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我们为什么要关注国企股?——从价值投资(PB-ROE)视角看国企共赢ETF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我们为什么要关注国企股?——从价值投资(PB-ROE)视角看国企共赢ETF

作为二级市场投资者,我们对于国企改革最大的兴趣点可能在于,买国企股票到底能不能赚钱?

作为二级市场投资者,我们对于国企改革最大的兴趣点可能在于,买国企股票到底能不能赚钱?围绕这个核心问题,本文将分从大势研判和价值投资(PB-ROE)视角来探讨,主要包括三部分:

首先,从大势看,国企投资背后逻辑具有长期性。我们正处在一个从土地财政转向股权财政的大时代背景之下。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逻辑之下,新一轮的国企改革就是要以价值创造为核心。国有企业考核制度更注重盈利质量。从价值投资(PB-ROE)的角度,进一步提升国企的投资价值。在第二部分,我会重点分析国企ROE的变化趋势。

从历史来看,国企股估值偏低,有行业因素也有企业本身盈利的原因,但“逆周期调节”、社会责任等因素并未被合理估值。在本文第三部分,我会以国企共赢指数(GPCCH003)为例进行说明。

一、为什么国企股票估值提升是大的趋势方向?

虽然很多人可能对于一些宏大叙事不是特别感兴趣,但是投资比拼远见,确实是需要站在更大的宏观视角去看。比如,在过去的20年里,房地产成为了许多家庭最大的资产;站在国家角度,很多城市的卖地收入占到当地财政的30%以上。

土地出让金是政府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我们听到土地财政这个词汇的由来。但是从去年开始,房地产市场开始陷入了一个僵局,商品房销售面积和新增个人购房贷款占比快速下降(如下图1)。如果大家觉得是公共卫生防控原因,那么我们看一下今年。

图1:新增个人购房贷款占比和商品房销售面积(数据来源:Wind)

近期恒大重组方案出炉,1-2月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5.7%,个人按揭贷款下降15.3%。房地产面临的形势依然压力重重。很明显,地产财政后继无力。房子卖不出去了,政府收入也会快速下滑。钱能从哪里来呢?

能不能让国企上缴更多利润,能不能通过国企的高分红获得收入,要不要通过提升国企市值引入投资者?

首先,关于提高国企上缴利润的诉求,我们看到社科院有研究报告指出,国企利润上缴比例仍有提升空间。

分红率高是国企股票的一个大特点,而且分红率往往还是逆周期的,在经济景气度较差,税收下行的时候,国企分红率往往会有提升。这个特点我们会在后文中进一步分析。

第三个是我们这段时间一直听到的词汇“中特估”——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在去年11月21日金融街论坛年会上,相关部门主席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探索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国企评估定价是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核心问题。虽然在这次二十大报告里没有提发展混合所有制,但是混合所有制改革一直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

长期来看,从土地财政逐步转向股权财政具有必然性。国企投资价值逻辑,就是从土地财政转向股权财政大趋势下的结果,这种底层逻辑的变化具有长期性。

二、本轮国企改革考核体系变化强调盈利质量

从二十大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本轮的国企改革与十九大是一脉相承的,方向是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大做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在央企考核体系变化中,特别强调盈利质量。2023年央企考核提出“一利五率”,目标是“一增一稳四提升”。 “一利五率”保留原来的(1)利润总额、(2)资产负债率、(3)研发经费投入强度、(4)全员劳动生产率四个指标,用(5)净资产收益率替换净利润指标、(6)营业现金比率替换营业收入利润率,引导企业更加注重投入产出效率和经营活动现金流,不断提升资本回报质量和经营业绩“含金量”。

“一增”是要确保利润总额增速高于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一稳”是资产负债率总体保持稳定。“四提升”就是净资产收益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现金比率4个指标要进一步提升。

净资产收益率(ROE)是此次考核新增的指标,也是二级市场投资者最为关心的关键基本面指标之一。

而在价值投资框架中,PB-ROE模型是较为经典且有效的模型。所谓价值型,就是要找那些相对较低价格,买入并长期持有业绩优良的公司。大家听很多价值派的基金经理路演,大部分都是基于这个理念。

