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最近投资人很焦虑:有人为抢项目,不惜花几百万去走关系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最近投资人很焦虑:有人为抢项目,不惜花几百万去走关系

投资人为了标的挤破头。

图片来源:pexels-energepic.com

文|融中财经

过去10年,人民币基金的各位朋友都很羡慕美元基金。美元VC/PE可谓顺风顺水,赢得盆满钵满。然而这两年,美元基金水深火热到连媒体都懒得吐槽。2022年初的时候,PE/VC日子不好过,各类基金高管、合伙人纷纷往LP方向投递自荐信。国资LP,家族办公室,母基金的HR着实收了不少简历。

最近记者和创投圈的朋友们聊了聊天。中国股权行业发展至今,不管是从业十多年的投资人还是刚刚入行的实习生小白,不仅美元基金,包括人民币投资人、FA等在内的很多创投圈人似乎都很焦虑。

有人在烦恼项目,有人恐惧内卷,有人募资不顺,有人职业迷惘。有身在围城内的人“想要从私募转行跳出去,想来想去觉得只有创业一条路”;有中小机构投资人因为缺乏经验判断,只能看头部投什么就对标找一些小标的挤进风口;有人因为焦虑即使找到好项目,也投不进去之后只能怪平台没有竞争力,再度引发转平台转行忧虑。”这些似乎都是行业周期带来的自然属性,却也映射出目前中国创投圈对“心理理疗”的极度需求。

01 “被卷了一晚上,明天要更努力了”

华南某人民币基金投资经理刘美美前几天参加了一场10多位投资人的茶话会。一位朋友打开电脑分享去年低调投资的portfolio。“几页的PPT和表格信息量真的冲击到我了。”

这两年资本两极分化,资源越来越往头部汇聚,很多中小机构都不好过,能找到项目就已经十分不易,有些尽调还没有做完项目就被截胡。“要么是动作不够快,要么是出手不够豪。”

其实大部分风投都是有流程的,流程走完要一两个月,但很多顶级的明星机构判断项目的可行性可能只有几周时间。因为在他们看来,早期如果花上2个月做决策那么情况很可能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所以前两年市场上高歌猛进的大PE/VC不惜资金的抢占赛道铺项目,甚至随便花个大价钱,投个科技大牛创业就能产生很大话题性。

如今行业红利越来越少,越来越内卷,VC从A轮B轮到了C轮D轮甚至Pre-IPO都可以做。PE除了做Buyout、成长投资,也开始做早期投资,甚至成立自己的VC基金。有投资人就对记者提到,财大气粗的PE越投越早,产业CVC规模越来越大,VC和PE相互转化也进一步造成了VC/PE的内卷。行业的焦虑迫使大家做出改变。

而且不只是同行投资人带来内卷,这两年FA市场也是两级分化,“旱的旱死、涝得涝死”,不少的年轻人FA也开始试图自己下场。换句话说今年比去年更难。

刘美美告诉记者,“内卷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投资人对某一赛道一致性看好从而造成投资拥挤,从过去的互联网金融到新能源再到硬科技,都是大家新共识的领域。当赛道暴炒,为了获得更高利益,以更低的价格拿到合适的份额,投资决策时间快了,估值给的高了,甚至尽职调查没做完就投了。但靠谱吗?更恐怖的是,现在很多FA也在努力募资想要自己做基金。一些母基金负责人也愿意给年轻合伙人机会。这类‘新’投资人通过过去FA的身份接触了太多投资人和创业者,带来一定程度的又一层挤压。”

对于市场的变化,记者也去跟FA朋友聊了几句。Kailas最近就在不断思考,“过去这两年,相当多企业融资停滞,尤其在疫情困难时期,创业老板们会更倾向于与成熟的大牌FA合作,也造成一些FA生存困境。过去一个项目的交付周期在3-6个月,但现在完成融资通常需要1年左右,整个行业的融资节奏放慢很多。如果只靠FA赚钱,市场得不确定性在增高。如何更好的撮合交易挖掘到更合适机会都是接下来要去摸索的。”

