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决战伦敦之巅?命运未卜的金融城,中资力量热情不减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决战伦敦之巅?命运未卜的金融城,中资力量热情不减

中国企业这时候或许反而应该冷静地思考一下,经济和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这种海外投资扩张的方法是否真的更够解决企业发展或是经济本身的问题?这种趋势会是发展的长久之计吗?

英国脱欧已有一段时日,然而人们对于这座著名金融城伦敦命运的猜测,却一点也没有衰退。眼看绿地(英国)投资公司拿下心仪已久的伦敦之巅,中国也早早就抢占下毗邻伦敦之巅的金丝雀码头,简直是势头高涨啊!且不论英国脱欧后金融城的最终归宿如何,今天,我们就先借着伦敦之巅和金丝雀,来聊一聊那些年,中国企业在外国的那些事。

一:绿地与伦敦之巅,“有情人终成眷属”

2014年9月,绿地集团最终以1亿英镑(约合8.69亿元人民币)的价格买下心仪已久的伦敦之巅上的一块地。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绿地集团就垂涎于这里,只不过那时它属于英国本土开发商——商用地产集团(Commercial Estate Group),当初的规划是在这里建成一座集办公写字楼、酒店、零售于一体的多功能型摩天楼。但由于资金问题,这一项目搁置不前。

2011年,商用地产集团终于打算将这块“烫手山芋”转手出售。彼时的绿地集团曾十分积极地想要接收,然而好事多磨吧,一开始的沟通过程并不顺利,甚至商用地产集团一度毁约,选择了另一买家。直到新买家退出,这块地才终于如愿以偿地落到了绿地手里。

接手后,绿地集团对伦敦之巅进行了改造,预计到2020年完工。他们想把它造成了一幢67层的高端综合住宅楼,大楼241米的高度将有望刷新欧洲住宅的纪录线。

此消息一出,伦敦之巅的Google搜索量一度飞跃到了伦敦房地产榜首。

二:中国人寿联手卡塔尔“网罗”金丝雀

说完了伦敦之巅,我们再来看一看它的邻居金丝雀码头。金丝雀码头是加拿大著名房地产开发商Olympia & York的得意之作,该公司为开发金丝雀码头项目,在英国成立了金丝雀码头集团。后来金丝雀码头成为了世界金融中心。1986年《金融时报》在一则广告中这样评价金丝雀:“像在威尼斯一样生活,像在纽约一样工作”。

金丝雀码头之所以如此受青睐,是因为它可以实现让银行家们在同一座大楼里办公,不需要像在金融城那样分散在四处。很多银行都把它们的欧洲总部设在这里。金丝雀码头的就业人口规模可以媲美著名的剑桥市。其中就包括了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摩根大通银行等等。

那么金丝雀和中国的缘分从何说起呢?其实早在2014年,中国人寿就以地产投资机构的身份来到金丝雀码头。当时中国人寿和卡塔尔国家主权基金联手,共同以7.95亿英镑(约合69.09亿元人民币)购得金丝雀码头的10 Upper Bank Street大楼,并持有70%的股。这是中国人寿第一个欧洲的地产投资项目。这也是金丝雀码头集团10年以来第一次出售大型资产。之后的2015年8月,海航也收购了位于金丝雀码头的英国路透社总部大楼(30 South Colonnade)。紧接着2016年4月,海航又以1.31亿英镑(约合11.38亿元人民币)收购大型商用物业17 Columbus Courtyard 100%的业权。中国企业可谓来势迅猛。如果你认为这还不够说明问题,那接下来,我们就为大家盘点一下,自2009年以来,中国企业在英国达成的那些交易吧!