PB-ROE关注PB和ROE两个指标。国企的PB估值普遍很低,形成的原因等会在后文中详细展开。我们先看ROE这个指标。

ROE = 净利润/净资产

要提升ROE,就是要提升净利润,降低净资产。意味着国企改革要增强核心功能,同时在对外投资中需更加谨慎。对一些现金流充裕的企业,可以通过回购股份来实现资产规模的收缩,增大净资产收益率。

从历史上看,国企ROE水平在2020年前是大部分时间较民营企业低的,如下图2。其中,2016年-2017年,经济下行压力缓解的阶段,国企盈利能力也有向上改善。

图2:央企、地方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变化(来源:Wind,国泰君安证券)

ROE低可能有两部分原因。首先是国企的行业特征决定了自身的盈利能力。比如以国企共赢指数(GPCCH003)为例,成分股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上游和中游,在采矿业、建筑业和公共服务业占比高。这些领域本身ROE就会比消费、新能源这类板块低。

除此之外,也有公司自身的盈利能力原因。但是自2020年后,国企ROE开始反超民企平均水平。这个也是和股票业绩所相符合的。去年,沪深300下跌21.63%,而我们的国企共赢ETF净值上涨了6.21%。大幅跑赢市场27.85%。2023年以来国企共赢ETF表现依然较为亮眼。业绩反映了价值投资PB-ROE这样经典投资模型的成功。

如果我们进一步对ROE做杜邦拆解:

ROE = 销售净利润率 x 资产周转率 x 权益乘数

其中,销售净利润率越高反映企业盈利能力越大,资金周转率越高说明产品卖得越快,企业的运营能力越强,权益乘数越大反映企业融资扩产能力越强。

与民营企业相比,国企ROE三项指标中,前两项较弱,而权益乘数较强。这点在直观上也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就是国企比民企的融资渠道更多,更容易拿到低成本的资金。我们只要想一下去年债券市场上部分民营企业债的表现就知道。信用债市场上的国企信誉明显更高。

此外,资产负债率的表述从原来的“控”,转变成了“稳”。实际上是给了企业更多弹性,有利于企业缓解资金压力,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促进项目推进,对企业业绩也有积极作用。

进一步看的话,去杠杆政策放松对处在杠杆率边缘的汽车、交运、电力设备行业企业经营的促进作用更大,能够为营收带来更大的边际涨幅。此外相对于金融去杠杆前,钢铁、通信行业资产负债率降幅最大,企业正常经营与扩张受到抑制更多。在杠杆率由“控”转“稳”后,预计此类成长和周期风格行业央企具有更大的业绩增长空间。

本轮央企考核指标体系中除了增加了ROE,还增加营业现金比。营业现金比率中剔除了应收账款,更加强调央企业绩“含金量”。营收利润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现金比率=经营净现金流量/营业收入,剔除利润中由应收账款产生的部分,表明未来国企改革将更关注于国有企业的现金流安全,重点考察企业经营业绩的“含金量”。 中央企业营收现金比率整体保持在较高水平,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比例较低且降幅明显,利润的可信度和含金量更高,符合相关部门“要有利润的收入和要有现金流的利润”的监管的要求。经营现金比率加入考核体系后,央企在现金流上的表现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

国企经营还有一个特性是逆周期调节,这是政府的逆周期调节的延伸。东北证券有一个研究。在经济周期下行,出口下行的时期,国企往往逆势加杠杆(微观杠杆率,即资产负债率),而在经济表现较好的时候,国企表现处于去杠杆的过程。我们从数据中也印证了这一观点,在 2020 年以及当前的 2022 年,国企加杠杆的程度显著提高,而在经济表现相对较好的 2021 年,国企杠杆率则显著较低。这与一般的民企繁荣期加杠杆,而在不景气时期去杠杆的特征显著不同。

在当前环境下,这个特征可能更加需要重视。

总的来看,新一轮的国企改革是要把价值创造作为核心。2023年3月3日,相关部门召开会议,对国有企业对标开展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进行进一步动员部署。以价值创造为核心,预示着今后国有企业考核制度更注重盈利能力和经营质量的提升,将进一步带动相关国企盈利能力的增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youlianyunpindao@163.com
以上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与界面有连云频道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我们为什么要关注国企股?——从价值投资(PB-ROE)视角看国企共赢ETF

作为二级市场投资者,我们对于国企改革最大的兴趣点可能在于,买国企股票到底能不能赚钱?

