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专访】张军:中国面临债务威胁 有必要再提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专访】张军:中国面临债务威胁 有必要再提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

张军在接受界面新闻独家专访时提到,大部分债务是被少数巨大的国有企业以及地方政府欠下,要解决债务问题,现在有必要再提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10月16日在复旦大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发表演讲,他认为,中国未来中长期的增长受到三个威胁,第一是巨额债务存量,第二是高效率投资的增速持续回落,第三是经济结构的转变。

2008年以来,中国的信贷增量大部分被用来偿还巨额的债务存量,持续下去可能将吞噬用于经济增长的资源,但如果没有这些再融资的支持,则会发生债务危机,致使经济硬着陆。

如何解决这一债务问题?张军在接受界面新闻独家专访时提到,大部分债务是被少数巨大的国有企业以及地方政府欠下,要解决债务问题,现在有必要再提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

20年前,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曾被用于一场大规模的国有企业所有制改革,国有经济从大部分竞争性行业退出,民资民企迎来了一次繁荣发展,以此也化解了困扰整个经济的债务问题。

如今学者再提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又是出于怎样的现状和原因呢?

界面新闻:为什么现在要再提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

张军:2008年以来,中国的社会融资规模与产出之间,出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分化现象,即社会产出新增的每一块钱,所需要的融资量在快速地增加。

2008年之前并没有这样的现象发生,为什么现在GDP的增量会需要这么多的融资来支撑?这些融资都使用在投资上了吗?

根据实际观察,这些融资并没有全部转化成固定资产投资,相当一部分是用于解决规模过大且持续滚动的债务存量。

前几天在韩国首尔参加了一次全球知识论坛,标普的一个分析师也谈到,中国的信贷增长中,超过一半的信贷增量实际上是用于对债务的再融资。

加州大学一位教授做了一个简单的测算,这两年中国债务存量每年产生的利息,在理论上等于当年GDP增量的两倍。

所以,再融资就变得特别重要。如果没有再融资,就会发生债务危机,经济就会硬着陆。但如果融资持续地用于偿还债务,用于经济增长的资源就不断地被吞噬,必然会达到一个天花板。

这是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要维持未来长期的增长,必须解决这一债务问题。

有没有最好的办法?现在有一些办法来解决债务问题,包括对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进行部分转移。这确实是一个办法,另外还有一些围绕国有企业的最简单的办法目前还没有被提到视野当中。

因为现在从企业债上来看,大部分债务是被少数巨大的国有企业以及地方政府欠下。我认为,当前要解决债务问题,可能现在有必要重提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

界面新闻:20年前已经推行过一次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现在又回到20年前的情况了吗?

张军:20年前,在朱镕基主政改革的时期,经济面临比较严重的问题,第一是经济开始萧条,第二是债务负担很重,三角债困扰整个经济。

当时占市场绝对主体的国有企业,绝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需要靠银行贷款和财政补贴去维持,不能破产。

这样的情况下,学者就呼吁国有企业改革,也有大量关于民营化的呼声。很多地方政府负担不起这些企业的补贴,在民营化上先走一步,以各种方式实际上变卖了一些国有企业,例如职工收购、管理层收购,把国有企业变成合作性的股份制企业。

此后,在全国层面,国务院通过了一个大方案,就叫“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

什么叫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就是把全国的国有经济分布在哪些行业,每个行业占比大概是多少,进行一一摸底,再逐项看,哪些行业不需要国有企业,哪些行业不需要那么多的国有企业,哪些行业仍然需要国有企业来主导。把这些分清楚,然后给一个原则,即国有企业从大多数的竞争性行业中退出,只保留在战略性行业内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

从那以后的四、五年时间,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在县市层面上大部分实行了私有化。国有企业战线缩小,大部分行业没有国有企业,很多行业只保留一部分,把主要的国有资产集中到上游的100多家大型国企,这样的改革冠之以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

可是20年以来,因为中国经济持续繁荣,过去亏损的国有企业又开始赚钱了,从政府的“包袱”再次成为“钱袋子”。在一些已经退出的领域里,国有经济慢慢又起来了,原来保留国有企业的行业,国资占比又膨胀得很厉害。

这样的后果是,民企民资逐渐受到排挤和不公平的待遇。比如在融资方面,银行更愿意借钱给国有企业而不是私人企业,资本市场和发行债券也以国有企业为主导。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民营企业的投资意愿不高,民营企业本应是市场上最具活力的主体。

界面新闻:现在推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也是国有企业向民资民企开放,为什么仍需要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

张军: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我觉得不仅要对所有制本身说能不能向民企民资开放,而是牵涉到整个国有经济的分布。

现在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已经面临一个很大的难题,即民企民资的兴趣不是那么大。原因是,只是在企业层面上说可以把多少股份卖给民企民资,但民企民资通常情况下都希望控股,那么,政府能够把这个企业让民企民资控股吗?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

用民企民资的话说,首先,国有企业不会主动找我们,第二,也不会把优质的好企业拿出来做混合所有制的试点。那么,民企民资就看不到参股国企的理由是什么,是搭国企的便车,还是要改造这个国企,还是能借助国企能把自己的企业做大?