三:盘点那些年,中国企业家买下的英国交易

时间可以追溯到2009年,那时中国银行以8600万英镑买下了距离英国央行一街之隔的10层大楼;2010年,中国工商银行又以1650万英镑买下俄罗斯外贸银行位于伦敦总部的6层楼。同样是在2010年 华商名人堂入选企业家严彬领衔的华彬集团,以1.06亿英镑拍下伦敦久负盛名的三一广场,之后以累计超过4.5亿英镑的投入,将其发展成集住宅、酒店、会所于一体的顶级物业,包括500万英镑起价的、41套由四季酒店提供24小时管家式服务的公寓,拥有100间客房的、由四季集团运营的五星级酒店以及华彬拥有的私人会所。2014年,华彬再斥1.35亿英镑巨资一举收购英国伦敦近郊久负盛名的温特沃斯高尔夫俱乐部。

2013年,由另一位华商名人堂入选企业家李书福领衔的吉利汽车以1140万英镑收购了伦敦黑色出租车的唯一制造商猛铜控股,同时斥资研发其下一代产品。经过两年的整合后,2015年3月,吉利宣布将在英国斥资2.5亿英镑兴建全新的研发以及组装工厂,生产新一代电动以及超级排放的黑色出租车,让经典的伦敦黑色出租车的生产将得以长期延续。

同年6月,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率大连万达集团宣布以3.2亿英镑收购英国豪华游艇公司Sunseeker圣汐91.8%的股份,并投资7亿英镑在伦敦开发建设豪华酒店及地产项目,新的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伦敦新地标。2014年,王健林与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当年达沃斯论坛期间举行会晤后,又宣布将投资20亿至30亿英镑在英国开展城市改造项目,发展万达具有知识产权的文化旅游商业综合项目。

2013年7月,中国平安保险董事长兼CEO马明哲领衔的中国平安保险集团斥资2.6亿英镑,收购位于英国伦敦金融城中心的地标性建筑——劳埃德保险公司大厦。劳埃德大厦采用了曾设计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的世界级建筑大师罗杰斯的设计方案,是伦敦金融城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之一,被列为英国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也是在7月,又一位华商名人堂入选企业家郭广昌,他领衔的复星国际以6450万英镑收购伦敦金融城Lloyds Chambers办公楼;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3,复星国际再次以9190万英磅收购欧洲第二大、英国最大旅行社运营商托马斯•库克集团(Thomas Cook Group)5%的股份。Thomas Cook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旅游集团。

2014年4月,袁亚非领衔的三胞集团以1.55亿英镑(约合16亿元人民币)收购了英国老牌百货House of Fraser(HOF)89%的股权。HOF成立于1849年,拥有英王室嘉许和授权荣耀的优秀百货公司,2013年营业收入位居英国第四位。完成收购后,三胞将House of Fraser的中文名称确定为“东方福来德”,预计将于2016年开出首家东方福来德百货。目前,三胞还正酝酿收购一家英国玩具商。同年,中国工商银行以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南非标准银行集团的子公司,总部位于伦敦的标准银行伦敦控股有限公司60%股权,并获得公司大宗商品和外汇交易业务。

2015年8月,中国港中旅集团旗下港中旅维景酒店公司和高盛、TPG股权方签署协议,中旅维景酒店有限公司出价48亿港币成功收购Kew Green Hotels发行全部股份,成为Kew Green Hotels唯一股东,获得Kew Green Hotels在英国的44家酒店所有权和管理权以及其他11家酒店管理权。

2016年1月,保利地产完成了对英国物业的首次收购—以约1.45亿英镑(约合12.6亿元人民币)的总价购入伦敦的办公楼项目5 Fleet Place。这幢位于老金融城外围的大楼自去年7月宣布出售便迎来多家机构的竞购,原因是它临近Farringdon地铁站,这里将成为2018年伦敦跨城高铁建成后的一站。

四:中国企业投资扩张至澳大利亚及美国

怎么样,细细盘点了这些年中国企业在英国的战绩,想必会有不少人赞叹于中国企业近些年海外投资的战绩。不过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势头,可不仅仅是在英国。澳洲也不例外。澳大利亚在2014至2015年度批准了240亿美元来自中国的房地产投资,比上年增加一倍,反映出即便中国经济降温,中资对海外房地产的需求仍飙涨。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FIRB)发布的数字还显示,获批投资于澳大利亚农业、金融和制造业的中资也有所增加。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外国投资者,获批金额总计465亿澳元,几乎两倍于位列第二的美国(250亿澳元)。去年获批的外国投资总计1940亿澳元,高于截至2014年6月底的上一年度的1670亿澳元。

