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阿拉善治沙 这群退役地产大佬们最后的战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阿拉善治沙 这群退役地产大佬们最后的战场

阿拉善的民主制度,在这个民营企业家群体身上显得颇有象征意味,它看起来更像是一项管理实验,也暗喻着民营企业家所盼望的平等的市场经济机制。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0月10日,地处内蒙古西部的小城阿拉善左旗,迎来了最热闹的一天。

几百位企业家从全国各地向这个地处内蒙古荒漠边缘的小城聚集,在当天飞抵银川的每一架班机上,都有要前往小城的客人。他们来自不同的领域,彼此之间也并不全都熟识,但他们几乎每年都要来一次,而且这个名单还在不断扩大。在长长的宾客名单中,包括了任志强,刘晓光、王石以及冯仑等。

12年前,一个名叫“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企业家公益组织在这里成立。刘晓光、任志强、王石等企业家依靠自己在商界的号召力,凭借企业家会员们的会费,支撑着这个目前已经是中国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业家环保组织。

他们已经做出了一些成绩,截至目前,其在阿拉善地区已引导牧民种植以梭梭为主体的荒漠植物44万亩,建立了1.5万亩公益治沙基地和节水农业示范基地。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个“鼎鼎大名”的环保基金会直到两年前才刚刚获得公募资格。

今年10月10日的再聚首,是为了第一届“阿拉善论坛暨内蒙古生态修复与产业化发展论坛”的开幕,以及协会自费在月亮湖营建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开馆。据了解,截至2015年12月,这个组织已累计投入环保公益资金2.7亿元,在捐赠资金之外,这些企业家投入志愿服务时间已经超过10万小时。

阿拉善SEE自然历史博物馆开馆。

这一切,源于2003年刘晓光的一次旅行。

2003年10月,时任首创集团董事长的刘晓光来到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沙漠,眼前一望无际的大片荒漠给了他前所未有的紧迫感。那个时候,正是刘晓光治下的首创集团茁壮生长的时期,在接手首创集团熬过了初期的痛苦之后,刘晓光希望将首创变成一家真正的国际化企业。

开幕式当天的钱晓华、董国强、刘晓光。

也是在那个时候,颇具诗人气质的刘晓光,跪倒在茫茫沙漠中,立志要团结企业家的力量,来拯救这片荒漠。对于如今已经退休,并淡出中国地产圈的刘晓光来说,那是他最为“激情燃烧”的岁月。

他不断将身边的企业家朋友拉进来,从任志强,冯仑再到王石,十多年前,和他一样风华正茂的企业家们,几乎都参与其中——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就此成立。刘晓光当时也许并没有想到,他治下首创的国际化理想,一年后就因为证监会和国资委的叫停,功亏一篑。但治沙的理想,却神奇般地延续了12年光景。

当时中国企业家群体“回报社会”的认识并没有现在这么高,关于这个组织,刘晓光曾说,一开始自己几乎是“威逼”大家入会,甚至对一些熟悉的朋友表示“不加入就绝交”。这个组织的历任会长包括刘晓光、王石、韩家寰、冯仑、任志强等,现任会长为融创中国董事钱晓华。

除了第二届会长,大成食品(亚洲)有限公司主席韩家寰外,协会的历任会长几乎都是地产商。这也曾给阿拉善协会盖上过一个鲜明的烙印——名声“不怎么样”的地产商人少有的善举。

过去多年,这个环保组织的收入仅为企业家们每年10万元的入会费,和极为有限的时间投入,如果你有治沙同时提高农民经济效益的方案,也可以在这里实现,比如任志强发起的节水小米计划。

在任小米收割现场的任志强。

你肯定没见过年过花甲的任志强穿着迷彩服,挽着袖子顶着大风,带着一批CEO们在农田里收割小米的景象。

为了让当地农民尽量选择节水的种植方式,他们采取承包种植,监督用水,再高价回收的方式来激励农民,而这些高价小米的销售问题,最主要还是靠一些合作企业的渠道销售,以及企业家会员们每年到此的热心购买。