所以,这不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就能解决的问题,就像20年前一样,应该考虑某个领域里还要不要国企,国企占比是不是太高,要让出大量的空间给民企民资。

界面新闻:可能现在对行业的划分和界定,要比20年前难得多?

张军:难点就在于怎么定义“战略性行业”,学者的定义可能跟政府的定义是不一样的。比如房地产、粮食、电信、交通运输这些算不算战略性行业?

我觉得,有些行业有一定的战略性成份,但也不见得整个行业都要清一色地划归到战略性行业,在行业的某些区段上还是可以市场化。

比如高铁,是不是必须要由政府来经营?很多国家的铁路都私有化了,不也很好吗?如果高铁有一些大的民资民企参股,甚至于控股,我不觉得一定会比现在差。在高铁建设的区段上也可以向民企民资开放,不一定非要政府独资,经营上也可以多样性。

不仅是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也是如此。国有银行控制了整个银行业百分之六七十的份额,那有没有可能借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把金融行业同样进行改组,金融行业不能全部、或者说不能主要由国有大银行来主导。

在一个行业中,能够市场化的,能够向民企民资开放的,我认为都要允许他们参与进来,而且不要设置所有制上限。

有些战略性行业的确还是需要国企主导的,但除了极少数战略性行业以外,其他大多数都应该更宽松、更自由。

现在国企改革的思路主要还是兼并、做大做强。我觉得很危险,如果没有战略性重组这个方案,那么,在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在各个行业都把国企做大做强。这样,现在面临的问题,包括民企民资的融资问题,行业准入待遇不公平的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这个时候应该更多向民企民资开放,而不能再合并。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专访】张军:中国面临债务威胁 有必要再提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

张军在接受界面新闻独家专访时提到,大部分债务是被少数巨大的国有企业以及地方政府欠下,要解决债务问题,现在有必要再提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10月16日在复旦大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发表演讲,他认为,中国未来中长期的增长受到三个威胁,第一是巨额债务存量,第二是高效率投资的增速持续回落,第三是经济结构的转变。

2008年以来,中国的信贷增量大部分被用来偿还巨额的债务存量,持续下去可能将吞噬用于经济增长的资源,但如果没有这些再融资的支持,则会发生债务危机,致使经济硬着陆。

如何解决这一债务问题?张军在接受界面新闻独家专访时提到,大部分债务是被少数巨大的国有企业以及地方政府欠下,要解决债务问题,现在有必要再提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

20年前,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曾被用于一场大规模的国有企业所有制改革,国有经济从大部分竞争性行业退出,民资民企迎来了一次繁荣发展,以此也化解了困扰整个经济的债务问题。

如今学者再提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又是出于怎样的现状和原因呢?

界面新闻:为什么现在要再提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

张军:2008年以来,中国的社会融资规模与产出之间,出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分化现象,即社会产出新增的每一块钱,所需要的融资量在快速地增加。

2008年之前并没有这样的现象发生,为什么现在GDP的增量会需要这么多的融资来支撑?这些融资都使用在投资上了吗?

根据实际观察,这些融资并没有全部转化成固定资产投资,相当一部分是用于解决规模过大且持续滚动的债务存量。

前几天在韩国首尔参加了一次全球知识论坛,标普的一个分析师也谈到,中国的信贷增长中,超过一半的信贷增量实际上是用于对债务的再融资。

加州大学一位教授做了一个简单的测算,这两年中国债务存量每年产生的利息,在理论上等于当年GDP增量的两倍。

所以,再融资就变得特别重要。如果没有再融资,就会发生债务危机,经济就会硬着陆。但如果融资持续地用于偿还债务,用于经济增长的资源就不断地被吞噬,必然会达到一个天花板。

这是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要维持未来长期的增长,必须解决这一债务问题。

有没有最好的办法?现在有一些办法来解决债务问题,包括对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进行部分转移。这确实是一个办法,另外还有一些围绕国有企业的最简单的办法目前还没有被提到视野当中。

因为现在从企业债上来看,大部分债务是被少数巨大的国有企业以及地方政府欠下。我认为,当前要解决债务问题,可能现在有必要重提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

界面新闻:20年前已经推行过一次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现在又回到20年前的情况了吗?

