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机场和高铁站里,那些人流量最大、最显眼的核心广告位,一定至少有一处被手机公司占领。手机厂商愿意花高价买下这些屏幕,为旗舰机型提供最好的展示位——抢占高端产品用户的心智,这是不能输掉的一仗。
进入3月,荣耀、OPPO、华为密集地发布旗舰机,繁华商圈广告位的争抢又变得密集起来。对OPPO来说,这一仗可能更加特别——时隔近13个月,OPPO Find X系列迎来更新,OPPO高级副总裁兼首席产品官刘作虎喊出了“地表最强”的口号,这在向来用词低调的OPPO营销风格中并不常见。
OPPO的确变了。“Find X6 Pro 的影像效果甚至颠覆了我的认知。“刘作虎这样说。事实上,OPPO的产品团队在某种程度上都经历了一场影像认知的重塑。
不止于此。事实上,在采访中,无论是刘作虎,还是与他一起共事超过十年的OPPO影像产品总监张璇都反复提到的一句话:在做好产品的过程中,时时刻刻在拷问着这家公司“底层的追求、底层相信的东西是什么?“
OPPO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高端之战不仅仅是对市场份额的角逐,更是对企业从价值观到产品主义、用户价值的一场检验。这条路没有任何参照,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走出适合自己的步调,才是最正确的路。
高端的准绳
刚刚过去的2022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时隔10年后再次回落至3亿部以下,同比下滑超过13%,为国际数据公司IDC有记录以来最大降幅。
在大盘不断下滑的同时,高端产品的市场份额却逆势扩张。根据IDC数据,2018年至2022年,手机市场的平均价格不断攀升,600美元以上的高端市场销量占比从10.17% 攀升至 23.48%。Strategy Analytics也预测,全球高端智能手机市场有望中端手机,成为智能手机销量最高的价格区间。
在这场高端卡位赛中,国产安卓厂商存在感极强。荣耀高喊“超越苹果”,华为宣称自己才是苹果唯一对手,小米创始人雷军则直接将冲刺高端形容为“生死之战”。
但高端之战仍旧难谈赢家。如果说初创行业只要有从0到1的创新,就能让用户兴奋,那么手机行业作为成熟市场,用户的阈值已经被提升到非常高的程度。OPPO影像产品总监张璇举了个影像体验的例子:如果说把人拍好的实际能力是75分,而算法可以帮助提升到77分、78分,但这是不够的。因为用户的心理阈值可能是85分。只有做到85分,公众才能有明确感知:这功能居然那么好。
那么问题来了,要冲破用户这么高的心理阈值,还能做什么?
核心是回归用户价值。Find X6系列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OPPO在前期影像调研中发现,没有人会在手机相册里保存大量超过 10 倍的长焦照片,甚至用 10 倍以上长焦拍出的好照片不超过 0.1%,所以才做了更加实用的暗光长焦功能。受用户欢迎的功能需要对用户的准确洞察,但这并不是仅仅通过调研就能实现的。在刘作虎看来,好的产品一定是能够与用户“共情”。
其次是技术创新。技术发展自有其节奏,以芯片的周期为例,它的开发周期是36个月,而产品周期一般是18个月。技术投入的方向、节奏、取舍…….这些战略级决策链路与组织协同,对于企业来说都是艰难的命题。
而对于OPPO来说,首先是对高端市场并没有设置“几年内必须拿下”的目标。因为这并非一场单纯的销量竞赛。在拉横幅庆祝销量成绩之前,OPPO只想专攻一件事:做好产品。
在做好产品这件事上,OPPO与自己展开了一场较量。
算法驱动
很长一段时间里,手机厂商对好产品的追求都停留在“秀肌肉”层面。
比如,争抢某款芯片的首发权、想办法再塞进一个镜头,或者努力把屏占比做到无限逼近100%。但后来,产品团队发现这并不是万能解——首发芯片并不意味着调校最佳,镜头不是越多越好,屏占比升高的同时也意味着续航能力的牺牲和碎屏风险的增加。
历史经验已经说明,那些能在发布会上瞬间夺得媒体头条的所谓炫目功能,或许并非消费者最想要的。科技公司如果固守于秀肌肉,得到的可能只是一瞬间的光环,产品最终还是会被市场淘汰掉,最终出发点还是要回归到人身上。

影像是一个洞察用户需求再合适不过的窗口。纵观手机行业,无论是直接把徕卡相机镜头装进手机的小米、强调“多融合主摄”方案的荣耀、还是选择自建影像品牌的华为,也都把影像作为未来发展的核心赛道。
“都在做旗舰机,没有一家厂商是‘省油的灯’。既然大家都把影像当成重点投入的核心赛道,那我们最应该关注什么是正确的、但被忽略的常识。”张璇说,而“常识”的获得,不在于技术参数比拼,而在于如何从传统影像里吸取经验、吸取更多对于美学的特性,再结合计算影像和工程能力,让一个普通用户以最低的学习成本来拍摄一张好照片,“这应该是贯穿移动影像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的一个核心命题。”