除了FA,还有不少LP下场做直投。“前段时间和几个FOF朋友聊天,吐槽如今一些LP做直投都是被逼的,因为被投的GP无能,不能帮LP赚钱,那么LP只能自己下场。”

在国内PE/VC 是一个长尾行业,许多机构化程度较低的小GP天然靠卖项目维生。在资金面收紧募资难的大背景下,资金更是会向头部管理人集中,现在市场上有产业诉求的家族办公室或产业背景母基金,直投比例高于50%的情况已经屡见不鲜。对他们而言,投资GP更多增加了一个中间步骤,通过GP的前端项目获取延伸自身的投资触角的能力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反过来看,对于很多中小GP,募集时给LP一些直投机会作为sweetener也几乎成了人民币市场新GP募资的标配。

“可正是因为这么多‘不专业’的人进来,根本不具备产业深度和厚度,甚至在项目爆发前后通过各种所谓跪舔、抬高项目估值来抢份额,所谓财务投资无非也是另一种投机。”

今天市场的LP在GP化,GP在FA化已经不再是一句笑言。LP直投越多意味着GP的角色越中介化。当GP从买方变成了卖方,募投管退各环节的行为也极容易变形,由此引发新一轮行业内卷,如此循环,新投资力量的慢慢崛起,新圈层的形成势必对原有市场带来“鲶鱼”效应,行业清洗无疑只会更加急速。

02 “有人为抢项目,不惜花几百万去打通关系”

VC的最大风险永远是成长性风险,对于投资人最大的悲哀无非是项目投进去了,增长不见了。当然有时候也是运气好投到一个项目,结果却过早退出的也比比皆是。

抢手的项目大家都能看得懂,明显赚钱的项目需要关键人脉才拿得到。刘文文对记者讲述了一条圈内秘闻。一年多以前,当时有投资人为了能够拿到某锂离子动力电池企业融资份额,不惜花了几百万去打通关系。

“越是头部的明星项目,人家越是不稀罕你的钱。如果是年轻投资人,想拿一手deal那肯定是要和创始人关系好。如果只看FA推给的deal,根本毫无胜算,明星项目又太贵,最后只能是看了个寂寞。”

这也是为何企业会越来越喜欢上市公司CVC队伍的原因,不但可以探索新的业务领域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还可以像小米一样形成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的规模优势和协同优势,对于企业降低成本、促进产品创新、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和核心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很赞同一家产业投资机构的看法:如果把专业度作纵轴,谦逊程度作横轴,一个顶级的科技投资人,既要纵轴上的专业度,包括对技术、企业、投资的洞见与经验,横轴又要做到极度的开放、谦逊和好奇。可惜现实生活中,时不时遇到的投资人都属于‘第三象限’。”

更恐怖的是现在投项目不只是拼资源、拼钱。“什么是(投资)效率,当你还在犹豫的时候,他们已经给出来TS,当你准备出TS,他们已经完成了尽调。当你想投的时候,好不容易挖到一个好项目,从BP就开始卷,根本就投不进去。

所以我们也看到市场上很多头部机构把战线又拉到了种子期或者早期,Pre-Seed甚至开始流行。前不久,红杉中国一只4.8亿美元种子基金在前不久刚刚宣布完成募资,消息一出便引发来投资圈又一轮紧张——“真的是要卷死了!”事实上红杉在2018年单列种子基金后,就在决策机制上设立来“一页TS”和“快速过会”。简化TS各项融资条款,精简流程,尽职调研后,几乎只开一次投决会就决定是否投资。

在刘文文看来,有些项目爆发前根本无法判断谁能爆发,所以绝大多数投资人,都埋伏在了爆发后去抢项目额度。这种情况下,当然是最有钱的基金取得最终胜利。可是,作为投资人,最重要的品质其实是不太把自己太当回事儿,所谓的value add,advisory可能都比不上心理按摩和共鸣带来的情绪价值。

那些需要投资人舔的创始人,可能都有隐藏的自卑情结需要外部认可作为驱动力。很多创始人在企业/项目成长过程中是很孤独的,早期投资人需要提供陪伴价值的。认知这个东西很玄乎,投资人不一定比一些创业者懂。