张军:20年前,在朱镕基主政改革的时期,经济面临比较严重的问题,第一是经济开始萧条,第二是债务负担很重,三角债困扰整个经济。

当时占市场绝对主体的国有企业,绝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需要靠银行贷款和财政补贴去维持,不能破产。

这样的情况下,学者就呼吁国有企业改革,也有大量关于民营化的呼声。很多地方政府负担不起这些企业的补贴,在民营化上先走一步,以各种方式实际上变卖了一些国有企业,例如职工收购、管理层收购,把国有企业变成合作性的股份制企业。

此后,在全国层面,国务院通过了一个大方案,就叫“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

什么叫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就是把全国的国有经济分布在哪些行业,每个行业占比大概是多少,进行一一摸底,再逐项看,哪些行业不需要国有企业,哪些行业不需要那么多的国有企业,哪些行业仍然需要国有企业来主导。把这些分清楚,然后给一个原则,即国有企业从大多数的竞争性行业中退出,只保留在战略性行业内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

从那以后的四、五年时间,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在县市层面上大部分实行了私有化。国有企业战线缩小,大部分行业没有国有企业,很多行业只保留一部分,把主要的国有资产集中到上游的100多家大型国企,这样的改革冠之以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

可是20年以来,因为中国经济持续繁荣,过去亏损的国有企业又开始赚钱了,从政府的“包袱”再次成为“钱袋子”。在一些已经退出的领域里,国有经济慢慢又起来了,原来保留国有企业的行业,国资占比又膨胀得很厉害。

这样的后果是,民企民资逐渐受到排挤和不公平的待遇。比如在融资方面,银行更愿意借钱给国有企业而不是私人企业,资本市场和发行债券也以国有企业为主导。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民营企业的投资意愿不高,民营企业本应是市场上最具活力的主体。

界面新闻:现在推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也是国有企业向民资民企开放,为什么仍需要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

张军: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我觉得不仅要对所有制本身说能不能向民企民资开放,而是牵涉到整个国有经济的分布。

现在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已经面临一个很大的难题,即民企民资的兴趣不是那么大。原因是,只是在企业层面上说可以把多少股份卖给民企民资,但民企民资通常情况下都希望控股,那么,政府能够把这个企业让民企民资控股吗?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

用民企民资的话说,首先,国有企业不会主动找我们,第二,也不会把优质的好企业拿出来做混合所有制的试点。那么,民企民资就看不到参股国企的理由是什么,是搭国企的便车,还是要改造这个国企,还是能借助国企能把自己的企业做大?

所以,这不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就能解决的问题,就像20年前一样,应该考虑某个领域里还要不要国企,国企占比是不是太高,要让出大量的空间给民企民资。

界面新闻:可能现在对行业的划分和界定,要比20年前难得多?

张军:难点就在于怎么定义“战略性行业”,学者的定义可能跟政府的定义是不一样的。比如房地产、粮食、电信、交通运输这些算不算战略性行业?

我觉得,有些行业有一定的战略性成份,但也不见得整个行业都要清一色地划归到战略性行业,在行业的某些区段上还是可以市场化。

比如高铁,是不是必须要由政府来经营?很多国家的铁路都私有化了,不也很好吗?如果高铁有一些大的民资民企参股,甚至于控股,我不觉得一定会比现在差。在高铁建设的区段上也可以向民企民资开放,不一定非要政府独资,经营上也可以多样性。

不仅是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也是如此。国有银行控制了整个银行业百分之六七十的份额,那有没有可能借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把金融行业同样进行改组,金融行业不能全部、或者说不能主要由国有大银行来主导。

在一个行业中,能够市场化的,能够向民企民资开放的,我认为都要允许他们参与进来,而且不要设置所有制上限。

有些战略性行业的确还是需要国企主导的,但除了极少数战略性行业以外,其他大多数都应该更宽松、更自由。

现在国企改革的思路主要还是兼并、做大做强。我觉得很危险,如果没有战略性重组这个方案,那么,在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在各个行业都把国企做大做强。这样,现在面临的问题,包括民企民资的融资问题,行业准入待遇不公平的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这个时候应该更多向民企民资开放,而不能再合并。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