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法国人在七十年代拍摄的关于大庆油田石油工人的纪录片。从生活到工作,再到表彰大会,特别真实的记录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每一个细节都清晰的刻画着当时独有的痕迹,相信总有一个片段会触动你,或惊讶,或怀念,不经意间带回到父辈们曾经激昂奋斗的记忆。
▲石油大会战时期的珍贵影像,很多经典照片都出自这个片段。
▲头戴铝盔作业的钻井工人,没有液压大钳,熟练的配合,一副B型钳打的熟练的很。
▲大庆会战时期的小钻机,靠六组拖拉机直接平移井架。
▲铝盔不光是安全帽,也是饭碗,艰苦的条件下,加热盛饭还是很实用的(大概铁饭碗就是这么来的吧)。
▲大庆原油外运,支援了全国的工业建设,一举让中国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大庆会战期间工人的生活,还是帆布的帐篷,还是没有围墙的井场,为了解决后勤问题,连猪肉都是需要自己供给的。
▲养的猪肥了,用来给钻井队改善生活
▲工衣和水一样脏,可见工作的辛苦,但还是值得的,因为那时工资能买的起手表。
▲发工资的日子,都是领现金的,高兴劲就别提了。
▲人员的转运还需要马车,设备因为重,需要“解放牌”汽车才能拉得动。
▲大庆石油会战期间的固井作业。那时候没有气动灰罐,没有全自动的设备,都是靠人来完成,一项作业往往几百人出动;这个时候动员和表彰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得这份荣誉的人,也将成为工人眼中的明星。在这一片段中,功勋队“1205”就在列,而他的队长正式全国有名的“铁人”王进喜。
▲表彰大会上晒出来的大红成绩单,这份荣誉对于当时的工人远超过了现在拿到奖金的高兴心情。
▲固井作业现场,水泥还是一袋袋的人工来添加,相比而言,现在散灰罐车,机械化作业,省去了多少人力和时间。
▲大庆会战表彰大会,工地就是舞台。红旗招展、精神抖擞的石油工人是那个时代的标杆,“工业学大庆”的口号就是这么喊出来的。
▲冬天的大庆寒风刺骨,滴水成冰,工人们为了保生产,需要亲自下去破冰,浸在刺骨的冰水中来疏通上水管线。大庆油田不光是王进喜这一个铁人建设而来的,是千千万万像他这样的先辈们勇敢的付出才有了共和国的第一个大油田。
▲大庆石油会战壮观景象,正是那一代又一代石油工人的付出,把这一栋栋的帐篷房,建设成瓦房,继而建设成了现在的大庆市。
“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就是这样铁人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石油人,“我为祖国献石油”也在无数个日日夜夜唱响在天山、戈壁、嘉陵江边、昆仑山下,才建立起了新中国的石油工业体系。
致敬伟大的石油人!
后台回复“大庆纪录片”获得观看网址
注:视频资料来自网络公开资料,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我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