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零跑汽车公布第四季度及2022年财报,上市的四家造车新势力都陆续交出了去年的答卷。尽管四家在去年交付量和营收上稳步增长,但各家发展速度已逐渐显现差距。理想汽车凭借上市新产品L9和L8的热销,在第四季度扭亏为盈,成为当前最赚钱的造车新势力。
去年的业绩表现也直观地体现在资本市场上。最新股价数据显示,理想汽车总市值已经突破240亿美元,是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市值之和。零跑汽车最新市值则停留在40亿美元,差距更为明显。
2022年理想汽车一跃成为了新势力销冠,今年还将冲刺月销量3万辆的大关。成立近8年时间理想汽车完成了从0到1的蜕变,实现了百亿收入规模,在接下来从1至10的发展阶段,理想汽车正在向千亿收入规模迈进。
财报数据亮眼,理想汽车率先实现扭亏为盈
根据理想汽车日前发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财报及全年财报,第四季度理想汽车实现营收176.5亿元,同比增长66.2%;全年实现营收452.9亿元,同比增长67.7%。
交付数据方面,2022年理想汽车全年交付13.32万辆,同比增长47.2%,在造车新势力中位居首位。稳步增长的交付量意味着理想汽车已经将爆款车型理想ONE的成功模式复制到了理想L8和L9上,验证了单款车型的成功不是站在风口的偶尔,而是发展的必然。
去年中国汽车市场经历了疫情波动和贯彻全年的供应链危机,整体发展态势略显低迷。但理想汽车克服了这两大困难,保证稳定交付,逆势坚挺。在去年12月,理想汽车旗下两款车型L9和L8均实现交付量破万,成为首个月销量突破2万辆的新势力品牌。
随着交付量的上升,理想汽车第四季度的经营利润(扣除股权激励)超5亿元,达到5.687亿元,经营利润率为3.2%。此外,第四季度净利润为2.653亿元,季度自由现金流为32.6亿元。这是理想汽车再次实现季度盈利,也标志着企业开始从初创阶段向更大规模转变。
与之对比,蔚来汽车去年第四季度净亏损额扩大至50.2亿元,小鹏汽车则亏损22.1亿元,零跑汽车的亏损额则为51.08亿元,同比扩大79.52%,是新势力中亏损额度最高的企业。只有理想汽车凭借着成本控制能力和产品表现能力,再度实现了季度净利润转正。
而在全年净利润上,如果把股权激励等干扰因素排除,在非公认会计准则之下,蔚来、小鹏的亏损金额依然高达121亿元、84亿元,理想则实现微盈利2080万元。
同时,在最能证明汽车公司赚钱能力的毛利率上,理想汽车也以全年19.4%的高毛利率水准位居新势力首位。相较之下,蔚来汽车毛利率从2021年的18.9%下降到2022年的10.4%,小鹏汽车则从12.5%降至11.5%。零跑汽车上市后首次公布的汽车毛利率水平为-15.4%,是唯一毛利率为负的造车新势力。
汽车行业作为大规模制造业,汽车公司的毛利率水准通常维持在10%以下,尤其对于传统汽车制造商而言更是如此。但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认为,作为智能电动车企业,一个健康的门槛是20个点的毛利率,才能考虑支持持续的科技研发投入。
造车新势力不能永远依靠融资生存,想要保证稳定持续的研发投入和不断进步的产品力,抵御资本市场波动风险,汽车公司必须维持健康的毛利水平。保持高毛利率意味着理想汽车毫无疑问拥有比其他汽车公司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和其他几家新势力企业相比,理想汽车已经拥有了更接近特斯拉的财务模型,通过维持较高的毛利率,保证企业自身的“造血能力”。这是一家企业能够长久维系运转的商业根本。
值得注意的是,资本市场同样更加关注新造车势力的盈利能力。面向不稳定、不确定、复杂且模糊的乌卡世界,商业确定性在当前变得格外重要。过去投资人看的是企业长板和未来潜力,估值压倒一切;现在投资人盯的是公司短板,盈利能力被提升至最高考量维度。
而理想汽车长期保持健康的现金流状况和稳步提升的盈利能力,都让投资者看到了未来发展潜力,市值已经遥遥领先于其他造车新势力。
“抠厂”降本卓有成效,但从不吝惜研发
理想汽车在业内素有“抠厂”之称,在于其严苛的成本控制。这种成本控制一是将核心技术全栈自研,既减轻成本同时降低供应链压力;二是在与管理效率关系最大的销售及管理费用上严格控制,将每一笔钱花在刀刃上。
2022年理想汽车总共发布了三款车型,交付了其中两款,但各项经营费用加起来只支出了125亿元,销售、一般及管理费用是57亿元,远低于蔚来汽车的105亿元和小鹏汽车的67亿元。
理想汽车注重发展过程中的经营效率,合理控制各端运营费用,尤其在营销端打法精准,用有限的营销费用实现了优秀的推广效果和显著的销售回报。以比例计算,销售一般及管理费用在理想汽车总投入中占比仅为12.5%,而蔚来汽车达到21.4%,小鹏汽车也高达24.9%。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2月28日,理想汽车在全国已有298家零售中心,覆盖122个城市;售后维修中心及授权钣喷中心317家,覆盖223个城市。
