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如果它早一天成立,《百鸟朝凤》就无需跪求票房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如果它早一天成立,《百鸟朝凤》就无需跪求票房了

事实上,艺术电影并非没有观众,而是院线“边缘化”的排片方式,使一些观众“想看却看不到”。

5个月前,《百鸟朝凤》制片人的一跪,跪出了关注,跪出了票房,但也跪出了国产艺术电影的尴尬。5个月后,中国第一个艺术院线联盟成立,为夹缝中生存的艺术电影,觅得了一线生机。

近日,由中国电影资料馆、华夏发行、暖流文化、万达院线、百老汇电影中心、微影时代等6家单位共同发起的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在第十三届中国长春电影节上宣布正式启动,并发布了《联盟共同宣言》,表示将共同致力于中国电影市场的多样化发展,为艺术电影市场提供有力支持,构筑国产艺术电影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两周后正式对外公布首批片单及各地放映影院、售票方式。

一直以来,商业电影持续垄断影院和院线,而艺术电影却难以在排片、关注度等方面获得一席之地。那么,成立艺术院线联盟真的就能拯救国产艺术电影吗?它能满足艺术电影的市场需求吗?现在做这样的论断,还为时尚早,但不管怎样,这都是一次有力的尝试!

万达、幸福蓝海等100个影厅首批加入艺术联盟

目前,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在全国重点城市挑选出9家放映渠道公司,将100个影厅作为首批艺术电影放映的核心影厅,保证每天至少放映3场由全国艺术电影联盟推荐的艺术影片,并且每周至少保证10个黄金场次放映。接下来,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还会在地级市和部分实力较强的县级市,设立“四核心”艺术影厅400个,并最终实现3000个银幕动态化放映艺术电影。

万达电影院线、百老汇电影中心、江苏幸福蓝海影院、四川卢米埃影业、重庆保利万和电影院线、中影影院院线、湖北长江电影、曲江影视、陕西文投影业拿出了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0个影厅,作为首批加盟影厅放映艺术电影,保证每天至少放映三场艺术电影,并且每周至少保证10个黄金场次放映。

导演贾樟柯表示,建立艺术电影放映联盟是观众和创作者数十年来的诉求。过去中国电影的产业化变革,渠道比较粗放,造成艺术电影找不到观众,艺术电影的观众找不到艺术电影。今天成立的联盟给了导演找到观众的机会,给观众观看艺术电影的窗口。希望110年的电影艺术、思想成果能让我们的后代顺畅地吸收,今后中国能充满电影文化气息。

商业电影一家独大 艺术电影边缘化

今年方励为了《百鸟朝凤》下跪求排片曾引起巨大的反响,虽然总票房达到了8690万,但文艺片在市场中的生存困境让很多人为之震惊。

方励一跪之后,电影《百鸟朝凤》随即上演了“票房反转”:院线排片占比从1.2%增至8.9%,票房占比从0.9%增至16.3%,原本濒临下线的《百鸟朝凤》获得“新生”。

可以说,《百鸟朝凤》的前期遭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艺术电影面对商业片竞争时的尴尬处境。数据显示,每年数百部国产影片上映,“正剧/艺术类”影片只占3%左右,一些口碑不错的艺术电影,因排片少、时段差、地段偏等原因,与观众擦肩而过。

比如,2015年五一小长假期间,电影导演王小帅执导的艺术片《闯入者》全国排片率只有1.6%,仅获300多万元票房。王小帅称这是他“拍电影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今年暑期档上映的《冬》是由邢健执导,王德顺主演的艺术电影,仅仅取得了30万的票房成绩,其排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其实这并不是个别电影排片率奇低的情况,而是艺术电影在国内商业电影院线的普遍生存困境。

事实上,艺术电影并非没有观众,而是院线“边缘化”的排片方式,使一些观众“想看却看不到”。电影导演贾樟柯也曾表示,有些三四线城市很难看到文艺电影,几乎是零排片,“我曾多次尝试着跟专门做中小城市院线的公司谈,却被告知文艺片根本没人看”,此外,贾樟柯还透露了,同为艺术影片的《山河故人》当时上映时,广东某县级市有40多名年轻观众到影院联名请求,才排了一场。

如今,观众的需求日趋多元,而当下影院往往是大制作、大场面、大明星式的“爆米花”片一家独大。若以“票房GDP”为指挥棒,必会导致电影在艺术表达和商业效益间难求平衡。在电影“标签化”的国内电影市场,这直接导致了商业类型电影在上映前夕拒绝给电影贴上文艺片的标签。而有了艺术电影院线,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样的尴尬。长期有效且稳定的播放艺术电影,艺术片导演一直幻想的艺术院线联盟终于成为了现实。

艺术院线蓄谋已久但火候欠佳 为哪般?