03 “凌晨三点半的AIGC群,500个人里400个投资人”

VC追求的都是高风险高回报,能带来高回报的大抵不过科技创新和规模效应。今年以来,最大的科技风口莫过于ChatGPT,而冲在最前面的也非美元基金莫属。一夕之间早几年就已经在大模型层深耕的AI公司身价都翻了2-3倍,有的新一轮融资几乎接近10亿美金。

“凌晨三点半的AIGC群就像当年的币圈,500个人中490个投资人。半夜刷到焦虑,整个行业进展太快,比几年前的币圈骗钱花样翻新的速度还快。早上睁眼第一要务就是抓紧把各种群各种圈通刷一遍,生怕对国内外AIGC的大事小有所遗漏。”投资人高笑的朋友圈里充斥着调侃与无奈。

过去十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可以说是由美元基金主导的。本质上,美元基金大都师从硅谷,主流打法是解构商业模型投模式创新。比如一个消费品项目,如果有大厂背景的产品经理,有经验丰富的流量操盘手,有逼格在线的品牌主理人,有家里开过厂的供应链负责人,这么一个团队跑下来,只要有钱就可以补足短板。所以很多赛道盛宴后的一地鸡毛,很多无以续命的独角兽,真正能让LP赚钱的项目少之又少。

“为什么美国的商业模式投资法,在中国本土水土不服?如果模式型投资不work,那么美元基金在中国究竟该怎么投投什么。”李凯最近在筹划个人天使投资,一直思考这个问题。

过去的企业服务,硬科技到今天的AIGC很多都只是换个名字,在美元打法失效的今天,每个想做好投资的人,都需要把技术产品真正解决的问题和场景。当然VC的模式也不是说放之四海而皆准。由此很多美元基金纷纷转向海外市场,比如印度、以色列,但海外业务并不能只靠某个合伙人就能支棱起来,需要用时间和金钱搞定很多关键的本地资源和关系,才能拿得到性价较高的投资机会。

事实上,对于很多投资机构,资金和项目确是发展桎梏,尤其中小PE/VC,募资在整个投资流程中占到了更多成本。某美元机构投资经理告诉记者:“现在公司内部正在发生转变,合伙人已经决定募集一只新的人民币基金。不过很难,尤其拿政府或者国资的钱根本不可能。新基金已经募了超过一年。”与这家机构类似,当记者询问某头部美元PE人民币新基金的进展时,对方一再回避。而这只基金在2021年的时候就传出该机构合伙人在四处募资。

谈到募资,还有一趋势也在扰着投资人的心绪,不容忽视。为什么最近中东成了新晋募资胜地。从亚洲到非洲再到南美洲,全球“去美元化”的战线正在悄然形成。而中东、东南亚的众多新兴经济体在这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而之前因为硅谷银行和百年瑞信接连爆雷,欧美银行业风暴持续发酵,已有消息传出760美元和1600亿美元的华人资产正在紧急撤离美欧,首选地就是中国香港。一度为了应对大量激增业务,香港银行员工停止休假,汇丰银行旗下三家分行甚至开始一星期连续7天营业加班加点办理相关业务。甚至不少人表示,香港将成为海外资产的首选配置市场。

加上前段时间有关深圳创投陷入“焦虑”的话题在创投圈引发一轮关注。其中就有提到深圳本土创投机构正在面临美元基金的降维打击,包括品牌、规模、产业链、抢人才多方面。美元基金LP很多都是境外的养老保险、大学基金等机构资金。这类资金时间长及项目海外退出比较确定,投资往往更大胆,更敢投前沿的模式和技术。可见美元们对中国市场的信心足矣。

刘文文前段时间和几个FOF的朋友聊天,吐槽现在一些LP做直投其实也是被逼的,因为被投GP的无能,不能帮LP赚钱,那么LP只能自己下场。有些GP吐槽募资难其实也分两面看,究竟是LP没钱还是不愿意投?如此来看,对投资人们来讲如何打磨好自己的投资内功是需要思考的命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最近投资人很焦虑:有人为抢项目,不惜花几百万去走关系