但是,理想汽车能够将有限的门店数量效益最大化。据李想介绍,今年2月份理想汽车所有支撑店面的工作人员已经做到了接近7辆车的人均销售能力。如果把管理人员去掉,那么人均超过10辆车,这大概是新势力同行的大概三倍以上,相当于一位员工做三个人的活挣两个人的钱。
2023年,理想汽车的销售和服务网络将会继续向全国各地更多城市扩张,预计将会覆盖全部三线城市,并逐步触达部分四线城市。强大的体系化运营能力仍将继续帮助理想汽车终端网络布局高效运转。
需要注意的是,理想汽车的“抠门”从不会体现在研发上。与之完全相反的是,理想汽车去年在研发费用上翻倍投入,达到了67.8亿元,研发投入占比为15%。理想汽车始终坚持将10%以上的营收作为研发投入,用于产品、平台和系统三方面的研发。
事实上,造车新势力都舍得在研发上花钱。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去年的研发费用分别高达108亿元和52亿元,相比2021年均有大幅度增长。
但平摊到每一款车型上,理想汽车平均每款车型的研发费用高达22.6亿元,而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分别为15.4亿元和13亿元。这充分展现理想汽车打造每款产品背后的大量成本投入。
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在进入关键的智能化下半场,谁能够拥有核心技术,构建品牌护城河,谁才能在这场已经开始的新能源汽车公司“淘汰赛”中获得胜利。
李想曾在社交平台上表示,理想汽车单车型研发费用投入绝对值是中国品牌中最高的,既不搞多品牌,也不搞多车型。在直营体系里,销售和管理费用率为中国品牌最少,远低于研发费用率。这些举措都帮助公司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按照理想汽车规划,2023年理想汽车将实现不依赖高精地图的,端到端训练的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到2030年理想汽车将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对标特斯拉与苹果。
成为人工智能企业,理想汽车正向千亿规模迈进
为实现从1至10的战略目标,理想汽车也正在进行系列调整,并于去年第三季度启动了矩阵型组织模式调整。
李想认为,从0至1的发展阶段,速度就是效率,垂直型组织的模式帮助实现了百亿收入规模;而从1至10的发展阶段,质量成为了效率,需要用组织升级实现千亿收入规模的突破,向万亿收入规模发起挑战。而矩阵型组织的管理模式是他摸索出最适合理想汽车当前发展的模式。
在他看来,矩阵型组织最大特点是确保全流程的管理质量。横向团队规划路、修路、运营路,纵向团队造车、开车、运营车,高质量的道路配合高水平的车队,把持续创造的价值源源不断地运送给消费者,并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产生良性循环。
有汽车行业分析师告诉界面新闻,随着新造车势力规模扩大,组织结构将成为制约其未来发展的瓶颈。
“互联网思维是一个产品不断迭代摸索,而汽车产品是长价值链条,从产品策略、产品定义到研发、技术匹配、上市交付等,只要有一个环节没有衔接上,或者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即会影响整个产品。”
从短期目标来看,理想汽车预计2023年第一季度实现交付量5.2万至5.5万辆,同比增长64.0%至73.4%; 收入总额预计为174.5亿元至184.5亿元,同比增长82.5%至93.0%。
按照理想汽车预期,今年第二季度,理想汽车月交付量稳定在2.5万辆至3万辆,并将在30至50万元SUV市场获得20%的市场份额,最终到2027年占据20万元以上乘用车市场35%的份额。
当前,汽车行业正在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价格战,在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2023年,李想同样意识到价格战的残酷程度和带来的交付压力。
“这个行业压力最大的一点就是头部两个企业都能打价格战,而且调完价格的特斯拉和比亚迪价位仍然在合理的区间。” 李想曾在媒体沟通会上表示。
得益于良好的营收表现和健康的财务模型,目前理想汽车拥有584.5亿元人民币的现金储备,远高于蔚来汽车的455亿元和小鹏汽车的382.5亿元。
多位汽车行业分析师指出,今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将“内卷”加剧,增速将放缓至30%。面对更加严苛的市场环境,只有在产品、渠道、市场、服务等多个方面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在这场汽车行业大洗牌里稳扎稳打,不被出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