值得注意的是,实现艺术电影院线或联盟长期运营并没有那么容易。鉴于艺术电影的生存现状,以及影院、院线的经营压力,过去业内也有过类似于建立艺术院线的消息,但最后往往悄无声息。

事实上,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业内人士就尝试建立艺术影院和艺术电影院线,比如2007年的上海红庙艺术电影中心和2009年开始营业的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以及2013年6月由上海联和院线牵头的“长三角地区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下文简称“放映联盟”)。此外,还有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简称电影资料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艺术影院(UCCA影院)、卢米埃影城等。其中,只有百老汇是进行商业运作、列入商业放映体系、从属于电影工业环节的影院,是艺术影院中较为经典的案例。

但是从实际的发展情况来说,即便如百老汇电影中心这样的艺术影院,也是处于亏损的状态。大部分艺术影院对于艺术片放映的排片比较少,以老牌官方艺术片放映场所中国电影资料馆为例,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平均每天也只放映了不到2场——只有在电影节艺术片排片才多一些!

从中可以看出,新成立的艺术院线联盟的确可以解决如今艺术影院发展的困局,但想要彻底扭转局面并不会在短期内出现。观众仍握着艺术片的“生死”主导权,毕竟国内电影观众的观影水平不会在短期内发生质的飞跃。目前的电影市场,喜剧、爱情、动作、科幻依旧是观众消费的主体,一方面在于国产电影偏重于这几个类型电影的生产制作,另一方面观众仍然迷恋着IP、明星这样的电影类型。

其实国内艺术电影发展举步维艰,艺术院线发展有限,不仅因为肯为艺术片消费的人群太少,而且没有消费市场、利好政策就没有资本注入,艺术片的产量和质量也完全跟不上去。而对于喜爱艺术电影的影迷来说,如何改变其观影习惯,让其走入影院来欣赏艺术片也是一大难题。这取决于艺术院线的选片质量以及票价等一系列后续问题。

艺术电影没有“速效救心丸” 质量、营销须双管齐下

通过给予艺术院线适当的发展空间,可以让它们活得更好。这个办法合情合理,国外经验也证明了它的可行性,比如很多国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艺术院线系统,连盛产爆米花电影的美国都有近千块银幕主要放映艺术片。

但是,国内的市场未必能够养活闪闪发光的艺术院线。看看市场,一直被视为榜样的《白日焰火》,有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和廖凡、桂纶镁护身,票房也才刚破亿;《刺客聂隐娘》话题无数,也仅有6000多万元入账;贾樟柯的《山河故人》3200万元,明星扎堆的《黄金时代》5000多万元,口碑之作《心迷宫》1000多万元……悲剧的是,这些已经算是佼佼者了,而更多的艺术片只是在汪洋大海里冒了个泡,连个涟漪都没有激起。此前,广州、上海等城市有商业院线尝试以联盟形式进行艺术电影放映,但是胜少败多——市场不给力,投资的即便人傻钱多也不可能前赴后继。

所以,艺术电影的问题绝非院线一己之力就能解决的。当前,艺术片票房不佳,投身其中的人和钱趋于流失;而要培育市场,就要有源源不断的好作品——解开这个死结,显然需要更强大的力量。比如在政府层面,法国是这样做的:他们扶持艺术院线;规定电视台将营业额的一部分投给艺术电影制作;支持文艺片拍摄的基金繁多,比如“世界电影基金”王小帅、贾樟柯都申请过。市场方面,在一些国家,文艺片有自成体系的推广、发行方式,比如小规模放映、媒体权威推荐、颁奖季造势等,让艺术电影有各种渠道、多个阵地找到自己的消费群体。

不管怎样,艺术片的“心理阴影”不可能短时间内画风突变,它有赖于我国电影水平的总体提升,而没有“速效救心丸”。在艺术电影的竞争中,质量和营销仍然是最为重要的环节。而今,即便成立了艺术院线联盟,在艺术电影放映环节上得到了根本的保证,但想要取得十足的发展还要回归到电影的根源上来。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成立了艺术院线联盟,但含有色情以及敏感性题材的电影仍然无法和观众见面。艺术电影在投资和审查两大方面的难题仍然制约着其发展,这也是放映环节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艺术电影生存一直是电影界思考的重点问题,能够成立艺术院线联盟是艺术片在国产电影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呼吁和追求的结果,当然,艺术片仍蕴藏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也是不容置疑的。如今,艺术院线联盟为艺术电影提供了展映的平台,但未来艺术电影能否成为观众乐于接受的电影类型,还要靠艺术片创作者们多出精品才行!

