛋鬼蒋四儿,你们都还好吗?你们在哪里呀?

那个爱模仿周润发玩帅耍酷、关押期间逃跑摔死的混子头赵飞,还有人记得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JMedia】你以为这是中国“杀人回忆”,其实这更像是一个女孩的致青春

友情提示,本文后半段会有个彩蛋。可自行前往。

算起来,这已经是我第三次看《黑处有什么》了。第一次是去年在First电影节,然后是在某个电影奖的评奖上,第三次就是昨天院线正式上映。还记得第一次在First看到这部电影的情景,我是挺喜欢这片。因为这其中有很多很舒服,也很新鲜的东西。

还是需要明确的是,对于First这类华语小众电影展,我一直是很包容的。包括今年的《八月》与《中邪》,他们真的就能成为经典或完美佳作?

当然不会!

还是那样,我们需要对那些潜力的作品更多的包容和支持。就好像你们总说我对华语电影毒舌。但是,我对这些电影却从来不忍心毒舌。因为日常在院线片看到的那些烂片,他们占尽各种优势资源,还有各种明星,有资本支持。还拍成那个鸟样子,为什么要包容你们。

但是,对于新人作品,在无明星、投资少的前提下,能做出些亮点,总是要鼓励的。就好像我嘴虽然损,但我心里,还是希望你们好的,呵呵。

回到《黑处有什么》,在看了三遍之后,越发觉得,这绝不是什么华语《杀人回忆》。当然,这个比喻本就很可怕,《杀人回忆》是什么电影,这样比不是自讨苦吃嘛,而且,也并不像。

在《黑处》中,罪案只是一个幌子,是一个增加观赏性的小噱头。实际上,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角色,她们都没有把关注放在案件或是真相上面。

实际上,故事的核心,还是少女的成长,她的那些性懵懂。几乎,所有事件都指向这个事,影片也试图用各种事件来描绘她对性的认知,或是对自我身体的认知。胸罩、月经带、爱情等等,甚至那个一直无法侦破的杀人强奸案,对女孩来说,其实也更像是在性方面的启蒙,是性的另一面,是恐怖与黑暗的。

也只有把这个片子作为一部少女成长的电影来看,你才能感受到电影中的一些闪光点。尤其,导演本人也是女人,这其中想必也掺杂了很多她自己的成长回忆,所以,在很多回忆元素与内心变化上,还是挺有意思的。

 

另外,那个长得有点像三毛的女主角,也非常可爱。


不过,看着一遍的时候,确实有点问题,感觉正式上映的版本,似乎做了不少调整,片子有些更碎片了,细节越来越碎,也缺少了一些连贯性。

 

挺遗憾的。至于具体如何,还是你们自己评判吧,还是那样,对这样的小众电影,我始终很包容,我觉得,他们才更需要包容和保护。相对的,另一些,就算了吧

 

 


最后,彩蛋就来了,来自本片导演王一淳的一个短文,关于她对本片的一些想法,或是感悟吧,很感性的东西,倒是和影片的主题很契合。

在过去的放映中,总有观众问我,你到底经历了什么,让你影片中的青春如此黑暗?像一本不美好影集。

我也觉得很奇怪,影片没刻意渲染黑暗啊,只是诚实地记录了成长记忆中的一些人和一些事,而且从观众没有间断的笑声来看,片中也有很多美好啊,只是黑暗总是显得颗粒粗粝,质量更大,遮盖力强,让全程笑完的观众并没有感到轻松。

美好的时光人人都怀念,所以发黄的影集中,我们都衣着整洁,笑容甜美,可那些不美好的时光怎么办?《黑处有什么》就像一个暗藏在你少年时代的监控探头的硬盘,悄无声息地刻满了你的各种瞬间,美好的和不美好的,然后让2016年在拥堵的交通中奔波了一天给客户领导送月饼,只想回家来一个葛优瘫的你突然看到一个少年,窘迫,面熟,让你心疼,也让你怀念。毕竟那可能是最好版本的你了:那么新,相信很多东西,向往很多东西,连疼痛都那么真切,有诗文可依。

一开始,我其实有点羞于讲这样一个故事,我指的并不是青春期的那些萌动,而是费了挺大劲在北京过上了大家眼中还算洋气中产的生活,冷不丁开始讲一个一点不洋气的小镇女孩的成长故事,讲得那么投入,无法不让人怀疑你是在讲自己。让我感动的是,看完影片,大家都成了小镇女孩,和男孩。原来那些过往,你也没有忘。

 

有观众问影片和白银案发生的年代、环境、事件都高度相似,是不是有意蹭热点。只能说这是巧合,因为本片在2014年就拍出来了,片尾“随着DNA比对技术的发展,案子破获”的字幕也是为了龙标不得已而加。但可能也同时说明,那个年代全国各地的环境大抵如此。

史航老师看完影片说:

 

走过危机四伏的成长,我们都是青春的幸存者。

 

我很想知道,影片中的三道杠汪兰兰、美艳早熟的老留级生张雪、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捣蛋鬼蒋四儿,你们都还好吗?你们在哪里呀?

那个爱模仿周润发玩帅耍酷、关押期间逃跑摔死的混子头赵飞,还有人记得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