投资人为了标的挤破头。

图片来源:pexels-energepic.com

文|融中财经

过去10年,人民币基金的各位朋友都很羡慕美元基金。美元VC/PE可谓顺风顺水,赢得盆满钵满。然而这两年,美元基金水深火热到连媒体都懒得吐槽。2022年初的时候,PE/VC日子不好过,各类基金高管、合伙人纷纷往LP方向投递自荐信。国资LP,家族办公室,母基金的HR着实收了不少简历。

最近记者和创投圈的朋友们聊了聊天。中国股权行业发展至今,不管是从业十多年的投资人还是刚刚入行的实习生小白,不仅美元基金,包括人民币投资人、FA等在内的很多创投圈人似乎都很焦虑。

有人在烦恼项目,有人恐惧内卷,有人募资不顺,有人职业迷惘。有身在围城内的人“想要从私募转行跳出去,想来想去觉得只有创业一条路”;有中小机构投资人因为缺乏经验判断,只能看头部投什么就对标找一些小标的挤进风口;有人因为焦虑即使找到好项目,也投不进去之后只能怪平台没有竞争力,再度引发转平台转行忧虑。”这些似乎都是行业周期带来的自然属性,却也映射出目前中国创投圈对“心理理疗”的极度需求。

01 “被卷了一晚上,明天要更努力了”

华南某人民币基金投资经理刘美美前几天参加了一场10多位投资人的茶话会。一位朋友打开电脑分享去年低调投资的portfolio。“几页的PPT和表格信息量真的冲击到我了。”

这两年资本两极分化,资源越来越往头部汇聚,很多中小机构都不好过,能找到项目就已经十分不易,有些尽调还没有做完项目就被截胡。“要么是动作不够快,要么是出手不够豪。”

其实大部分风投都是有流程的,流程走完要一两个月,但很多顶级的明星机构判断项目的可行性可能只有几周时间。因为在他们看来,早期如果花上2个月做决策那么情况很可能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所以前两年市场上高歌猛进的大PE/VC不惜资金的抢占赛道铺项目,甚至随便花个大价钱,投个科技大牛创业就能产生很大话题性。

如今行业红利越来越少,越来越内卷,VC从A轮B轮到了C轮D轮甚至Pre-IPO都可以做。PE除了做Buyout、成长投资,也开始做早期投资,甚至成立自己的VC基金。有投资人就对记者提到,财大气粗的PE越投越早,产业CVC规模越来越大,VC和PE相互转化也进一步造成了VC/PE的内卷。行业的焦虑迫使大家做出改变。

而且不只是同行投资人带来内卷,这两年FA市场也是两级分化,“旱的旱死、涝得涝死”,不少的年轻人FA也开始试图自己下场。换句话说今年比去年更难。

刘美美告诉记者,“内卷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投资人对某一赛道一致性看好从而造成投资拥挤,从过去的互联网金融到新能源再到硬科技,都是大家新共识的领域。当赛道暴炒,为了获得更高利益,以更低的价格拿到合适的份额,投资决策时间快了,估值给的高了,甚至尽职调查没做完就投了。但靠谱吗?更恐怖的是,现在很多FA也在努力募资想要自己做基金。一些母基金负责人也愿意给年轻合伙人机会。这类‘新’投资人通过过去FA的身份接触了太多投资人和创业者,带来一定程度的又一层挤压。”

对于市场的变化,记者也去跟FA朋友聊了几句。Kailas最近就在不断思考,“过去这两年,相当多企业融资停滞,尤其在疫情困难时期,创业老板们会更倾向于与成熟的大牌FA合作,也造成一些FA生存困境。过去一个项目的交付周期在3-6个月,但现在完成融资通常需要1年左右,整个行业的融资节奏放慢很多。如果只靠FA赚钱,市场得不确定性在增高。如何更好的撮合交易挖掘到更合适机会都是接下来要去摸索的。”