过去15年,OPPO把影像作为重点领域,影像团队总人数超过1000人,影像每年研发费用超过10亿人民币。算法是重中之重,刘作虎透露,单单是算法重构和研发投入,就超过4亿元人民币。在长焦技术上,OPPO预研了包括连续光变、弹出光变、高倍率光变等,基本完全掌握了所有长焦技术解决方案,在长焦方案研发投入超过一个亿。
所有精密复杂的算法,离不开强大的芯片算力支撑——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是一场筹谋已久的技术布局。2019年12月,OPPO宣布在未来3年投入不少于500亿研发预算,重注三大核心技术——马里亚纳自研芯片、潘塔纳尔智慧跨端系统和安第斯智能云,拥有从芯片到跨端系统、再到云服务的整合能力,向世界一流科技公司迈进。
无论是芯片还是系统,对核心技术的重注,归根结底还是要服务于伟大产品。OPPO认为,技术是根,没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做好产品就是空谈。
但这也是一条最难走的路。单单自研芯片,一次流片的费用就高达上亿元,一旦流片失败就面临着所有前期投入都要推倒重来。它难以被包装成营销环节中的性感故事,也不能快速转换成销量竞赛上漂亮数字。但在商业发展史上,所有革命性的创新无一不是从最底层起步,当基础性问题被逐个攻破,才能成就具有时代意义的产品。
这是OPPO在产品上的一个重要思考。“出奇的想法是投机主义的,如果总是在想怎么能一招制胜,就无法形成长期的、深度的思考。不可能形成认知。”刘作虎说, OPPO追求的是“守正不出奇”,把“守正”走到极致,到最后自然而然就会“出奇”。
几次大酒,一场升级
在一家奉行“以产品为中心”的公司里,几乎每个OPPO人都能察觉到一种信号:无论是组织还是文化维度,公司都在强调对伟大产品的追求,并且将其付诸于行动。
产品经理是其中的关键角色。在OPPO,产品经理梯队建设是一件和干部梯队建设同等重要的事,甚至是组织文化中的重要一环。产品经理是OPPO最早开展系统培养的岗位,也是投入培训资源最多的岗位。
但产品也不单是产品经理决定的。刘作虎花了不少精力去塑造产品文化,OPPO从产品、研发、营销,到职能部门,都要保持对产品的关注和热爱,每个人都可以对产品提出自己的反馈和意见。换言之,在用户喜爱之前,还要能够打动自己。如果自己都不心动,那肯定不是好产品。
在OPPO,做好产品就是全公司的最高战略。刘作虎认为,在规模较大的科技公司里要打造好产品,最高负责人必须亲自带兵打仗。为了Find X6的影像表现,他带队成立了“影像核心攻坚组”,集结了公司跨系统的影像专家,每周有一整天时间,指挥各部门协作发力,快速沟通。
“你的时间花在哪,结果就会在哪。我每周和影像的研发、产品、营销团队一起工作、讨论影像,喝过几次大酒。我敢说,行业中没有谁,像OPPO这样在影像上大力投入”,他说。
张璇在采访中提到一个细节。许多手机厂商影像模块的产品质量一直是工程团队在主导。而从工程角度来看一张好图像的标准,往往是算法效果最显著的那张。
但传统影像领域里好照片的标准,更注重光影明暗的张力、视觉主次的表达、影调氛围的呈现…….换言之,它的标准是更主观的、多元化的。但要让工程师团队同时具备专业的艺术审美,却并不现实。OPPO想到通过组织方式来弥补,为此组建了影像认知团队,团队包括公司外部 “Golden Eye” 专家顾问团——由影像科学家、导演、专业摄影师等(专业摄影师占比90%,八大美院科班出身占比60%)、热爱摄影的OPPO员工等组成。他们进行影像探讨和产品试用,从而在认知的源头形成专业、客观的科技评价,逐步实现了对影像系统的认知升级。
让主观因素更多地融入到产品决策中来,这会在相当程度上改变整体决策的链路。但OPPO产品观中对美学的追求,构成了整个公司对这种决策的信任。可喜的是,这种灵活且机动的组织调整带来了好的结果。过去,明暗度、视觉重心和影调这些标准并不是影像工程的关键控制项,但在融入这些元素后,OPPO对光影的整体把控都上了一个台阶。
“手机厂商会听到非常多的声音,每个用户的反馈可能都会变成决策的重要部分。但是做产品决策最难的不是响应每个用户的需求,而是分辨哪些该听、哪些是最重要的是,这就取决于你的认知。如果缺乏分辨的能力,影像一定会做得四不像。”
在本分价值观的指引下,OPPO人把打造伟大产品变成了骨子里的信仰。这是正在真实上演的情节——在内部会议中,短期的市场份额波动从来不是大家讨论的重点,产品才是被高频提及的关键词。

“好产品是穿越周期的唯一方法”,这是写在《OPPO之本》里的一句话。无论市场如何波动,用心做产品都是永远不会过时的正确解法。OPPO要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公司,当然没有捷径可走,但当找到既适合自己又经得起市场考验的方法,也就抵达了一个新的渡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