本文为“文创资讯”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如果它早一天成立,《百鸟朝凤》就无需跪求票房了

事实上,艺术电影并非没有观众,而是院线“边缘化”的排片方式,使一些观众“想看却看不到”。

5个月前,《百鸟朝凤》制片人的一跪,跪出了关注,跪出了票房,但也跪出了国产艺术电影的尴尬。5个月后,中国第一个艺术院线联盟成立,为夹缝中生存的艺术电影,觅得了一线生机。

近日,由中国电影资料馆、华夏发行、暖流文化、万达院线、百老汇电影中心、微影时代等6家单位共同发起的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在第十三届中国长春电影节上宣布正式启动,并发布了《联盟共同宣言》,表示将共同致力于中国电影市场的多样化发展,为艺术电影市场提供有力支持,构筑国产艺术电影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两周后正式对外公布首批片单及各地放映影院、售票方式。

一直以来,商业电影持续垄断影院和院线,而艺术电影却难以在排片、关注度等方面获得一席之地。那么,成立艺术院线联盟真的就能拯救国产艺术电影吗?它能满足艺术电影的市场需求吗?现在做这样的论断,还为时尚早,但不管怎样,这都是一次有力的尝试!

万达、幸福蓝海等100个影厅首批加入艺术联盟

目前,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在全国重点城市挑选出9家放映渠道公司,将100个影厅作为首批艺术电影放映的核心影厅,保证每天至少放映3场由全国艺术电影联盟推荐的艺术影片,并且每周至少保证10个黄金场次放映。接下来,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还会在地级市和部分实力较强的县级市,设立“四核心”艺术影厅400个,并最终实现3000个银幕动态化放映艺术电影。

万达电影院线、百老汇电影中心、江苏幸福蓝海影院、四川卢米埃影业、重庆保利万和电影院线、中影影院院线、湖北长江电影、曲江影视、陕西文投影业拿出了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0个影厅,作为首批加盟影厅放映艺术电影,保证每天至少放映三场艺术电影,并且每周至少保证10个黄金场次放映。

导演贾樟柯表示,建立艺术电影放映联盟是观众和创作者数十年来的诉求。过去中国电影的产业化变革,渠道比较粗放,造成艺术电影找不到观众,艺术电影的观众找不到艺术电影。今天成立的联盟给了导演找到观众的机会,给观众观看艺术电影的窗口。希望110年的电影艺术、思想成果能让我们的后代顺畅地吸收,今后中国能充满电影文化气息。

商业电影一家独大 艺术电影边缘化

今年方励为了《百鸟朝凤》下跪求排片曾引起巨大的反响,虽然总票房达到了8690万,但文艺片在市场中的生存困境让很多人为之震惊。

方励一跪之后,电影《百鸟朝凤》随即上演了“票房反转”:院线排片占比从1.2%增至8.9%,票房占比从0.9%增至16.3%,原本濒临下线的《百鸟朝凤》获得“新生”。

可以说,《百鸟朝凤》的前期遭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艺术电影面对商业片竞争时的尴尬处境。数据显示,每年数百部国产影片上映,“正剧/艺术类”影片只占3%左右,一些口碑不错的艺术电影,因排片少、时段差、地段偏等原因,与观众擦肩而过。

比如,2015年五一小长假期间,电影导演王小帅执导的艺术片《闯入者》全国排片率只有1.6%,仅获300多万元票房。王小帅称这是他“拍电影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今年暑期档上映的《冬》是由邢健执导,王德顺主演的艺术电影,仅仅取得了30万的票房成绩,其排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其实这并不是个别电影排片率奇低的情况,而是艺术电影在国内商业电影院线的普遍生存困境。

事实上,艺术电影并非没有观众,而是院线“边缘化”的排片方式,使一些观众“想看却看不到”。电影导演贾樟柯也曾表示,有些三四线城市很难看到文艺电影,几乎是零排片,“我曾多次尝试着跟专门做中小城市院线的公司谈,却被告知文艺片根本没人看”,此外,贾樟柯还透露了,同为艺术影片的《山河故人》当时上映时,广东某县级市有40多名年轻观众到影院联名请求,才排了一场。

如今,观众的需求日趋多元,而当下影院往往是大制作、大场面、大明星式的“爆米花”片一家独大。若以“票房GDP”为指挥棒,必会导致电影在艺术表达和商业效益间难求平衡。在电影“标签化”的国内电影市场,这直接导致了商业类型电影在上映前夕拒绝给电影贴上文艺片的标签。而有了艺术电影院线,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样的尴尬。长期有效且稳定的播放艺术电影,艺术片导演一直幻想的艺术院线联盟终于成为了现实。

艺术院线蓄谋已久但火候欠佳 为哪般?