除了FA,还有不少LP下场做直投。“前段时间和几个FOF朋友聊天,吐槽如今一些LP做直投都是被逼的,因为被投的GP无能,不能帮LP赚钱,那么LP只能自己下场。”

在国内PE/VC 是一个长尾行业,许多机构化程度较低的小GP天然靠卖项目维生。在资金面收紧募资难的大背景下,资金更是会向头部管理人集中,现在市场上有产业诉求的家族办公室或产业背景母基金,直投比例高于50%的情况已经屡见不鲜。对他们而言,投资GP更多增加了一个中间步骤,通过GP的前端项目获取延伸自身的投资触角的能力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反过来看,对于很多中小GP,募集时给LP一些直投机会作为sweetener也几乎成了人民币市场新GP募资的标配。

“可正是因为这么多‘不专业’的人进来,根本不具备产业深度和厚度,甚至在项目爆发前后通过各种所谓跪舔、抬高项目估值来抢份额,所谓财务投资无非也是另一种投机。”

今天市场的LP在GP化,GP在FA化已经不再是一句笑言。LP直投越多意味着GP的角色越中介化。当GP从买方变成了卖方,募投管退各环节的行为也极容易变形,由此引发新一轮行业内卷,如此循环,新投资力量的慢慢崛起,新圈层的形成势必对原有市场带来“鲶鱼”效应,行业清洗无疑只会更加急速。

02 “有人为抢项目,不惜花几百万去打通关系”

VC的最大风险永远是成长性风险,对于投资人最大的悲哀无非是项目投进去了,增长不见了。当然有时候也是运气好投到一个项目,结果却过早退出的也比比皆是。

抢手的项目大家都能看得懂,明显赚钱的项目需要关键人脉才拿得到。刘文文对记者讲述了一条圈内秘闻。一年多以前,当时有投资人为了能够拿到某锂离子动力电池企业融资份额,不惜花了几百万去打通关系。

“越是头部的明星项目,人家越是不稀罕你的钱。如果是年轻投资人,想拿一手deal那肯定是要和创始人关系好。如果只看FA推给的deal,根本毫无胜算,明星项目又太贵,最后只能是看了个寂寞。”

这也是为何企业会越来越喜欢上市公司CVC队伍的原因,不但可以探索新的业务领域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还可以像小米一样形成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的规模优势和协同优势,对于企业降低成本、促进产品创新、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和核心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很赞同一家产业投资机构的看法:如果把专业度作纵轴,谦逊程度作横轴,一个顶级的科技投资人,既要纵轴上的专业度,包括对技术、企业、投资的洞见与经验,横轴又要做到极度的开放、谦逊和好奇。可惜现实生活中,时不时遇到的投资人都属于‘第三象限’。”

更恐怖的是现在投项目不只是拼资源、拼钱。“什么是(投资)效率,当你还在犹豫的时候,他们已经给出来TS,当你准备出TS,他们已经完成了尽调。当你想投的时候,好不容易挖到一个好项目,从BP就开始卷,根本就投不进去。

所以我们也看到市场上很多头部机构把战线又拉到了种子期或者早期,Pre-Seed甚至开始流行。前不久,红杉中国一只4.8亿美元种子基金在前不久刚刚宣布完成募资,消息一出便引发来投资圈又一轮紧张——“真的是要卷死了!”事实上红杉在2018年单列种子基金后,就在决策机制上设立来“一页TS”和“快速过会”。简化TS各项融资条款,精简流程,尽职调研后,几乎只开一次投决会就决定是否投资。

在刘文文看来,有些项目爆发前根本无法判断谁能爆发,所以绝大多数投资人,都埋伏在了爆发后去抢项目额度。这种情况下,当然是最有钱的基金取得最终胜利。可是,作为投资人,最重要的品质其实是不太把自己太当回事儿,所谓的value add,advisory可能都比不上心理按摩和共鸣带来的情绪价值。

那些需要投资人舔的创始人,可能都有隐藏的自卑情结需要外部认可作为驱动力。很多创始人在企业/项目成长过程中是很孤独的,早期投资人需要提供陪伴价值的。认知这个东西很玄乎,投资人不一定比一些创业者懂。