靠的几乎只有公益和奉献精神。时至今日,这个组织已经拥有583位企业家会员,协会会员们不仅要参与地方项目中心运营管理,还要按照章程和制度参加协会组织的各项活动。协会除了自己出钱发起治沙、节水等公益项目外,还通过基金会资助其他公益机构及环保项目,截至目前,他们直接或间接支持了400多家中国民间环保组织。

但与大多数民间环保组织不同的是,这个协会拥有一套特殊的民主选举制度和严格的章程制度,协会下设理事会、监事会以及章程委员会,分别包括会长、副会长、监视长以及章程委员会主席等若干职务。所有职务均需通过民主投票来决定,竞选会长需要提出自己的理念,每位会长任期两年。

“名气大,企业大,不一定就能当会长,竞选成功并不只是荣誉,更多的是一份责任。”在这里不是一句客套话,这其实也暗喻着中国民营企业家所盼望的平等的市场经济机制。

在博物馆中回忆第一批企业家会员合影的任志强。

即便像任志强这样的大佬,也遭遇过两次选举失败,这甚至让他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很差劲。在后来成功选上第五届会长之后,他几乎每天都要在自己拥有上千万粉丝的微博上宣传阿拉善。

不过,这个制度的建立也并不轻松,这些性格分明,在各自领域均有建树的企业家们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能和谐相处。任志强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以前理事会开会经常吵架,为了各种制度和管理方式争论。协会刚建立时,刘晓光曾想通过“点名委任”的方式来选举理事会领导成员,但很快就被大家拒绝。最终协会决定采用类似美国大选的民主选举方式,每个人都有竞选和投票的权利。

一位入会刚满三年的企业家会员在谈到这个话题时说,民主选举真正困难的是落实,但在他们的组织里几乎没有这个问题。所有人都很默契地恪守着公平原则,即便在做企业层面大家互有差距,但在这里,你能感觉到责任和自己的份量。

凭借这种制度,阿拉善组织已经从最初依靠大佬的影响力,逐渐走向一个不依靠某一个人的稳定成熟的环保机构。事实上,近年来参会的80、90后企业家逐渐增多,他们与刘晓光这样的50后思维不同,但在既定的体制下,协会依然可以稳定运转。

“在阿拉善,我们提出不同的意见,甚至有反对,但我们都是心怀坦荡地相处,一起来面对未来。”王石在2016年阿拉善公益之夜上说,正是因为坚持各执己见,用这样的方式面对未来,这个组织才走到了今天。

这种默契的民主氛围,在这个民营企业家群体身上显得颇有象征意味。看起来更像是他们赋予这个组织的一项管理实验,那些因为市场或环境因素在企业经营中无法实现的理想,正潜移默化地在这里实现。

事实上,以王石、任志强等为代表,为中国民营企业争取更加开放和公平的市场环境是这群人的共同之处。在今年的活动上,深陷“宝万之争”的王石,以及企业处在控制权变动中的冯仑也都出现在了会场。而对于刘晓光和任志强来说,属于他们的时代已经结束。退休之后,他们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阿拉善。

博物馆中阿拉善SEE早年影像资料。

12年过去了,对比博物馆里挂着的他们当年在阿拉善的照片,几乎每个人都变了模样,刘晓光更瘦而且苍老,在10月14日月亮湖自然历史博物馆开幕当天演讲时,他因为激动而长久语塞。冯仑也略显疲态,作为曾经的第三届会长,整个活动期间他并没有上台发言,虽然已经告别了这个组织的领导核心,但他依然选在坐在台下,停留到了活动最后一天。

曾经的“大炮”任志强,只留下了弯腰挥舞镰刀的沉默身影,房地产黄金十年早已结束,这群叱咤风云的大佬们,正在逐渐离开舞台中央,但战斗还未结束,他们在用另一种方式影响后来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阿拉善治沙 这群退役地产大佬们最后的战场