作为二级市场投资者,我们对于国企改革最大的兴趣点可能在于,买国企股票到底能不能赚钱?围绕这个核心问题,本文将分从大势研判和价值投资(PB-ROE)视角来探讨,主要包括三部分:

首先,从大势看,国企投资背后逻辑具有长期性。我们正处在一个从土地财政转向股权财政的大时代背景之下。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逻辑之下,新一轮的国企改革就是要以价值创造为核心。国有企业考核制度更注重盈利质量。从价值投资(PB-ROE)的角度,进一步提升国企的投资价值。在第二部分,我会重点分析国企ROE的变化趋势。

从历史来看,国企股估值偏低,有行业因素也有企业本身盈利的原因,但“逆周期调节”、社会责任等因素并未被合理估值。在本文第三部分,我会以国企共赢指数(GPCCH003)为例进行说明。

一、为什么国企股票估值提升是大的趋势方向?

虽然很多人可能对于一些宏大叙事不是特别感兴趣,但是投资比拼远见,确实是需要站在更大的宏观视角去看。比如,在过去的20年里,房地产成为了许多家庭最大的资产;站在国家角度,很多城市的卖地收入占到当地财政的30%以上。

土地出让金是政府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我们听到土地财政这个词汇的由来。但是从去年开始,房地产市场开始陷入了一个僵局,商品房销售面积和新增个人购房贷款占比快速下降(如下图1)。如果大家觉得是公共卫生防控原因,那么我们看一下今年。

图1:新增个人购房贷款占比和商品房销售面积(数据来源:Wind)

近期恒大重组方案出炉,1-2月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5.7%,个人按揭贷款下降15.3%。房地产面临的形势依然压力重重。很明显,地产财政后继无力。房子卖不出去了,政府收入也会快速下滑。钱能从哪里来呢?

能不能让国企上缴更多利润,能不能通过国企的高分红获得收入,要不要通过提升国企市值引入投资者?

首先,关于提高国企上缴利润的诉求,我们看到社科院有研究报告指出,国企利润上缴比例仍有提升空间。

分红率高是国企股票的一个大特点,而且分红率往往还是逆周期的,在经济景气度较差,税收下行的时候,国企分红率往往会有提升。这个特点我们会在后文中进一步分析。

第三个是我们这段时间一直听到的词汇“中特估”——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在去年11月21日金融街论坛年会上,相关部门主席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探索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国企评估定价是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核心问题。虽然在这次二十大报告里没有提发展混合所有制,但是混合所有制改革一直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

长期来看,从土地财政逐步转向股权财政具有必然性。国企投资价值逻辑,就是从土地财政转向股权财政大趋势下的结果,这种底层逻辑的变化具有长期性。

二、本轮国企改革考核体系变化强调盈利质量

从二十大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本轮的国企改革与十九大是一脉相承的,方向是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大做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在央企考核体系变化中,特别强调盈利质量。2023年央企考核提出“一利五率”,目标是“一增一稳四提升”。 “一利五率”保留原来的(1)利润总额、(2)资产负债率、(3)研发经费投入强度、(4)全员劳动生产率四个指标,用(5)净资产收益率替换净利润指标、(6)营业现金比率替换营业收入利润率,引导企业更加注重投入产出效率和经营活动现金流,不断提升资本回报质量和经营业绩“含金量”。

“一增”是要确保利润总额增速高于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一稳”是资产负债率总体保持稳定。“四提升”就是净资产收益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现金比率4个指标要进一步提升。

净资产收益率(ROE)是此次考核新增的指标,也是二级市场投资者最为关心的关键基本面指标之一。

而在价值投资框架中,PB-ROE模型是较为经典且有效的模型。所谓价值型,就是要找那些相对较低价格,买入并长期持有业绩优良的公司。大家听很多价值派的基金经理路演,大部分都是基于这个理念。