另外,中国对美国和欧洲的投资也处于创纪录高位。就在最近几年,中国企业已把境外投资的目标从发展中经济体换为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去年,中国企业在美完成了逾100宗并购,总价值135亿美元,其中包括保险公司安邦(Anbang)斥资19.5亿美元收购纽约华尔道夫酒店(Waldorf Astoria hotel)。鉴于2016年迄今宣布的待定交易和项目价值逾300亿美元,这份报告预计,今年中国对美投资会再创纪录。

五:海外投资并购频掀浪潮,是福是祸?

今年1月以来,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规模就已经达到了1108亿美元。中国也即将毫无悬念地在今年彻底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并购霸主。

当然,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大潮的背后,也离不开中资金融机构强大的后盾力量。这其中不乏政策性银行,这样的收购背后带有很强大的财团作为支柱。而一些中资商业银行在为这些并购提供大量的外币贷款同时,也有自己的“私心”,它们大多是希望借助中资企业来实现自身向外扩张的商业企图。

然而这个问题也不仅仅是乐观的。

一些西方媒体已经觉得这种大肆投资并购的现象中略带有让人心生厌倦的“侵略”感。与此同时,中国企业的大笔收购,也让人们不禁回想起80年代日本企业在海外扩张的经历。

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度升值,本土经济形势不景气,在这种情况下,海外收购对于日本企业来说是个有利可图的机会。比如:

三菱公司以14亿美元购买了美国国家象征——洛克菲勒中心,这在当时被看作日本海外投资狂潮的重要标志。

1989年6月,索尼公司以34亿美元购买美国娱乐业巨头、也是美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哥伦比亚影片公司。也是索尼由制造业向娱乐业的战略行动之一。

洛杉矶,闹市区几乎一半的房地产归日本人。

夏威夷,96%以上的外国投资来自日本,并且主要集中在饭店、高级住宅等不动产方面。

1985年到1990年,日本企业总共进行了21起500亿日元以上的巨型海外并购案,其中有18起的并购对象是美国公司。到80年代末,全美国10%的不动产已成为日本人的囊中之物。

但90年代后,日本人沮丧地发现,以前收购的美国资产许多不仅没有带来收入,还变成了经济包袱,因为那个时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美国迅速发展,使得日本收购的那些传统产业盈利能力骤降。

而当初被美国人大骂为目光短浅的资产出售者们,再次受到瞩目,因为这些美国人貌似长了未来眼,就像早就算好很快传统产业将被新科技技术严重冲击,会走向衰落似的。那么出售给财大气粗的日本人,所获得的资金肯定要远远大于这些资产未来真正的盈利。

甚至有人提出了阴谋论,说是美国人下了圈套。

其实,只要对美国多加研究,你会发现,它的成功根本原因在于制度的优势。

为什么不管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都愿意到美国,甚至移民都会成为第一首选?

因为美国有可靠的产权保护,优良的经营环境,完善的法律制度。

美国人为购买日本货、中国货所花出去的美元,又因为制度的强大吸引力迅速回流到了美国人手里!

辛辛苦苦,起早贪黑,没日没夜的努力从美国人赚来的钱,又心甘情愿、无怨无悔,争先恐后地交还给美国!

反观时下中国企业大幅海外扩张,这一举动是否会重蹈当年日本企业的覆辙,我们现在不得而知。

但我们无法否认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选择看似最为粗暴的方法来解决那些已经深入骨髓的问题。

现在的我们最应该思考的问题是:经济和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这种海外投资扩张的方法是否真的更够解决企业发展或是经济本身的问题?这种趋势会是发展的长久之计吗?

最后,金牌顾问借用一位专家的话:“中国企业应该时刻明白,在世界并购史上,当收购一个企业相当容易的时候,那一定不是馅饼而是陷阱。就此而言,海外媒体警示中国企业要吸取日本当年的教训,这是对的。在任何时候,跨国并购都是刀刃上舔血的游戏,这是高手才能玩的游戏。”

实习编译:李梓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决战伦敦之巅?命运未卜的金融城,中资力量热情不减

中国企业这时候或许反而应该冷静地思考一下,经济和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这种海外投资扩张的方法是否真的更够解决企业发展或是经济本身的问题?这种趋势会是发展的长久之计吗?