阿拉善的民主制度,在这个民营企业家群体身上显得颇有象征意味,它看起来更像是一项管理实验,也暗喻着民营企业家所盼望的平等的市场经济机制。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0月10日,地处内蒙古西部的小城阿拉善左旗,迎来了最热闹的一天。

几百位企业家从全国各地向这个地处内蒙古荒漠边缘的小城聚集,在当天飞抵银川的每一架班机上,都有要前往小城的客人。他们来自不同的领域,彼此之间也并不全都熟识,但他们几乎每年都要来一次,而且这个名单还在不断扩大。在长长的宾客名单中,包括了任志强,刘晓光、王石以及冯仑等。

12年前,一个名叫“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企业家公益组织在这里成立。刘晓光、任志强、王石等企业家依靠自己在商界的号召力,凭借企业家会员们的会费,支撑着这个目前已经是中国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业家环保组织。

他们已经做出了一些成绩,截至目前,其在阿拉善地区已引导牧民种植以梭梭为主体的荒漠植物44万亩,建立了1.5万亩公益治沙基地和节水农业示范基地。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个“鼎鼎大名”的环保基金会直到两年前才刚刚获得公募资格。

今年10月10日的再聚首,是为了第一届“阿拉善论坛暨内蒙古生态修复与产业化发展论坛”的开幕,以及协会自费在月亮湖营建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开馆。据了解,截至2015年12月,这个组织已累计投入环保公益资金2.7亿元,在捐赠资金之外,这些企业家投入志愿服务时间已经超过10万小时。

阿拉善SEE自然历史博物馆开馆。

这一切,源于2003年刘晓光的一次旅行。

2003年10月,时任首创集团董事长的刘晓光来到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沙漠,眼前一望无际的大片荒漠给了他前所未有的紧迫感。那个时候,正是刘晓光治下的首创集团茁壮生长的时期,在接手首创集团熬过了初期的痛苦之后,刘晓光希望将首创变成一家真正的国际化企业。

开幕式当天的钱晓华、董国强、刘晓光。

也是在那个时候,颇具诗人气质的刘晓光,跪倒在茫茫沙漠中,立志要团结企业家的力量,来拯救这片荒漠。对于如今已经退休,并淡出中国地产圈的刘晓光来说,那是他最为“激情燃烧”的岁月。

他不断将身边的企业家朋友拉进来,从任志强,冯仑再到王石,十多年前,和他一样风华正茂的企业家们,几乎都参与其中——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就此成立。刘晓光当时也许并没有想到,他治下首创的国际化理想,一年后就因为证监会和国资委的叫停,功亏一篑。但治沙的理想,却神奇般地延续了12年光景。

当时中国企业家群体“回报社会”的认识并没有现在这么高,关于这个组织,刘晓光曾说,一开始自己几乎是“威逼”大家入会,甚至对一些熟悉的朋友表示“不加入就绝交”。这个组织的历任会长包括刘晓光、王石、韩家寰、冯仑、任志强等,现任会长为融创中国董事钱晓华。

除了第二届会长,大成食品(亚洲)有限公司主席韩家寰外,协会的历任会长几乎都是地产商。这也曾给阿拉善协会盖上过一个鲜明的烙印——名声“不怎么样”的地产商人少有的善举。

过去多年,这个环保组织的收入仅为企业家们每年10万元的入会费,和极为有限的时间投入,如果你有治沙同时提高农民经济效益的方案,也可以在这里实现,比如任志强发起的节水小米计划。

在任小米收割现场的任志强。

你肯定没见过年过花甲的任志强穿着迷彩服,挽着袖子顶着大风,带着一批CEO们在农田里收割小米的景象。

为了让当地农民尽量选择节水的种植方式,他们采取承包种植,监督用水,再高价回收的方式来激励农民,而这些高价小米的销售问题,最主要还是靠一些合作企业的渠道销售,以及企业家会员们每年到此的热心购买。