PB-ROE关注PB和ROE两个指标。国企的PB估值普遍很低,形成的原因等会在后文中详细展开。我们先看ROE这个指标。

ROE = 净利润/净资产

要提升ROE,就是要提升净利润,降低净资产。意味着国企改革要增强核心功能,同时在对外投资中需更加谨慎。对一些现金流充裕的企业,可以通过回购股份来实现资产规模的收缩,增大净资产收益率。

从历史上看,国企ROE水平在2020年前是大部分时间较民营企业低的,如下图2。其中,2016年-2017年,经济下行压力缓解的阶段,国企盈利能力也有向上改善。

图2:央企、地方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变化(来源:Wind,国泰君安证券)

ROE低可能有两部分原因。首先是国企的行业特征决定了自身的盈利能力。比如以国企共赢指数(GPCCH003)为例,成分股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上游和中游,在采矿业、建筑业和公共服务业占比高。这些领域本身ROE就会比消费、新能源这类板块低。

除此之外,也有公司自身的盈利能力原因。但是自2020年后,国企ROE开始反超民企平均水平。这个也是和股票业绩所相符合的。去年,沪深300下跌21.63%,而我们的国企共赢ETF净值上涨了6.21%。大幅跑赢市场27.85%。2023年以来国企共赢ETF表现依然较为亮眼。业绩反映了价值投资PB-ROE这样经典投资模型的成功。

如果我们进一步对ROE做杜邦拆解:

ROE = 销售净利润率 x 资产周转率 x 权益乘数

其中,销售净利润率越高反映企业盈利能力越大,资金周转率越高说明产品卖得越快,企业的运营能力越强,权益乘数越大反映企业融资扩产能力越强。

与民营企业相比,国企ROE三项指标中,前两项较弱,而权益乘数较强。这点在直观上也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就是国企比民企的融资渠道更多,更容易拿到低成本的资金。我们只要想一下去年债券市场上部分民营企业债的表现就知道。信用债市场上的国企信誉明显更高。

此外,资产负债率的表述从原来的“控”,转变成了“稳”。实际上是给了企业更多弹性,有利于企业缓解资金压力,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促进项目推进,对企业业绩也有积极作用。

进一步看的话,去杠杆政策放松对处在杠杆率边缘的汽车、交运、电力设备行业企业经营的促进作用更大,能够为营收带来更大的边际涨幅。此外相对于金融去杠杆前,钢铁、通信行业资产负债率降幅最大,企业正常经营与扩张受到抑制更多。在杠杆率由“控”转“稳”后,预计此类成长和周期风格行业央企具有更大的业绩增长空间。

本轮央企考核指标体系中除了增加了ROE,还增加营业现金比。营业现金比率中剔除了应收账款,更加强调央企业绩“含金量”。营收利润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现金比率=经营净现金流量/营业收入,剔除利润中由应收账款产生的部分,表明未来国企改革将更关注于国有企业的现金流安全,重点考察企业经营业绩的“含金量”。 中央企业营收现金比率整体保持在较高水平,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比例较低且降幅明显,利润的可信度和含金量更高,符合相关部门“要有利润的收入和要有现金流的利润”的监管的要求。经营现金比率加入考核体系后,央企在现金流上的表现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

国企经营还有一个特性是逆周期调节,这是政府的逆周期调节的延伸。东北证券有一个研究。在经济周期下行,出口下行的时期,国企往往逆势加杠杆(微观杠杆率,即资产负债率),而在经济表现较好的时候,国企表现处于去杠杆的过程。我们从数据中也印证了这一观点,在 2020 年以及当前的 2022 年,国企加杠杆的程度显著提高,而在经济表现相对较好的 2021 年,国企杠杆率则显著较低。这与一般的民企繁荣期加杠杆,而在不景气时期去杠杆的特征显著不同。

在当前环境下,这个特征可能更加需要重视。

总的来看,新一轮的国企改革是要把价值创造作为核心。2023年3月3日,相关部门召开会议,对国有企业对标开展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进行进一步动员部署。以价值创造为核心,预示着今后国有企业考核制度更注重盈利能力和经营质量的提升,将进一步带动相关国企盈利能力的增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