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奢侈品店员微信收款后“人间蒸发”,顾客钱货两空难维权|界面315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奢侈品店员微信收款后“人间蒸发”,顾客钱货两空难维权|界面315

在奢侈品购买流程中,店员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有时并不平等,这便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图片来源:图虫

界面新闻记者 | 陈奇锐

界面新闻编辑 | 楼婍沁

不管购买与否,添加到店顾客微信已经成为今日中国奢侈品牌店员的固定工作流程。消费者常常乐意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通过店员朋友圈了解新款上架的情况,而与店员相熟后也能更快预定心仪产品。

但正是这种对便利和高效,甚至更“体贴”服务的追求给了不怀好意者钻空子的机会。

界面时尚近期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发现爆料,有不少消费者称自己遭遇了奢侈品牌店员的“诈骗”。

据这些爆料的描述,有店员在添加消费者微信后会告知消费者可通过微信提前付款的方式来预定货物。但实际情况是,消费者通过这些店员提供的收款码付款后不仅迟迟没有收到货物,甚至再次联系店员询问订单进度时,发现对方已“人间蒸发”。

很多消费者直到回溯当时支付时扫描的是个人收款码而非企业微信收款码,才意识到自己可能掉入陷阱。

从前述社交媒体爆料看,相关情况在多个头部奢侈品牌的门店中均有发生。

“如果店家其它交易也使用个人微信收款,只是店员收款后没有把钱给店家,那店家应当向顾客发货,并赔偿损失,”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游云庭接受界面时尚采访时表示,“但如果个人微信收款并非店家的日常做法,个人卷款潜逃就涉嫌诈骗。”

网友遭遇奢侈品店员诈骗经历爆料-1(消费者个人及涉及品牌信息已隐去)
网友遭遇奢侈品店员诈骗经历爆料-2(消费者个人及涉及品牌信息已隐去)
网友遭遇奢侈品店员诈骗经历爆料-3(消费者个人及涉及品牌信息已隐去)
网友遭遇奢侈品店员诈骗经历爆料-4(消费者个人及涉及品牌信息已隐去)
网友遭遇奢侈品店员诈骗经历爆料-5(消费者个人及涉及品牌信息已隐去)
网友遭遇奢侈品店员诈骗经历爆料-6(消费者个人及涉及品牌信息已隐去)

对于消费者而言,在遭遇前述境况后维权并不容易,不少人很可能钱货两空。

因为行骗店员的消失,不光是在微信的虚拟空间里,也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情况下,这些行骗店员要不然是已经离职,利用消费者不知道其职位变动消息的信息差,佯装依旧供职于前东家,以骗取货款;又或是在行骗后选择了离职,并让品牌门店管理者也无法与其取得联系。

不管是哪种情况,消费者的转账行为都可能被视为无效,因为品牌亦未收到货款,有权不发货或不退款。

“消费者发现诈骗后,可以通过报警或民事起诉的方式维权。”游云庭说道。部分消费者会因难以证明店员是否仍拥有职务而陷入到维权困境。如果店员仍然在职,并且有能力帮助消费者拿货,涉及便有可能是经济纠纷而非诈骗。

对此,游云庭表示消费者可以聘请律师起诉,到法院申请调查令调取收款方个人信息,随后起诉。

“如果店家经常发生此类纠纷,就应该在店内明显位置标识切勿转款给店员个人,否则店家也可能被法院判决承担一定责任”游云庭补充说道。

这类情况频发多少反映出奢侈品牌至今尚未完全规范化的线上购买流程。

相较美妆和快时尚品牌,奢侈品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相当缓慢。品牌中国分部要说服西方总部在中国不同社交媒体平台上进行营销已经不算容易,而要推动在线上卖货就更是麻烦。

可以看到,奢侈品牌真正规模化在中国布局线上销售渠道,是从疫情之后才开始的事情。

但在这之前,它们已经在微信私域运营中舔舐到线上销售的滋味。通过与客人成为微信好友并让他们预付定金留款,奢侈品牌店员不仅可以巩固和熟客间的关系,还能将货物销往那些尚未开设门店的城市。

不过,大部分时候,店员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信息差。在社交媒体的分享上,网友认为奢侈品牌店员是销售过程中更有话语权的人。他们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消费者何时何地能买到何种商品。

以“何时”为例,许多奢侈品牌做工复杂,部分爆款等货时间可以超过一个月,消费者在这期间除了等待别无他法。可究竟要等多久,很多时候要以店员的到货通知为准。

而奢侈品牌往往又最强调个人化服务,一对一在微信上承诺为消费者留款,让许多人选择无条件信任。由于这样的做法在国内已经成为默认规则,叠加消费者难以摸透付款和发货之间的具体流程,这就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为了杜绝这类事件,部分奢侈品牌的门店会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发帖告知消费者,切勿通过任何私人微信转账。有的品牌也在内部优化运营流程,消费者通过微信发起的订单需要门店主管确认后才能成立,向外地客人邮寄也需要主管审核。

“奢侈品牌店发生店员用私人微信收款的事件,对品牌本身也会造成损害,它们有义务加强内控,杜绝类似事件发生。”游云庭说道,“有关行政机关如果发现同类问题经常出现,也可以对这些奢侈品企业提出整改要求。”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LVMH集团