03 “凌晨三点半的AIGC群,500个人里400个投资人”

VC追求的都是高风险高回报,能带来高回报的大抵不过科技创新和规模效应。今年以来,最大的科技风口莫过于ChatGPT,而冲在最前面的也非美元基金莫属。一夕之间早几年就已经在大模型层深耕的AI公司身价都翻了2-3倍,有的新一轮融资几乎接近10亿美金。

“凌晨三点半的AIGC群就像当年的币圈,500个人中490个投资人。半夜刷到焦虑,整个行业进展太快,比几年前的币圈骗钱花样翻新的速度还快。早上睁眼第一要务就是抓紧把各种群各种圈通刷一遍,生怕对国内外AIGC的大事小有所遗漏。”投资人高笑的朋友圈里充斥着调侃与无奈。

过去十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可以说是由美元基金主导的。本质上,美元基金大都师从硅谷,主流打法是解构商业模型投模式创新。比如一个消费品项目,如果有大厂背景的产品经理,有经验丰富的流量操盘手,有逼格在线的品牌主理人,有家里开过厂的供应链负责人,这么一个团队跑下来,只要有钱就可以补足短板。所以很多赛道盛宴后的一地鸡毛,很多无以续命的独角兽,真正能让LP赚钱的项目少之又少。

“为什么美国的商业模式投资法,在中国本土水土不服?如果模式型投资不work,那么美元基金在中国究竟该怎么投投什么。”李凯最近在筹划个人天使投资,一直思考这个问题。

过去的企业服务,硬科技到今天的AIGC很多都只是换个名字,在美元打法失效的今天,每个想做好投资的人,都需要把技术产品真正解决的问题和场景。当然VC的模式也不是说放之四海而皆准。由此很多美元基金纷纷转向海外市场,比如印度、以色列,但海外业务并不能只靠某个合伙人就能支棱起来,需要用时间和金钱搞定很多关键的本地资源和关系,才能拿得到性价较高的投资机会。

事实上,对于很多投资机构,资金和项目确是发展桎梏,尤其中小PE/VC,募资在整个投资流程中占到了更多成本。某美元机构投资经理告诉记者:“现在公司内部正在发生转变,合伙人已经决定募集一只新的人民币基金。不过很难,尤其拿政府或者国资的钱根本不可能。新基金已经募了超过一年。”与这家机构类似,当记者询问某头部美元PE人民币新基金的进展时,对方一再回避。而这只基金在2021年的时候就传出该机构合伙人在四处募资。

谈到募资,还有一趋势也在扰着投资人的心绪,不容忽视。为什么最近中东成了新晋募资胜地。从亚洲到非洲再到南美洲,全球“去美元化”的战线正在悄然形成。而中东、东南亚的众多新兴经济体在这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而之前因为硅谷银行和百年瑞信接连爆雷,欧美银行业风暴持续发酵,已有消息传出760美元和1600亿美元的华人资产正在紧急撤离美欧,首选地就是中国香港。一度为了应对大量激增业务,香港银行员工停止休假,汇丰银行旗下三家分行甚至开始一星期连续7天营业加班加点办理相关业务。甚至不少人表示,香港将成为海外资产的首选配置市场。

加上前段时间有关深圳创投陷入“焦虑”的话题在创投圈引发一轮关注。其中就有提到深圳本土创投机构正在面临美元基金的降维打击,包括品牌、规模、产业链、抢人才多方面。美元基金LP很多都是境外的养老保险、大学基金等机构资金。这类资金时间长及项目海外退出比较确定,投资往往更大胆,更敢投前沿的模式和技术。可见美元们对中国市场的信心足矣。

刘文文前段时间和几个FOF的朋友聊天,吐槽现在一些LP做直投其实也是被逼的,因为被投GP的无能,不能帮LP赚钱,那么LP只能自己下场。有些GP吐槽募资难其实也分两面看,究竟是LP没钱还是不愿意投?如此来看,对投资人们来讲如何打磨好自己的投资内功是需要思考的命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