英国脱欧已有一段时日,然而人们对于这座著名金融城伦敦命运的猜测,却一点也没有衰退。眼看绿地(英国)投资公司拿下心仪已久的伦敦之巅,中国也早早就抢占下毗邻伦敦之巅的金丝雀码头,简直是势头高涨啊!且不论英国脱欧后金融城的最终归宿如何,今天,我们就先借着伦敦之巅和金丝雀,来聊一聊那些年,中国企业在外国的那些事。

一:绿地与伦敦之巅,“有情人终成眷属”

2014年9月,绿地集团最终以1亿英镑(约合8.69亿元人民币)的价格买下心仪已久的伦敦之巅上的一块地。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绿地集团就垂涎于这里,只不过那时它属于英国本土开发商——商用地产集团(Commercial Estate Group),当初的规划是在这里建成一座集办公写字楼、酒店、零售于一体的多功能型摩天楼。但由于资金问题,这一项目搁置不前。

2011年,商用地产集团终于打算将这块“烫手山芋”转手出售。彼时的绿地集团曾十分积极地想要接收,然而好事多磨吧,一开始的沟通过程并不顺利,甚至商用地产集团一度毁约,选择了另一买家。直到新买家退出,这块地才终于如愿以偿地落到了绿地手里。

接手后,绿地集团对伦敦之巅进行了改造,预计到2020年完工。他们想把它造成了一幢67层的高端综合住宅楼,大楼241米的高度将有望刷新欧洲住宅的纪录线。

此消息一出,伦敦之巅的Google搜索量一度飞跃到了伦敦房地产榜首。

二:中国人寿联手卡塔尔“网罗”金丝雀

说完了伦敦之巅,我们再来看一看它的邻居金丝雀码头。金丝雀码头是加拿大著名房地产开发商Olympia & York的得意之作,该公司为开发金丝雀码头项目,在英国成立了金丝雀码头集团。后来金丝雀码头成为了世界金融中心。1986年《金融时报》在一则广告中这样评价金丝雀:“像在威尼斯一样生活,像在纽约一样工作”。

金丝雀码头之所以如此受青睐,是因为它可以实现让银行家们在同一座大楼里办公,不需要像在金融城那样分散在四处。很多银行都把它们的欧洲总部设在这里。金丝雀码头的就业人口规模可以媲美著名的剑桥市。其中就包括了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摩根大通银行等等。

那么金丝雀和中国的缘分从何说起呢?其实早在2014年,中国人寿就以地产投资机构的身份来到金丝雀码头。当时中国人寿和卡塔尔国家主权基金联手,共同以7.95亿英镑(约合69.09亿元人民币)购得金丝雀码头的10 Upper Bank Street大楼,并持有70%的股。这是中国人寿第一个欧洲的地产投资项目。这也是金丝雀码头集团10年以来第一次出售大型资产。之后的2015年8月,海航也收购了位于金丝雀码头的英国路透社总部大楼(30 South Colonnade)。紧接着2016年4月,海航又以1.31亿英镑(约合11.38亿元人民币)收购大型商用物业17 Columbus Courtyard 100%的业权。中国企业可谓来势迅猛。如果你认为这还不够说明问题,那接下来,我们就为大家盘点一下,自2009年以来,中国企业在英国达成的那些交易吧!