值得注意的是,实现艺术电影院线或联盟长期运营并没有那么容易。鉴于艺术电影的生存现状,以及影院、院线的经营压力,过去业内也有过类似于建立艺术院线的消息,但最后往往悄无声息。

事实上,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业内人士就尝试建立艺术影院和艺术电影院线,比如2007年的上海红庙艺术电影中心和2009年开始营业的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以及2013年6月由上海联和院线牵头的“长三角地区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下文简称“放映联盟”)。此外,还有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简称电影资料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艺术影院(UCCA影院)、卢米埃影城等。其中,只有百老汇是进行商业运作、列入商业放映体系、从属于电影工业环节的影院,是艺术影院中较为经典的案例。

但是从实际的发展情况来说,即便如百老汇电影中心这样的艺术影院,也是处于亏损的状态。大部分艺术影院对于艺术片放映的排片比较少,以老牌官方艺术片放映场所中国电影资料馆为例,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平均每天也只放映了不到2场——只有在电影节艺术片排片才多一些!

从中可以看出,新成立的艺术院线联盟的确可以解决如今艺术影院发展的困局,但想要彻底扭转局面并不会在短期内出现。观众仍握着艺术片的“生死”主导权,毕竟国内电影观众的观影水平不会在短期内发生质的飞跃。目前的电影市场,喜剧、爱情、动作、科幻依旧是观众消费的主体,一方面在于国产电影偏重于这几个类型电影的生产制作,另一方面观众仍然迷恋着IP、明星这样的电影类型。

其实国内艺术电影发展举步维艰,艺术院线发展有限,不仅因为肯为艺术片消费的人群太少,而且没有消费市场、利好政策就没有资本注入,艺术片的产量和质量也完全跟不上去。而对于喜爱艺术电影的影迷来说,如何改变其观影习惯,让其走入影院来欣赏艺术片也是一大难题。这取决于艺术院线的选片质量以及票价等一系列后续问题。

艺术电影没有“速效救心丸” 质量、营销须双管齐下

通过给予艺术院线适当的发展空间,可以让它们活得更好。这个办法合情合理,国外经验也证明了它的可行性,比如很多国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艺术院线系统,连盛产爆米花电影的美国都有近千块银幕主要放映艺术片。

但是,国内的市场未必能够养活闪闪发光的艺术院线。看看市场,一直被视为榜样的《白日焰火》,有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和廖凡、桂纶镁护身,票房也才刚破亿;《刺客聂隐娘》话题无数,也仅有6000多万元入账;贾樟柯的《山河故人》3200万元,明星扎堆的《黄金时代》5000多万元,口碑之作《心迷宫》1000多万元……悲剧的是,这些已经算是佼佼者了,而更多的艺术片只是在汪洋大海里冒了个泡,连个涟漪都没有激起。此前,广州、上海等城市有商业院线尝试以联盟形式进行艺术电影放映,但是胜少败多——市场不给力,投资的即便人傻钱多也不可能前赴后继。

所以,艺术电影的问题绝非院线一己之力就能解决的。当前,艺术片票房不佳,投身其中的人和钱趋于流失;而要培育市场,就要有源源不断的好作品——解开这个死结,显然需要更强大的力量。比如在政府层面,法国是这样做的:他们扶持艺术院线;规定电视台将营业额的一部分投给艺术电影制作;支持文艺片拍摄的基金繁多,比如“世界电影基金”王小帅、贾樟柯都申请过。市场方面,在一些国家,文艺片有自成体系的推广、发行方式,比如小规模放映、媒体权威推荐、颁奖季造势等,让艺术电影有各种渠道、多个阵地找到自己的消费群体。

不管怎样,艺术片的“心理阴影”不可能短时间内画风突变,它有赖于我国电影水平的总体提升,而没有“速效救心丸”。在艺术电影的竞争中,质量和营销仍然是最为重要的环节。而今,即便成立了艺术院线联盟,在艺术电影放映环节上得到了根本的保证,但想要取得十足的发展还要回归到电影的根源上来。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成立了艺术院线联盟,但含有色情以及敏感性题材的电影仍然无法和观众见面。艺术电影在投资和审查两大方面的难题仍然制约着其发展,这也是放映环节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艺术电影生存一直是电影界思考的重点问题,能够成立艺术院线联盟是艺术片在国产电影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呼吁和追求的结果,当然,艺术片仍蕴藏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也是不容置疑的。如今,艺术院线联盟为艺术电影提供了展映的平台,但未来艺术电影能否成为观众乐于接受的电影类型,还要靠艺术片创作者们多出精品才行!

本文为“文创资讯”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