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芳华
自2015年7月开始,网贷行业内有关用户资金保障方面究竟是该采取银行存管还是托管的争执不断,有部分学者认为监管要求的建立第三方资金存管其本质上还是托管,只不过字面上用“存管”来缓冲。果不其然,2015年12月28日,《网贷机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发,要求所有网贷从业机构必须在银行建立资金存管账户,由银行系金融机构负责监督、管理。
虽然只是征求意见稿,但这应该是接近监管细则的最终版本。
而这一次,10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中再次强调,从业机构应尽快落实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9月底,已有民生银行、恒丰银行、徽商银行、江西银行等35家银行开展了P2P网贷平台资金存管业务,其中实现银行资金存管系统上线的平台只95家(含联合存管),占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数量比例不足5%。
有消息人士透露,目前,银监会制定的《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征求意见稿)》(下称《存管指引》)不日也有望正式下发。
资金存管的意义何在?
资金存管的作用很多,重要的有三点:
一是“能够根据资金性质和用途,为网贷机构、网贷机构的客户(包括出借人、借款人及其他网贷业务参与方等)设立单独的资金账户,实现各账户之间的有效隔离”。投资人资金与平台自有资金不再混在一起,想卷款跑路?没戏了!
二是“依照出借人与借款人发出的指令或有效授权的指令,办理网络借贷资金清算支付,……确保资金指令真实合法,防止网贷机构非法挪用客户资金”。这一条实现了投资人资金与借款人债权的一一对应,借新还旧的庞氏骗局将无所遁形,根本上杜绝了资金池风险。
三是“完整记录网贷平台客户信息、交易信息、项目信息及其他关键信息,并向借款人和出借人提供信息查询功能”。有了这些信息,存管银行可以定期出具存管报告,平台的交易量、交易余额、投资人数、不良率、逾期率等关键信息终于可以真相大白于天下了。
可见,落实资金存管制度后,平台私设资金池、搞庞氏骗局、卷款潜逃等最令投资人头疼的难题可以迎刃而解了,平台的真实经营信息也将大白于天下,投资人也不必担心被善于吹牛的平台蒙蔽了。一句话,平台更合规了,投资人更安心了,这个命运多舛、负面新闻层出不穷的行业总算有了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有了盼头。
然而,目前很多网贷投资人并没有完全看清银行存管的意义所在,甚至有人会说,有了银行存管,平台还可以虚拟假的借款项目进行自融,对于这点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喜欢踢球、看球的人都知道,比赛会有裁判,但有了裁判不一定就能保证没人踢“黑球”,裁判存在的目的是维护比赛秩序,保证比赛的公正、公平,指望通过裁判来打击踢黑球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同样的道理,银行存管是为了确保用户资金的进出有据可查、一一对应,防止用户资金沉淀在平台,引发道德风险,至于平台制造假标、设立虚拟借款人等行为已经不是银行能够掌控的范围,这些应该交由经侦介入,属于不同维度。
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对网贷平台而言,10月13日这次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的重中之重就是资金存管这一个环节。虽然看起来很简单,实际做到却并不容易。
为了向投资者和市场自证清白,2011年开始,一些良心P2P平台开始主动开展资金存管业务,多数是与第三方支付企业进行资金存管合作,也有少数大平台得到银行的青睐,与银行开展了资金存管合作。但在2015年之前,资金存管更多的是一种平台自觉行为,并不普遍,且所谓的资金存管或托管具有很大的水分,很多平台把风险准备金存管也作为资金存管进行大肆宣传,竟然获得掌声一片,滑天下之大稽。
直至2015年7月,《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除另有规定外,从业机构应当选择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资金存管机构,对客户资金进行管理和监督,实现客户资金与从业机构自身资金分账管理。客户资金存管账户应接受独立审计并向客户公开审计结果。”就此,开展资金存管成为合规要求。基于合规压力,P2P平台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然并卵,银行的积极性不高。
银行方面出于自身考量,亦有两方面的因素。
一是银行参与网贷存管业务,重点会关注声誉风险。因此,出于风险考虑,银行在平台准入方面相对会比较谨慎,材料收集、尽调、审批流程环节比较复杂,所以准入时间相对较慢;二是银行的存管系统成熟度参差不齐,对接开发效率不等,业务开展初期相对较慢。
截至目前,网贷平台和银行合作的资金存管业务存在多种模式和不同的实现形式。
针对一些网贷平台虽然接入并上线了银行存管,但是资金存管只覆盖部分标的,或者接入两家或者两家以上的银行进行资金存管,以此或规避银行对平台资金交易的全面监测。
网贷平台的资金存管机构必须是银行,且必须是一家银行,平台也不能够部分存管,这些规定很有可能会出现在最终版的存管指引里。此外,从事网贷资金存管业务的银行,需要到银监会去备案,备案内容包括业务模式、存管系统条件等。
有业内人士预计,随着监管政策相继落地,上线的平台数量预计将会有一个快速的增加。
有人欢喜有人忧
距离监管首次要求落实资金存管制度已经过去了一年时间。一年之内,仅有30家平台真正达到了合规要求,超过98%的平台仍处于合规裸奔状态。
问题在于,不是平台不愿意,而是主动权在银行手里,银行却没啥动力,积极性差。于是,对大多数平台而言,一方面,“存管合规”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不知何时才能落地;另一方面,合规大限越来越近。
事实上,网贷平台能否顺利进行资金存管并不由平台自主决定。在跟不同的银行谈资金存管合作前,网贷平台首先要入选相关存管银行的“白名单”,平台则处于被选择的地位。
在银行方合作的候选网贷平台里,平台的舆论口碑、媒体曝光量、行业排名等均会列入银行的日常舆情监控。签约之前,银行还会对平台的实缴资本、股东背景、业务流程、风控水平、交易资金总量、交易流水等指标,进行一系列的严苛考察。
而且,银行方面已要求存管平台撤下显著位置以存管为保障噱头的宣传广告。
知情人士称,银行目前的收费模式主要为缴纳保证金,并且以“年费+交易笔数费率”收费。前者要求垫存数百万级资金在银行,后者根据平台交易规模以及交易活跃度来收取费用。
而对网贷平台而言,除了人力成本以外,存管业务最大的成本还是用户流失。银行资金存管系统难度系数高,最直接体现在人力配置的成本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