三:盘点那些年,中国企业家买下的英国交易

时间可以追溯到2009年,那时中国银行以8600万英镑买下了距离英国央行一街之隔的10层大楼;2010年,中国工商银行又以1650万英镑买下俄罗斯外贸银行位于伦敦总部的6层楼。同样是在2010年 华商名人堂入选企业家严彬领衔的华彬集团,以1.06亿英镑拍下伦敦久负盛名的三一广场,之后以累计超过4.5亿英镑的投入,将其发展成集住宅、酒店、会所于一体的顶级物业,包括500万英镑起价的、41套由四季酒店提供24小时管家式服务的公寓,拥有100间客房的、由四季集团运营的五星级酒店以及华彬拥有的私人会所。2014年,华彬再斥1.35亿英镑巨资一举收购英国伦敦近郊久负盛名的温特沃斯高尔夫俱乐部。

2013年,由另一位华商名人堂入选企业家李书福领衔的吉利汽车以1140万英镑收购了伦敦黑色出租车的唯一制造商猛铜控股,同时斥资研发其下一代产品。经过两年的整合后,2015年3月,吉利宣布将在英国斥资2.5亿英镑兴建全新的研发以及组装工厂,生产新一代电动以及超级排放的黑色出租车,让经典的伦敦黑色出租车的生产将得以长期延续。

同年6月,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率大连万达集团宣布以3.2亿英镑收购英国豪华游艇公司Sunseeker圣汐91.8%的股份,并投资7亿英镑在伦敦开发建设豪华酒店及地产项目,新的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伦敦新地标。2014年,王健林与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当年达沃斯论坛期间举行会晤后,又宣布将投资20亿至30亿英镑在英国开展城市改造项目,发展万达具有知识产权的文化旅游商业综合项目。

2013年7月,中国平安保险董事长兼CEO马明哲领衔的中国平安保险集团斥资2.6亿英镑,收购位于英国伦敦金融城中心的地标性建筑——劳埃德保险公司大厦。劳埃德大厦采用了曾设计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的世界级建筑大师罗杰斯的设计方案,是伦敦金融城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之一,被列为英国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也是在7月,又一位华商名人堂入选企业家郭广昌,他领衔的复星国际以6450万英镑收购伦敦金融城Lloyds Chambers办公楼;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3,复星国际再次以9190万英磅收购欧洲第二大、英国最大旅行社运营商托马斯•库克集团(Thomas Cook Group)5%的股份。Thomas Cook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旅游集团。

2014年4月,袁亚非领衔的三胞集团以1.55亿英镑(约合16亿元人民币)收购了英国老牌百货House of Fraser(HOF)89%的股权。HOF成立于1849年,拥有英王室嘉许和授权荣耀的优秀百货公司,2013年营业收入位居英国第四位。完成收购后,三胞将House of Fraser的中文名称确定为“东方福来德”,预计将于2016年开出首家东方福来德百货。目前,三胞还正酝酿收购一家英国玩具商。同年,中国工商银行以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南非标准银行集团的子公司,总部位于伦敦的标准银行伦敦控股有限公司60%股权,并获得公司大宗商品和外汇交易业务。

2015年8月,中国港中旅集团旗下港中旅维景酒店公司和高盛、TPG股权方签署协议,中旅维景酒店有限公司出价48亿港币成功收购Kew Green Hotels发行全部股份,成为Kew Green Hotels唯一股东,获得Kew Green Hotels在英国的44家酒店所有权和管理权以及其他11家酒店管理权。

2016年1月,保利地产完成了对英国物业的首次收购—以约1.45亿英镑(约合12.6亿元人民币)的总价购入伦敦的办公楼项目5 Fleet Place。这幢位于老金融城外围的大楼自去年7月宣布出售便迎来多家机构的竞购,原因是它临近Farringdon地铁站,这里将成为2018年伦敦跨城高铁建成后的一站。

四:中国企业投资扩张至澳大利亚及美国

怎么样,细细盘点了这些年中国企业在英国的战绩,想必会有不少人赞叹于中国企业近些年海外投资的战绩。不过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势头,可不仅仅是在英国。澳洲也不例外。澳大利亚在2014至2015年度批准了240亿美元来自中国的房地产投资,比上年增加一倍,反映出即便中国经济降温,中资对海外房地产的需求仍飙涨。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FIRB)发布的数字还显示,获批投资于澳大利亚农业、金融和制造业的中资也有所增加。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外国投资者,获批金额总计465亿澳元,几乎两倍于位列第二的美国(250亿澳元)。去年获批的外国投资总计1940亿澳元,高于截至2014年6月底的上一年度的1670亿澳元。