1.7k
  • TOPBRAND | 叹茶观色获融资;茶百道登陆港交所;LVMH集团将举办艺术活动;雀巢任命新首席执行官
  • TOPBRAND | 斗禾科技获融资;零售巨头JD Sports收购Hibbett;Ganni任命首席执行官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奢侈品店员微信收款后“人间蒸发”,顾客钱货两空难维权|界面315

在奢侈品购买流程中,店员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有时并不平等,这便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图片来源:图虫

界面新闻记者 | 陈奇锐

界面新闻编辑 | 楼婍沁

不管购买与否,添加到店顾客微信已经成为今日中国奢侈品牌店员的固定工作流程。消费者常常乐意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通过店员朋友圈了解新款上架的情况,而与店员相熟后也能更快预定心仪产品。

但正是这种对便利和高效,甚至更“体贴”服务的追求给了不怀好意者钻空子的机会。

界面时尚近期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发现爆料,有不少消费者称自己遭遇了奢侈品牌店员的“诈骗”。

据这些爆料的描述,有店员在添加消费者微信后会告知消费者可通过微信提前付款的方式来预定货物。但实际情况是,消费者通过这些店员提供的收款码付款后不仅迟迟没有收到货物,甚至再次联系店员询问订单进度时,发现对方已“人间蒸发”。

很多消费者直到回溯当时支付时扫描的是个人收款码而非企业微信收款码,才意识到自己可能掉入陷阱。

从前述社交媒体爆料看,相关情况在多个头部奢侈品牌的门店中均有发生。

“如果店家其它交易也使用个人微信收款,只是店员收款后没有把钱给店家,那店家应当向顾客发货,并赔偿损失,”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游云庭接受界面时尚采访时表示,“但如果个人微信收款并非店家的日常做法,个人卷款潜逃就涉嫌诈骗。”

网友遭遇奢侈品店员诈骗经历爆料-1(消费者个人及涉及品牌信息已隐去)
网友遭遇奢侈品店员诈骗经历爆料-2(消费者个人及涉及品牌信息已隐去)
网友遭遇奢侈品店员诈骗经历爆料-3(消费者个人及涉及品牌信息已隐去)
网友遭遇奢侈品店员诈骗经历爆料-4(消费者个人及涉及品牌信息已隐去)
网友遭遇奢侈品店员诈骗经历爆料-5(消费者个人及涉及品牌信息已隐去)
网友遭遇奢侈品店员诈骗经历爆料-6(消费者个人及涉及品牌信息已隐去)

对于消费者而言,在遭遇前述境况后维权并不容易,不少人很可能钱货两空。

因为行骗店员的消失,不光是在微信的虚拟空间里,也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情况下,这些行骗店员要不然是已经离职,利用消费者不知道其职位变动消息的信息差,佯装依旧供职于前东家,以骗取货款;又或是在行骗后选择了离职,并让品牌门店管理者也无法与其取得联系。

不管是哪种情况,消费者的转账行为都可能被视为无效,因为品牌亦未收到货款,有权不发货或不退款。

“消费者发现诈骗后,可以通过报警或民事起诉的方式维权。”游云庭说道。部分消费者会因难以证明店员是否仍拥有职务而陷入到维权困境。如果店员仍然在职,并且有能力帮助消费者拿货,涉及便有可能是经济纠纷而非诈骗。

对此,游云庭表示消费者可以聘请律师起诉,到法院申请调查令调取收款方个人信息,随后起诉。

“如果店家经常发生此类纠纷,就应该在店内明显位置标识切勿转款给店员个人,否则店家也可能被法院判决承担一定责任”游云庭补充说道。

这类情况频发多少反映出奢侈品牌至今尚未完全规范化的线上购买流程。

相较美妆和快时尚品牌,奢侈品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相当缓慢。品牌中国分部要说服西方总部在中国不同社交媒体平台上进行营销已经不算容易,而要推动在线上卖货就更是麻烦。

可以看到,奢侈品牌真正规模化在中国布局线上销售渠道,是从疫情之后才开始的事情。

但在这之前,它们已经在微信私域运营中舔舐到线上销售的滋味。通过与客人成为微信好友并让他们预付定金留款,奢侈品牌店员不仅可以巩固和熟客间的关系,还能将货物销往那些尚未开设门店的城市。

不过,大部分时候,店员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信息差。在社交媒体的分享上,网友认为奢侈品牌店员是销售过程中更有话语权的人。他们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消费者何时何地能买到何种商品。

以“何时”为例,许多奢侈品牌做工复杂,部分爆款等货时间可以超过一个月,消费者在这期间除了等待别无他法。可究竟要等多久,很多时候要以店员的到货通知为准。

而奢侈品牌往往又最强调个人化服务,一对一在微信上承诺为消费者留款,让许多人选择无条件信任。由于这样的做法在国内已经成为默认规则,叠加消费者难以摸透付款和发货之间的具体流程,这就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为了杜绝这类事件,部分奢侈品牌的门店会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发帖告知消费者,切勿通过任何私人微信转账。有的品牌也在内部优化运营流程,消费者通过微信发起的订单需要门店主管确认后才能成立,向外地客人邮寄也需要主管审核。

“奢侈品牌店发生店员用私人微信收款的事件,对品牌本身也会造成损害,它们有义务加强内控,杜绝类似事件发生。”游云庭说道,“有关行政机关如果发现同类问题经常出现,也可以对这些奢侈品企业提出整改要求。”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