靠的几乎只有公益和奉献精神。时至今日,这个组织已经拥有583位企业家会员,协会会员们不仅要参与地方项目中心运营管理,还要按照章程和制度参加协会组织的各项活动。协会除了自己出钱发起治沙、节水等公益项目外,还通过基金会资助其他公益机构及环保项目,截至目前,他们直接或间接支持了400多家中国民间环保组织。

但与大多数民间环保组织不同的是,这个协会拥有一套特殊的民主选举制度和严格的章程制度,协会下设理事会、监事会以及章程委员会,分别包括会长、副会长、监视长以及章程委员会主席等若干职务。所有职务均需通过民主投票来决定,竞选会长需要提出自己的理念,每位会长任期两年。

“名气大,企业大,不一定就能当会长,竞选成功并不只是荣誉,更多的是一份责任。”在这里不是一句客套话,这其实也暗喻着中国民营企业家所盼望的平等的市场经济机制。

在博物馆中回忆第一批企业家会员合影的任志强。

即便像任志强这样的大佬,也遭遇过两次选举失败,这甚至让他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很差劲。在后来成功选上第五届会长之后,他几乎每天都要在自己拥有上千万粉丝的微博上宣传阿拉善。

不过,这个制度的建立也并不轻松,这些性格分明,在各自领域均有建树的企业家们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能和谐相处。任志强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以前理事会开会经常吵架,为了各种制度和管理方式争论。协会刚建立时,刘晓光曾想通过“点名委任”的方式来选举理事会领导成员,但很快就被大家拒绝。最终协会决定采用类似美国大选的民主选举方式,每个人都有竞选和投票的权利。

一位入会刚满三年的企业家会员在谈到这个话题时说,民主选举真正困难的是落实,但在他们的组织里几乎没有这个问题。所有人都很默契地恪守着公平原则,即便在做企业层面大家互有差距,但在这里,你能感觉到责任和自己的份量。

凭借这种制度,阿拉善组织已经从最初依靠大佬的影响力,逐渐走向一个不依靠某一个人的稳定成熟的环保机构。事实上,近年来参会的80、90后企业家逐渐增多,他们与刘晓光这样的50后思维不同,但在既定的体制下,协会依然可以稳定运转。

“在阿拉善,我们提出不同的意见,甚至有反对,但我们都是心怀坦荡地相处,一起来面对未来。”王石在2016年阿拉善公益之夜上说,正是因为坚持各执己见,用这样的方式面对未来,这个组织才走到了今天。

这种默契的民主氛围,在这个民营企业家群体身上显得颇有象征意味。看起来更像是他们赋予这个组织的一项管理实验,那些因为市场或环境因素在企业经营中无法实现的理想,正潜移默化地在这里实现。

事实上,以王石、任志强等为代表,为中国民营企业争取更加开放和公平的市场环境是这群人的共同之处。在今年的活动上,深陷“宝万之争”的王石,以及企业处在控制权变动中的冯仑也都出现在了会场。而对于刘晓光和任志强来说,属于他们的时代已经结束。退休之后,他们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阿拉善。

博物馆中阿拉善SEE早年影像资料。

12年过去了,对比博物馆里挂着的他们当年在阿拉善的照片,几乎每个人都变了模样,刘晓光更瘦而且苍老,在10月14日月亮湖自然历史博物馆开幕当天演讲时,他因为激动而长久语塞。冯仑也略显疲态,作为曾经的第三届会长,整个活动期间他并没有上台发言,虽然已经告别了这个组织的领导核心,但他依然选在坐在台下,停留到了活动最后一天。

曾经的“大炮”任志强,只留下了弯腰挥舞镰刀的沉默身影,房地产黄金十年早已结束,这群叱咤风云的大佬们,正在逐渐离开舞台中央,但战斗还未结束,他们在用另一种方式影响后来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