另外,中国对美国和欧洲的投资也处于创纪录高位。就在最近几年,中国企业已把境外投资的目标从发展中经济体换为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去年,中国企业在美完成了逾100宗并购,总价值135亿美元,其中包括保险公司安邦(Anbang)斥资19.5亿美元收购纽约华尔道夫酒店(Waldorf Astoria hotel)。鉴于2016年迄今宣布的待定交易和项目价值逾300亿美元,这份报告预计,今年中国对美投资会再创纪录。

五:海外投资并购频掀浪潮,是福是祸?

今年1月以来,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规模就已经达到了1108亿美元。中国也即将毫无悬念地在今年彻底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并购霸主。

当然,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大潮的背后,也离不开中资金融机构强大的后盾力量。这其中不乏政策性银行,这样的收购背后带有很强大的财团作为支柱。而一些中资商业银行在为这些并购提供大量的外币贷款同时,也有自己的“私心”,它们大多是希望借助中资企业来实现自身向外扩张的商业企图。

然而这个问题也不仅仅是乐观的。

一些西方媒体已经觉得这种大肆投资并购的现象中略带有让人心生厌倦的“侵略”感。与此同时,中国企业的大笔收购,也让人们不禁回想起80年代日本企业在海外扩张的经历。

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度升值,本土经济形势不景气,在这种情况下,海外收购对于日本企业来说是个有利可图的机会。比如:

三菱公司以14亿美元购买了美国国家象征——洛克菲勒中心,这在当时被看作日本海外投资狂潮的重要标志。

1989年6月,索尼公司以34亿美元购买美国娱乐业巨头、也是美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哥伦比亚影片公司。也是索尼由制造业向娱乐业的战略行动之一。

洛杉矶,闹市区几乎一半的房地产归日本人。

夏威夷,96%以上的外国投资来自日本,并且主要集中在饭店、高级住宅等不动产方面。

1985年到1990年,日本企业总共进行了21起500亿日元以上的巨型海外并购案,其中有18起的并购对象是美国公司。到80年代末,全美国10%的不动产已成为日本人的囊中之物。

但90年代后,日本人沮丧地发现,以前收购的美国资产许多不仅没有带来收入,还变成了经济包袱,因为那个时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美国迅速发展,使得日本收购的那些传统产业盈利能力骤降。

而当初被美国人大骂为目光短浅的资产出售者们,再次受到瞩目,因为这些美国人貌似长了未来眼,就像早就算好很快传统产业将被新科技技术严重冲击,会走向衰落似的。那么出售给财大气粗的日本人,所获得的资金肯定要远远大于这些资产未来真正的盈利。

甚至有人提出了阴谋论,说是美国人下了圈套。

其实,只要对美国多加研究,你会发现,它的成功根本原因在于制度的优势。

为什么不管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都愿意到美国,甚至移民都会成为第一首选?

因为美国有可靠的产权保护,优良的经营环境,完善的法律制度。

美国人为购买日本货、中国货所花出去的美元,又因为制度的强大吸引力迅速回流到了美国人手里!

辛辛苦苦,起早贪黑,没日没夜的努力从美国人赚来的钱,又心甘情愿、无怨无悔,争先恐后地交还给美国!

反观时下中国企业大幅海外扩张,这一举动是否会重蹈当年日本企业的覆辙,我们现在不得而知。

但我们无法否认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选择看似最为粗暴的方法来解决那些已经深入骨髓的问题。

现在的我们最应该思考的问题是:经济和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这种海外投资扩张的方法是否真的更够解决企业发展或是经济本身的问题?这种趋势会是发展的长久之计吗?

最后,金牌顾问借用一位专家的话:“中国企业应该时刻明白,在世界并购史上,当收购一个企业相当容易的时候,那一定不是馅饼而是陷阱。就此而言,海外媒体警示中国企业要吸取日本当年的教训,这是对的。在任何时候,跨国并购都是刀刃上舔血的游戏,这是高手才能玩的游戏。”

实习编译:李梓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